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海豐縣[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西距廣州290km、距深圳197km,東距汕頭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水陸交通便捷,是粵東地區陸上交通要津。海豐取義於“南海物豐”。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縣。清雍下九年(1731年)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劃出沿海7鎮為市城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海豐縣位於廣東省東南部,背山面海,毗臨港澳,總面積1750平方公里。全縣有16個鎮,236個村民委員會,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海豐縣人民政府駐地設在海城鎮。

置縣起源與歷史區劃沿革

海豐縣 海豐縣

海豐縣為嶺南所稱望邑。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已在東南沿海聚居生息。歷夏、商、周至春秋戰國為“南蠻”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秦平百越設郡縣,次年設南海郡,置龍川博羅等縣,海豐地域隸屬南海郡博羅縣。東晉成帝元年,析南海郡之東為東官郡,海豐隸屬東官郡博羅縣。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從東官郡的博羅縣劃出部分地區設定海豐縣。據傳因海豐地臨南海,海產豐富,取意於“南海物豐”,稱海豐縣。海豐置縣後,至南北朝均隸屬東官郡。唐代屬循州,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24年),海豐縣擢升海豐郡。海豐郡管轄歸善(今惠陽、惠東)、博羅、海豐、河源、雷鄉(今龍川)、興寧六縣。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廢置海豐郡,仍為海豐縣。五代屬越州,宋代屬惠州,元代屬惠州路,沿至明、清均屬惠州府。海豐置縣後,區域界限曾有變更。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5年),從海豐縣劃出部分地區設定安陸縣(即原陸豐縣的前身)。至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安陸縣又並回海豐縣。宋代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豐縣設八個都,有興賢都、金錫都、楊安都、石塘都、石帆都、吉康都、坊廊都、龍溪都。當時的海豐縣區域包括現在的汕尾市全境和惠來、普寧、揭西等部分地區。明代嘉靖年間,全縣又分設8都30里,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6年),從海豐縣劃出東部的龍溪都與普寧縣部分地區合起來設定惠來縣,海豐縣存7個都。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農曆四月五日,將海豐縣所屬的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等3個都劃出來,設定陸豐縣。海豐縣存興賢都、石塘都、楊安都、金錫都4個都,下設55約。

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建置與變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行政區劃廢除府、州的設定。民國三年至民國九年(公元1914年至1920年),海豐隸屬於廣東省潮循道(潮循道包括汕頭地區和佛山地區一部分,共25個縣)。海豐縣設立9個行政區:附城區(一區)、公平區(二區)、梅隴區(三區)、鮜門區(四區)、汕尾區(五區)、赤坑區(六區)田乾區(七區)、捷勝區(八區)、可塘區(九區)。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廣東省劃分為15個行政視察區,海隸屬10行政視察區(第10行政區包括海豐、陸豐、惠來、潮陽、普寧等縣)。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廣東省改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海豐縣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海豐設立七個區:一區海城、二區公平、三區梅隴、四區青草、五區汕尾、六區赤坑、七區捷勝。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五月以前,全縣設立6個區,45個鄉,11個鎮,794個保;5月以後,又改設為4個大區,50個鄉,10個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後,全縣撤區分設為35個鄉鎮,轄582個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行政區劃的建置與變更

1949年初,粵贛湘邊縱隊成立,海陸豐人民自衛隊改編為邊縱東江第一支隊第五團和第六團,2月1日,海豐縣人民政府在海豐縣赤石成立,藍訓才任縣長,7月13日,我方接管海豐縣城,海豐第一次解放,九天后,因敵方犯境我方主動撤出。8月9日,邊縱東江第一支隊五團政治處主任劉夏帆調任海豐縣縣長。10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進入東江地區掃蕩殘敵,10月11日,海豐縣城宣告解放。10月18日,汕尾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11月底,海豐全境解放。

1954年6月,海豐縣人民政府改稱為海豐縣人民委員會。1967年3月,成立海豐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4月,成立海豐縣革命委員會。1983年,成立海豐縣人民政府。

