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兒童救亡劇團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

“廈兒團”一成立,就顯示了他們特有的活力,首次在鼓浪嶼的鷺江戲院演出《在炮火中》時,就得到了觀眾的好評。 “廈兒團”的演出及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同胞的愛國熱情,提高了廈門駐軍的鬥志。 “廈兒團”8月底,在出國前夕,鄧穎超同志在廣州方便醫院接見了全體團員和老師。

廈兒團概述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與廈門一海之隔的金門被日寇霸占,中共廈門工委立即倡導成立並領導了多個抗日救亡團體。“廈兒團”就是其中最亮麗的一個,她隸屬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的第九工作隊。因為,成立初期最小的團員才7歲,最大的為17歲,由30多位小朋友組成。所以,對外稱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
中共中央南方局婦委書記鄧穎超看望廈兒團

另外一個特點是,成員幾乎都是由一個家庭和另外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組成的。最大的貢獻是,不僅在國內聲援抗戰前線的愛國將士;當廈門淪陷後,從1938年起還千里迢迢徒步沿途義演奔向國境線,到海外(香港高棉越南等)義演、募捐,為中國的抗日將士募捐到5大卡車的藥品、衣物和10多萬的外幣。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婦女工作委員會書記鄧穎超同志的接見和“這是一群國寶”的褒獎。
“廈兒團”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為數不多的抗日兒童救亡團體之一,值得國人的懷戀和敬仰!

廈兒團團史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是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為適應抗日救亡的新形勢,在中共廈門工委的領導下,以“鴿翼劇社”的部分小演員和中華國小的“綠苗文藝社”為基礎,又吸收了部分愛國兒童,於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的。全團老師有4人,團員有34人,最小的七歲,最大的十七歲,一般多在十二、三歲之間。“廈兒團”團長兼導演洪凌同志是中共廈門工委特意派去的共產黨員。“廈兒團”團部設在廈門市安定路的保生堂。
“廈兒團”一成立,就顯示了他們特有的活力,首次在鼓浪嶼的鷺江戲院演出《在炮火中》時,就得到了觀眾的好評。接著,又在廈門的南星戲院公演了《古廟鐘聲》和《小英雄》、《小癟三》、《打回老家去》、《少年先鋒隊歌》、《打長江》等戲劇和歌曲。不久,又走上街頭,開展了為前方抗日將士募集寒衣和發動民眾為抗日獻金等活動,以及配合廈門其它抗日救亡團體,深入到廈門郊區的禾山、胡里山等地向駐軍和參加挖戰壕的市民進行了慰問演出,很快就成了廈門抗日救亡運動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廈兒團”的演出及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同胞的愛國熱情,提高了廈門駐軍的鬥志。然而,也引起了國民黨親日派的恐懼和仇視。他們指使其喉舌《廈門大報》,以《列寧的子孫》為題發表文章,對“廈兒團”進行惡毒的攻擊和謾罵,甚至派少數流氓學生進行破壞和搗亂,妄圖扼殺這支新生的抗日宣傳隊。在反動勢力鼓譟一時的關頭,我黨及時地通過《星光日報》的副刊,組織團員寫文章,給予了有力的反擊,剎住了國民黨親日派的反動逆流。
1938年5月,日寇禾山登入,向廈門展開進攻,“廈兒團”和各抗日救亡團體一道,一邊募捐慰勞前方將士,一邊監視漢奸,防止他們給日軍放信號,小小年紀的他們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但由於戰爭不斷失利,“廈兒團”不得不撤出市區,深入到新姲、港尾、同安石碼漳浦平和等地,繼續開展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
廈門失守後,為了爭取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派“廈兒團”到南洋各地開展募捐活動。5月下旬,“廈兒團”在洪凌書記、陳輕絮隊長等同志的率領下,從漳州徒步奔赴廣州。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儘管生活十分艱苦,每到一處,稍加安頓之後,總是不顧疲勞地投入緊張的宣傳活動。有的寫標語,有的到街頭講演,有的到學校去教唱抗日歌曲。給許多平靜的山村,帶來了抗日的活力。民眾都稱他們是“炮火中的小英雄”。
“廈兒團”於6月中到達汕頭時,正式建立了黨支部,整頓了組織,設立了宣傳出版、總務生活、戲劇歌詠、體育衛生等部門,並決定恢復出版團內小報——《小鋼炮》。
“廈兒團”8月初到達廣州。此時,廣州的抗日救亡運動正如火如荼,“廈兒團”一住下,立即投入了街頭宣傳,團員們當天演出的《流亡三部曲》、《游擊隊之歌》等抗日歌曲,晚上電台就向全市人民做了廣播。
“廈兒團”8月底,在出國前夕,鄧穎超同志在廣州方便醫院接見了全體團員和老師。鄧穎超同志說:“你們小小年紀,就那么熱心愛國,真是我們的國寶。”她還勉勵大家要好好學習、工作,並親切囑咐大家到海外要保重身體,臨別時還和大家合影留念。
9月下旬,“廈兒團”到達香港,港九同胞得知後立即轟動起來。為了支持“廈兒團”為抗日救亡義演,每張票價高達十元至幾百港元,大家仍競相購買,場場滿座。儘管港英當局百般限制,演出結束時,台下觀眾總是不時的暴發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帝國主義從中國滾出去!”等革命口號。“廈兒團”在港活動近兩個月,募款達15,000餘港元。
11月中旬,“廈兒團”團員們帶著簡單的行李,登上“大中華”號客輪,經過4天的海上生活,抵達越南西貢。客輪未靠碼頭,許多迎接“廈兒團”的愛國僑胞早已等候在那裡。一上岸,他們就用小汽車把“廈兒團”團員們送到與西貢毗連的西堤,住進了華僑創辦的暨南中學。此間,在越僑共產黨的領導下,募捐活動開展得十分順利。在“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會越南分會”舉行的十多場籌賑義演中,場場座無虛席。演出之餘,他們還天天深入西堤各華僑學校、工廠進行抗日救亡宣傳和教唱革命歌曲。不久,僑胞中也組織起“旅越華僑兒童歌詠團”和“鐵的劇社”等宣傳團體,和“廈兒團”並肩戰鬥。他們還配合華僑學生上街賣花,廣大愛國僑胞無不踴躍購買,慷慨捐獻。不少華僑學生都把父母給的零用錢獻出來,做成慰勞袋,裡面裝上毛幣、香皂、牙刷、牙膏等日用品,繡著“向中國抗日將士致敬!”等字樣,請“廈兒團”帶回祖國。一位年輕的華僑婦女會會長,竟把自己準備結婚用的大部分貴重嫁妝、首飾捐獻出來,支援祖國抗戰。
1939年元旦前後,“廈兒團”又前往高棉金邊,做了十幾天的巡迴演出,同樣受到了當地僑胞的盛情接待,並募得了不少捐款和物質。離開越南西堤前夕,不少華僑家長親自送子女要求參加“廈兒團”,並提出生活費由家長逐月郵寄。但因種種原因,只好婉言謝絕。
因為抗戰前線急需藥品,於1939年6月,“廈兒團”改變巡演募捐計畫,帶著愛國華僑的深情厚意,和他們捐獻的五卡車藥品、慰勞袋、慰問信、慰問金等,揮淚離開越南西堤,乘火車抵峴港,後經順化南定到達河內。在越南河內市活動幾天后,又經諒山回到了祖國的廣西南寧。下旬來到廣西省(當時省稱)的臨時省會——桂林市。
到達桂林後,“廈兒團”領導人及時向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匯報了在國外募捐活動情況。李克農同志和徐特立同志,還在李家村接見了全體團員。之後,劇團就以桂林為中心,先後到機場、醫院、學校去開展慰問、演出活動。組織“傷兵之友隊”,幫助傷兵寫信,縫洗衣服,教他們唱抗日歌曲,讀書識字,座談時事等,使傷兵們很受感動。許多人都當場表示,傷愈後一定馬上回到前線去打日寇。日軍從廣西欽州登入直逼柳州時,劇團又組成西路工作隊,深入前沿陣地,和戰士們用日語向日軍喊話,瓦解敵人士氣。崑崙關戰役後,他們又和新安旅行團、抗宣七隊等到武鳴賓陽等收復區,動員民眾回城重建家園。
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後,國統區內的白色恐怖日趨嚴重。“廈兒團”根據黨的白區工作精神,為了隱蔽,決定與福建同鄉會會長、第四戰區參謀長吳石將軍,合辦黃花崗紀念學校,大部分團員送進學校讀書。“皖南事變”後,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形勢更加緊張,“廈兒團”的安全已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根據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廈兒團”開始分散,幾位領導人,有的送到了海外,有的進了工廠,大部分團員由大齡團員帶領小團員入了學,或轉到了其它戲劇團體。“廈兒團”活動也就完全停止了,這是1941年的往事了。
“廈兒團”的團員們,在中國革命的烘爐中受到了鍛鍊和考驗,迅速地成長為一代新人,解放後不少“廈兒團”團員成為我國電影、戲劇、音樂界的名演員和導演,有的還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領導崗位上的骨幹了。

