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訾家洲亭記

桂林訾家洲亭記

《桂林訾家洲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之一。

原文內容

桂林訾家洲亭記桂林訾家洲亭記
桂林訾家洲亭記
柳宗元
太凡以觀游名於代者,不過視於一方,其或旁達左右,則以為特異。至若不騖遠,不陵危,環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競秀,鹹不相讓,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桂州多靈山,發地峭豎,林立四野。署之左曰灕水,水之中曰訾氏之洲。凡嶠南之山川,達於海上,於是畢出,而古今莫能知。
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公,來蒞茲邦都督二十七州事。盜遁奸革,德惠敷施。期年政成,而富且庶。當天子平淮夷,定河朔,告於諸侯,公既施慶於下,乃合僚吏,登茲以嬉。觀望修長,悼前之遺。於是厚貨居氓,移於閒壤。伐惡木,奧草,前指後畫,心舒目行,忽焉如飄浮上騰,以臨雲氣。萬山面內,重束隘,聯嵐含輝,旋視其宜。常所未睹,倏然互見。以為飛舞奔走,與游者偕來。乃經工庀閒館。比舟為梁,與波升降。苞漓山,含龍宮,昔之所大,蓄在亭內。日出扶桑,雲飛蒼梧。海霞島霧,來助游物。其隙則抗月檻於回溪,出楓榭於篁中。晝極其其美,又益以夜,列星下布,灝氣回合,邃然萬變,若與安期、羨門接於物外。則凡名觀游於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讓,以推高是亭者乎?
既成以燕,歡極而賀,鹹曰:昔之遺勝概者,必於深山窮谷,人罕能至,而好事者後得,以為已功。未有直治城,挾闤闠,車輿步騎,朝過夕視,訖千百年,莫或異顧,一旦得之,遂出於他邦,雖博辨口,莫能舉其上者。然則人之心目,其果有遼絕特殊而不可至者耶?蓋非桂山之靈,不足以瑰觀;非是州之曠,不足以極視;非公之鑑,不能以獨得。噫!造物者之設是久矣,而盡之於今,余其可以無藉乎?

作者簡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
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係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一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一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衝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一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一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一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一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題記:

這是作者應人這請而作的記(柳有《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亭記》一文)。作者讚美洲亭於桂林的靈山秀水中勝景獨擅,惋惜其不為人所知,頌揚裴公於惠公於惠施德政之餘,慧眼獨具,建亭於斯,遂使其撮奇得要,景甲桂林。作者在訾家洲亭的景色描繪中,寄寓了自己不遇的慨嘆和求薦望舉的希冀。

簡析:

文章起始突兀,以表現洲這之不凡。描寫亭景含宏蘊元,變化奇異可謂形容盡致。結尾處層層轉深,跌宕多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