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米公亭記

建米公亭記

明初,二尹李公侃[3]立碑以紀其處。 [4]昭代:政治清明的時代。 [6]余侯:指雍正二年安東知縣餘光祖,四川犍為人,進士。

簡介

建米公亭記建米公亭記
多以米公名者,所以志米公之不能忘也。召伯之詩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1]此物此志歟!考米公知軍時,凡漣地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及其去也,攜筆詣池而滌之,謂此墨之濡染者亦漣物也,仍留之漣。
迨其後公之清光發越[2]於池上,煙霧飛騰有墨色相隱躍,漣之人列於“漣邑八景”中,曰:“墨池飛霧”。明初,二尹李公侃[3]立碑以紀其處。沿及昭代[4] ,康熙七年地震之後,迭遭水患,池則久淤,碑亦無存,歷今五十餘年,徒悲淪沒於荒煙蔓草矣。今上御極[5]之二年,西蜀余侯[6]來蒞茲土,期年而政修民信,薄書既暇,覽邑志,而尋米公之遺蹟,於署右得洗墨池,爰慨然先賢之芳蹤不容久湮,重為豎碣,大書“米南宮洗墨池”六字,擁土培基,高廣其台,貿木石,積磚瓦,構亭於其上,此米公亭之所由成也。更於池之兩岸植桃李,種楊柳,歷落參差,與亭池相掩映。自今以往,漣人之望而慕,慕而思,以想米公之德於不忘也,詎有艾哉!夫米公之神在天,米公之德在人間,故愈久而愈不沒,乃遙遙數百載後先相望,惟我余侯之德,實堪媲美。是以曠世相感,為之立碑建亭,以垂不朽。又廣蒔佳樹,若比諸甘棠之愛者。亭成,屬余為文以紀之,餘生平追慕米公之德,又甚重乎余侯之表彰前哲以興後人,適協乎漣邑士庶之心,均有所不能忘也,故不辭而為之記。

作者簡介

清代,張鴻儒:清安東人,舉人。雍正元年重修《安東縣誌》,張為主要編纂者之一。

寫作背景

米公亭,為紀念北宋知漣水軍米芾而作。米芾,字元章,襄陽人。知漣水軍二年,多惠政。任滿歸,囊橐蕭然。且洗筆墨於池,以示不帶走漣水一物。後人稱此池為“米公洗墨池”,明初,二尹李侃建碑亭以志之。清康熙七年,因地震而圮佚。雍正二年,知縣餘光祖尋得其遺址,遂重立“米南宮洗墨池”碑碣,並構亭於其上。請張鴻擂為之記。

注釋

[1]“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詩經·召南》有《甘棠》 篇,此其首段。甘棠,謂棠梨樹。蔽芾,茂盛貌。召伯名奭,曾佐武王滅商,被封於燕,成為燕國的始祖。茇,指草舍。傳召伯巡行南國,以傳布周文王德政,曾築草舍於棠梨樹下。後人思其德,故愛其樹而不忍剪伐。成語“甘棠遺愛”即指其事。此處用以喻漣人思米芾之清德,以建“米南宮洗墨池”碑亭。南宮,古代尚書省官員的別稱,因米芾曾官禮部員外郎,故亦稱“南宮”。[2]清光發越:發越指散播、激揚。此處指米芾品德之光輝在池上散播、飛揚,形成“墨池飛霧”之奇景。[3]二尹李公侃:指明弘治六年任安東縣丞的李侃。二尹,指縣承。但據《天啟淮安府志》記,李侃為知縣。[4]昭代:政治清明的時代。此處是清朝的美稱。[5]今上御極:當今皇上登基。[6]余侯:指雍正二年安東知縣餘光祖,四川犍為人,進士。曾修縣誌,重建學宮,幫築河堤590丈,多德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