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廣州市第六屆政協委員]

張猛[廣州市第六屆政協委員]

張猛,號國森(1894~1985),祖籍廣東省新會雙水區人,出生於安南(今越南)海防,是鎮南起義烈士張雲田的兒子。歷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少校副官、中校副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少將參議、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等職。1985年7月30日,張猛在廣州的故居因病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猛,號國森(1894~1985),祖籍廣東省新會雙水區人,出生於安南(今越南)海防,是鎮南起義烈士張雲田的兒子。歷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少校副官、中校副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少將參議、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等職。1985年7月30日,張猛在廣州的故居因病逝世,享年91歲。

人物歷程

1907年,孫中山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舉行反清起義,張雲田作為敢死隊隊長不幸在戰鬥中犧牲。其時,張猛僅14歲,隨母在越生活,曾在河內、海防做過童工、學徒、華商會館巡丁、僑英國小庶務員。不久其母也病逝,張猛流落異國,在越南學裁縫,當雜役。

1917年,經革命前輩舉薦,回國先後入廣東高等師範華僑升學班、雲南陸軍講武學校第十三期騎兵科學習。1919年秋畢業,被派往雲南軍士教導隊任見習員兼代排長。1920年,畢業後來廣州,在孫中山領導的粵軍第一師當副官。1921年被孫中山派往粵軍第一師師部工作,總統府成立警衛團時上慰副官兼軍官教育班教官,接著升任機槍連少校連長。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孫中山事前得到訊息已先登上軍艦,但宋慶齡尚在總統府內。在此緊急關頭,張猛與馬湘、黃惠龍跟隨葉挺(當時葉挺任總統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等人帶隊衝鋒,擊退叛軍,保護宋慶齡脫險。隨後張猛也上了“永豐”艦。由於張猛曾在雲南講武學校學習,滇、粵軍內許多軍官是他的同學,因此,孫中山親筆寫信派張猛到梧州、柳州等地請救兵東下,首先得到莫雄等人回響,張猛即回廣州“永豐”艦復命。孫中山即委任莫雄為中央直轄第一獨立旅旅長,並再度派張猛西上給莫雄送委任令。當時,粵、滇、桂、黔各軍的門戶之見甚深,故張猛以粵軍官佐身份西上送委令不方便。因此,李章達問孫中山:張國森以什麼名義去請救兵好?孫中山認為用大元帥副官名義好,隨即用“永豐”艦信箋寫了委令。張猛西上後,聯絡了粵、桂、滇各軍將領,為以後“白馬會盟”打下基礎。張猛離穗後不久,孫中山轉移到上海。後來張猛也到上海去,接著孫中山又令張猛到福建勞軍並赴越南籌款討賊。

1923年2月21日,孫中山返廣州重組大元帥大本營,就任海陸軍大元帥,開創革命新局面。這時,張猛從越南返回廣州,孫中山留他在身邊工作,擔任大元帥大本營少校副官,後升任為中校副官。當時,大本營副官分三部分:一是侍衛副官如黃惠龍馬湘鄧彥華黃夢熊馬坤高中禹黃民生等;二是庶務副官如賓鎮遠、席楚霖等;三是交際副官如張猛、丁象益王文漢錢針蕭芹葛崑山等。交際副官的任務是每日代孫中山接見賓客、到醫院慰問傷病官兵,並與各軍事機關聯絡重大情報。

1923年秋,張猛被調任長洲要塞司令部參謀長。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樹起了“倒直”(直系軍閥)義旗,北方出現了段祺瑞馮玉祥張作霖聯合局面,電請孫中山北上。孫中山行前命令張猛以大本營咨議身份,襄助滇軍先遣司令范石生,入滇討伐“西南王”唐繼堯。張猛到雲南後策動駐臨安的獨立旅旅長莫璞起義,取得成功,張猛又組織箇舊錫礦工人武裝編成兩個支隊。當時,胡漢民代理大元帥電委張猛為少將縱隊指揮官。在激戰中,傳來了孫中山在北平病逝的噩耗,全軍大慟,滇軍乘虛而入,又因種種內部的複雜原因,令這次討伐戰爭功敗垂成。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張猛牢記孫中山的遺訓,繼續追隨馮玉祥、李濟深等幾位國民黨左派愛國將領,靠攏共產黨,以救國救民為己任。

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年,張猛來到林伯渠任黨代表、程潛任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任上校咨議。其時,張猛見一批又一批部隊出發上前線,生性好動的張猛要求程潛軍長派他帶兵打仗。但當時部隊沒有相當軍階的工作給張猛,張猛向程軍長表示,願意連降二級到部隊任中校營長(張猛曾當少將縱隊指揮官,到該部隊當上校已自降一級了,故稱自願連降二級)。張猛的一個營是第六軍的前衛,在進攻南潯鐵路一戰中張猛表現出色,接著擔任49團代團長。南京之戰,張猛帶部隊占領雨花台後,即率全團繞道,在槍林彈雨中爬上城垛,最先攻進南京城。正當各軍準備乘勝北進,橫渡長江之際,一件震驚中外的反革命事件發生了: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在北伐軍中“清黨”。張猛鄙視蔣介石的反共政策,他一直把共產黨當作朋友。

