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畫家]

張曉剛[畫家]

張曉剛,1958年出生於昆明,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在北京。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展覽,作品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畫廊、以及私人收藏。

基本信息

概述

張曉剛,1958年出生於昆明,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生活工作在北京。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這種對社會、集體以及家庭、血緣的典型呈現和模擬是一種再演繹,是從藝術、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發的,因而具有強烈的當代意義。多次參加國內外的藝術展覽,作品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畫廊、以及私人收藏。他的作品是當代藝術所蘊世故的中國情境的最佳體現。現在,張曉剛仍花大量時間在北京的工作室里潛心作畫。一有空隙,他就會飛到紐約巴黎去做訪問學者。“汲取各方營養,堅持創造性的衍生,始終保持高水準的畫作,是我真正意義上的成就。”他坦言,“我畫得比較慢,一幅畫大概要一個月才能完成。所以我常同時畫幾幅,以節約時間。有的畫我甚至用了兩年。”

作品拍賣

(圖)張曉剛張曉剛

從1994年嘉德拍出第一幅作品2.53萬元,迄今為止,他的作品共拍出208件,成交率為85%。他的作品價格的首次飆升是2006年3月,《大家庭》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得76萬美金,首次突破百萬元人民幣大關,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一個“百萬紀錄”。去年的拍賣會上,他有兩件作品逾千萬元。成交價格最高的當屬其早期作品《創世篇:一個共和國的誕生》,以306.5萬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幣2372.31萬元,也創出當代油畫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

“當時主辦方準備把我的畫標到30萬美元。我私下跟朋友講,賣得出去嗎?30萬美元,開玩笑!朋友認為很難說,‘但你這輩子肯定能達到100萬美元’。後來我也沒把這當回事。拍了以後,他在現場給我打電話說,‘你知道你的畫賣了多少錢?90多萬美元’!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瘋掉了。”張曉剛說。

面對作品狂飆的價格和統計出來的數字財富,“已經麻木了”是他真實的心態。“當你的畫賣100美元時心裡很踏實;等賣到100萬美元時,卻很麻木,甚至有一點點驚慌。”他說,因為從決定做一個藝術家開始,就做好了一種心理準備——這一輩子可能都要跟貧窮在一起,可能就會不成功,或是不被人理解……“所以我記得,我的第一張畫賣了100美元時,那是實實在在的高興;當被別人認為值100萬美元時,我覺得好像在說另外一個人。可能藝術家更看重的還是學術上的價值,能賣100萬美元肯定高興,如果賣不了但別人說你的畫很好,我也同樣高興。”

關於作品賣到如此高價,張曉剛說到其實價格飆得這么高的這批作品,是你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通過畫廊賣出去了。而賣到100萬美金的作品,他當時拿到了大概5000美金。藝術家創作與作品價格之間的關係張認為有兩種:一是“你喜歡《天安門》,我就畫它一百個《天安門》,那么我可以掙很多的錢”;二是“如果我對藝術的理解是:我就是熱愛藝術,或者我離不開藝術,那么我可能就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他說在經歷過這些事以後,會想自己為什麼做藝術,會更本能的去想這些問題。

主要作品

(圖)2004年華僑城展覽2004年華僑城展覽

八十年代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張曉剛成為四川學派中的領軍人物(四川學派專注於神秘主義、超現實主義、民俗主義和深層心理)。他的“血緣:大家庭”系列色彩豐富,形象安詳,但藝術家稱,這些“人造合家福”試圖在探究文革時期人們在公共生活與隱私生活間的緊張感。 張曉剛巧妙地在人物塑造中運用陰影、模糊界線、使眼睛噙泛水光,讓觀者產生目眩感。他的人物往往目光空洞,再加上刻意的污漬、或者灰色畫面中突現色彩的方式,讓人產生浮生若夢的聯想。這一系列仿佛都在描繪同一人物,暗示著當時中國家庭和文化的集體特徵,以貌似平靜的畫面去意指文革時期的群體騷亂。

