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鎮

建設鎮

建設鎮位於崇明縣中部偏西,東鄰新河鎮,南連城橋鎮,西靠港西鎮,北與東風、長江農場及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交界,總面積 4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855畝。2011年末,建設鎮總人口27466人,總人口中,城鎮常住人口6499人,城鎮化率23.66%。另有流動人口8767人。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主題公園主題公園

建設鎮位於崇明縣中部偏西,

東鄰新河鎮,南連城橋鎮,西靠港西鎮,北與東風、長江農場及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交界,總面積 4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855畝,2004年底總人口32483人,人均占地1.22畝,下轄行政村13個,村民小組384個,農戶數13108戶,農業人口28368人,勞動力17622個,全鎮集體工業企業32個,其中:鎮辦企業17個,村辦企業15個,中外合資企業3個,獨資企業1個,民營企業159個,職工人數4378人,鎮政府所在地下三星鎮南首建星路108號。

名稱來歷

因1950年崇明縣長興區星東鄉改名而得。1950年4 月,下三星鎮東部為星東鄉,當時崇明縣東部有個興東鄉,民眾中出現將“星東”與“興東”鄉名混用現象,信文差錯屢屢發生。星東鄉根據縣裡要求,將鄉名改為“建設鄉”,意為建設社會主義。

地理位置

崇明縣建設鎮崇明縣建設鎮

建設鎮地處崇明縣中部偏西,

分南北兩部,南部東與新河鎮相毗,南與城橋鎮相連,西與港西鎮相接,北與東平鎮、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相鄰。北部又分兩片,東片東與新河鎮北河現代園區相連,南、西與東平鎮相接,北至江邊與江蘇省啟東縣相望;西片東與崇明縣種畜場、豎新鎮前衛村相接,南與崇明縣良種場、東平鎮相連,西與港西鎮新港村相毗,北與新河鎮副業場、城橋鎮鰲山養殖場相鄰。人民政府駐下三星鎮建星路108號距縣城6.8千米。

歷史沿革

1958年9月到1958年11月,為英雄人民公社、學蘇人民公社,英雄人民公社駐下三星鎮顧宅(在旭升村一組,現屬白鑰村),學蘇人民公社駐浜西村錢宅(今浜西村九組),共轄13 個工區1 個種子場,隸屬崇明縣;1958年12月到1959年5 月為長興公社的13個工區;1959年5 月到1984年3 月為建設人民公社、大同人民公社,共轄27個大隊,建設人民公社駐下三星鎮顧宅,大同人民公社先後駐蟠龍鎮東北李宅、張宅(今大同村十四組),隸屬崇明縣;1984年3月到1995年10月,為建設鄉、大同鄉,轄27個行政村,建設鄉駐地不變,大同鄉1991年駐蟠南村五組;1995年11月到2000年11月,為建設鎮、大同鎮,大同鎮駐地不變,建設鎮1999年7月駐下三星鎮建星路108號(今白鑰村十一組);2000年12月為建設鎮,轄27 個行政村,383個村民小組,駐下三星鎮建星路108號;2002年4月,27 個行政村調整為13個行政村,384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建設鎮培成學校建設鎮培成學校

2011年末,

轄區總人口27466人,總人口中,城鎮常住人口6499人,城鎮化率23.66%。另有流動人口8767人。總人口中,男性13483人,占49.03%,女性13983人,占50.97%; 14歲以下1779人,占6.48%;15—64歲19449人,占70.81%;65歲以上6238人,占22.7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7403人,占99.77%,另有布依、苗、壯、滿、土家、哈尼、蒙、回、彝、瑤、畲、傣、撒拉、哈薩克、白、藏等16個少數民族,共63人,占0.23%。2011年人口出生率4.69‰,人口死亡率11.92‰,人口自然增長率-7.23‰。

鎮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千米。總面積42.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38.9平方千米,占91.7%;水域3.5平方千米,占8.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47.7人。

經濟規模

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5.43億元,財政收入4143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5088元。

全年實現增加值69634萬元,同比負增長12.8%;稅收2.06億元,同比增長22.7%;鎮級可用財力6378萬元,同比增長24.84%;農村家庭人均收入12524元,同比增長10.8%;新增就業220人,完成了縣年初下達的就業指標。

