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沉澱

後沉澱

後沉澱是由於沉澱速度的差異,而在已形成的沉澱上形成第二種不溶物質。

簡介

後沉澱,又叫繼沉澱,英文上稱作pastprecipitation,指沉澱操作中,當一種組分析出沉澱後,另一種本來難於析出沉澱的組分,在其表面上相繼析出的現象。

詳細解釋

如果往含有兩種離子M1和M2的溶液中加入沉澱劑P,則M1P立即沉澱,而M2P並不沉澱。但是,當析出的沉澱與母液一起放置時,M2P將在M1P表面上逐漸沉澱,且放置時間越長,M2P析出得越多,這種現象稱後沉澱,又稱繼沉澱。後沉澱使得先沉澱的M1P被M2P所玷污。例如,在Mg2+存在下用過量草酸鹽沉澱Ca2+,草酸鎂並不沉澱,但在草酸鈣陳化過程中,草酸鎂就會在草酸鈣表面上析出,即玷污草酸鈣,又影響了分離效果。在硫化氫系統定性分析中,有時後沉澱相當嚴重。例如,在含有0.01ΜZn2+的鹽酸溶液中通入硫化氫至飽和,硫化鋅並不沉澱;但如果溶液中同時含有Cu2+,就會首先析出硫化銅沉澱。這時若立即過濾,則硫化銅沉澱中含硫化鋅甚微;但若把沉澱與母液一起放置,硫化鋅便會在硫化銅表面上析出,放置時間越長,硫化鋅析出越多,甚至絕大部分Zn2+與硫化銅一起沉澱出來,從而造成陽離子第三組檢出 Zn2+時的“丟失”。產生這種後沉澱的原因可能在於硫化銅沉澱表面具有強烈吸附S2-的傾向,使得硫化銅與溶液界面上的S2- 大大濃集。  後沉澱是玷污沉澱的原因之一。後沉澱與共沉澱的主要區別是:後沉澱引入雜質的量隨沉澱在母液中放置時間的延長而增多;而共沉澱的量受放置時間影響較小。因此,在有後沉澱的體系中要嚴格控制陳化時間。在分離與富集方法中,後沉澱有時是有利的。例如,在酸性介質中,微量In3+可在二硫化錫沉澱之後後沉澱,延長陳化時間可使In3+定量地析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