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敏

張永敏

張永敏,有機化學家。長期從事有機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工作主要在金屬有機和元素有機領域以及手性膠束中的不對稱誘導反應。曾系統研究不飽和格氏試劑的共軛加成反應等,但他主要的研究工作是中國資源豐富的稀土元素在有機合成中的套用。張永敏對物理有機化學的教學尤為關注,根據歷經數年講授的講稿改編而成的《物理有機化學》一書被國家教育部列入九五重點教材出版計畫。

基本信息

簡歷

(圖)復旦大學復旦大學

1932年2月19日 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

1949-1952年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

1952-1956年 在河南師範大學化學系任助教。

1956-1958年 在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進修。

1958-1964年 在河南師大化學系任助教、講師。

1965-1978年 在杭州大學化學系任講師。

1978-1986年 在杭州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化學系主任(1984-1990)。

1985-1997年 任國家教委化學教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1986-1993年 在杭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

簡介

(圖)有機化學有機化學

張永敏,1932年2月19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1949年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1952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被分配到河南新鄉師範學院(現為河南師範大學)化學系工作,1965年調到杭州大學化學系工作(現為浙江大學)。1984-1990年曾任杭州大學化學系主任,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為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永敏畢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20世紀50-60年代,他在河南新鄉師範學院化學系工作,那時搞科研條件比較艱苦,但他已經開展了“不飽和格氏試劑的共軛加成”和“互變異構的研究”方面的系列工作,在《化學學報》、《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0餘篇論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教育、科技界迎來了燦爛的春天,廣大科技工作者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從80年代以來,張永敏在1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開展了有機合成方法學和物理有機化學方面的系統研究。80年代初首先研究的是“二氯二茂鈦催化下格氏試劑的反應”,發現二氯二茂鈦催化下仲烷基格氏試劑重排成伯烷基格氏試劑。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尋找更好的有機合成新試劑,以及合成各種有機化合物的更溫和和更簡便、更有效的新的有機反應。張永敏在80年代中

(圖)張永敏張永敏

期就開展了二碘化釤在有機合成中的套用研究,當時國際上對二碘化釤的研究還較少。張永敏獨闢蹊徑,將二碘化釤主要運用在有機硫、硒、碲化合物的合成和轉化方面。90年代以來,又將研究領域拓展到釤格氏試劑的合成、金屬釤及金屬釤/輔助劑體系在有機合成中的套用,發展出一些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套用價值的有機反應。例如,不僅實現了二碘化釤作用下α-溴代酮與醛的偶聯,而且提出了反應機理,指出反應中間體應是烯醇釤(Ⅲ)鹽。根據此機理,又實現了三碘化釤作用下α-溴代酮與醛、醯氯等的偶聯,而三碘化釤促進的反應無需嚴格的無水無氧條件,更具實用意義。到目前,無數的研究證明釤試劑是有機合成中極好的單電子轉移還原劑、偶聯劑。張永敏領導的課題組是國際上對釤試劑研究得最多的幾個研究小組之一。中國稀土金屬礦產資源占世界第一位,稀土的開發利用研究意義深遠。張永敏在這項系統研究中已發表約80餘篇論文。

物理有機化學

張永敏教學科研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物理有機化學。在膠束對有機反應的影響方面曾有許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膠束對反應速度的影響方面。從80年代中期起,張永敏開展了手性表面活性劑所形成的手性膠束的有機反應的研究。手性膠束作為不對稱微環境誘導不對稱反應是一個新的領域,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張永敏的研究證明,所有在手性膠束中進行的有機反應都可以產生對映體過量。即手性膠束微環境有手性誘導作用。有些反應中的對映體過量值已達到很大,如羥汞化反應中達到96%ee。同時也發現手性膠束中的反應要達到較大的對映體過量都有一個最佳反應溫度。這證明在膠束模擬酶中的反應與酶促反應有某些相似之處。

長期的不懈努力結出了豐碩成果。至今張永敏已在國內外化學期刊上發表了180餘篇論文。多項研究項目獲獎,其中“金屬有機在有機合成中的套用”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膠束體系和疏水環境中的物理有機化學研究及單電子轉移反應”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稀土金屬化合物在有機合成中的套用”獲1996年浙江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突出貢獻

張永敏在高校治學40多年。1952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1956-1958年又到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進修,1988-1989年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作訪問教授。他對教學工作十分重視,也十分出色。他曾開設過基礎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物理有機化學、有機合成化學、有機分析等課程,編寫過多種教材,特別是物理有機化學方面,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出版過譯著《有機反應與軌道對稱性》,編寫的《物理有機化學基礎》教材經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其修訂本又被國家教委批准列入“九五”期間重點教材出版計畫,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張永敏上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語句簡練,論述透徹,深入淺出。聽過張永敏上課的學生無不為他的課所吸引。有的學生就是聽了他的課後,而熱愛上有機化學,立志一輩子研究有機化學。

從80年代初以來,張永敏已培養了20多位碩士生博士生,在研究生培養中,張永敏既嚴格要求又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努力培養學生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與學生與同事的接觸中,張永敏平易近人,顧全大局,學生也樂於與他討論工作中、生活上的問題,現在有的學生已成為高校中的骨幹教師,很多學生仍與他保持聯繫。雖然他已是桃李滿天下,但他老驥伏櫪,仍然在為國家建設培養四化建設的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