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足跡遍歷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廣西、雲南、貴州等16省,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徐霞客遊記》中對各地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都有記載。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2014年11月25日,中國徐霞客游線標誌地認證活動在京啟動,主辦方將在2015年5月19日公布第一批認證入選名單。“中國徐霞客游線標誌地”,指的是依據《徐霞客遊記》基本記敘和其他佐證材料,經過實地對應考證並由專門認證機構認定的、構成徐霞客游線重要節點的徐霞客確曾遊歷考察的地區。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徐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其全部考察日記經友人整理,按地區輯錄成帙,考察記述了中國西南石灰岩地形,辨明怒江、瀾滄江、紅河等江河的水源流向,詳細描述了地形、氣候對植物的影響,是世界科學史上最早出現的關於岩溶地貌研究的寶貴文獻。既是科學著作,又是文學遊記。

人物生平

徐霞客畫像徐霞客畫像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明朝人,名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他出生在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這裡是徐霞客故居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裡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蒐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只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父母在,不遠遊”,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遊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么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四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家世背景

據《梧塍徐氏宗譜》所載,徐霞客世系從北宋末年開封府尹徐錮開始。在金兵南侵之際,梧塍里徐氏一世祖徐錮攜帶大批中原文獻隨宋王室南遷杭州,其子孫散居荊溪(今宜興)、雲間(今松江)、琴川(今常熟)等地。四世祖徐守誠在南宋寧宗慶元年間以吳縣縣尉遷居蘇州。五世祖千十一於元初遷居偏僻的江陰梧塍里,子孫俱誓不仕元,潛伏數十年。千十一是江陰梧塍徐氏始祖。九世祖徐麒(字本中)在明初白衣應招,奉命出使西蜀,招撫羌人,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榮歸故里,"藏雄跡於江村,寓大雅於詩酒"(胡廣《心遠先生喻蜀圖序》),"朝士高之,賦詩送別,為國初盛事","及其歿也,當世名公,若魏文靖、王文端、胡忠安、葉文莊背,皆哀輓銘誄,語無虛美,大書深刻,傳播海內"(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銘》)。徐麒在家鄉一方面大規模墾荒開田,一方面廣收文集,使徐家成為"闢田若干頃,藏書數萬卷"的江南望族。徐麒以景南、景州作為兩個兒子的字,以示不忘"南州高士"之祖風。景南、景州又分別以梅雪、竹雪為號,以明志向。兄弟倆築"梧塍十景"以過隱居生活,"恪守庭訓,務農重谷,讀書好禮,敦行孝悌;資累鉅萬,而修身慎行,德量過人,取與辭受,必以其義"(《民譜》卷53《舊傳輯略》)。徐景南筑梅雪軒,軒中有經傳子史和茶灶筆床,軒外栽數株梅樹,觀書之餘,"臨窗覓句想林逋,洗鼎烹茶效陶谷"(樓宏題詩),與賓友觴詠為樂。在災荒和邊患之際,徐景南兄弟出谷賑災,出鞍馬助邊,為世人稱道並被朝廷旌為義民,賜給冠服,並旌其父之墓。徐景南有心報效皇恩,將兒子徐頤送進京師,謀取職務。此後徐家連續五代積極人世,博取功名。

徐霞客徐霞客

十一世徐頤憑藉豐厚的家產和精湛的書法,以楷法人中書科,後來被提拔為中書舍人。因病告歸之後,親自督促子孫學業,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志銘》說他"教子甚嚴,不侈服,不重肉,館於後圃,左右圖籍,不令與闌市相接,而日躬課核,至夜分乃罷"。徐頤還不惜重金為子孫聘請名師,華亭狀元錢鶴灘罷官家居時,徐氏以五百金延請至家塾;吳中才子文徵明祖父也曾為徐家塾師,文徵明《內翰徐公像贊》云:"內翰江陰徐公歿三十年矣,璧生晚,未及瞻承。然先大父寺丞,曾館予公;先君溫州守,辱交尤厚";此外,翰林檢討張亨父閒居時亦曾為徐頤長子徐元獻師。李東陽曾為徐頤撰六十壽序,後來又為他撰墓志銘。此墓誌後來散失,徐霞客和從兄仲昭百計搜求,才以三畝田購得。徐經遺像上有文徵明、祝允明、顧鼎臣等人題贊。