1949-1952年12月,海豐縣隸屬東江區;1952年12月以後,海豐縣改屬粵東區;1956年3月以後,海豐縣隸屬惠陽地區;1958年12月以後,海豐縣改屬汕頭地區;1983年9月以後,海豐縣改屬惠陽地區;1988年1月,汕尾市設立,海豐縣隸屬汕尾市。解放後,海豐縣區域界線變更情況:1952年春,原屬惠陽縣(現惠東縣)的小漠、元澳2個鄉劃屬海豐縣,1958年冬,原屬惠陽縣(現屬惠東縣)的高潭區改屬海豐縣,1962年7月,高潭區再改屬惠東縣。

解放以來,海豐縣行政區域經過劃大區、鄉,撤區並大鄉、高級農業社、人民公社和政社分設,建立鄉政權等階段的沿革、變化和調整。調整和設定的情況如下: 

1950年,全縣設立7個區和汕尾鎮,轄5個鄉級鎮(海城鎮公平鎮聯平鎮可塘鎮捷勝鎮),44個鄉。

1952年冬,全縣土地改革基本結束,全縣調整為10個區,2個鎮(汕尾鎮海城鎮),轄145個鄉。

1954年,根據憲法規定,縣、鄉政權機構改稱為縣、鄉人民委員會。

1955年,農村生產高潮和互助合作組織逐步形成,全縣成立初級社170個,參加農戶5883戶,占總農戶的6.5%。

1956年冬,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縣設立12個區、1個鎮(汕尾鎮),轄7個區級鎮(海城鎮、公平鎮、梅隴鎮、鮜門鎮、馬宮鎮、青草鎮、田墘鎮),50個鄉。內設20箇中心鄉,這是撤區並大鄉的過渡階段。同年,全縣成立農業社559個,其中,高級社319個,參加農戶81404戶,占總農戶的93%。

1957年撤區並大鄉鎮,全縣設立28個大鄉鎮。其中,鎮3個,鄉25個。同年,成立農業社718個,其中高級社513個,參加高級社農戶72748戶,占總農戶的84%。

1958年9月,撤鄉建人民公社。全縣設立14個人民公社:海城、公平、梅隴、鮜門、紅草、赤坑、田墘、捷勝、可塘、陶河、聯安、東涌、汕尾、高潭。135個農業大隊(不包括高潭公社大隊數,下同)。

1959年,增設圓墩、遮浪、馬宮3個公社,全縣有17個公社,216個農業大隊。

1960年,撤銷圓墩公社改設為鵝埠、赤石2個公社,全縣為18個公社,248個農業大隊。

1961年,全縣改設為3個區:海城區、汕尾區、高潭區。轄2個鎮(海城鎮、汕尾鎮)、30個公社(除原有設立的18個公社外,增設赤山、附城、聯河、三新、漁業、黃羌、平東、香洲、芳榮、寶溪、大河、守望12個公社),420個農業大隊,44個漁業大隊,17個居委會。

1962年7月,高潭區所屬的高潭、寶溪、大河3個公社劃歸惠東縣,增設淺沙、倉刀、陳厝陂3個公社。全縣仍為1個鎮、29個公社,478個大隊。

1963年,全縣合併公社,改設為1個鎮,18個公社:汕尾鎮、海城、三新、公平、黃羌、梅隴、鮜門、鵝埠、赤石、紅草、馬宮、赤坑、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陶河、東涌公社,176個農業大隊,32個漁業大隊,23個居委會,共231個。

