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武岩畫

  在寧夏青銅峽西南20多公里賀蘭山中的廣武口子門溝有70多處在堅硬的岩石上鑿刻而成的岩畫,考古界稱為廣武岩畫。據史書記載,現在的青銅峽市轄區曾是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羌、鮮卑、党項等民族狩獵、遊牧、耕作、繁衍生息的要地。考古界認為,這些不同時代的遊牧先民為使遊牧、生存、征戰的功績永留世間,便在山中堅硬岩石上鑿出各種圖案。岩畫的內容有牛、馬、羊等家畜,有狗、鹿、狼等動物,有雁、鷹等飛禽,有山、腳印、蹄印、蓮花等符號,也有人對神靈、偶像的崇拜等。這些岩畫布局合理,寫意逼真,栩栩如生。

簡介

寧夏青銅峽西南20多公里賀蘭山中的廣武口子門溝有70多處在堅硬的岩石上鑿刻而成的岩畫,考古界稱為廣武岩畫。近年來,該市旅遊、文物部門又在廣武附近的砂石樑四眼井盧溝湖牛首山東灣發現了一些岩畫。這些岩畫線條清晰,布局合理,寫意逼真。

廣武岩畫從立意和考古角度講,完全可以和賀蘭山岩畫相媲美,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然而,時至今日,經過歲月滌盪和風蝕,有的畫面已經殘缺不清,既沒有保護好,更沒有開發好,目前,廣武岩畫面臨尷尬窘境。

歷史來源

廣武口子溝砂石樑子山位於賀蘭山南端,距小壩約60公里。山里峰高谷深,山外平灘萬頃,水草豐盛,是古代先民生息、繁衍的地方。據史書記載,現在的青銅峽市轄區曾是古代匈奴突厥蒙古鮮卑党項等民族狩獵遊牧耕作繁衍生息的要地。考古界認為,這些不同時代的遊牧先民,為了使遊牧、生存、征戰的“功績”永留世間,便在山中適宜於鑿刻的堅硬岩石上鑿上各種圖案。

口子門溝入,約行15公里,即到岩畫區,這裡海拔1500米,在綿延一公里的山崖谷壁上,刻著千餘幅岩畫。

岩畫內容

廣武岩畫的內容多以人騎和為最多,而羊又有岩羊北山羊長頸羊盤羊黃羊等種類。除羊外,家畜中還有駱駝等;還有鹿等動物;飛禽有雁、鷹、長腿鳥等。畫上有山、有腳印、蹄印、蓮花符號等,也有部分手和腳、人面以及騎馬射獵的人和人對神靈、偶像的崇拜等等,且許多畫面中都鑿刻有太陽的圖案。這些岩畫大多線條清晰布局合理寫意逼真,栩栩如生。

另有形態酷似豹子的圖案,有些圖案無法辨認是何種動物。發現的岩畫集中圖案之多、物種之稀是比較罕見的,尤其新發現的物種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考古價值

據考證,這些岩畫從漢代以前青銅時代到各個時代都有,既有匈奴人的作品,又有突厥人的符號,既有西夏人民的文字題記,又有漢族人民的創造,可以說是古代各民族文化的見證,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

藝術價值

這些岩畫多用硬石、獸角或粗糙金屬工具敲鑿而成,它屬賀蘭山岩畫的一個部分。岩畫的內容豐富,造型古樸,線條清晰,寫意真實,具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被人們稱為藝術的“化石”,“無聲的史詩”。其內容與當時的遊牧生活有關,人物、動物、場景在岩畫中各有表現,鑿制用筆精煉,形象栩栩如生。有的雙手舉起,頂禮膜拜,展現了宗教活動的場景;有的躍馬揚鞭,縱情馳聘,表現了遊牧民族狩獵的歡樂情景。有的戴有頭飾,有的挽著高髻,形態各異,楚楚動人。有奔跑的馬、歡騰的羊、走動的駝、搖尾的狗,廣闊天地,千姿百態,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生活的藝術造型。例如有一幅《石羊圖》,發現在山東南側接近峰頂的一塊黑色盤石上,石羊長11.4厘米,高7.5厘米,刻線滌4毫米。廣武岩畫,可分早晚兩個時期,早期岩畫以鑿刻或減地陰刻為主,內容多為動物、狩獵,時代約為漢代以前的青銅時代;晚期岩畫以敲鑿為多,內容大致同早期,還多為手、足岩畫和車輛、人騎岩畫,時間在唐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這些岩畫,時間在唐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這些岩畫,有匈奴人的作品,有突厥人的符號,有党項族的題記,有漢族人民的創造,是多民族的傑作,“石不能言最可人”,它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也能使旅遊者一睹為快。

發展前景

自1983年以來,這裡遊人不斷,已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隨著青銅峽市旅遊開發熱持續升溫,為挖掘地方文化底蘊,加快旅遊業發展,該市已將廣武岩畫納入全市旅遊的品牌景點,加大了開發和保護力度。然而,由於廣武岩畫遠離市區,交通不便,開發難度較大。面對這些困難,許多開發商選擇“望而卻步”。一方面無人願意開發,另一方面破壞程度持續加劇,面對這樣一個面臨消失的“金飯碗”,該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把廣武岩畫的“根”留下,須有自治區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資金扶持,加大開發力度,使廣武岩畫早日向更多人揭開“神秘的面紗”,吸引更多中外遊客到此觀光旅遊,使其成為全區王牌旅遊景點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