徐霞客太祖徐元獻,字尚賢,號梓庭,天資穎異,10歲能詩賦,長大後習舉業,並博覽古經史傳、秦漢文詞。明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參加鄉試,得到主考官羅明仲、李賓之的賞識,取為第三名,並刻寫傳播其經文。第二年參;部考試,落第而歸,不久病逝,年僅29歲,幾個月之後其父徐頤亦去世。徐元獻是梧塍徐氏第一個才華出眾的科場追逐者,有《達意稿》若干卷行世,是徐家第一部抒懷言志的著作。

徐霞客高祖徐經,字直夫,自號西塢。《民譜》卷53《舊傳輯略·春元西塢公傳》云:"少孤力學,淡於世昧,酷嗜學問,雖大廈千間,金珠委地,未嘗一著意焉。唯四方賢士大夫至。則坐論競日,而忘疲焉。"徐經為了繼承父祖之志金榜題名,將一切家計都交給母親和妻子,自己藏身於"萬卷樓"苦讀。錢鶴灘《萬卷樓記》云:"茲樓也,儲川岳之精,瀉鬼神之秘,究古今之奧,煥鬥牛之纏,知不可以金谷,平泉視也。“徐經於弘治乙卯(1495)中鄉試舉人,與吳門唐寅等人以才名相為引重,再加上他“富而不施”,遭人嫉忌。弘治己未(1499)徐經與唐寅同船赴京會試,到京城後,“六如(唐寅)文譽籍甚,公卿造請者闐堙於巷,徐有優童數人。從六如日馳於都市中,都人矚目者已眾矣”,(《唐伯虎全集·軼事》卷二)。三場會師之後,競滿城飛語,傳言:“江陰富人徐經賄金預得試題”。後經朝廷查處,鬻卷之說純屬烏有,但為了平息輿論,兩人仍被削除仕籍,發回縣衙作小吏使用。唐寅歸家後恥不就吏,夫妻反目,頹唐消極,築“桃花庵”自娛。徐經歸梧塍里,閉門謝客讀書。明孝宗死後,徐經盼望朝廷赦令,於丙寅(1506)北上京師探聽訊息,臥病京邸,於正德丁卯(1507)客死異鄉,重演其父齎志以歿的悲劇。有《賁感集》傳世,評者論其詩“類陸龜蒙”(《春元西塢公傳》),“不下崔灝”(元壽《<賁感集>後序》)。

徐經家財宏富,在江陰的梧塍、南碭歧沙山等處有地近四萬畝。三子治、洽、沾,惟次子洽繼承父志攻舉子業。徐洽字悅中,號雲歧,自立門戶後居南嚦歧,為徐霞客曾祖,也是南嚦歧徐氏始祖。徐洽穎敏有文,由博士子弟補國子監生,“每試輒最”,可是七次參加會試都榜上無名。最倒霉的一次是嘉靖辛卯(1531)會試,本來已經被錄取,卻因為參考的監生人數太多超過規定的比例而落榜。後來捐資進入鴻臚序班,官至鴻臚主簿。《民譜》卷53《舊傳輯略·鴻臚佐雲歧公傳》說:“其詩文宏雅古博,多自得趣”,有《雲歧小稿》傳世。