1964年春,汕尾鎮劃出香洲公社,全縣為一個鎮,19個公社,190個農業大隊,37個漁業大隊,23個居委會,共256個。

1965年,恢復海城鎮,撤銷三新公社,增設小漠、蓮花、大湖公社,全縣有2個鎮,21個公社,211個農業大隊,28個漁業大隊,18個居委會,共258個。

1966年,全縣有2個鎮(海城鎮、汕尾鎮)、21個公社,231個農業大隊,26個漁業大隊,21個居委會,共278個。

1967年至1973年,全縣鎮和公社的區劃沒有變化,大隊數量略有變更,1973年,全縣的大隊數為282個。紅草公社曾改稱為東風公社,赤坑公社曾改稱為向陽公社。

1974年,增設城東、平東公社,全縣有2個鎮,23個公社;288個農業大隊,23個漁業大隊,20個居委會,共331個。

1983年10月,香洲公社併入汕尾鎮,全縣有2個鎮;22個公社,331個農業大隊,30個漁業大隊,37個居委會,共398個。

1984年3月,全縣開展政社分設,建立鄉政權工作。全縣設立4個區級鎮(海城鎮、汕尾鎮、公平鎮、梅隴鎮),22個區,225個鄉,9個鄉級鎮,4個國營農林場,1個縣直大型水庫(區級),不需設立鄉政權的4個區級鎮和梅隴農場,下轄20個居委會,25個農業管區,9個漁業管區。

1985年3月,公平區併入公平鎮,梅隴區併入梅隴鎮,全縣設立4個鎮,20個區。

1987年,全縣開展撤區建鄉鎮工作。全縣下設21個鎮和3個鄉。21個鎮是:海城鎮可塘鎮赤坑鎮大湖鎮陶河鎮聯安鎮梅隴鎮鮜門鎮小漠鎮赤石鎮鵝埠鎮公平鎮平東鎮黃羌鎮汕尾鎮東涌鎮田墘鎮捷勝鎮遮浪鎮紅草鎮馬宮鎮。3個鄉是附城鄉城東鄉蓮花山鄉

1988年1月,汕尾市及汕尾市城區成立;海豐縣的汕尾鎮、東涌鎮田墘鎮捷勝鎮遮浪鎮紅草鎮馬宮鎮等七個鎮劃歸汕尾市城區管轄。海豐縣所轄鎮14個,鄉3個。

1993年1月,附城鄉、城東鄉、蓮花山鄉等3個鄉撤鄉建鎮。分別改稱為附城鎮、城東鎮、蓮花山鎮。

1994年8月,撤銷西坑林場,設立西坑鄉;12月,撤銷圓墩林場,設立圓墩鄉。

1998年,全縣開展理順農村管理體制工作,鄉鎮場(水庫)管轄的管理區辦事處改為村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全縣轄17個鎮、2個鄉。有村民委員會232個、居民委員會42個(不包括黃羌林場、梅隴農場)。

2004年,全縣42個“居民委員會”改稱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5年,撤銷蓮花山鎮併入海城鎮;撤銷圓墩鄉併入鵝埠鎮、赤石鎮;撤銷西坑鄉併入公平鎮。

2006年底,全縣轄16個鎮。16個鎮是:海城鎮、梅隴鎮、附城鎮、聯安鎮、陶河鎮、可塘鎮、赤坑鎮、公平鎮、平東鎮、黃羌鎮、平東鎮、鵝埠鎮、赤石鎮、鮜門鎮、小漠鎮、大湖鎮。有232個村民委員會、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不包括黃羌林場、梅隴農場)。

歷史文化

海豐縣 海豐縣
海豐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蔚然,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3塊紅色根據地之一。 有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時期領導人、傑出的農民領袖 彭湃,原 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 陳其尤及其繼任者政治活動家 黃鼎臣,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飲譽世界樂壇大師、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 馬思聰,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 丘東平,著名的一代醫學名 賢柯麟,著名的細菌學家、教授 黎希乾,還有當代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 彭仕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的民俗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鍾敬文,中國南拳名師 劉遠拔等等。
改革開放給海豐帶來無限生機,帶來經濟騰飛。11多年來,海豐充分發揮毗鄰港澳、海外僑胞眾多的地緣人緣優勢,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與 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韓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地區和國家建立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到1998年底止,全縣建築14個工業開發區,初步形成以礦泉飲料、副食品、服裝、製鞋、建材、工藝、珠寶玉石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農業建成優質稻、蔬菜、甘蔗、優質果、水產養殖和畜禽六大商品生產基地,形成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新格局。