2012年全鎮特色蔬菜種植639.85畝,同比有了大幅度的增長;3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同縣政府簽訂綠葉菜契約,簽約基地種植夏淡、冬淡綠葉菜1887.5畝,同比增長60.6%,形成了本鎮農業生產新的亮點。建星蔬菜專業合作社實現了以自有品牌銷售的新模式。積極探索多元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成立了上海林地菌業專業合作社,被命名為市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目前各類試驗菌菇長勢良好,並且實現了品牌化銷售。新建成了一個面積為40畝的喜陰性花卉種植基地,為我鎮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開拓了一條新途徑。特色養殖方面有了新突破,全鎮已有三家白山羊養殖基地,目前規模分別在150頭至300頭左右。農機管理取得較好成績,被命名為市級“平安農機示範鎮”。較好地完成了全鎮11080畝水稻機插秧任務。深入開展科技入戶和專業農民的培訓工作。今年共有80名農戶參加培訓,對30名農戶實施水稻科技入戶指導。與各村簽訂防疫工作責任書,認真做好了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強了農產品監管,確保了蔬菜質量安全。

努力為企業服務,繼續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堅決淘汰劣勢企業,今年已完成漆布廠、同大染整、大同磚瓦廠、建設電鍍廠、英贊特種纖維材料廠等5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關閉工作。做好建新磚瓦廠、大東船務、大通儀表等企業的項目備案工作。認真抓好質量興縣工作,幫助大通自控、新商企業完成科技小巨人等項目申報。積極扶持小企業發展,為大同翻砂廠、百一鍛造等企業申請扶助進行推薦。為企業完成了1000多人的上崗培訓任務。安全生產工作紮實開展,今年我鎮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死亡事故和特種設備傷害事故,並且在全鎮13個行政村、2所敬老院、15家企業建立了消防安全格線及台賬制度。

招商引資工作迎難而上。今年繼續受到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企業發展受阻,加之上海實行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對稅收影響明顯。與此同時,各區縣、鄉鎮在招商中的競爭也愈發激烈。面對種種不利因素,我們認真分析形勢,樹立必勝信心,沉著應對困難,積極為企業提供“零距離”、“一條龍”優質服務,幫助註冊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招商引資工作依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全年新增註冊企業202家,同比增長92.38%;實現稅收17015萬元,同比增長12.5%。

民生工程建設進展有序。完成浜西村污水處理工程並通過縣級驗收。穩步推進富安村、效東村村莊改造和污水處理工程,並於2013年1月中旬通過縣級村莊改造驗收。陳海公路建設公路口等3個地塊公共綠地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進。2012年度危舊房改造正式啟動。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遷建項目完成前期工作並開工建設。完成了89公里農村公路和45座橋樑的日常養護工作,12座危橋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並通過縣級驗收。抓好小型水利設施維修養護管理,完成了三座新建機口的改造工作。總投資1000萬元、面積1200畝的四個菜田設施基地建設已完工。張網港、白鑰港景觀改造順利推進。市、縣重大工程天然氣管道、原水管道前期清障、農戶異地安置工作順利完成。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調查確權工作。

2012繼續擴展綠化種植面積,搞好公共綠地的維護管理,強化生態公益林養護。為迎接女子腳踏車賽,對草港公路2000平方米、其它路段1500平方米進行了突擊維修,並對50公里長的道路兩側綠化進行了修整。著力推進城鄉綜合管理聯動工作,完善和規範平台操作流程,發揮格線化管理優勢,加強了巡查、發現和處置,在文明指數測評、市容環境管理、拆違止違工作中發揮了較大作用。著力加強重點區域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切實抓好河道保潔工作,實現環境衛生面貌進一步好轉。繼續做好拆違止違工作,強化巡查發現和及時處置機制,全年處置各類違章違法建築2萬多平方米。

工業經濟

結對幫扶結對幫扶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全鎮共有各類企業294家,

其中民營企業159家,股份制企業23家,“三資”企業4家,國集聯營企業1家,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52億元。創利1.3億元,主要工業門類有輕紡、日用五金、醫藥保健、機械製造、船舶修理等行業。重點骨幹企業有:上海華潤大東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明珠手套有限公司、上海斯米克威爾柯焊材有限公司、上海三進紡織品有限公司、上海長順紡織有限公司、上海三生鍛造有限公司、上海永泉製衣廠、上海同大染整廠、上海大東方園化纖有限公司、上海逸驍鋼材預處理有限公司。主要產品有:針織製衣、手套、電焊條、汽車配件、丙綸絲、鋼材預處理、船舶修理、手帕、塑膠製品、閥門等。