徐洽有五子,長子衍芳,字原潤,又字汝聲,號柴石,為徐霞客祖父。徐衍芳“博綜典故,出入風雅,以古文詞為通人所賞識”(《民譜》卷53《舊傳輯略·光祿佐柴石公傳》)。其父科場失意,寄厚望於衍芳,特築書屋令他誦讀其中。兄弟分家時,徐衍芳雖為長子,卻主動放棄祖屋而出居湖莊書屋,研精靜慮以求科智,結果卻像父親一樣“累試數奇”,有《柴石小草》傳世。徐衍芳有六子,第三子徐有勉就是徐霞客的父親。綜觀徐霞客的家世淵源,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有隱士高風,二是以詩書傳家,二者相輔相成。隱士高風,對徐氏家族來說,不戀慕功名富貴隱而不仕的高士之風可謂源遠流長,遠祖徐稚一直是他們韻驕傲和榜樣。在千十一、徐麒、徐景南、徐影州兄弟身上,可以直接看到"南州高士之風"的延續。儘管從徐頤開始,這個高士之家連續幾代角逐科場追求功笤,但"高士之風"仍不絕如縷。十一世祖徐頤捐資得官之後不久即以病告歸,自稱“違養圖仕,非志也”(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志銘》);太祖元獻以泊然寒士自處,“與世之驕侈者遠甚”(《民譜》卷53《舊傳輯略·經元梓庭公傳》);高祖徐經淡於世味酷嗜學問;曾祖徐洽辭官歸田,優遊林泉,不染塵世事;祖父徐衍芳出入風雅,淡泊世味,以詩酒寫性靈。隱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生活的·大景觀,以至於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可以交替劃分為“仕文化”和“隱文化”兩種時期。不過像徐氏這樣高士之風累世傳續的現象並不多見,因此,不僅徐氏族裔引以為榮自覺模範,世人也津津樂道,極力推崇。在《晴山堂帖》中,人們一再稱揚徐稚的隱士高風。王達善題詩說:“高士令名垂無窮”;解縉題詩說:“南州信義世皆知”;蘇平題詩說:“南州高士神仙人,繞軒栽得江南春”。黃嚦《梅雪軒記》說:“嘗慕乃祖南州孺子之名,所以字之以景南者,有以期之也”;張洪《梅雪軒序》說,徐景南“系南州高士之後,故其名然,作求世德,其在茲乎”;李東陽《明故中書舍人徐君墓志銘》說,徐頤“雖斂處林壑,而世家譽望,著於東南久矣。君舊譜相傳出漢南州高士之裔”、“詩書傳家”。與隱士高風比較,徐氏家族的書香傳統更為引人注目。一世祖徐銦隨宋室南渡時帶來大量中原文獻,為徐家藏書奠定了基礎;八世祖徐均平與倪瓚為故交,其子徐麒10歲時已有餐霞御風之異態,倪瓚為他取字為本中,還為他繪《書屋圖》並題詩,楊維楨、高啟等名流皆有題詠。徐麒奉詔使蜀時,文壇泰斗宋濂以詩送之,《送徐生》之序稱:“生,江上故族也。學古儲今,以詩文從余”,可見徐麒是宋濂的弟子。徐麒藏書達數萬卷,與良朋酬酢觴詠其問,“宇內播揚,鹹仰之為山斗”(陳敬宗《明故徐微君墓志銘》);徐景南亦酷好讀書,有"梅雪軒"故事;徐頤親自課子並廣延名師;徐元獻弱冠成舉子,古文歌詩皆有名;徐經藏身於"萬卷樓"苦讀。徐元獻、徐經、徐洽、徐衍芳,連續四代有文集傳世,先後媲美,論者嘆為盛事,湯煥《(徐氏家集)序》說:"往予署學江陰,見徐氏列冠裳者先後數十人;居庠校者,彬彬多才子弟,意必有賢父兄,而家法先猷,當有所自","昔人有言:植本固而發源深也。徐氏自開封尹以中原文獻南來,迨乎皇朝,益敦詩禮之教,又再世而賢科出焉,其培植也遠矣"。