張曉剛的作品《全家福》系列,吸收了中國民間畫像的風格,畫面中的人物有六七十年代中國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裝以及中國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徵:單眼皮、瓜子臉、特定時代特定的呆滯表情,而且畫面的平塗式的手法中亦可見中國人所熟悉的炭精畫法。通過傳統“全家福”的合影圖式,使人去聯想儒家宗親傳統與文革時代的血緣關係。畫面人物呆板、平靜的表情和整個畫面無筆觸的平滑、冷靜以及中性的灰色調構成一個整體,使“大家庭”肖像系列成為一種中國人縮影式的肖像,即由家族成為統治特色的社會,帶給中國人一種特有的滄桑感——常常被命運捉弄,甚至常遭不測的政治風雲,卻依然平靜如水,充實自足。張曉剛的作品抓住了一個逝去的時代的脈絡,那種呆滯的表情和驚覺的目光仿佛凍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心路歷程。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一種回憶;對年輕人來說,這裡有著某種難以言傳的神秘。張曉剛本人的藝術感覺一直比較傾向於某種“封閉性”“私密性”。他認為“有距離地”去觀察和體驗我們所處的現實,以及我們所擁有的沉重的歷史,站在事物的背面去體驗某種隱藏於事物表層之下那些被稱之為“隱秘的東西”比如人在冥想時的狀態,是最具魅力的時刻。

作品展覽

(圖)張曉剛捷克首次個展張曉剛捷克首次個展

個展

1989年

四川美術學院陳列館《遺夢集》

1997年

北京中央美院畫廊《血緣:大家庭1997》

1998年

台北漢雅軒畫廊《血緣:大家庭1998》

1999年

巴黎法蘭西畫廊《同志》

2000年

紐約Max Protetch 畫廊《張曉剛2000》

2003年

巴黎法蘭西畫廊《失憶與記憶》

2004年

香港藝術中心《時代的臍帶——張曉剛繪畫》

2005年

紐約Max Protetch 畫廊<張曉剛2005>

2006年

北京公社畫廊《Home——張曉剛》

日本東京、東京藝術中心、《張曉剛展》

韓國首爾、ARTSIDE畫廊《失憶與記憶》

2008年

捷克布拉格,魯道夫美術館 《中國繪畫—張曉剛捷克首次個展》

2008年

“修正”,佩斯維爾登斯坦畫廊, 紐約,美國

群展

1989年

中國、北京 中國美術館《中國現代藝術大展》

1991年

美國、加洲亞太藝術博物館《不與塞尚玩牌---中國前衛藝術展》

1992年

中國、廣州《九十年代中國美術〈油畫〉雙年展》獲優秀獎

《中國當代藝術文獻資料展》北京、廣州、重慶、瀋陽、上海、南京等地巡迴

1993年

香港、藝術中心《後89中國新藝術大展》

澳大利亞、悉尼當代美術館《“毛”走向“波普”》

英國、倫敦馬博羅畫廊《後89中國新藝術》

中國、成都《九十年代中國美術---中國經驗》

1994年

巴西、《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獲銅獎

1995年

義大利、《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

西班牙巴塞隆納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國前衛藝術15年》

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中國新藝術》

德國、漢堡國際前衛文化中心《從國家意識形態走出---中國新藝術》

1996年 德國、波恩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

英國、愛丁堡THE FRUITMARKET畫廊《追昔---中國當代繪畫》

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第二屆亞太地區當代美術三年展》

法國、巴黎法蘭西畫廊《1996來自中國的四位當代藝術家》

中國、北京 國際藝苑《現實:今天與明天---96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北京 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中心《首屆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獲文獻獎

1997年

捷克、布拉格美術館《來自中國的面孔和身體--中國新藝術》

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引號”---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肖像藝術一百年》

新加坡、斯民藝苑《紅與灰--來自中國的八位前衛藝術家》

葡萄牙、里斯本美術館《中國新藝術》

香港、Schoeni畫廊《8+8-1---1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

英國、Coutt's國際當代藝術基金會頒發“當代亞洲藝術新人獎”

1998年

芬蘭、赫爾辛基美術館《中國新藝術》

比利時、Dostende當代美術館《馬格利特與當代藝術》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當代藝術收藏展》