特色農業

建設鎮加強水稻專業農民現場指導建設鎮加強水稻專業農民現場指導

建設鎮總耕地面積33187畝,水稻種植面積2.28萬畝,

其中寒優湘晴種植面積1.5萬畝,是崇明縣優質米生產主要區域之一。2005年全鎮共實現農業產值2.07億元,比2004年增長3%,按照“三個集中”的要求和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全鎮共流轉土地7000畝,以種植生態林、經濟林、蔬菜為主,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針對本鎮的實際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積極發展生態林業,提高森林復蓋率,加強常規農業的指導,穩定優質米生產基地,擴大以金瓜為主的特色經濟種植,是2005年構建該鎮富有特色的農業發展框架。

經濟園區

上海建設經濟開發區是由市農委批准,鎮人民政府直接投資建辦的,位於崇明島的中部,此依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南鄰陳海公路,交通便捷,環境良好,是島內外投資者最理想的經營場所。辦公室總部在建設鎮人民政府2號樓,上海定西路1310弄金都苑18號設立辦事處,用於申報、聯繫、便捷客戶。經濟小區共有工作人員18人,年稅收在1億元左右,目前在崇明招商的行列中排名在先。目前引進註冊型企業600家。

村居介紹

白鑰村

白鑰村位於建設鎮中西部,東鄰運南村,南至旭升河,西靠老滧景觀河,北至運糧河。村域面積4800畝,其中可耕地面積2296畝,人均可耕地面積0.9畝;全村總人口2930人,總戶數1340戶,村民小組數29個,農業人口2343人,非農人口587人,人均收入8719元,黨員總數141人,其中60歲以上黨員120人,黨小組6個,村幹部5名,大學生“村官”1 名。

今日白鑰村範圍,在1949年至1952年10月稱為建設鄉,村路南為中西村,路北為翻身村。1952年11至1954年3月劃分為兩個鄉,建設鄉和虹橋鄉,當時有中西村、翻身村、斜橋村。1955年5月至1958年搞大躍進人民公社,由建設鄉、界東鄉兩鄉合併為建設人民公社,劃分公區建立生產大隊,將中西村、翻身村、斜橋村南部一小部分合併為第四生產大隊,當時有21個生產小隊,常住人口約1600人。自1984年起成立村委會後,四大隊改名白鑰村(因有一條老白鑰港在村北部,東西穿過,故稱為白鑰村)。區域內有13個生產隊,常住人口1200人左右。2002年4月,由原旭升村與原白鑰村合併為現白鑰村,下轄29個村民小組。

白鑰村水陸交通方便,三面環河,一條建設公路縱貫南北。距離南門港客運中心僅30分鐘車程。此外,相繼新建大小泵站、渠道,用於抗旱排澇和農業灌溉。近年來,多條水泥路、砂石路、機耕路的建成,更加方便了村民生產和出行。

白鑰村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方面,冬季以小麥和油菜為主,夏季以單季水稻為主,種植面積占可耕地面積的74%以上。隨著機插秧的普及,全村的機插秧面積逐年遞增,截至2012年,機插秧面積1264畝,占種植總面積的74%。經濟作物方面,白鑰村積極回響鎮政府號召,全面落實種植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正確引導和鼓勵本村農民進行經濟作物種植,金瓜、山藥、土豆、蕃茄、西瓜等種植面積已初具規模,種植大戶收入可觀。

近年來,通過新農村建設及衛生鎮、文明鎮的創建,白鑰村村容村貌顯著改善,主要道路上宣傳欄、宣傳標語林立,民居宅前屋後也都種上了花草。在村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白鑰村先後獲得了“上海市平安農機示範村”稱號、“上海市健康村”、“崇明縣五十佳科普村”等榮譽稱號。