徐氏不僅"五世以來,文豪於國,詩震於時" (范梅《<柴石遺稿>序》),如前所說,我們在《晴山堂帖》中,可以看到一大批如雷如霆之偉人的手筆,晴山堂石刻因此而"與唐碑宋碣並重", "三百年來,拓本流傳,人爭寶貴"(張之純跋)。徐氏真正可以說是出入有鴻儒的世家望族。徐霞客與其從兄徐仲昭千方百計搜尋先世遺墨題贈,紹繼的不止是祖業,應該還包括祖宗的德行風範。何喬遠《張侯名宦匯紀序》說:"徐弘祖一布衣也,愍然若其遠祖達人。"徐霞客出生在這樣一個故族世家,深受祖德家范的浸染,其放絕世務奇情郁然的個性、其目空萬卷詞意高妙的才情都可謂淵源有自。

有如此之父

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1545-1604),字思安,號豫庵。據徐氏家譜記載,徐霞客曾祖徐洽分家時曾得田12597畝,是江陰有名富戶,至祖父徐衍芳,家道已經中落。其父徐有勉"能修本中之事,以高隱好義稱",18歲喪父,兄弟以射復法分家產,徐有勉一再得正室,卻堅決辭讓給伯兄而自處東僻之曠土陋室。夫婦倆艱難創業,使家道中興,為園自隱,耽於園亭水木之樂。徐有勉常常帶著三五家童,或乘扁舟,或坐轎輿,往來蘇杭之間,觀賞湖光山色,品評甘泉新茗,悠然自得,旁若無人。

也許是有鑒於父祖輩的科場遭遇,徐有勉拒絕人仕。有人勸捐資買官,他掉頭就走,不予答理。他曾對朋友說:"次子弘祖眉宇之間有煙霞之氣,讀書好客,看來可以繼承我的志趣,我並不願意他富貴。"可見他不僅自己絕意宦途,也不希望兒子追求功名利祿。

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銘》云:"蓋公性喜蕭散,而益厭冠蓋徵逐之交。"也就是說,徐有勉不僅不願做官,而且討厭與達官貴人打交道。當時梁溪(今無錫)有兩個聲名顯赫的官僚秦中丞、侯司諫曾慕名多次前來拜訪。徐有勉只要聽說他們來了,就躲進叢竹之中,然後扁舟入太湖,飄然遁矣。他匿而不見,也不往報謝,並且對人說:"吾寧為薄,不能為通;與其為通,不如使二公有不報之客"(陳繼儒《王孺人傳》)。

徐有勉一介布衣,又自負亢直傲視權貴,因此屢遭豪強欺負,以至於使他"氣厥""病舌"。有一次,遇盜而逃到無錫躲避,騎馬回家時墜人河流,從此瘸了一隻腳,要依靠拐杖走路,他還自我解嘲說:"吾與葛跛有緣,且可汰一童扶掖。"晚年再次被盜所困,不久即病逝,享年60。王思任《徐氏三可傳》說,"有如此之父而可稱者"。父親去世時,徐霞客18歲。父親的人品性格以及不幸遭遇在心中應該會留下深亥6的烙印.

其母異人也

何喬遠《張侯名宦匯記序》後附胡雨人《跋》云:"至先生之父有勉豫庵,其志行純潔,與王夫人之勤勉達觀,尤為無雙佳偶,而霞客先生之空前高行,由是胎焉。"事實上,與父親的"志行純潔"比起來,母親的"勤勉達觀"對徐霞客的影響也許更高大、更直接。陳繼儒《豫庵徐公配王孺人傳》說:"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的確如此,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徐母,就沒有徐霞客的旅行和遊記。

在徐霞客的先祖中,徐元獻、徐經父子均英年早逝,他們的妻子薛氏、楊氏兩世以寡婦起家,有聲史冊。與她們相比,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不僅具有同樣的才德,而且具有對古代男子來說都難能可貴的眼光、胸襟和卓識。

徐母心胸豁達,通情達理。徐父心中有嫡庶的界限,臨終囑咐說,分家產時庶出的季子不能與其他兩個兒子等同,她卻不以為命,將田地房屋鼎分為三。

徐霞客的父親不事稼穡,徐家得以復興,主要得力於徐母。徐父去世時,徐母60歲,徐霞客18歲。徐母將家產處置停當之後,一直與徐霞客住在一起。徐霞客常年外出,徐母在家支撐門戶;將一切都處理得井井有條,"代夫以父其子,代婦以子其孫,代子以克其家"(李維楨語)。

