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嫩

裝嫩(act young)是對年齡已大、容顏青春不再卻故意在言行、舉止、外貌上裝作年輕或時髦的一種方式的嘲諷語。在現實生活中,它也逐漸變成一種緩衝現實壓力的途徑,淡化工作不順的方式,增加自信。

基本信息

簡介

本意是指植物的一種生態,如民間有句歇後語叫做“老樹發芽——裝嫩”,俗語“鹹菜乾兒著綠色”也是這個意思。時下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用以比喻人的心態,是貶義詞,有強烈的指向性。
主要是指中老年女性扮裝青少年女性,這一現象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見聞外,在影視節目中最為常見。還有一義是特指男、女的婚姻或性生活方面的,如在一些“婚介所”中男的離婚三次還稱初戀,女的生育兩胎還稱處女;又如一些性工作者對著客人裝扮成童男處女等。

相關介紹

校園

“你的包包好好看喔!”聽到這撒嬌的聲音,你千萬別以對方是個不夠十歲的小女孩,對方正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如今大學校園的女生中,正興起一股“裝嫩”風:說話用詞,“貓貓”、“包包”、“飯飯”;穿衣娃娃裝,身上掛滿維尼熊、史努比等飾物;還有的遊玩喜歡去兒童遊樂場……

公司

公司里的職員也同樣流行,多見於女性。從校園開始颳起的流行風,經公司白領們的發揚光大,最後波及整個社會。

流行

縱觀大學校園:如今大學女生流行"裝嫩"
記者近日發現,在廣東大學校園的女生中,正興起一股“裝嫩”風:說話用疊詞
記者在大學校園內隨手擷取了一組鏡頭:

場景一

中大南校區對面的麥當勞內:
一位大學女生霸道地對男友說:“你來麥當勞都要吃兒童套餐,因為我正在收集兒童套餐贈送的史努比的各種款式!”

場景二

華師大宿舍內:
一女生的電腦桌面是:她穿著顏色鮮艷的娃娃裝,手抱碩大的米奇公仔,在兒童遊樂場的機動鏇轉木馬上燦爛地笑著。

場景三

暨大飯堂內:
兩人吃完飯,男生端著兩個餐盤在前面走,女生拉著他的衣襟小步跟在後面,讓人想起幼稚園老師因怕小孩走丟而發明的“拉衫尾”。

場景四

廣外校道上:“親愛的,你餵我嘛。”一名身穿白色娃娃裝的女生向身邊的男生撒嬌說。男生正拿著一支雪糕。說話的女生有著長長的黃色捲髮、翹翹的假睫毛和塗了藍色眼影的大眼睛,乍一看還以為是個洋娃娃。
大學女生到底為什麼越活越“嫩”呢?中山大學四年級學生小睿說,喜歡幼稚的東西純粹是個人偏好,不代表人也幼稚。“我的幼稚裝扮完全不影響學習和工作”。小睿穿著一件娃娃裝小背心、綠色五分短褲,頭上的橡皮筋上吊著兩個有米奇圖案的小方塊。臥室也布置得近似幼稚園。小奇是新聞系大四學生,平常最喜歡和室友捏著嗓子裝小朋友聲音說話。“只是為了好玩。”小奇說。華師大四學生小鈴有時會站在宿舍陽台上吹泡泡,去兒童公園跟娃娃玩蹺蹺板。她說:“偶爾裝一下小朋友很快樂,對減輕壓力幫助很大。”
大學女生“裝嫩”,旁觀者卻普遍不看好。有人說,是為吸引男生。有人說,幼稚。而男生們的主要觀點是:如果那個女生本來就長得很可愛,裝嫩倒沒關係,如果外表不出色,再裝嫩就有點噁心。
中山大學心理學專家古南永認為,部分大學女生喜歡裝嫩,這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打扮或言語上裝小孩,只是一種表面裝飾。