運南村

運南村位於建設鎮中部偏西,北面緊鄰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村域面積 2375 畝,其中可耕地面積 2172 畝,人均可耕地面積0.8畝;截至2011年12月底,全村總人口 2388人,總戶數 1099戶,村民小組數 28 個,農業人口 1679 人,非農人口709 人,60歲以上718 人,村域內有企業 3家,2011年度村可支配收入82萬元,村勞均收入0.96萬元,人均收入 0.65 萬元,黨員總數 113 人,其中60歲以上黨員88人,黨小組6個,村幹部4名,村級後備幹部4人,大學生村官1名。村內有2個標準化老年活動室,2個標準化衛生室,2個標準化健身場地,1個室內健身場所。

運南村於2002年由運北村和運南村合併組建而成。運南村交通方便,北端有北沿公路,中部有3條東西走向的聯村路,1條南北向虹富路貫通全村,東側有縣級大河張網港。此外,村內有橫河3條,總長4.8公里,縱向泯溝65條段,總長度22.75公里,有大小泵站5座,渠道25公里,用於抗旱排澇和農業灌溉。

運南村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方面,冬季以小麥和油菜為主,夏季以水稻和玉米為主,種植面積占可耕地面積95%以上,常年畝產量分別為:小麥300公斤,油菜140公斤,水稻500公斤,玉米400公斤。運南村農副生產也很活躍,有養豬專業戶3個,加上零星圈養,全村年產生豬1000多頭。另外還有若干養羊、養鴿農戶,經濟效益也比較好。

村辦工業方面,靈工塑膠五金廠是70年代創辦的村辦企業,曾經給集體和個人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由於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低,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在90年代轉變經營機制,車間承包給個人經營。2012年初,為配合崇明生態島建設需要,電鍍車間已搬遷。

運南村勞動力總人數1650人,大部分從事本地農業生產,小部分外出打工,其中勞務輸出5人,去外省市打工12人,在本市打工250多人(包括計程車司機120人),在本縣打工350人左右。全村有小手工業者74人,商業人員35人。全村有居家老人55人,由敬老院供養1人,傷殘人員91人,生活均有保障。

近年來,運南村黨支部先後被縣、鎮評為農村“五好”黨組織,運南村被授予市級“生態文明村”,市級“安全小區”,市級“衛生村”等榮譽稱號。

效東村

效東村位於建設鎮西北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西首。村域東起建設公路,西至老效河,與港西鎮相鄰,南起郁家河,北至北沿公路,緊靠東風農場。全村面積4.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3350畝,總戶數1171戶,總人口2558人,設39個村民小組。2011年度村可支配收入56.2萬元,勞均收入1709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39元。黨員總人數146人,分為六個黨小組。

效東村地理位置優越,水清土淨、空氣新鮮、交通便捷。近年來,效東村產業結構調整有序進行,生態旅遊等工程項目得到了逐步落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效東村充分挖掘自然資源,以東平國家森林公園為依託,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目前已有森苗苗木基地和上海捷運月亮湖渡假村、丹紅桃園農莊、家盛蔬果種植服務社養豬場等項目落戶效東村。全村種植苗木近2000畝,綠化復蓋率達到60%。外婆家農家樂現已初具規模,每年接待大批遊客。特色經濟作物方面,有百畝玫瑰園、紅富士葡萄、200畝蜜露桃、1400畝優質水稻。

虹橋村

虹橋村位於建設鎮北部,東與運南村接壤,南與白鑰村相鄰,西與界東村、效東村接壤,北與東平森林公園相鄰。截至2011年底,虹橋村村域面積5758畝,其中可耕地面積3010畝,人均可耕地面積 1.052畝,農業特色是種植優質水稻。全村總人口2747人,村總戶數1283戶,村民小組37個,60歲以上村民859人,上年度村可支配收入85.23萬元,村人均收入0.62萬元。近三年來本村曾獲得市平安小區示範村。

虹橋村,是在2002年由虹橋與斜橋兩村合併組建而成。虹橋村北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與東平國家森林公園2號門僅一步之遙,區域位置優越是發展農家樂新興旅遊休閒產業的好地方,2010年初在鎮政府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創辦了森虹農家樂專業合作社,截至到7月份森虹農家樂共有11家農戶辦理了營業執照。同時積極引導農戶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家樂休閒旅遊項目。

虹橋村白色水泥道路改造了22.391公里,基本上了保障農戶的出行交通方便。村域範圍內有大小河道28條,總長5公里。有大小泵站8座,渠道23公里,用於抗旱排澇和農業灌溉。