她初嫁人徐家時,為太翁雲歧公泡茶,放了兩顆桂圓,太翁不吃,並且不高興地說,"農家怎么能享用如此貴重的東西。"她感到很慚愧,一直謹慎地收藏著這兩顆果核,用來教育子孫。在饑荒之年,徐母要兒子仿照先祖徐麒、徐景南的"故事"賑濟災民。徐霞客要為她修建新居,她卻讓兒子捐資整修祖宗墓碑和明初常州府同知張宗璉的廟宇。徐母一生酷愛種豆和織布。她每年都要在籬笆周圍廣植秋藤,抽條引蔓,使綠陰滿堂;每當晨光初升,即帶著婢女在藤蔓下紡織,並讓小孫子在旁邊吟誦詩文。機聲與書聲相互答響,徐母怡然自得。徐霞客也總是幫著用繩子牽引綠藤,讓母親更加高興。徐母種的豆果夾累累,成筐成筐地送給親友;徐母織的布輕柔如蟬翼,被稱為徐家布,在市場上能賣到絲絹一樣的價格。她還用織布的道理來教育孫子:"民生於勤,勤則不匱。今里媼之織者無數,而吾家特以精好聞。學猶是也。"(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銘》)

徐霞客曾動情地談及自己的母親:"吾翁豫庵公捐賓客者二十年,獨母王孺人久支門戶,課夕以繼日,縮入以待出,凡餷酡、酒醴、塗茨、朴斫以及雞塒、牛宮之類,諸童婢皆凜凜受成於母。母無他好,好習田婦織。又好植籬豆,壅溉疏剪,絞繩插架,務令高蔓旁施。綠陰障日,輒移緯車坐其下。每當蕃實纍纍,'則采實盈筐,分餉諸親族,余即以啖卯孫。"(陳繼儒《壽江陰徐太君王孺人八十敘》)卯孫即徐霞客長子徐屺,其母許氏早亡,徐母哺而教之。受母親數十年辛勤節儉的影響,徐霞客一生作萬里五嶽之游,生活極其清苦。

如果說.以上所述徐母的賢達明理、樂善好施、勤儉謙讓等尚屬傳統"婦道婦德",那么,在對待霞客遠遊這件事上,徐母的識力至今仍顯得卓異高標,令人景仰。

徐霞客生來有奇癖,想探詢名山大川的奧秘,而且想繪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但因為有年邁的母親,不忍成行。徐母知道兒子有絕特之才而未能伸展,有五嶽之志而未能實現,於是對兒子說: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語》稱'遊必有方',不過稽遠近,計歲月,往返如期,豈令兒以藩中雉、轅下駒坐困為?"(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為了使兒子不要像圈在籬笆里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一樣羈留家園無所作為,她親手為兒子製作遠遊冠,鼓勵兒子到廣闊的天地之間去增廣見識,舒展胸懷,並要求兒子:"第游名勝,歸袖圖一一示我。"(王思任《徐氏三可傳》)

徐霞客從此與母親約定,在春草初萌時出遊,在秋葉染霜時歸來,20年間,足跡幾遍天下而無不如期而返。徐霞客每次歸來,都以琪花瑤草碧藕雪桃之類作為禮物送給母親,並為母親講天地之廣大、流水之奇險,以及土風之異、靈怪窟宅之渺,聽的人都嚇得張口結舌,直冒冷汗,徐母卻反而感到非常愉快,煮蒲烹茶,為兒子慶賀。

徐母手種籬豆,秋實纍纍,經常在綠陰之中課教孫子與婢女,稱之為"碧雲龕";又將豆藤收紮成束,與木頭樹根一起煨煙,稱之為"長命縷"。她聽完兒子的故事之後,有時開玩笑說:"子汗漫九州良苦,吾故日居此碧雲庵中,看長命縷垂垂而下,知望白雲返而。乃又得所未聞若此,其可無憾而鬚眉矣。"(張大復《秋圃晨機圖記》)

