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

流動兒童主要是指15周歲以下,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遷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推算,我國流動人口已超過1億,其中兒童近2000萬,占總流動人口的19.37%,公益項目“新公民計畫”公布了《中國流動兒童數據報告——2014》,截至2010年11月,每四個城鎮兒童中就有一個流動兒童。2014年,中國約有超過205萬流動兒童在打工子弟學校就讀。2012年的數據還顯示,隨著年級的升高,隨遷子女在校就讀的人數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對於流動兒童的家庭來說,教育資源的均等投入將來對他們肯定是有利的,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短期而現實的角度來說,這些家庭應該積極地重視親職教育,教導孩子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需要一個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態度,以及自身的不斷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人口迅速、大規模流動時代,家庭倫理秩序的重新構建也是必需的。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我國逐漸由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由封閉社會轉變為開放社會。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在這種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社會流動的規模愈來愈大。在我國,社會流動的主要形式是從農村城市,其目的是務工。因此,流動人口中大多數是18至45歲的中青年人,而他們的子女正處在學齡階段,流動兒童的教育等諸問題隨之產生。

群體現狀

2013年5月9日,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發布《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中抽取的126萬人口樣本推算出:全國有61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全國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規模則達到3581萬,比2005年時,增加超過四成。

中西部集中東部也有
《研究報告》稱,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
其中,四川、河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大,占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廣東湖南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占全國百分比也很高,分別為7.26%、7.18%和7.13%。以上五個省份留守兒童在全國留守兒童總量中占到43.64%。
報告中顯示,從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來看,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過50%,湖北、廣西、廣東、貴州的比例超過40%。可見,農村留守兒童廣泛分布於中西部省份,同時也分布於江蘇、廣東等東部發達省份。
流動兒童
平均在外3.7年
報告稱,全國31個省區市均有一定數量的流動兒童,其中廣東省流動兒童最多,規模達434萬,占全國流動兒童的12.13%,遠高於其他省份。流動兒童數量大、比例高的還有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等地。上海市每10個兒童中有4個是流動兒童;北京和浙江每10個孩子中,3個是流動兒童。
值得注意的是,城鄉流動兒童多數是長期流動,他們在戶籍地以外地區“流動”時間平均為3.74年。7-14歲流動兒童中,約1/3的流動時間在6年以上;0-6歲兒童中,自出生以來平均一半時間是在現居住地度過的。
調查顯示,學齡前流動兒童普遍面臨入園難,低年齡段有的入學晚;接受完義務教育,選擇繼續在現居城市讀高中和考大學的,更面臨“異地高考”等困難。
《研究報告》指出,留守兒童由於與父母長期分離,親情缺失,親職教育弱化,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成長環境均劣於受父母監護的兒童。因此,應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

流動兒童的分布集中於少數省份。廣東省的流動兒童占全國總量的14.6%,人數高達267.8萬人,遠遠高於其他省份。流動兒童數量較多的省還有浙江、江蘇和福建,這三個省的流動兒童數量都超過100萬人。四川和山東兩省的流動兒童數量也比較多,分別達到93萬人和80萬人。前述6個省的流動兒童超過了全國流動兒童總數的40%。
習慣上,人們認為流動兒童主要流動到發達地區,前述廣東、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聚集了大量流動兒童的事實,也確認了慣常的這一印象。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四川、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大規模向其他省(市)輸送流動人口的地區,也同樣接收了相當大規模的流動兒童,這幾個省的流動兒童數量都在50萬人以上。