虹橋村的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方面,冬季以小麥和油菜為主,夏季以水稻和玉米為主。由於政府的優惠政策,2012年機插秧面積達900多畝,全村種植以寒優湘晴為主的優質稻面積達90%以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虹橋村農副生產也很活躍,有水產專業戶5家,養殖面積達80畝,養羊專業戶3戶,加上零星圈養,全村年產生羊200多頭。還有若干養豬、林下養雞農戶,收入都不錯。

虹橋村有老廠房6個,南有中晶服飾有限公司,中有玻璃儀器廠、軟管廠、塗料廠、五金模具廠,北有林鳳橡塑廠,通過租賃這些廠房,每年給村級集體經濟注入一筆不小的力量。

虹橋村勞動力總人數1200人左右,大部分從事本地農業生產,小部分外出打工,其中勞務輸出7人,去外省市打工13 人,在本市打工200多人(包括計程車司機70人),在本縣打工130人。全村有小手工業者40人,商業人員38人。全村有居家老人10人,由敬老院供養的3人,傷殘人員52人,生活均有保障。

建墾村

建墾村位於東風農場北首,東至前衛村界,西至港西墾區界河,北靠北橫運河,區域面積2500畝,可耕地面積1460畝,有14個村民小組,283戶,農業人口49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因其在建設以北墾區,所以叫建墾村。

建墾村,是在2002年由建墾村和同良村二個村合併組建而成。建墾村和同良村都是圍墾於1969年左右,其居民來自原建設和大同內地的移民。

建墾村從2009年開始,每天有5班公車從南門直達村委會方便了村民出行難問題,村區域內有4條主要白色道路,其中有建墾南路、建墾中路、建墾北路、同良路,宅頭路20條。此外,引水河2條,總長1800米,縱向泯溝有18條段,總長度3150米,有泵站2座,渠道5.2公里,用於抗旱排澇和農業灌溉。

建墾村的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方面,冬季以大麥和油菜為主,夏季以水稻和玉米為主,畝產量分別為:大麥325公斤,油菜14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50公斤。經濟作物方面,多年來一直以種金瓜、山藥為主,平均畝產值達800-1000元以上。有水產養殖戶5家,養殖面積達107畝,還有2家養羊大戶和幾十家零星養殖戶收入都不錯。

建墾村勞動力總人數380人,部分年紀大點的從事本地農業生產,年紀輕點的在本市打工的(包括計程車司機)。全村有居家老人12人,傷殘人員25人,生活均有保障。

建設村

建設村位於建設鎮東南角,南靠團城公路,北接南橫運河,東臨推蝦港,西至張網港,總面積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800畝,下轄33個村民小組,1272戶,農業人口2215人,非農業人口528人,暫住人口720人。於2002年由東平、建設和侯東三個村合併組建而成。

建設村水陸交通便捷,其南端有團陳公路,北邊有南橫運河,東西兩邊分別是推蝦港和張網港,中部有南建公路、南同公路縱貫南北。境內有橫河1條,總長1公里,縱向泯溝有30條段,總長度30公里,有大小泵站7座,渠道25公里,用於抗旱排澇和農業灌溉。

建設村的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冬季以小麥和油菜為主,夏季以水稻為主,種植面積占可耕地面積95%,平均產量分別為:小麥350公斤,油菜150公斤,水稻550公斤。經濟作物以種植金瓜、蔬菜為主,平均畝產值達3000元以上。

建設村村辦工業,有建設通明織布廠、東平醫療設備廠,侯東德翔電器有限公司和威特電器廠,這些村辦企業,曾經給集體和個人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由於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低,加上其他一些原因,都先後轉制,剩下的通明織布廠,也舉步維艱。只得轉變經營機制,讓人承包經營。

建設村勞動力總人數1542人,青壯年大部分大部分在企業及外出打工,只有小部分重視農業生產及家庭副業,其中勞務輸出6人,去外省市打工8 人,在本市打工346人(包括計程車司機67人),在本縣打工261人。全村有小手工業者50人,商業人員8人。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7500元,勞均收入11700元。全村有居家老人9人,由敬老院供養的4人,傷殘人員93人,生活均有保障。