中國、成都上河美術館《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

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當代藝術 博覽會》

1999年

美國、舊金山 LIMN 畫廊《1999, 中國當代藝術》

比利時、 Namur 藝術中心《面孔---國際當代藝術展》

中國、瀋陽東宇美術館《第一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

美國、紐約P•S•I當代藝術中心,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

2000年

中國、成都現代藝術館《“世紀之門”---中國藝術邀請展》

韓國、《“人+間”,第三屆光洲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

法國、 rouille 當代藝術中心《國際當代藝術邀請展》

美國、 Montclair 大學美術館《超越束縛》

法國、班裡哥市弗郎索瓦•密特朗國家文化中心《中國當代肖像》

法國、阿密市比加底國家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中國、上海美術館《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

中國、北京 中國美術館《中國油畫百年展》

日本、新湯縣民會館、宇都宮美術館《亞洲當代藝術邀請展》

2001年

法國、巴黎法蘭西畫廊《是我,是我們》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新形象》---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

挪威、奧斯陸藝術家中心《”煲”---中國當代藝術展》

巴西、《第三屆MERCSUL雙年展》

中國、上海美術館四川省美術館 廣東省美術館 巡迴

中國、上海藝博畫廊《學院與非學院》

英國、倫敦紅樓軒畫廊《夢》2001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成都現代藝術館《第一界成都雙年展》

2002年

法國、巴黎Enrico Navarra畫廊《14位中國藝術家/中國製造》

韓國、漢城國家現代藝術館《BABEL 2002》

中國、重慶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再看‘77、78’藝術作品邀請展》

中國、湖南長沙美侖美術館《時間的一個點•在長沙》

中國、昆明上河創庫車間《長征》

法國、巴黎《巴黎、北京》收藏展

中國、深圳美術館《觀念的圖像——2002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

中國、廣州博物館《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

中國、廣東美術館《廣州三年展》

中國、何香凝美術館《圖象的力量》

美國、紐約Sidney Mishkin 畫廊《回憶——戰後的藝術》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家之家” 《東加西——中國當代藝術展》

2003年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家畫廊《來自中國的藝術》

韓國、首爾、ARTSIDE畫廊《中國——3個面孔3種顏色》

中國、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打開天空——當代藝術展》

法國、巴黎、非洲博物館《東方暨白——中國繪畫一百年》

2004年

泰國、曼谷、唐畫廊《中國 現在》

中國、上海、滬申畫廊《超越界線》

中國、上海、上海美術館《第五屆上海雙年展》

台灣、第雅畫廊《面對面》

法國、馬塞、馬塞現代藝術博物館《身體中國》

中國、武漢、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武漢首屆美術文獻提名展》獲文獻獎

中國、上海、外灘三號滬申畫廊《 世界三》

2005年

中國、深圳、OCAT當代藝術中心《 起飛———OCAT當代藝術典藏展》

台灣、關渡美術館、《明日、不回眸——中國當代藝術》

中國、北京、OCAT當代藝術中心《柏拉圖和它的七種精靈——當代藝術展》

中國、杭州、《寓言》

中國、北京、中華世紀壇美術館《當代視像:為收藏家辦的展覽——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年鑑展

中國、深圳、深圳美術館《緣分的天空——2005中國當代架上藝術(油畫)邀請展》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大河上下——新時期中國油畫回顧展》

中國、廣州 廣東美術館《廣州三年展》

中國、北京、阿拉里奧畫廊《中國、德國當代藝術家聯展》

2006年

美國、紐約、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書籍再創》

美國、紐約、《江湖》

中國、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柏拉圖和它的七種精靈》

奧地利、維也納、SAMMLUNG ESSL 美術館《今日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轉世魅影》