流動兒童在長期流動

很多人認為,和流動人口一樣,流動兒童的主要特點是“流”或者是“動”,他們在流入地的停留是短暫的,會很快結束他們的流動過程並最終返回老家。然而,事實並非如此。2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收集了流動人口的“離開戶口登記地時間”信息。根據這一信息,可以計算流動兒童在戶口登記地以外地區流動的時間。分析發現,在0—5歲的流動兒童中,半數流動兒童的流動時間接近他們的年齡,也就是說,這些年齡較小的兒童,他們生命歷程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流動”中度過的。而在6—14歲的流動兒童中,1/3的人的流動時間超過了6年。
平均而言,每個流動兒童在戶口登記地以外地區“流動”的時間為3.6年。各年齡組流動兒童的平均流動時間是隨著年齡增長的,其中5—7歲的流動兒童的平均流動時間為3—4年,而8—10歲的流動兒童的平均流動時間達到4—5年,11—14歲的流動兒童的平均流動時間都是5年以上。
然而,與流入地的“戶籍兒童”不同的是,由於沒有當地戶口,這些流動兒童的很多權利無法得到充分保障,這對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各地有關政府部門必須及早做好物質和思想上的準備,包括為他們提供良好的衛生保健服務和接受教育機會,以保證我國第二代移民的健康成長。
2000年普查結果表明,在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上過學的所占比例為4.0%,上過學後又輟學的比例為0.8%,二者合計為4.8%。到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時,在適齡流動兒童中,未上過學的占2.65%,輟學的占0.50%,二者合計的比例(3.15%)比2000年有明顯下降。這表明,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在5年中有明顯好轉。但與此同時,目前在適齡流動兒童中仍然有較高比例的人未按要求接受義務教育,情況依然不太樂觀。流動兒童已不再戀鄉

近年來,不少地方在制定流動兒童相關政策時,常常首先做出這樣的假定:由於農業稅減免、農村實行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等優惠政策,流動人口包括流動兒童會不斷減少。在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這樣的假定下,不是積極地增加與流動兒童有關的資源和設施,而是被動地等待、觀望。
然而,通過前述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來,流動兒童數量不斷增加,而且未來還有進一步增加甚至較大幅度增加的可能。接收大量流動人口的城市一定要提前做好迎接更大規模流動兒童到來的準備。
流動兒童已失去了和“老家”的聯繫,多數流動兒童今後不可能返回“老家”。以北京市為例,在北京市流動兒童中,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比例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已經是事實上的“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34.82%的流動兒童出生在北京。而這些在北京出生、在北京長大的流動兒童,已經與“老家”失去了聯繫,很多流動兒童已經完全不具備在“老家”生活所需要的各種文化、習俗和知識,甚至連語言都不通了。更重要的是,這些流動兒童與他們的父輩完全不同,他們是土生土長的準城市居民,沒有父輩的戀鄉情結,基本上不可能回到戶口所在地的鄉村生活。流動兒童在大齡化

2005年10月27日發生在法國的騷亂被認為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經受的破壞最嚴重、波及面最大的社會動盪。引起騷亂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國社會和法國政府在對待外國移民的態度及方法上出現了明顯的失誤。20世紀下半葉,大批非洲移民進入法國,這些移民對補充法國日益稀缺的勞動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幾十年來,法國社會和法國政府在如何使這些移民融入法國“主流社會”方面卻沒能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外國移民高度集中在移民聚居區中,這些移民聚居區逐漸成為高人口密度、高失業率乃至貧困、犯罪、吸毒、被遺忘者與被損害者等等社會問題的代名詞。
在我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如何對待城市中“大齡”流動兒童的出路問題。按照我國的現行學籍管理體制,流動兒童不能在城市裡上高中和考大學,他們國中畢業之後就難以在城市裡獲得好的就業機會。由此產生了“大齡”流動兒童的出路問題,包括:他們到哪裡去上高中?他們到哪裡去考大學?他們能不能平等地在城市裡實現就業?他們能不能在城市裡“象樣”地就業?他們能不能順利地成為“城裡人”?如果對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話,他們的出路又在哪裡?
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第一批進入城市的流動兒童逐漸長大成人,每年將新增100萬以上的“大齡”流動兒童。希望整個社會、城市政府、相關部門能及早重視、研究、解決“大齡”流動兒童接受高中教育以及參加高考的問題、平等就業問題等,為這些流動兒童真正地融入城市社會、成為城裡人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多的機會。

存在問題

通過調查了解到:流動兒童父母的學歷普遍較低,居住和衛生條件較差,流動兒童生活學習環境不盡人意,孩子甚至連做作業必須的桌椅也沒有。大部分流動兒童課餘時間在家裡

肖家河流動兒童樂園的打工子弟們和大學生志願者一起做遊戲肖家河流動兒童樂園的打工子弟們和大學生志願者一起做遊戲
,沒有參加各類興趣培訓班,也缺少課外書籍。他們雖然身居城市,但由於與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們始終處於城市邊緣。多數孩子感到受壓抑、被歧視,認為城裡人看不起他們。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較重,自我保護、封閉意識過強,行為拘謹,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往。