徐霞客是當地出名的孝子。雖然母親全力支持他出遊,可是他心中一直牢記著"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母親春秋日高,他心中的歉疚也就越深。一天旅遊在外,忽然仰天長嘆說:"孝子不登高,不臨深。聶政云:'老母在,政身未敢許人也。'而我許身於穹崖斷壑之間,何益?"於是匆匆歸家,解開行裝,惟有冷雲怪石及遊記、書籍。徐母笑著說:"兒無恙,吾織布以易糈,摘豆以佐酒,卯孫從旁復誦句讀以挑汝歡,吾母子尚復何求哉?"(陳繼儒《壽江陰徐太君王孺人八十敘》)JiangYinShi.Net

每當徐霞客在出遊和奉母之間感到為難時,徐母總是安慰他說:"吾幸健,善飯,足恃耳。男子生而射四方,遠遊得異書,見異人,正復不惡。無以我為念。"(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銘》)在母親80歲時,徐霞客想停止出遊奉養母親,徐母再次說:"向固與若言,吾尚善飯。今以身先之。"(陳函輝《徐霞客墓志銘》)於是讓兒子陪她游荊溪、句曲,為了打消兒子的顧慮,她一路走在兒子的前面。兒子罷游是怕傷母親的心,母親偕游是怕傷兒子的心。徐霞客在母親全力支持鼓勵之下再次出門,游至華下青柯坪,忽感一15動,急忙趕回家,母親果然病了。從此,徐霞客衣不解帶,侍奉母親湯藥。在母親病危時,徐霞客向上天祈禱,願意以身代母。母親去世後,徐霞客像小孩子一樣傷心悲泣。