中國、北京、茶馬古道《食慾展》

2007年

俄羅斯、莫斯科、特里恰可夫國家美術館《社會藝術》

中國、廣州、廣東美術館《從西南出發》

2008年2月與布拉格美術館館長Nedoma和策展人張頌仁商談9月布拉格展覽事宜,並開始著手創作新作《綠牆》系列;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地震;
為地震災區創作油畫《父親與女兒》,參加呂澎、周春芽組織的義拍,並將義拍所得全部捐獻給中國紅十字會,用於災區的救援和災後重建;
6月,作品《有嬰兒的風景》參加呂澎策劃《藝術史中的藝術家》;
7月,作品《有取暖器的房間》參加朱朱策劃的展覽《藝術批評中的藝術家》。
8月作品《綠牆-關於睡眠》參加佩斯北京開幕展《遭遇》,同月,國內收藏家劉蘭在北京公社展出其收藏的作品;
9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魯道夫美術館舉辦個展《中國繪畫-張曉剛》展出大家庭和失憶與記憶時期的經典作品及08年新作;
10月在紐約佩斯威爾斯登畫廊舉辦簽約之後的第一次個展,取名《修正》,展出08年最新的作品—《綠牆》系列和首次曝光的雕塑作品以及大幅圖片作品;
11月為支持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發展捐贈油畫作品《穿海魂衫的男孩》;

作品評價

(圖)《大家庭之紅色男嬰》《大家庭之紅色男嬰》

有人說,張曉剛充滿人文關懷的作品是當代藝術所蘊世故的中國情境的最佳體現。他承認,作品中的歷史主義因素不僅僅是傷感和懷舊的情調。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傳達出具有時代意義的集體心理記憶與情緒。這種對社會、集體及家庭、血緣的典型呈現和模擬,因發自於藝術、情感及人生,而具有強烈的現代意義。

張曉剛自我評價——我的藝術感覺意識比較傾向於某種“封閉性”、“私密性”。一般來說,我總是習慣於“有距離地”去觀察和體驗我們所處的現實,移居我們所擁有的沉重的歷史。這樣講,並非意味著我要試圖去接近一個“憤世嫉俗”的遁世者,也許這完全是自己的性格和氣質的原因。我常常下意識地要站在事物的背面去體驗某種隱藏於事物表層之下的那些東西,那些被人稱為“隱藏的東西”。比如人在冥想時的狀態,對我來講是最具魅力的時刻。也許由此注定了我不可能成為一個關注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化型”藝術家,更不可能成為某種“科研型”的樣式主義者。我總是習慣將藝術與“生命”、“心靈”一類的概念聯繫在一起,相信直覺勝於對觀念的探索,依憑體驗勝於藉助知識,注重情感而仰慕理性的光芒。它們總是要在自己的判斷中起作用,使我的藝術感覺常常會以某種“內心獨白”的方式流淌出來。

張曉剛在形成當下的個人風格之前也曾嘗試與尋找了多種方向。上世紀80年代,張曉剛與“西南藝術群體”的畫家以一種前衛姿態參與了當時人文主義的反思與建設運動。那時,他的畫風還帶有表現主義傾向,之後他轉向達利式的超現實主義幻象。一直到1993年以前,他在幾種不同風格之間變換,尋找個人的語言。很偶然的,他被舊照片觸動,開始創作“全家福”系列作品,最終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風格。

1992年他第一次去歐洲,在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研究美術館之後,反而覺得更加茫然。於是他悟出了即使花一輩子的時間來努力,自己也達不到歐洲大師的水平,況且自己並不在他們的文化範圍裡面。於是在他從歐洲回來之後第一個想看的是天安門,而第二個想看的就是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看這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時,他發現它們很私密,但是卻又強烈的帶著社會對它們的影響。照片中帶著“公共表情”與“公共模式”。這些照片都是從照相館裡出來的,它們體現了中國的一種審美標準,這個標準是兩重性的,一是它的美學標準,中國人應該長什麼樣好看,另外一個標準,就是意識形態的標準,要表現出積極向上。後來他再看了很多別的家庭的影集,發現感覺都是一個攝影師拍的一個家庭,於是他覺得找到了一個他要表達的主題。

新作

新系列《失憶與記憶》對《大家庭》系列有著一定的延續性。《大家庭》更多的是關於集體記憶,《失憶與記憶》更多關注個人的記憶,增加了一個內容就是失憶,因為這是現代生活快速變化的一種體驗,變化這么快,很多人很年輕就失去記憶了,你要適應社會生活的話,就要學會失憶,忘記你是誰,你是從哪裡來。