流動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自身問題

流動兒童親職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親職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是工人或小商販,因忙於生計,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重養輕教,平時只能給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關注的很少,也缺乏科學的親職教育知識,特別是流動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親學歷多為國中,母親學歷多為國小和國中。有的家長甚至是文盲,教育子女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流動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當流動兒童學習方面出現困難時,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流動兒童在親職教育方面的缺失。
流動兒童學習情況堪憂。流動兒童在學習方面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少部分流動兒童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習態度端正,學習習慣良好,能獨立自主地解決學習問題,遇到困難能虛心向老師和同學求助,學習成績優良。但絕大多數流動兒童學習不刻苦,上進心不強,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較差,自信心不足,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欠佳,厭學、逃學、輟學等現象較為普遍。而且,流動兒童隨父母的流動經常轉學,受各地課程設定、教學質量及升學制度制約,部分流動兒童難以適應城市教育,跟不上本地的學習進度和課程,對新環境缺乏安全感,自卑,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的只能變成留級生。調查數據顯示,2.26%的流動兒童經常逃學,有14.32%的流動兒童留過級,28.58%的流動兒童轉過一次學,15.97%的流動兒童轉過2次以上學。有34.48%的流動兒童擔心父母帶自己到別的城市。然而對未來的城市生活,流動兒童普遍期待較高。因為從小就在城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市,83%的流動兒童喜歡城市的生活,並希望繼續留在城市,他們比父輩更適應和嚮往城市生活。
流動兒童失學率偏高,存在學習間斷現象。流動兒童在“流出”——跟隨父母到城市上學的過程中,存在著學習間斷性問題,時間從幾天到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雖然大部分家長在帶孩子到城市前就為孩子落實好了學校,但有些孩子因為這樣和那樣的原因匆忙跟隨父母到達城市後,由於很難找到合適的學校而輟學一段時間。還有一部分“回流”的學生回到家鄉後也不及時到學校辦理入學手續。中國兒童中心資料顯示,我國流動兒童失學率較高,達到9.3%;適齡流動兒童不能入學表現尤為突出,6周歲兒童中有46.9%沒有接受入學教育,近半數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超齡”上學現象比較嚴重,有近20%的9周歲的孩子還只上一、二年級,13周歲和14周歲還在國小就讀的人占相應年齡流動兒童的31%和10%;失學兒童“童工”問題突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在失學的12到14周歲的流動兒童中,有60%的人已經開始工作,這嚴重侵犯了兒童的基本權益。
流動兒童衛生狀況較差。兒童良好的衛生狀況和習慣是保證其身體正常發育和成長的關鍵因素。但是,流動兒童在這方面的情況並不是很樂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衛生狀況下降、衛生習慣變差的問題。由於流動兒童父母自身的衛生習慣和觀念就不是很好,又忙於生計,居住環境惡劣,致使一些流動兒童常時間不洗澡、不換洗衣服;經常不洗臉、不刷牙;放學回來餓了,手也不洗,抓起東西就吃,感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調查顯示有10%以上的流動兒童不能堅持每天刷牙洗臉。調查中有一個特殊案例,甘井子區辛寨子中心國小接收了4名來自瓦房店同一個家庭的流動兒童姐妹,老大13歲,老四9歲,同時入學上國小一年級,姐妹4個從小到大從未洗過澡,學校老師領孩子去洗澡,孩子們很好奇、很害怕,怎么也不洗,老師滿澡堂追著幾個孩子洗澡。
流動兒童健康狀況隱憂頗多。由於受經濟困難和觀念落後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生活在城市中的流動兒童營養健康、衛生保健問題日益突出。這一問題在嚴重威脅著流動人口健康的同時,也開始影響流入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由於家庭經濟條件較差,許多流動兒童只能滿足溫飽,根本談不上全面、均衡的營養,父母也缺乏合理搭配營養的意識。調查顯示,有18%的流動兒童有吃不飽飯的情況,每天能吃上一個雞蛋或喝一杯牛奶的只占52.3%,患病自行買藥的流動兒童占37.56%,到個體診所就診的占19.88%。

