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療法

引流療法,指的是用導管或紗布條、藥捻紙條等插入膿瘍瘡孔,使膿液排出暢通,治療外科瘡瘍,或用於體腔手術後引流等的方法。

引流療法是用金屬製成的導管插入膿瘍瘡孔處,使膿液排出暢達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具有排膿消腫、祛腐生肌、促進病變癒合的作用。

《醫門補要?拔膿管式說》對該療法有詳細記述:“其管以薄銅卷如象筋粗式,長約二十餘,要中空似細竹,緊焊其縫,一頭銼平,一頭銼斜尖式。用時要尖頭插患孔內,少頃,則膿自管中射出如箭。”這種導管引流方法較藥線引流法能使膿液更易暢流,迅速、徹底地將膿血、膿液排出,儘快使病變部位癒合。近代導管引流已很少用於體表膿腫,大多用於腹腔疾患(如膽道感染、闌尾膿腫等)術後的引流,且改用塑膠管或橡皮管(導尿管)替代銅製導管。

(基本內容)

首先仔細檢查導管有無漏眼、斷裂等質量問題,然後進行嚴格消毒。對於淺部膿腫可直接將導管插入瘡口處,當到達底部時,再稍退出一些,觀察此時管腔中是否有膿液排出,待膿液排出暢達,即用膠布固定導管,外蓋厚層沙布。數日後膿液排出減少,改用藥線引流。如果膿腔位於肌肉深部,則需要逐層切開,逐層止血,擴大切口,可先用手指探查膿腔,然後根據膿腔的大小及方向,慢慢插入導管進行引流,若膿液排出不淨,可再擴大切口,直至徹底清除膿液及壞死組織。

(適用範圍)

引流療法適用於外科瘡瘍等病證以及腹腔手術(如膽道感染、闌尾膿腫等術)後的引流。

(注意事項)

(1)引流膿液或血液時,應儘量將導管放置在空腔低處引流,並詳細記錄引流物的數量、顏色和粘稠度。

(2)使用導管引流時,必須將導管適當地固定,以防其滑脫或落入瘡口內。

(3)操作時,若導管管腔被腐肉阻塞,可鬆動引流管或輕輕沖洗後繼續使用。

(4)使用塑膠、橡皮導管時,應避免其受壓或受折,以保持引流通暢。

(5)腹腔手術後,使用導管引流時,一般在24-48小時拔出,若引流量較多,可多保留幾天,但應注意瘡口周圍清潔。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