逃避現實

“嫩”沒有錯,但要“嫩”的健康
武警總醫院心理科大夫史宇是一位年輕的心理醫生,對於“裝嫩”一族,她是頗有心得。
她認為,在校園裡到處能看到抱著奶瓶喝水、穿著可愛娃娃裝、腳踩大頭鞋的女生,有時說話偶爾也會帶一點奶聲奶氣。這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說是一種潮流,其實也可以說成是一類現象。
對於粉色純棉長裙、平底娃娃鞋和嬰兒奶嘴也分人,絕大部分人的確是純粹追求流行。
很多人認為年輕打扮是一種時尚,於是也將自己置身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有心理問題的,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她們是在追求一種童年期的安全感,往往這種人不能接受現實中存在的壓力,期待能像孩童時期一樣能夠得到別人的保護,是兒童期滯留的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生活的壓力是我們必須承擔面對的,躲過去一時不能躲一輩子,所以,年齡在增長,最好的辦法是要自己內心也成長起來,足夠成熟地處理應對外面世界的壓力。
史宇表示,對於如何分辨自己的“裝嫩”是正常還是不正常,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如果你在面對巨大壓力時還是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也能夠正視自己犯的錯誤,這就是一種健康成熟的心態,外表的“裝嫩”只是一種純粹的個人愛好、追求流行。
如果面對壓力,你總想逃避,想找一個依靠;在犯錯時,也總以“我還小”這種藉口來原諒自己或求得別人的原諒。那就表示,你在用外表的“裝嫩”來表達“我還是個孩子”的心理,希望別人讓著你、寵著你,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了。
她說,這種心理問題是一種兒童期滯留的狀態,主要是非常懷念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想逃避現實,沒有克服困難的堅強心理、沒有責任感,渴望被保護、被寵愛,面對現實的壓力時,希望尋找幼時的那種安全感。
“嫩”並沒有錯,但要“嫩”得健康,“嫩”得積極向上。

討異性喜歡

裝嫩是為了討異性喜歡
我有一個閨蜜,姑且稱她為橘子吧。高中時每天膩在一起,晚上就擠到一個被窩裡細數那些女生的小心思。彼時,我們都是屬於中不溜兒的小孩子,不惹禍,亦不是老師的得意門生,從沒接到過情書,也不會被誰排擠。就那么安安靜靜的過了高中三年,只有彼此陪伴。
後來念了大學,一南一北,相隔甚遠,各自也有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聯繫也就漸漸的少了。寒假時,同學聚會才得以相見,橘子已經完全變了個樣子。我走進去的時候,橘子正坐在人群中大聲談笑,鬧著同別人乾杯,看到我便大聲招呼我在她身邊坐下來,很親密的樣子。
那一天的橘子,穿了粉色的毛絨外套,胸前有很張揚艷麗的卡通圖案,帽子上還有兩隻動物的小耳朵做裝飾。草莓戒指,海綿寶寶的耳環,我看的眼花繚亂。
我坐在橘子旁邊,有些不自在,或許是我表情太呆滯,她突然轉頭指著自己的戒指對我說,喜歡嗎?送給你。說完便塞到我的手裡。
我沒來的及做反應,她就又回頭過去,滿嘴都是“人家怎樣怎樣”,或者“我的包包我的鞋子”,我皺眉,不再講話。
分別的時候,我們互留了電話和QQ。
後來,也偶爾在QQ上聊天,橘子總是發一些自拍的照片過來。無非是嘟嘴巴、瞪大眼睛、俯拍,假睫毛和增大瞳孔的美瞳片是不可或缺的。
大學一年多,我不是沒有變化的,亦不再是初時那個縮在人群中的默不作聲的小女孩,對這些“裝嫩”伎倆也是司空見慣。我不知道大學生怎么就颳起這么一股裝嫩的風潮,這在我眼中是膚淺的,即便是時尚,也應該有自己的品味和個性,我不喜歡一切跟風和做作。只是這些都未曾與橘子說,想,畢竟已不再有太多牽連,沒必要給誰難堪。只是日漸疏遠,她Q我,要么假裝不在,要么藉口有事出去,然後隱身。
直到一天周末,我在寢室里睡著,突然被電話驚醒,迷糊中便接起來。是橘子,在電話那頭抽抽噎噎的哭。
我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橘子便哽咽著說,他還是跟我分手了。
我便知道,無非又是一場愛情戲目,“那,怎么辦呢。”那一刻,我突然發現我聲音冷漠的殘忍。
橘子微微怔住,然後說,“小愛,你是不是也討厭我了?”
我停頓了下,然後說,我只是不喜歡做作的人。
掛掉電話,卻再也沒了睡意,打開電腦,就看到鋪天蓋地的留言,都是橘子的。