家庭問題

流動兒童居住條件狹小。多數流動兒童生活在“城中村”,在經濟條件、公共設施、教育資源等方面與城市中心區有很大差距。他們大多生活在城郊接合部,居住的房子多是本地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居民專門為出租而建造的簡易平房,屋裡冬冷夏熱,四周住滿外地人,垃圾成堆,衛生條件極差。數據顯示,流動兒童家庭住房面積多為30-60平方米,其中71.8%的住房來源是租借,有19.26%的流動兒童家庭住房面積只有10-30平方米,55.59%的流動兒童在家沒有自己的學習房間。
流動兒童的學習環境簡陋。因居住空間狹小,多數流動兒童寫作業時,用的是矮小的飯桌和窄小的椅子,或是把一塊木板放在床上臨時當成桌子用。家裡做飯時,孩子只能搬到屋外寫作業,有的甚至只能一直蹲著。調查數據顯示,有26.94%的流動兒童在家沒有自己的學習書桌,只能趴在小椅子上學習,或在床上寫作業。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家裡一旦來了客人,學生就根本找不到可以寫作業的地方,有的連睡覺也無法保證。
流動兒童家務負擔繁重。大多數流動兒童在課餘時間都要幫父母做家務。調查發現,流動兒童已成為家中的重要勞動力,他們承擔了許多家務活,以便父母能全身心地去外面掙錢。像準備全家人的一日三餐、洗全家人的衣服等,都是尚未成年的他們必須承擔的家庭責任。還有許多孩子在課餘時間幫父母做工、打雜,晚睡早起。
流動兒童課餘生活單一。因家長工作時間比較長,與城市兒童放學後可參加興趣小組或各種學習班,玩電腦、上網等活動相比,流動兒童生活的社區很少有公共休息場地,他們每天放學之後只能寫作業或者做家務。數據顯示,只有32.08%的流動兒童參加過特長班的學習。
流動兒童常常被家長當成出氣筒任意打罵。流動人口在城市打工,常常會面臨僱主的無理要求,還要承擔家庭經濟負擔、城裡人歧視等巨大壓力。回到家中,只要孩子稍有不聽話或者表現不好,很容易就會被家長“暴打”以發泄心中怨氣。不少家長對孩子學業要求過高,堅持認為“不打不成器”,只要孩子學習成績稍有下降,就會遭到家長的打罵。
心理問題

流動兒童心理問題突出。在流動兒童面臨的問題中,心理健康狀況成為重中之重。目前,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其心理健康水

流動兒童流動兒童
平遠遠低於同齡的非流動兒童。同時,心理健康問題也成為影響流動兒童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由於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親職教育、社交環境等方面與城市學生相差較大,兩者在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出現明顯差異。另外,進入城市學校後,城區人的歧視使他們心理壓力劇增,以至容易形成各種心理障礙
通過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統計結果可以看到,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性格缺陷行為障礙情緒障礙社會適應障礙學習障礙五方面,其中又以性格缺陷、行為障礙最為突出。而普遍被社會關注的流動兒童品德缺陷問題卻排在較後的位置。這也說明城區人對流動兒童的歧視是沒有根據的。
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親職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親職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范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流動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流動兒童獨立生活能力較強。
工作問題

流動兒童工作資金不足。雖然各地政府專門撥付了關愛流動兒童專項資金,但經過調研發現,流動兒童之家財力有限,不少流動兒童之家缺乏必要物力、財力,有些兒童之家雖然設立了圖書閱覽室,但是兒童書籍卻只有寥寥數本,兒童活動器材、設備也相當有限,無活動經費。

流動兒童教育條件有待提高。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定點學校還相對不足,流動兒童就近入學還有一定難度,少數定點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農民工子女入學條件還較高,仍存在少數繳費入學情況。

產生原因

孩子們在“留守流動兒童之家”里讀書孩子們在“留守流動兒童之家”里讀書

一是親職教育意識淡薄。親職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親職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0—6歲是人生行為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當,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以生活照顧為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等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二是學校教育措施不力。進城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希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教學任務重,學生多,而且還在呈增長趨勢。大連市某學校,2003年時全校學生總數為1100人,2008年學生總數已經增加到1500人,流動兒童占80%,有的班級五、六十人,教師沒有精力,心有餘力不足,對流動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為流動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流動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流動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流動兒童特殊群體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有的學校人數比例小,沒引起重視;有的學校雖人數比例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是社會對流動兒童關注不夠。社會教育資源缺乏,不能有效地彌補流動兒童親職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網際網路、電視、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為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滲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流動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流動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對策建議