自然資源

海豐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主要農產品有優質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荷蘭豆、蓮藕、沙姜等;林果有荔枝、鳳梨、龍眼芒果、梅、李、柑、甘蔗等;主要海產品有馬鮫、帶魚、龍蝦、貝殼等;有海岸灘涂3340公頃、漁塘水庫6660公頃,可供開發養殖鮑魚、翡翠貽貝、花蛤、對蝦、蟹、蚝、甲魚、鯇、鯉、珍珠等。海豐礦藏種類較多。主要有錫精礦鎢礦水晶礦綠柱石等;建築石料、沙、花崗岩和陶瓷粘土等蘊藏量豐富。

礦產資源

海豐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主要農產品有優質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荷蘭豆蓮藕沙姜等;林果有荔枝鳳梨龍眼芒果甘蔗等;主要海產品有馬鮫帶魚龍蝦貝殼等;有海岸灘涂3340公頃、漁塘水庫6660公頃,可供開發養殖鮑魚翡翠貽貝花蛤對蝦珍珠等。海豐礦藏種類較多。主要有錫精礦鎢礦水晶礦綠柱石等;建築石料、沙、花崗岩和陶瓷粘土等蘊藏量豐富。 海豐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蔚然,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3塊紅色根據地之一。

區劃

海豐縣 海豐縣
1949年11月全境解放,縣下設7個區和1個區級鎮,下轄44個鄉和5個鄉級鎮。
1952年冬,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兩鄉劃屬海豐縣,全縣調整為10個區和2個區級鎮,轄145個鄉。
1953年8月,全縣劃為12個區和1個區級鎮,轄135個鄉和2個鄉級鎮。
1954年,根據憲法規定,縣、鄉鎮政府改稱為縣、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1956年冬,全縣行政區劃,設12個區和1個鎮區的範圍不變。但下屬的鄉鎮則調整為50個鄉和7個鄉級鎮。
1957年撤銷區一級建制,改為縣直轄鄉鎮建制,全縣編並為28個大鄉鎮(3鎮25個鄉)。3鎮即:海城、汕尾、馬宮。25個鄉即:守望、公平、平東、梅隴、東港、梅南、鮜門、赤石、鵝埠、紅草、赤坑、沙港、陶河、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聯西、東品、流安、香洲、赤山、三新、黃羌。
1958年9月,全縣撤鄉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建制,公社直轄農業大隊和居民委員會,直至1983年10月。從人民公社的成立至公社的撤銷,歷時25年,建制區劃分分合合,變更如下:
1958年9月,全縣建立14個人民公社:海城、公平、梅隴、鮜門、紅草、赤坑、田墘、捷勝、可塘、陶河、聯安、東涌、汕尾、高潭。下轄135個農業大隊、居民委員會(不包括高潭公社的隊數,下同)。
1959年,增設圓墩、遮浪、馬宮3個公社。全縣為17個公社216個農業大隊。
1960年,撤銷圓墩公社,改置鵝埠、赤石2個公社,全縣為18個公社,248個農業大隊。
1961年,全縣設海城、汕尾、高潭3個大區,1個鎮(汕尾鎮)和30個公社(除原設公社外,增設赤山、附城、聯河、三新、漁業、黃羌、平東、香洲、芳榮、寶溪、大河、守望12個公社),481個大隊(420個農業大隊,44個漁業大隊,17個居委會)。
1962年7月,高潭區所屬的高潭、寶溪、天河3個公社劃歸惠東縣,又增設淺沙、倉刀、陳厝陂3個公社,全縣為1個鎮30個公社478個大隊。
1963年合併公社,全縣改設為1個鎮、18個公社,即:汕尾鎮、海城、三新、公平、黃羌、梅隴、鮜門、鵝埠、赤石、紅草、馬宮、赤坑、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陶河、東涌公社,167個農業大隊,32個漁業大隊,23個居委會。
1964年春,增設香洲公社。
1965年,撤銷三新公社,增設小漠、蓮花山、大湖3個公社。