心理依賴

“幼稚”成年人依賴心理強
“在臨床上,有幼稚、裝嫩心理的人非常多。”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師王彥玲說,他們雖然是成年人,甚至年紀不小了,但言談舉止卻比較孩子氣。更重要的特點是,他們通常缺乏責任感,依賴心理比較強。
成年人的幼稚心理不是疾病,卻是心理方面的一個缺陷。王彥玲說,這種心理缺陷會對人際關係等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導致他們的社會適應受到約束。雖然他們看上去很好交往,但只要談到責任,往往就退縮了。

人際關係受影響

有些成年人孩子氣,希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裡,這是成年人幼稚心理的表現。他們雖然在生理上已經進入成年,但在心理上還不能適應,逃避責任、逃避生活,不願意當大人,想永遠當孩子。
王彥玲說,成年人的幼稚表現最容易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等。他們很願意和別人相處,但對別人卻特別依賴。在家裡依賴父母,跟朋友在一起就依賴朋友,結婚以後依賴配偶。當他們不能再依賴的時候,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問題。國外有研究發現,有“彼得·潘綜合徵”的人,通常比較容易離婚。
王彥玲介紹,在心理門診中發現,很多女孩子結婚以後和丈夫發生爭吵時總會問,為什麼丈夫不讓著我?為什麼他不來哄我?這些都是幼稚心理的表現。在婚姻當中夫妻應該是平等的,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存在誰要讓著誰。

生活安逸少

成年人的幼稚、裝嫩心理跟從小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有關係。
王彥玲分析,現在20多歲的成年人,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了。他們從小生活在蜜罐里,跟大人生活在一起,造成成年以後在生活上仍然比較依賴別人。很多家長因為過度溺愛孩子,孩子長大以後,社會化的功能也受到一定的剝奪。
此外,當下多數青壯年生活過於安逸,沒有經歷過挫折,也沒有吃過苦,一帆風順的經歷也會讓他們“長不大”,像個小孩子。

幼時多找同齡伴

王彥玲指出,預防成年人幼稚心理的最好方法當然是防患於未然。“人格都形成了,改變就比較困難。”因此,當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就要多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家長最好讓孩子多看一些書籍,藉以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等。而多出去走走刻意增長見識,幫助孩子完善溝通技能等,有益於他們成長為一個社會人。
孩子應該多和他們的同齡朋友在一起,不要老是和大人在一起。大人經常會給孩子拿主意,這也會剝奪他們成長的權利。如果他們和同齡人接觸,就不會總是把自己當孩子,有助於他們發展社會化功能。
此外,適度的挫折教育還是非常必要的。既要有成功教育,也要有一定的挫折教育。
王彥玲說,有幼稚化傾向的人,怎么改變他的這種人格是最重要的。國內外的專家都認為,應該讓他們自己負起責任來,直面現實,為自己的事負責。比如,早晨要是不起床的話,如果上班遲到,這是他們自己的事。家長不要總是去叫他,應該從這類小事開始,讓他們對自己負責。

彌補童年缺憾

裝嫩,是為了彌補童年缺憾
大學上了一半,發現對於姑娘們來說,追求知性已經是老黃曆上標註的日程了,裝嫩才是當務之急。大家組團兒裝嫩似乎不僅僅是跟風那么簡單,但也是突然間就那么一窩蜂的去裝嫩扮可愛了。雖然我與只是剛剛適應了這種風潮,可我卻已經等不及要跳進這波浪頭裡去弄個潮了。然而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在裝嫩之前,我必須給我們這些正在或者正要喬裝未成年的老女人們找一個說法,能把這個嫩裝的有理有據,名正言順才行。
總得要說的就是,我們裝嫩,是為了彌補童年的缺憾。