志願者為四環市場流動兒童提供學前教育志願者為四環市場流動兒童提供學前教育

流動兒童在學習、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與非流動兒童相比存在一定的問題。表現出普遍生活質量低,學習成績差,也存在道德認識模糊,品行偏差、心理異常,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流動兒童都是問題兒童,艱難而痛苦的流動生活同時也教會了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許多流動兒童表現出果斷、堅韌、獨立自主、樂於助人的優良品質,他們在同伴群體的幫助下快樂而健康地成長著,也有許多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流動給兒童帶來的是教育環境和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流動兒童的知識、眼界乃至觀念,從而提高其智力測驗水平,促進兒童的認知和心理發展。研究表明流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與流入地的本地兒童相比,流動兒童自卑感強,缺乏自信心,但和農村兒童相比,他們的自豪感要高於自卑感。大多數流動兒童的自我認識比較積極。所以,我們既不能過分渲染,把流動兒童看成是“問題兒童”、“可憐兒童”,造成這部分兒童的心理壓力,又不能輕視這一群體中潛在的或已產生的一些問題,對他們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
流動兒童問題是中國改革和發展帶來的一種特殊現象,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它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點,也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一個重點。為此,應該高度重視流動兒童問題,採取必要措施,做好關愛流動兒童的各項工作。
1、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都對流動兒童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愛護。由於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建議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責任,把解決流動兒童問題作為民生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以統籌,加大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各級政府的分管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各有關單位為成員,牽頭關愛工作,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著力攻破流動兒童發展面臨的問題,切實為流動兒童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為流動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從社會層面來看,關鍵是克服社會對流動人口的偏見,社區、學校等社會各階層應給他們以應有的尊重,給他們的子女以平等的成長機遇和沒有偏見的人際交往。
2、充分發揮學校在流動兒童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建立流動兒童檔案,建立情況登記、結對幫扶、溝通交流等制度,把教育管理責任落實到人。促進外來人口特別是兒童與本地居民的和諧相處,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學校。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成為朋友。讓老師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照料,讓流動兒童能夠在

關愛流動兒童活動關愛流動兒童活動
老師的呵護、同學的交往中健康成長。
3、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在流動兒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教育部門要根據流動兒童實際,開發有關加強自我保護、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特別要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引導兒童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學校要專設心理健康教師,針對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諸如情緒不穩定、強迫症狀、適應不良與人際關係緊張和敏感等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地測查、輔導、諮詢和疏導,同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抗挫、適應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及行為矯正能力,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展。
二是關工委、婦聯、共青團要發揮自身優勢,繼續深化雙合格活動和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活動。家長學校是開展流動兒童工作的重要渠道,要進一步鞏固發展各級各類家長學校,規範對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家長學校的開辦等多種形式,拓寬流動家庭獲取教育信息的渠道,引導流動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幫助外來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要給孩子更多時間的關注,擠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與孩子分享成敗得失,用自己的經驗激勵孩子成長。應該認識到,僅僅給孩子以物質上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
三是公安部門要加強對流動兒童的管理與保護,要加大綜合整治力度,積極預防和嚴厲打擊侵害留守、流動兒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活動。要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強化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法制觀念、安全防範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引導留守、流動兒童遠離不良嗜好、不法場所、不軌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學會自立,獨處時能夠自律,成長中力求自強。
四是民政部門要切實保障特殊困難流動兒童獲得應有的社會救助,及時發現並幫助流動兒童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符合規定的農村醫療救助條件的留守兒童,要對其及時進行醫療救助,有效解決困難留守流動兒童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五是衛生行政部門要改善流動兒童的健康狀況。要根據留守流動兒童的營養狀況,制定干預措施,組織編印科學實用、通俗易懂的宣傳材料,開展兒童營養知識及常見疾病的預防等健康教育和諮詢指導,通過提高父母和撫養人的相關知識水平,降低營養不良發生率和營養不良性疾病發病率,改善流動兒童健康狀況。確保流動兒童享有應有的基本醫療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