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翼(1906~1985)

張天翼(1906~1985)

張天翼,是一個在我國現當代兒童文學史冊上光彩熠熠的名字。他是上世紀30年代崛起、成就卓著的童話大家,是新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兒童文學的領軍人物。

基本信息

正文

張天翼(1906~1985)現代小說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元定,號一之。筆名尚有張無諍、鐵池翰等。1906年 9月10日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破落的世家望族,祖籍湖南湘鄉。父親通謨,清末進士,辭官不就。他談吐幽默詼諧,靠做教員、職員為生。母親亦能讀會寫,常給兒女們講故事。1913年,張天翼在杭縣高等國小校讀書時,常看童話作品和中國古典小說。1920年入杭州宗文中學,課餘愛讀林(琴南)譯小說和鴛鴦蝴蝶派作品。1922年,開始寫滑稽小說偵探小說。短篇《新詩》(《禮拜六》第156期),署名張無諍,是迄今發現的最早作品。

1923年間,張天翼偶讀魯迅的《阿Q正傳》,感銘很深,停止寫作滑稽、偵探等類小說,重新思考文學的社會功能等問題。1924年秋,張天翼中學畢業,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畫一年。192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這年12月,他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散文《黑的顫動》,始用筆名張天翼。後又發表短篇小說《走向新的路》、《黑的微笑》,自稱這是“模仿所謂‘象徵主義’的東西”(《自敘小傳》)。1927年暑期退學回杭州。此後數年間,往來於滬寧一帶,先後當過家庭教師、職員、報刊編輯、記者,但失業時居多。此間,廣泛接觸了中流社會和下層市民,認識了一些教師、職員、工人、車夫、小商人、手工業者、學徒、士兵、流浪兒童、失業者,為他開拓新的文學道路作了思想上藝術上的準備。

1929年4月,張天翼在魯迅、郁達夫主編的《奔流》上發表短篇小說《三天半的夢》。作品描寫一個初步覺醒的知識分子回家以後煩悶、焦躁的心緒,表現了對封建宗法社會的憎惡與反叛,是作者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起點。1931年發表短篇小說《二十一個》,引起左翼文壇的重視。這年9月,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參加了“左聯”所屬“文藝大眾化研究會”和協助編輯“左聯”刊物《十字街頭》等活動。

張天翼的小說以諷刺與幽默見長。他熟悉舊中國中下層社會的各種人物,憎惡他們的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風;他善於用誇張的、詼諧的語言去揭示現實社會的虛偽與醜惡,抨擊用“仁義道德”裝飾起來的“禽獸世界”。在短篇小說《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溫柔製造者》、《脊背與奶子》、《豬腸子的悲哀》、《稀鬆的戀愛故事》、《移行》、《砥柱》和中篇小說《清明時節》等作品中,對於畸形社會各種類型的小市民、小地主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虛無聊的知識分子,作了生動的描繪和無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畫了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舊中國形形色色的“眾生相”。對於流行的戀愛方式,諂上驕下的生活態度,“向上爬”的哲學,他都給了辛辣的諷刺。他的冷嘲熱諷,不是淺薄地把世態化為一笑,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社會的弊病。代表作《包氏父子》,揭示了主人公老包的向上爬欲望同他社會地位之間的矛盾,同時表現了他忠厚善良的品質和悲劇結局,既鞭撻了這個老聽差愚昧、卑俗、軟弱的性格,又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群魔盤踞的世界的本質。這期間,張天翼除創作大量的短篇小說外,還寫了長篇小說《鬼土日記》(1930),《齒輪》(1932),《一年》(1933),《洋涇浜奇俠》(1936),《在城市裡》(1936),中篇小說《奇怪的地方》(1936),以及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和《帝國主義的故事》(《金鴨帝國》前身,未完)。

1937年抗戰爆發後,張天翼參加發起上海市文藝界救亡協會,任《救亡日報》編委;後離滬抵長沙,先後任湖南省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大眾報》副刊編輯、邵陽《觀察日報》副刊編輯等職。這時,他在揭露小市民灰色生活的同時,揭露了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使人在笑謔中看到了隱藏在各式各樣“救國”旗號下的投機分子的嘴臉。在短篇小說集《速寫三篇》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在一片抗戰聲中假公濟私的投機分子(《譚九先生的工作》)、搶奪文化界統一戰線領導權的破壞分子(《華威先生》)以及對於抗戰失去熱情和信念的頹廢分子(《“新生”》)三個不同類型的被諷刺的形象。尤其是《華威先生》,成為張天翼的諷刺代表作。小說突出刻畫了華威──一個混跡於抗日文化陣營而專門鬧磨擦、到處搶奪領導權的國民黨官僚的形象。因為它發表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4月,較早地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消極抗戰以及文化界黑暗的內幕,從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並且圍繞《華威先生》的暴露和諷刺問題,1939年文藝界還展開了關於抗戰文藝要不要暴露和文藝的真實性等問題的討論。

1942年秋,張天翼患嚴重肺病,因此輟筆多年。1944年冬,湘桂大撤退時,張天翼離湖南去四川重慶、成都養病。1948年經上海赴香港,在九龍、澳門等地繼續養病,偶有寫作。1950年5月,病情好轉,由澳門經廣州抵北京。1951年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副主任。1953年、1960年先後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創作委員會委員。1957年任《人民文學》主編,1963年任《兒童文學》編委。1979年11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時,再次當選為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4年12月被聘為中國作家協會顧問。

在忙於編輯刊物、培養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同時,張天翼積極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發表了小說《去看電影》、《羅文應的故事》、《他們和我們》,童話《不動腦筋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劇本《蓉生在家裡》、《大灰狼》等。《羅文應的故事》曾於1954年獲全國少年兒童文學藝術創作一等獎。從30年代至60年代,他為推進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作者熟悉兒童心理,想像豐富,作品能寓教育意義於生動活潑的故事講述之中,幾十年來一直受到小讀者的喜愛。

 自30年代以來,張天翼還不斷發表理論批評文章,如《什麼是幽默》、《關於批評》、 《論〈阿Q正傳〉》,以及一些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如《〈西遊記〉札記》、《略談曹雪芹的〈紅樓夢〉》等。這些文章,結合作者自己的創作體會,探討小說創作中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觀點獨到新穎,文字明白曉暢,為學術界所稱道。除上面提及的作品外,張天翼還寫有文藝論著《談人物描寫》、《文學雜評》等。短篇小說結集為《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團圓》、《萬仞約》、《追》、《春風》、《畸人集》、《同鄉們》、《速寫三篇》。他的許多作品被翻譯成俄、英、日、法、德、印地、西班牙等諸種文字。沈承寬黃侯興吳福輝合編的《張天翼研究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是研究張天翼的比較全面的資料彙編。

配圖

張天翼(1906~1985)張天翼(1906~19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