灰姑娘的童年

跟大學生比起來,我們這些人大部分小時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灰姑娘。無論國小、國中、還是高中,從頭到腳都被萬惡的學校規定所禁錮著。幾個女生湊到一塊,頭髮只有長短之分,衣服只是紅、白、藍、綠、黑中的幾個色調的幾何圖案拼圖,鞋子也不過是布鞋或者有限的幾款運動鞋罷了。我們為了考入大學這個被高揚到幾乎神聖的地位的目標,打磨著我們的童年、花季和雨季,把無盡的記誦和演算堆滿眼睛和心思,被無盡的紙張和油墨淹沒身體。那樣的歲月里,我們真的很青蔥。沒有更多的顏色和形狀,只是帶了一點泥土的氣息清清爽爽的像上生長。聽起來似乎也沒什麼不好,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如青蔥一般,站在一起就不會有人知道你究竟是哪根,沒有誰會想知道我們對於審美的需要,大家都忽略了我們每個女生心裡的公主夢,只是讓我們相會姑娘一樣的做這做那。哪怕只是衣服稍微艷麗一點,裙子稍微短一點,都要被扣上浮躁、無心向學之類的帽子,而坐而為學生,我們只能忍著,收起好看的衣服、漂亮的鞋子,套著寬鬆肥大的學生服任書本和習題把我們掩埋。直到走過那一年的“黑色七月”,我們才有自由給自己披上彩虹,才有力氣放開膽子去任性。

從裝老走向回歸

還記得小的時候走是一天天數著盼著要過年的那段日子。不單是為了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也是因為心裡惦記著要快點長大。
長大,對於小時候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有些魅惑的詞語。無論從爸媽、老師,還是其他成年人身上,我們都能隱約感知到,世界在他們那裡,自己是渺小甚至是無知的,而他們卻能掌控許多。雖然當時的我們還說不上來他們究竟掌控了什麼,但起碼我們能看到他們在受人尊敬,能做我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僅僅是這些就足以讓我們對“長大”心馳神往。於是,我們也想、希望、甚至是渴望著長大,也就忍不住要學學大人的樣子。
學著把頭髮留長在腦後挽一個規矩的髻,學著穿樸素大方的衣服,學著學著端莊的走路、說話、和笑……在大人們誇獎著“這孩子真能看出是長大了”這樣的聲音里,我們長大了。而且多半也邃了他們心愿的上了大學。
長大了,一隻腳踏進了社會裡,卻發現這樣的長大並不像小時候我們想要的那樣。我們走進了更大的規則和限制里。我們可以做的,我們可以支配的,似乎反而是更少了。比起這樣來,還要可悲的是,我們為了這樣的長大擠壓了兒時無憂無慮、撒嬌打混的純真日子。很上當的感覺。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群孩子從身邊像一團小龍捲風一樣從身邊追打著跑過,笑聲遮過整個弄堂,我在他們身後怔忡了許久,終於發現,自己竟然錯過了那么寶貴的東西。
然而無論如何,比起中學時候的學校管制,我們還是有了一點塑造自己的自主權。那么,為什麼不趁著另一腳還在學校,心態還能向童年扭轉的時候,給自己一個“回歸”的機會,裝裝嫩,補補童年的遺憾呢?

行將就木的話

那么,粉紅裝、小銀飾、泡泡袖、蕾絲裙、公主鞋……統統拿來,把自己打扮的水水嫩嫩、花枝招展,拿捏著小孩子的強調奶聲奶氣的跟男朋友或者老媽撒嬌,要坐鏇轉木馬、盪鞦韆,甚至是把私人空間裝飾的像幼稚園。甚至有一次去肯德基吃東西,還惡作劇的要了一份兒童套餐。在別人詫異的目光里,甚至有一些洋洋得意的情緒。無論如何,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需要一種勇氣的。似乎是這樣就能像小孩子一樣生活,擁有他們那種毫無掩飾的簡單快樂。不用“前怕狼,後怕虎”,亦不需要承擔太多的責任,偶爾任性一些,突然就變得很簡單很快樂。
不是所謂的跟從風潮,也不是以此來故意的吸引別人的注意里。只是要扮嫩給我那日漸暗淡的青春點顏色看看。即便不必這樣,我也要以此謹獻給那在我們給自己揠苗長大時被蹂躪的童年。記得有一個電視劇里,一個四十歲的單身男人突然重逢自己的中學初戀情人,女人已經離異,男人經常為了逗她開心做一些傻事,甚至是找了以前的中學制服、桌椅和老版課本,放著老師講課的錄音,然後一邊假裝聽課一邊在課本的掩飾下吃便當。後來,男人說,過去的日子我們已經無法挽回,一秒鐘、一分鐘、一個小時,過去只會越來越遠,只是,你要知道,現在是距離我們的十八歲,最近的日子。
?里?嗦一下子就說了很多,不過,也總算是給了自己以及一同正在或正要扮嫩的姐妹們一個理由,一個說法。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投身於裝嫩的花海中去跟“人家”們爭奇鬥豔了。
以後逛街、打扮、約會,一個都不能少,老娘也要水水潤潤的活一回。