在徐母八十壽誕時,陳眉公作《壽江陰徐太君王孺人八十敘》,張苓石作《秋圃晨機圖》,張大復《秋圃晨機圖記》,李維楨作《秋圃晨機圖引》,夏樹芳作《秋圃晨機圖賦》,高攀龍、文震孟等名家題詠,幾遍海內,它們連同董其昌的《明故徐豫庵公隱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銘》、陳繼儒的《豫庵徐公配王孺人傳》、王思任的《徐氏三可傳》、陳仁錫的《王孺人墓志銘》等,都刻石置於晴山堂中。這些詩文及碑傳墓誌對徐母的懿德卓識、對徐氏母子的奇情異趣素風遠韻反覆吟詠,無不讚嘆稱羨。董其昌說: "仲予(霞客)足跡,幾所謂州有九,游其八者,孺人成之也";陳繼儒說:"弘祖之奇,孺人成之",又說:"是母生是兒,其亦可以囅然而引一觴否";陳仁錫說:"自古奉其親者多矣。奉山水自徐仲子始;奉富貴而不受,古賢母有聞矣,奉奇山水而受,自徐仲子之母始;山水品人物多矣,以是兩高其母子,自余志王孺人始";張大復說:"吾竊有窺于振之,而知其母異人也","母既絕成名之訓,而又不顯稱道德,自遂其不屑之高,徒令振之屐遍五嶽,無負七尺男子,而母處碧雲長命之間,儷然自遠。其《易》所謂知幾其神者乎?君子儉德,不可榮以祿,殆欲與吾友徐振之矣","人生不幸失怙,子母相命,亦所時有,胡有振之其遇焉如此哉";李維楨說: "是母是子,其相與以有成者,豈在世俗之間哉";夏樹芳賦云:"拂長劍以歸來,母含笑乎機下","是母是子,泄泄油油";高攀龍詩云:"吾聞東海有賢母,不藝春園藝秋圃","自首晨興課女工,勤儉為箴自千古。風前有子進霞觴,更挾文孫共斑舞";文震孟詩云:"機杼一生修世業,家庭五嶽貯明霞";沈應奎詩云:"徐君有骨無人識,數行險峻窮神域,歸來萬里一庭秋,機中母發如積雪。左持豆實右提孫,梨根究取千山色。膝下天邊呼與吸,一吸一呼諸境滅。秋籬有豆豆有陰,母子朝朝復夕夕。朝斯夕斯樂何窮,脫除世法隳群聰";楊汝成詩云:"徐君骨相煙霞侶,域內名山游八九,.仙洞常尋五色芝,歸來為母流霞酒";張育葵詩云:"繁唯王母,兌成厥美","境會儷然,是母是子";姜逢元詩云:"內訓家規兢可傳,松筠節挺況當年","生來有子多仙骨,百歲靈萱樂更偏";米萬鍾詩云:"豆花柵下鳴機杼,萱草堂中授簡編:';張瑞圖詩云:"所願志四方,豈必長繞膝。五嶽始歸來,萱花猶永日。偉哉高堂人,徽音信可述";張燮詩云: "千山石髓歸遺母,半壁嵐光貯屬兒";鄭之玄詩云:"足跡名山似尚禽,桑篷母教大江陰。豆花秋老垂垂實,機杼朝鳴軋軋深。籬落家風耕與織,瓦盆生事醉兼吟";文安之詩云:"織成朝霞不肯服,為兒裁作五嶽衣"|;方拱乾詩云:"機杼理一生,慈母則以事。蓬矢效四方,男兒敬其志。蓋自母命之,千里期輒至,名山與偉人。瑰奇無不備";朱大受詩云"有子仙遊覓瑤草。拾得歸來供母食。猶然保嗇卻繁華,繞砌芝蘭綿世德";范允臨詩云:鏟冰崖歷盡到北堂攜得油囊;杯酒彩服承歡豆棚下,豆實纍纍握成帚。袖中出獻五嶽圖,阿母持觴開笑口。"等等,不一而足。 "豆花棚下鳴機杼,萱草堂中授簡編",是對徐母樸素而又富有詩意的生活的生動寫照;"偉哉高堂人",是對徐母平凡而又瑰麗的一生的最好評價。她不屑於功名之教,不拘於聖人之訓,而有山水煙霞之好,有"碧雲"、"長命"之趣,不僅成就了兒子徐霞客的奇志偉業,而且使自己 "無憾而鬚眉"甚至愧煞古今眾多鬚眉。千古之下,我們不。禁肅然敬嘆:此母異人也!

旅遊階段

遊歷

徐霞客雕塑徐霞客雕塑

徐霞客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遊歷了相當於今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今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箇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盪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盪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只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面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系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面斗深百丈,無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

遊歷生活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遊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一。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歷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代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遊歷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嘆不已了,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呵。不難想像,他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踐行生命的決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

文字記錄

徐霞客徐霞客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么疲勞,無論是露宿街頭還是住在破廟,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穫記錄下來。他寫下的遊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徐霞客的遊歷,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出遊處徐霞客出遊處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蕩的長江流經大半箇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崑崙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里,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

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巖,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巖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裡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捨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蹟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

最後一次出遊

徐霞客墓徐霞客墓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1636年,那時他已五十一歲了。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遊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珍貴的史料。這次他主要遊歷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衝),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

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裡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志在四方。一個雨後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只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里。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在遊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畫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人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徐霞客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袷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歷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餘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遊歷日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可惜的是,日記大部分已經散失,現存的《徐霞客遊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仍然向後人展現了他廣闊範圍的考察記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獲得成果

徐霞客遊記作品徐霞客遊記作品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確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在徐霞客對地理學的一系列貢獻中,最突出的是他對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考察的地理學家。歐洲人中,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廣泛考察和描述的是愛士培爾,時間是公元1774年;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系統分類的是羅曼,時間是公元1858年,都晚於徐霞客。