廈兒團名單

黨支部成員
張兆漢書記、林雲濤副書記(林環島林東山洪凌組織委員(洪學禹)、陳輕絮宣傳委員(陳敬思)
領隊老師
林雲濤副書記(林環島林東山)、洪凌(洪學禹)、陳輕絮(陳敬思)
正式團員
許岱君(許譾)、林平風、沈永時、林瑩聰、林碩林炎)、顏萌(顏錦英)、宋英華、宋哲傑、宋哲仁、陳秀英(陳之堅)、陳惠英陳友志陳天福陳天送(陳田頌)、陳衷(羅太)、何妨(何送金)、賴雪清(何送銀)、施明顯、施明新、吳南山、梁開明、洪志民(洪志明、洪宗芬)、洪宗溪(洪風)、洪宗潑(洪宗波)、洪宗思、洪紹堡、洪文敏、許英淮(肖林)、馮毓祺、胡碧華、葉耀來(葉芃)、王憨生、周定南、徐宏志。
前期團員
許文辛、胡 冰(胡鏡冰)、黃祖蔭、張善青、陳焯媛、曾谷風、陳玉燕、林儀貞、曹聰明、李美玉、林鏗、鄭竟輝(沒有出國的團員)。

健在廈兒團員

定居廈門的有:洪智民、宋哲仁
定居桂林的有:宋哲傑
定居西安的有:宋英華
定居重慶的有:陳友志
定居台北的有:洪紹堡
定居美國的有:林平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