一種心態

裝嫩,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我們的人群中間有25%左右的人有非常突出的“裝嫩”心理,其中男人的“裝嫩”周期是8年,也就是說如果他是40歲的話就願意表現出來是32歲,女人比男人還厲害,一般是裝10~12年。
扮嫩有理任何衣服一綴荷葉邊就溫柔了起來。如今在女人的穿著概念里,性感是壓倒一切的主題,即使不透不露,也務必要繃出山巒起伏的曲線來,總之最大限度地突出女性特徵,為穿衣規範之頭號綱領。不過,就有那么一撮人偏偏要反性感之道而行之,當然不是扮男人,而是主動拋棄性感,向“兒童look”看齊。她們高喊著“我們不做女人做女孩”,留著齊眉順耳的童花頭,或者甩著一腦袋小辮兒,泡泡袖、荷葉裙、妹妹鞋地一蹦一跳走過來,遠看13歲,近看30歲的大有人在。
最先把扮嫩理念變成現實的是嗅覺如獵犬般靈敏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如今無論你打開任何一個電視頻道,都能看到蹦蹦跳跳的男孩女孩在台上“作秀”。那男孩一定要像個新新少年,而且最好把腰帶再露出一截兒,儘管他是一大把年紀的男人了;那女孩也一定要梳著兩根朝天辮,腳蹬一雙松糕鞋,像個新新女生。而且,兩人在開頭的時候,一定要共同高喊一聲“口也”——那樣一來,所有的歡樂就都有了。
放眼一望,步行街上30歲以上化透明裝、穿迷你泡泡紗裙的“女孩子”比比皆是。在校園裡,人們不難看到一群年齡不詳的“女孩子”一邊吮吸著奶瓶,一邊不屑地說:“我是寶寶我怕誰?”有人說這本就是一個後純真時代,究竟是我們太厭倦成人世界的虛偽了,還是太羨慕兒童國度的純真了?雖然穿得像孩子一樣並不能把自己真的就變成了無憂無慮的孩子,但那總是成人心中的一個童話吧!各個年齡段有各個年齡段的美,除了神仙和妖怪,誰也不能永葆青春。但是,我們至少能保持20歲的心態。
心理學家對“裝嫩”似乎憂心忡忡,他們認為,這是人們潛意識裡拒絕長大,渴望被保護,逃避現實,不敢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他們認為,目前社會上存在兩種心理錯位,即小孩大人化和大人兒童化。他們認為,小時候盼長大,長大了留戀無拘無束的童年,這都是很正常的。不過,每一個時期還必須保持自己的本色,做自己該做的事,說自己該說的話,這樣身心才健康。
其實,對所謂的“裝嫩”真的不需要如此緊張。人類比其他動物聰明就體現在會製造和使用工具,汽車是代步的工具,筷子是吃飯的工具,奶瓶也同樣是一種喝水的工具,並非嬰兒專用,它喝水方便不外灑,最符合喜歡在床上、沙發上活動的人的需求,所以成年人用奶瓶喝水也很正常。喜歡毛絨玩具,喜歡穿卡哇依服裝,這都是純屬個人喜好或是單純追求一種流行風尚,與心理健康關係不大。女人天真浪漫那是天性,純真,並不代表幼稚。裝嫩,秀的只是一種心態,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心態上的年輕,言行上的體現,給自己快樂,給大家快樂,讓世界更加多姿多彩,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