1966年,增設海城鎮,全縣為2個鎮,21個公社,231個農業大隊,26個漁業大隊,21個居委會。
1974年,增設城東公社、平東公社,全縣為2個鎮、23個公社,288個農業大隊,23個漁業大隊,20個居委會。
1983年10月,香洲公社並人汕尾鎮,全縣為2個鎮和22個公社,331個農業大隊,30個漁業大隊,37個居委會。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後,至1983年新憲法公布前,農村的基層政權一直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大隊、生產隊。1968年後,公社、大隊管委會改為公社、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中央提出政社分開,1983年憲法規定:農村基層政權為鄉、鎮。海豐於1984年3月撤銷公社體制,設鎮建鄉,建立鎮、鄉政權,原公社管理機構設為區公所,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全縣劃為22個區和4個區級鎮,225個鄉和9個鄉級鎮,4個國營農林場,1個縣直大型水庫(區級);不需設立鄉政權的4個區級鎮和梅隴農場下轄20個居委會、25個農業管區、9個漁業管區。
1987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全縣撤區建鄉(鎮),除保留原有的海城、汕尾、梅隴、公平4個鎮建制外,新設定小漠、鵝埠、赤石、鮜門、聯安、紅草、馬宮、陶河、田墘、東涌、捷勝、遮浪、赤坑、可塘、黃羌、平東、大湖17個鎮和蓮花山、城東、附城3個鄉建制。原各區所轄區劃分別由新設定的鄉(鎮)管轄。[1]1988年1月,汕尾市及汕尾市城區成立;海豐縣的汕尾鎮、東涌鎮、田墘鎮、捷勝鎮、遮浪鎮、紅草鎮、馬宮鎮等七個鎮劃歸汕尾市城區管轄。海豐縣所轄鎮14個,鄉3個。
1993年1月,附城鄉、城東鄉、蓮花山鄉等3個鄉撤鄉建鎮。分別改稱為附城鎮、城東鎮、蓮花山鎮。
1994年8月,撤銷西坑林場,設立西坑鄉;12月,撤銷圓墩林場,設立圓墩鄉。
1998年,全縣開展理順農村管理體制工作,鄉鎮場(水庫)管轄的管理區辦事處改為村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全縣轄17個鎮、2個鄉。有村民委員會232個、居民委員會42個(不包括黃羌林場、梅隴農場)。
2004年,全縣42個“居民委員會”改稱為“社區居民委員會”。
2005年,撤銷蓮花山鎮併入海城鎮;撤銷圓墩鄉併入鵝埠鎮、赤石鎮;撤銷西坑鄉併入公平鎮。
2006年底,全縣轄16個鎮。16個鎮是:海城鎮、梅隴鎮、附城鎮、聯安鎮、陶河鎮、可塘鎮、赤坑鎮、公平鎮、城東鎮、黃羌鎮、平東鎮、鵝埠鎮、赤石鎮、鮜門鎮、小漠鎮、大湖鎮。有232個村民委員會、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不包括梅隴農場)。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海豐縣劃出鮜門鎮、赤石、鵝埠、小漠四鎮總面積463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深汕區”。經濟歸深圳管理,行政占4成 ,海豐縣6成,無經濟管理權
2013年底,汕尾市城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梅隴農場(不包括梅隴鎮)、鮜門鎮四地組合成汕尾紅海灣經濟新區。

人口

海豐縣 海豐縣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總人口升至433915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757571人。新中國成立以後33年間,人口發展之快是任何歷史時期都無可比擬的。這種增長是自然增長為主體,平均每年遞增2.11%。到1987年,全縣人口為884460人。38年間,年均遞增為2.243%。人口翻番時間為31年。