建設村境內有朱家溝頭菜場,形成於1999年,因當時地處團陳公路與南同公路交界處,最初村民們在此作些農產品交易,後來慢慢形成規模,成為集鎮。而橫貫全村東西的南橫運河,河面寬闊,碧波蕩漾,河旁植有近百米水源涵養林帶,是建設村一大景觀。建設村原來還有東平國小和侯東國小,現均已分別關閉

界東村

界東村位於建設鎮西部,由原來的界東村與海洪村合併而成。東至白鑰港,西至老滧河,南至運糧河,北至郁家河,轄區面積3.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314畝,有29個村民小組,891戶,其中農業人口1592人,非農業人口288人,暫住人口1878人。

經過這幾年的新農村建設,界東村已建成了10000米左右的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建港公路、海洪南路和海洪中路已成為橫貫界東村東西的主幹道,而南北向的連村公路北面連線著北沿公路,往南則直達陳海公路。此外,界東村被四條河流包圍,村內除新海洪是橫向的河道,其餘泯溝均以縱向分布,泯溝總長度達30400米。

界東村的農業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冬季以種植小麥和油菜居多,近幾年,種植綠肥的農戶也在逐步上升。夏季以水稻為主,種植面積占可耕地面積的95%以上。

界東村村民大部分從事本地農業生產,小部分外出打工,其中勞務輸出2人,去外省市打工24人,在本市打工316人(包括計程車司機126人),在本縣打工119人。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8000元,勞均收入10000元。由於全社會老齡化的共同趨勢,界東村60歲以上老人424人,其中90歲以上有22人,1名百歲老人。

界東村建有1個醫務室和2個健身活動場。醫務室經過幾年的改擴建,基礎硬體設施基本完善,配有小藥房、吊針室、休息室、診療室、衛生間。健身活動場包括了2間老年活動室,1間閱覽室,1間小超市,2個運動器材場地。在全民健身的熱潮中,界東村健身隊伍的參與人數在不斷增加。

蟠南村

蟠南村位於建設鎮東部,東鄰東平河、西至張網港、南至南橫運河、北鄰大同村。全村總戶數1509戶,總人口3414人,設有39個村民小組,其中農業人口2287人,非農戶口807人,暫住人口320人。占地4.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611畝,黨員165名,分8個黨小組,村民代表45名。目前土地流轉面積1386.87畝,都分別種上了果樹、苗木生態林等,同時已成立了垃圾收集——溝河保潔——道路養護——夜間巡邏等4支專業隊伍。因其在蟠龍鎮南,所以叫蟠南村。

蟠南村,2002年由引河、蟠中、蟠南三個村合併組建而成。蟠南村在建設鎮所有行政村中人口最多,屬於人多地少的村,居民大都來自本鎮各村。

蟠南村水陸交通方便,陳海公路橫穿全村而過,蟠龍公路縱貫南北,並有蟠南中心路、引河中心路、蟠中中心路,交匯於蟠龍公路。南橫運河和張網港、東平河交匯於蟠南村。此外,有引水河、泯溝61條段,總長度31公里,有大小泵站12座,渠道21.3公里,用於抗旱排澇和農業灌溉。

蟠南村的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作物方面,冬季以小麥、綠肥為主,夏季以優質水稻寒優湘晴為主,種植面積占可耕地面積95%以上,產量分別為:小麥300公斤,水稻450公斤。經濟作物方面,多年來一直以種植花菜、金瓜為主,平均畝產達1000元以上,收入可觀。蟠南村目前有農業示範基地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

蟠南村原有一個集體參股大通儀表廠,但由於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低,負債累累,舉步維艱,只得轉變經營機制,退出股份。

蟠南村勞動力總人口數1851人,一部分從事本地農業生產,一部分外出打工,其中勞務輸出4人,去外省市打工21人,在本市打工562 人,本縣打工412人。全村有小手工業者41人,商業人員38人。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勞均收入7000元。全村有居家養老服務人員12名,為本村貧困老人服務。

蟠南村境內有蟠龍鎮,座落於蟠南村北部,與大同村相鄰,銀行、超市、商貿市場齊全,購物方便。隨著新近南橫運河包塌工程、東平河包塌工程、張網港包塌工程的完工,三條河面更為寬闊,碧波蕩漾;生態林、涵養林的種植成功,使得蟠南村環境更為幽靜、清雅,為蟠南村錦上添花。

崇明縣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