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兒童時代

後兒童時代

二十世紀初,在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中掀起“後兒童時代”潮,此潮較之前的憤青時代、頑主時代、白馬王子時代其洶湧程度更甚,波及面更廣。其表現形式為“二十一歲的年齡,十二歲的心智”,其外在特徵是“動作、表情、神態乃至思維方式的卡通化”。 後兒童時代似乎有些突如其來,而且難以抗拒——他們要么童裝打扮招搖過市,要不躲在家中看動畫、漫畫、連環畫,將卡通進行到底。

(圖)後兒童時代後兒童時代

基本簡介

(圖)後兒童時代後兒童時代

新新人類的身體發育呈“性早熟”趨勢,而心理年齡卻成為一種半生不熟的後兒童時代,這是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最奇異的現象之一。後兒童時代似乎有些突如其來,而且難以抗拒——他們要么童裝打扮招搖過市,要不躲在家中看動畫漫畫連環畫,將卡通們進行到底。這些人在生活中也要玩一把“孩子樣”,表現最明顯的是玩手機。手機這種現代化通訊工具,真是一種成人玩具。不但可以像染頭髮一樣,隨著心情換彩殼,而且還可以用來遊戲般地發各類簡訊息。

裝嫩一詞不知何時由何人發明,形象描述了這一群人的特性,他們小時候盼著長大,等真正長大了,卻還是覺得做個小孩子好,實在回不去了,就“裝嫩”一把。他們處於寬鬆的社會環境,沒有社會壓力,他們較之前人更注重生活享樂,他們在拒絕長大中慢慢長大。

後兒童時代被定義為“一種返樸歸真的情緒,對自然的認同”。專家則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這一代青年多數是獨生子女,一個人獨享兩代人的愛,長輩們太把他們當孩子看,所以會產生“二十一歲的年齡,十二歲的心智”。然而,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後,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他們選擇兒童化的審美取向,因為能夠排遣某些現實中的不快,尋求慰藉。

個性特徵

(圖)後兒童時代到來,毛絨“錢”景誘人 一個新的時代引領的一個新的產業前景後兒童時代到來,毛絨“錢”景誘人
一個新的時代引領的一個新的產業前景

“後兒童時代”講求扮“Q”,“Q”絕不是“酷”的延伸和發展,而是與“”方向相反的一種時尚流感。從價值取向上看,上世紀末的“酷”以“中性化”為特徵:板寸、黑嘴唇加二戰風格的軍靴;而“Q”則是以“兒童化”為表現方式的:可愛、稚嫩、逗人喜歡。

去市場逛一逛。有沒有發現,一些廣告招貼、CD封套上的文字,流行那種歪歪扭扭的“兒童體”,像動物餅乾的樣子,充滿童貞氣息。玩具也不再是兒童的專利,“頭大玩具吧”、“娃娃屋茶舍”用零碎積木,拼湊出“成人玩具”的爛漫世界。不要驚怪,悄然間,奶瓶成了青年人之間饋贈的熱門禮物,“奶瓶喝水有感覺,用杯子根本體會不到。”花色十足的小瓶子,掛在手袋上還能搭配顏色;大行其道的奶瓶甚至成為戀人們互相調侃的小道具……文化界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了“卡通一代”的概念,而當下這批青年當仁不讓擁有最強烈的“戀卡情節”(迷戀卡通):鑰匙圈上的“櫻桃小丸子”和手機上的“kitty貓”顯示器都是佐證。同樣,越嫩的偶像越有市場。而在新世紀的搖滾舞台上,一支支“後兒童時代”樂隊閃亮登場,他們的旗號也頗具兒童色彩,“花兒”、“新褲子”、“木馬”、“地下嬰兒”、“果味VC”……他們沒有崔健的憤怒,更像盲目的小孩,帶著青春期的躁動。有人說,“裝嫩”或許成了一種時尚,有些三十而立的男人,還喜歡說:“我們男孩子”如何如何。

每個人長大後的成年人都希望自己還能回到童年時代,回到那個享受遊戲帶來的巨大快樂的時代,實在回不去了,就裝嫩一把,沒什麼大不了。但有專家提醒,現在的寬鬆環境給了年輕人張揚個性的條件,“拒絕長大、快樂無罪”,這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就可以放棄社會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