海豐是廣東僑鄉之一。早在宋朝、明朝,海豐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數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國時期仍絡繹不絕。時至今日,居住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豐屬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有53.7萬人,相當於國內本縣總人口的60%。華僑、華人、歸僑、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屬在海豐人民的經濟及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為發展海豐文化教育事業,振興海豐經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華人華僑組織有:惠州十屬公會、香港海陸豐同鄉會、澳門海陸豐同鄉會、新加坡惠州會館、檳城惠州會館、蘇利南中華會館、香港海豐商會、印尼棉蘭惠州會館、新加坡海陸豐會館、森美蘭海陸會館。

經濟

海豐縣 海豐縣

新中國成立後,海豐縣經濟發展速度,大體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時期(1949~1957年),是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簡稱“一五”時期,下同)。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舊中國遺留下來殘缺經濟局面,為爭取迅速恢復經濟和財政收支的根本好轉,1949年底先在農村集中力量完成徵購糧任務,在城鎮反擊投機商人搶購、囤積商品、抬價和擾亂金融活動,穩定市場和物價。1950年,在農村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1951年的抗美援朝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開展,激發了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潮,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隨著在1951~1952年開展和完成土地改革,改變農村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改善了貧苦農民的經濟地位。在城鎮開展民主改革,剷除封建中間剝削,加強工人領導力量。從1949年底至1953年,在汕尾、海城建立國營金融保險業、商業、外貿出口、供銷合作等機構。隨著國營機構逐步下伸各區鎮,促進對外貿易和城鄉內外交流,繁榮了城鄉經濟,到1953年,全縣經濟提前恢復並有所發展。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農村,由互助組、初級合作社至高級合作社逐步建立發展,推動了墾荒、擴種、興修水利和積肥熱潮,使農業生產逐步發展。在市場領域,國營集體經濟成分已處於主導和主體地位的同時,並循序漸進地開展對私營工商業的“利用、限制、改造”,至1956年全面完成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工業、手工業根據生產和生活上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小型工廠和手工工場。1956年在農村合作化過程中,雖對富裕農民的互利處理失當,礦山與農業間在生產上也有矛盾未解決好,至1957年春出現鬧事糾紛,又逢當年夏季暴雨成災,使糧食和甘蔗嚴重減產。但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一五”時期發展,各經濟指標都有較大發展。8年工農業總產值年遞增8.2%,其中農業5%,工業25.3%,1957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773萬元,比1952年增56%,年遞增9.4%。
第二時期(1958~1965年),是第二個五年計畫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在“一五”時期取得經濟發展基礎上,海豐構想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把經濟推上一個台階。但在“三面紅旗”推動下,急躁冒進“左”的思想在全國範圍內急劇膨脹,海豐縣內也一哄而起,把剛建成不久的高、初級生產合作社全面過渡,升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統一指揮生產,作業軍事化,生活供給制,取消農村自留地、家庭副業,關閉農村集市。1958年9月~11月,為回響中央“大辦鋼鐵,趕超英國”的號召,各社、隊集中勞力,用“小高爐”土法煉鋼,將“燒結鐵”冒報產量,並收集舊廢鐵料,後期甚至砸鐵鍋、拆門窗以充鋼產量。