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遊記

我國的湖南、廣西、貴州、雲南一帶,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積最廣闊、發育最完整的區域之一。公元1630~1640年,徐霞客在這一帶遊歷考察了3年時間,並做了詳細的日記,對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區間石灰岩地貌的差異、各種石灰岩地貌的類型及其成因,都有詳細科學的記述,因而他的遊記成了世界上最早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的文獻。從他的遊記中可以看到,他已經明確地認識到形成石灰岩奇異地貌的重要原因。由於發育的時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地區差異,如桂林、陽朔一帶,因為缺乏風化物質,無土壤復蓋,形成的是石峰峻峭,各自矗立,爭奇鬥勝的地貌;而柳州西北一帶則不同,它是土石間出,土山迤邐(音yīlǐ,意思是曲折連綿),忽石峰數十,似錐處囊中一般。用現代地質學的術語說,桂林、陽朔一帶體現的是石灰岩地貌發育晚期的情況,柳州西北一帶體現的則是處於石灰岩地貌發育最盛時期的特徵。可見,徐霞客的觀察是很準確精細的,他的分類與現代地質學的分類基本一致。

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有眾多的岩洞。徐霞客親身探查過的岩洞達100多個,足跡所到之處,他總要想方設法探究其中的奧秘。對岩洞、石鐘乳的結構和成因,他都有真切的描述和深刻的見解。他指出,岩洞是由於流水的侵蝕造成的,石鐘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從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發後,石灰岩凝聚而成鐘乳石,呈現出各種奇妙的形狀。這些見解,大部分符合現代科學的原理。

徐霞客不僅對地理學有重大貢獻,而且在文學領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寫的遊記,既是地理學上珍貴的文獻,又是筆法精湛的遊記文學。他的遊記,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讚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主要著作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旅行線路圖徐霞客旅行線路圖

《徐霞客遊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弘祖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

(1)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

(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

(4)調查了雲南騰衝打鷹山的火山遺蹟,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 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

(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

(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遊記細緻入微;

(3)辭彙豐富,敏於創製;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

(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

(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遊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事情,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人物故居

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居

1985年,政府撥款大修。現有三進、十七間正房、兩間廂房,占地二畝。大門正面懸“徐霞客故居”匾額,兩邊立盤陀石。門背面鐫“繩其祖武”磚額。第一進前為天井庭院,兩側廂房,東西置花壇,大廳前有 “承前裕後”磚刻,廂房和大廳闢為展覽室,陳列徐霞客生平事跡及溶岩標本。第二井遺有一棵古羅漢松,相傳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 右樹齡。第二進大廳為“崇禮堂”,正中懸徐霞客畫像,陳列當代書畫 家為紀念徐霞客所作的書畫作品,以及拍攝的徐霞客遊歷過各地的風光照片勝水橋,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據傳是徐霞客當年出遊船隻停泊處,此橋亦有400年左右的歷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著明代江南小橋的風格。

2001年5月19日,浙江寧海人麻紹勤以寧海徐霞客旅遊俱樂部的名義,向社會發出設立“中國旅遊日”的倡議,建議《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

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了要設立“中國旅遊日”的要求。2009年12月4日,國家旅遊局正式啟動了設立“中國旅遊日”的相關工作。2011年3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決議,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為“中國旅遊日”。

同名艦艇

徐霞客號徐霞客號

海軍航母生活訓練綜合保障艦(88艦)被命名為徐霞客號,不久前已服役,並已到了航母遼寧號身邊,人們暱稱它為“航母保姆”。這些年來徐霞客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北京中華世紀壇40位古今文化名人中有徐霞客,影響中國100部經典著作中有《徐霞客遊記》,研究徐霞客的著作論文逐年增多,宣傳學習徐霞客的活動逐年增強。現在徐霞客號駛向遼闊海洋,將會有更多人從海內外知道徐霞客。喜訊傳來,對於海軍官兵和廣大徐學愛好者都是很大的鼓舞!

中國探險家名錄

探險家是為了探測新事物等目的而深入危險或不為人知的地方進行探索的人。探險者通常是來自一個國家或文明最先到達某地方的人。也可以指冒險家、旅行家或者職業航海家、飛行員等等。探險的目的因人而異,可能包括軍事、商業、學術、旅行、宗教等各種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