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日報》

《救亡日報》

《救亡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報紙。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創刊。“皖南事變”後,於1941年2月28日停刊。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國日報》在上海復刊,同月24日被迫停刊。

概要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機關報,文化界統一戰線的報紙。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創刊。後遷廣州,再遷桂林出版。

人員和影響

《救亡日報》《救亡日報》

社長郭沫若,總編輯夏衍。整個編委3 0 人,多數是共產黨員和進步文人。創辦時,經國民黨和共產黨協商,由雙方派出人員並共同提供經費。

後期,國民黨方面的工作人員陸續退出,報紙的編輯工作主要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

由於該報的組織者、採訪者、編輯、出版者都是當時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因而這份4 開4 版的報紙剛一面世,便顯示出了強大的號召力。

日發行量8000份,影響及於西南、華南各省與海外。

特色

該報廣開言路,報導各黨各派、各種政治力量的抗日主張和活動。宣傳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倒退。堅持辦報與組織救亡運動相結合的方針,同抗日民眾建立密切關係。不少著名政治家、學者、文化人為該報撰稿。

內容

《救亡日報》《救亡日報》

該報主要專欄有:戰局鳥瞰、戰事報導、社論、世界的一日、救運特寫、救亡短訊、組織民眾特輯、消滅漢奸特輯等,內容核心是如何抗日救亡。為了增加渲染氣氛,在報紙的邊線之外,都印上各種醒目的口號,如:“我們要抱定國存與存、國亡與亡的決心”、“我們要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貢獻給國家”、“勝不驕敗不餒,犧牲到底爭取最後勝利”等等,很能鼓舞人心。

為報社撰稿的人多是文壇巨子及軍政要員。如茅盾、王統照、胡愈之、林語堂、潘漢年、鄭振鐸、柳倩、沙千里、劉白羽以及國共兩黨軍政要員馮玉祥、陳誠、張治中、朱德、彭德懷等,毛澤東和蔣介石也時常在該報發表抗日演說。

副刊

文藝副刊“文化崗位”“十字街”內容豐富多彩;“崗語”專欄發表的雜談,三言兩語,寓意深刻。夏衍主持筆政期間,每天1篇社論,累計450餘篇。這些文章題材廣泛,見解獨到,文字簡潔生動,借鑑雜文筆法,自成一體,很受讀者歡迎。

停刊

1941年初國民黨發動包圍襲擊新四軍的“皖南事變”後,於1941年2月28日停刊。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0月10日改名《建國日報》在上海復刊。同月24日被迫停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