為發展工業,同年5月提出爭取3~5年內,實現農業機械化,10月又要求各行各業都辦工業,爭取數年內建成“工業體系”,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是年底,在汕頭會議上,提出“少種、高產、多收”方針,要求少種糧食,尤其是番薯。1958年的糧食生產總量,是50年代第二個豐收年,為放“衛星”,報高產而進行反瞞產,糧食上調任務也不斷增加。此時期,普遍出現以平調為主的“共產風”,虛報多報的浮誇風,急躁冒進的命令風和不切實際的瞎指揮風,尤以下半年為甚,遍及各行業。1959年春末,開始感到糧食不足,繼而漸呈緊張,夏季調低城鄉居民口糧供應指標。當年糧食生產比上年下降18.18%。這一年,民眾在公社組織下,幹勁大,秋冬二季,集中勞力建設公平、青年兩大水庫,各社也建成一批中、小水庫,解決全縣近四成的農業灌溉用水,為以後的農業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工業也有發展。進入1960年,縣號召工交部門,要“開門紅、滿堂紅、紅到底”,當年工業產值增長,也建起了一些廠礦企業,各社隊都建了簡易公路,通了電話。而農業繼上年減產後,又連續三年滑坡。1961年農業總產值和人均糧食不及新中國成立後最低年份的1950年和1949年,農村出現荒情。各地推廣以瓜菜作為糧食代用品,農民稱為“瓜菜代”。
1960年8月,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1961~1963年是落實中央政策,解決“大躍進”帶來的混亂和遺留問題,安排城鄉生產、生活為全縣工作中心。1960年底至1961年中,分批整風整社,糾正“左”的思想,退賠由“共產風”造成的平調賬;下半年起以貫徹落實《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即60條)為主要任務,縮小社隊規模,變以隊為核算單位,恢復社員自留地,準開五邊地,開放農村集市。1962年春改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並徹底清算平調,由國家撥款賠償和再次減少糧食徵購任務。同年4月,圍繞恢復農村經濟,組織調查隊,深入各類型地區,調查探討恢復農業經濟的措施和方法。為加速農業恢復,全縣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嚴禁計畫外基本建設,壓縮工業生產戰線,調整一批工業項目,精簡職工和壓減城鎮非農人口。1963~1965年,貫徹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指導的方針,把發展以糧為主的農業生產放在優先地位。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到1963年中,緊張的經濟生活已趨和緩。1965年,糧食總產量從1963年9.3萬噸增至14.5萬噸。經濟調整後的工業生產協調運轉,1964、1965兩年的產值均比上年增17%和21%,市場流通恢復。期末,工農業總值已超過歷史水平。黃江水系的東、西閘及一批中、小水庫,也在這一時期建成起來。
回顧這個時期的經濟演變,可分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1958~1960年,這一階段“左”傾冒進,急於加快發展步伐,錯誤地以生產關係的不斷變革和組織民眾苦戰,不顧客觀實際來推動經濟成長,致遭受嚴重挫折,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第二,1960年中至1962年的全力貫徹中央政策,糾正混亂局面和處理遺留問題。因經濟元氣挫傷,農業生產難有起色。
第三,1963~1965年的調整恢復發展階段,由於政策對頭,作風踏實,經濟由恢復到發展,比預期的快。
第三時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全國全面展開。1966年到1968年是全縣大動亂時期,先是批判封、資、修,繼而亂揪亂鬥,而各派民眾組織的辯論、爭鬥糾纏不休,甚至於1967年8、9月間發生“8·26”、“9·12”的打人、殺人事件。1968年秋,大批幹部走“五七”道路,下放勞動,接著清理階級隊伍,知青下鄉等。這一期間的生產秩序、社會秩序、工作秩序全被打亂,經濟大受干擾。
1966~1969年四年中,經濟踏步不前,1968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還下降8%(1970年不變價)。1970年,中共中央號召“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1971年起,全縣各地注意農村的水利渠道配套,農田平整和推廣良種,田間栽培技術,糧產逐年增長。工業的發電量增加,一些廠、礦如糖廠、酒廠、錫礦等進行技術更新,二輕和社隊工業崛起,促使“四五”時期工農業產值每年以7.6%速度遞增。
