犢鼻褌

犢鼻褌,亦作\"犢鼻裩\"。亦省作\"犢鼻\"。亦省作\"犢裩\"。明代膝褲多製成平口,上達於膝,下及於踝,穿時以帶系在小腿上。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

基本信息

讀音

dú bí kūn
1.亦作"犢鼻裩"。亦省作"犢鼻"。亦省作"犢裩"。

歷史淵源

2.短褲,一說圍裙。形如犢鼻,故名。
3.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琴挑富家卓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文君私奔,與相如在臨邛賣酒。"文君當壚,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傭保雜作,滌器於市中。"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後用為賣酒的典故。
4.三國魏阮籍﹑阮鹹叔侄,俱名列竹林七賢。阮族所居,在道北的都是富戶,在道南的都為貧家。俗有七月七日曬衣之習,是日,居道北諸阮盛陳紗羅錦綺,居道南之阮鹹"以竿高掛大布犢鼻褌於中庭"。人多怪之,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用以調侃世俗。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後用為貧窮的典故。

發展

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質料比上衣差,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製作的,在社會上被公認為是奢靡之服。《漢書?敘傳》提到穿“綺襦紈絝”的貴戚子弟。綺是有花紋的絲織物,紈是織造細緻的生絹,都是很貴重的。後來,人們用“紈絝”專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的公子。杜甫有詩句“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用紈袴與儒生對比,包含著紈袴者不學習、不向善之意。

魏晉南北朝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都以著褲為時尚。當時的褲子形制比較寬鬆,尤其是兩隻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俗稱“大口褲”。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則較為合體,名為“褶”。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叫做“袴褶”。當時男女都穿袴褶,如《西河記》載“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鬆散,行動不便,人們就用絲帶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叫做“縛袴”。現在,我們在看民族舞蹈或皮影戲時還能看到縛袴的造型。

魏晉以後,袴、褌二字合用,合襠之褌既可稱“褌”,也可稱“袴”。和上衣一樣,為了禦寒,褌可以做成夾的,或絮進棉、麻,稱為“復褌”。《世說新語?夙惠》說:韓康伯小時候,家裡非常貧困。冬天很冷他只有復襦而沒有復褌,母親要為他做,讓他拿著熨斗。他說,不用了,熨斗中有火,柄就是熱的,我現在穿復襦,腿上也應該暖和,不用做復褌了。

唐代婦女雖然喜歡穿裙,但褲子並沒有被廢棄,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時,都以穿褲為時尚。縛褲依然存在,不過多用於軍將、儀衛。普通男女的褲子與魏晉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褲相反,通常做得比較緊窄,褲腳部分也明顯收束。

宋代時又將褲子的祖先——脛衣,納入流行之列,壯大了褲子的家族。只是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體穿著,而宋明時期的膝褲可加罩在長褲之外。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朱子語錄》記稱,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時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終於鬆了口氣,對臣下說:“朕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可見,連皇帝平常也穿膝褲。

明代膝褲多製成平口,上達於膝,下及於踝,穿時以帶系在小腿上。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同時,纏足女子所用的膝褲被稱為“藕覆”。秋冬季也有做成夾褲或在夾褲中絮棉的。褲管的造型也有多種:清初時呈直筒狀;清中葉變為上寬下窄,為了穿著方便,多在褲腳部分開衩,穿時以帶繫結。到了晚清時期,又崇尚起一種寬鬆式的套褲,褲管之大比最初翻倍。這個時期的褲管上大多被裁製成尖角狀,前面較長,穿著時露出臀部及大腿外側,有繩可繫於褲帶。婦女所穿的套褲,色彩也較鮮艷,褲管下腳常鑲有花邊。除套褲以外,普通的長褲在明清兩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襯在袍衫長裙之內,也可和襦襖等服配用穿在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