獲獎收藏

(圖)《大家庭》 作品之一《大家庭》 作品之一

獲獎記錄

1994年,四幅《大家庭》組畫作品,取名《血緣——大家庭》參加巴西《第22屆聖保羅雙年展》,獲銅質獎。
1997年3月,應邀赴香港領取由英國Couut's國際當代藝術基金頒發的“當代亞洲藝術新人獎”。
2004年,獲得在武漢、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由美術文獻雜誌策劃的《武漢首屆美術文獻提名展》文獻獎。

重要收藏

1997年 《大家庭》之一被香港國際會議中心收藏。

1991年 《黑色三部曲之三——“憂鬱”》參加亞太藝術博物館主辦的《我不與塞尚玩牌——中國前衛藝術展》,作品被該博物館收藏。

1993年 《全家福》第一幅參加《後89’中國新藝術》展覽,作品被日本福岡美術館長收藏。

1995年 《血緣——大家庭》參加義大利《第46屆威尼斯雙年展》其中之一後被美國導演奧立弗斯通先生收藏。

1995年 《母與子》被日本福岡美術館收藏。

1996年 《三個同志》三幅參加澳洲昆士蘭美術館主辦的《第二屆亞太地區藝術三年展》,作品之一被澳洲昆士蘭美術館收藏。

1996年 《全家福》參加中商盛佳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以最高價拍出,被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收藏。

1997年 《全家福》被日本沖繩美術館收藏。

1997年 《全家福》被荷蘭Peter Stuyvesant Foundation 收藏,並參加該機構舉辦的《國際當代藝術收藏展》。

1998年 《兄妹》被成都上河美術館收藏。

1999年 《三個小孩》被瀋陽東宇美術館收藏,並參加該館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開啟的通道》。

1999年 《大家庭No:16.1998》 應邀赴法國巴黎,在法蘭西畫廊舉辦個展,共展出15件作品,展覽取名《同志》,覽作品之一《大家庭No:16.1998》被盧森堡國家現代美術館收藏。

1999年 《兩個同志》兩幅肖像作品 參加美國舊金山LIMN畫廊舉辦的《1999’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被畫廊收藏。

2000年 《姐弟》參加成都舉辦的《世紀之門——中國藝術邀請展》,被英國gasworks藝術基金會收藏。

2000年 《女孩肖像》被上海美術館收藏,同時參加該館舉辦的《首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

2000年 在紐約MAX PROTETCH 畫廊舉辦個展,展覽取名《張曉剛2000》,九幅參展作品全部被收藏。

2000年 《同志》參加法國阿密市比加底國家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被該美術館收藏。

2001年 《吐舌頭的男孩》參加成都現代藝術館舉辦的《第一屆成都雙年展》,被澳洲悉尼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收藏。

2002年 2001年創作的《兄妹》參加中國、何香凝美術館由黃專策展的《圖象的力量》展覽,被何香凝美術收藏。

2003年 《大家庭》被法國巴黎聖得尼美術館收藏。同年,澳洲國家美術館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而士美術館。

2004年 《大家庭----捷運》參加中國、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舉辦,黃專主持的《起飛----OCAT當代藝術典藏展》,被OCAT當代藝術收藏。

2004年 《女孩》參加中國、武漢、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武漢首屆美術文獻提名展》被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收藏。

2005年 《大家庭2005》被英國倫敦新泰特美術館收藏。《大家庭No12005》被管義當代美術館收藏。

2000年 《兄妹》、《女孩》參加法國阿密市比加底國家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被瑞士收藏家丹尼爾博士收藏。

收藏到美術館

中國成都上河美術館
中國瀋陽東宇美術館
中國上海美術館
中國深圳美術館
中國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中國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武漢、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
香港國際會展中心
韓國漢城國家現代藝術館
日本福岡美術館
日本沖繩美術館
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
美國亞太藝術博物館
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館
澳洲昆士蘭美術館
澳洲國家美術館
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而士美術館
法國巴黎聖德尼美術館
英國Gasworks藝術基金會
英國庫茲藝術基金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