張猛是1921年加入國民黨的老黨員,但1927年蔣介石大搞“清黨”時他沒有再登記。這時第六軍解體了,程潛軍長去武漢,林伯渠黨代表避入上海法租界,爾後赴南昌。張猛名義上當了少將兵站支部長,但由於第六軍解體,兵站只不過是個空架子。於是張猛回到廣州,後在李濟深的第八路軍中任參議,為維持生活,只好兼做昌興街服裝店的裁縫師傅。1928年後,先後任第八路總指揮部上校參議、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

1931年底,張猛經楊傑保薦到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任上校咨議。淞滬戰爭爆發後,張猛以該身份參加了十九路軍總部對日本侵略軍的浴血奮戰,蔣介石几次命令停戰,他和莫雄及其所率的部隊抗命不聽,直至彈盡糧絕才撤出獅子炮台。

“七七”事變後,張猛到廣東任第一專區防空主任,其時他寫了《全民抗戰與防空新論》等文章在報上發表,造成廣泛影響。廣州淪陷後,他應澳門中學校長張瑞權之邀到知用中學組成軍訓團,負責軍事訓練,鼓勵學生進入內地參加抗戰。1942年,香港淪陷後澳門也不能立足了。1944年,張猛到桂林在李濟深幕下任少將參議,桂林淪陷後他到重慶軍事參議院任少將參議。他雖有少將軍階而無實權,這是蔣介石排斥異己之故。

張猛在台灣與潘景晴結婚張猛在台灣與潘景晴結婚

抗戰勝利後,張猛隨馮玉祥、李濟深、譚平山等人乘“民聯”號輪船回南京。在船上,李濟深、馮玉祥、徐悲鴻李鐵夫王葆真等人為張猛寫冊頁和條幅,這一大批名人墨寶至今尚存於廣州張猛故居。在南京,張猛曾與美洲華僑領袖司徒美堂、孫科夫婦等往來,還秘密掩護李濟深的內侄兼秘書周澤甫,這是在蔣介石眼皮底下進行的反蔣活動,十分驚險緊張。不久,張猛奉李濟深將軍之命到台灣奔走和談,進行策反工作,他力勸曾在孫中山身邊共事過的戰友不要當“老蔣”的殉葬品。

1949年2月,張猛在台灣與潘景晴結婚。他與潘景晴早在抗戰初期認識,幾度聚散,又在台灣重逢了。他們的蜜月生活是令人稱頌的,他們沒有像常人那樣遊山玩水,而是雙雙訪晤謝東閔孫立人等,極言和平解決國是是惟一可行之策。遍訪中壢官員父老,宣傳和平救國真理。

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之際,張猛夫婦拒絕台灣當局高層人士的挽留,毅然踏上“中興”號客輪,返回南京,迎接解放。南京解放後,張猛與南京軍管會的劉伯承宋任窮取得聯繫,被邀出席慶祝南京解放大會。

1949年底,張猛夫婦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南京分校學習。1953年,張猛經李濟深先生介紹,在南京中山陵任陵墓拱衛組副組長,負責接待中外來賓。

1961年,張猛因病需回南方長期治療,經江蘇省委統戰部與有關方面聯繫,他回到民主革命策源地廣州,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張猛到廣州後,定居于海珠北路雲路新街。他十分關心中山紀念堂的情況,1963年他應邀列席參加市政協會議,在會上他提出《關於加建廣州中山紀念堂圍牆》的提案被接受,翌年圍牆建成。宋慶齡同志得知此事後,來信表示高興和感謝。

文化大革命”時期,張猛夫婦先後被關進“牛欄”。在這期間,張猛堅持收集整理有關孫中山和宋慶齡的資料和照片。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張猛在其妻潘景晴幫助下,開始撰寫關於孫中山先生革命言行的回憶錄。潘景晴在80年代末期,被宋慶齡基金會(中國)吸收為理事。

首長接見

1981年10月9日,張猛夫婦應邀參加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大會,這時張猛已是88歲高齡的老人了,這天他走進人民大會堂湖南廳,見到了闊別多年的葉劍英委員長。幾十年滄桑歲月,千言萬語無從說起,葉帥只有頻頻點頭,雙手緊握張猛的手。接著,鄧小平同志也和葉帥那樣微笑著緊握張猛的手。後來《人民畫報》刊登並介紹這個動人的情景(此照片至今還懸掛在張猛故居)。首長接見後,中央又派出專機、專列,送他們夫婦與外賓一起參觀張猛在北伐中走過的南京、上海、桂林和梧州等地,實現了張猛多年的夙願。不久,張猛擔任廣州市第六屆政協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