1971年起,“左”的思想在農村又滋生起來,宣傳生產隊搞政治評分。1974~1976年的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大批資本主義,大批修正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口號下,批判“重副輕農、重錢輕糧、重私人輕集體”的“三重三輕”和“分、包、標”責任形式,縮減自留地,禁開五邊地;推行“以糧為綱”中忽視了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以及盲目廢塭圍海造田,水產養殖業遭破壞;在批判“暴發戶”中,甚至不準勞力修建房屋和上圩趕集;在大搞水利建設中,沒有量力而行,農村集體經濟大受削弱,民眾生活比較困難,使農業的發展受到牽制。在工業上,貫徹走“五七”道路,二輕系統和海城等鎮的街道工業被拆遷到農場,推行“工人與農民同工同酬”、“亦工亦農”,影響職工的積極性,挫傷了二輕、鄉鎮街道工業的元氣;縣大辦“五小”工業,因沒有很好地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受燃料、原料不足的制約,氮肥廠、電機廠等相繼停產,鹽業則不恰當地轉變所有制,由鹽業生產合作社升格轉為國營,給以後生產帶來影響和增加地方財政的負擔。
第四時期(1977~1983年),改革開放時期。
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結束,全縣幹部民眾歡欣鼓舞,以極大熱情投入革命和生產建設。197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8.5%。1978年8月,省派出工作組,進駐海豐,清查“四人幫”的追隨者,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到次年2月結束。
1978年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9年7月,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同年8月,縣部分農村開始推行“五定一獎”的生產責任制。1980年,部分生產隊自發包產到戶、包乾到戶。同時,個體戶、專業戶也開始在城鄉湧現,市場漸呈活躍。縣開始引進外資辦“三來一補”企業,縣籍僑胞和港澳同胞,在改革開放形勢的影響下,也紛紛回國旅遊,回鄉探親。1978、1979年兩年,縣接待華僑18221人,過往僑胞達11萬人。1979、1980年兩年,匯回僑匯達3200萬美元,在汕頭地區,僅次潮陽居第2位。
在此關鍵時刻,海豐主要領導卻沒有把握機遇,緊跟形勢,推動經濟建設,而對幹部、民眾利用毗鄰港澳越境走私的苗頭,未有及時制止,姑息縱容,致全縣走私活動蔓延擴大,並誘發城鄉大舉轉手販私,外地私販也蜂擁而至,嚴重影響全縣社會秩序,使生產活動,流通領域大受干擾。1979年的主要農作物種植,造林種果,漁業生產,工業生產,外貿出口等經濟指標都大幅度滑坡。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特區設立,省內沿海各縣經濟紛紛起飛,而海豐的走私活動卻愈演愈烈。縣委書記王仲卻乘機貪污緝罰物品,副書記葉媽坎更組織多場走私活動,海豐從1978~1983年6年中,經濟呈現呆滯不振。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只有1976年的98.5%,1977年的90.7%。中間的1979年、1980年,更比1977年減27.5%和23.6%。這種畸形經濟勢態,使海豐錯失改革開放起步的良機。
第五時期(1984~1987年),海豐經濟起步時期。
1983年秋,中紀委、省、地聯合派工作組駐海豐,進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隨著在1984年春調整了縣各級領導班子,許多有經驗的老幹部重新走上崗位,貫徹安定團結,進一步糾正解放以來歷次政治運動遺留的錯案,落實各項政策。1984年,對外製訂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對內發展橫向聯合,並貫徹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經營方式,發展經濟;號召國營、集體、個體一齊上,“五個輪子”(國營、集體、外資、聯合體和個體)一齊轉;在農村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鄉鎮企業。當年個體工商業戶發展迅速,達9600多戶,比前一年增56.7%。同年年底,為貫徹中央號召國民經濟到本世紀末翻一番的要求,加快海豐經濟發展,制訂了海豐社會經濟1985~2000年發展規劃(草案),聘請中央、省內外專家、領導60多人,進行審議論證。這一年,經濟開始起步,國民收入及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各增23.5%和23.9%。1985年起,對主要經濟指標,除少量國家指令性外,大部分改為指導性,以增加市場調節,並放寬大部分商品物價管理,逐步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以調動農村經濟活力和促進經濟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同時,按照貿、工、農順序和內外市場導向再調整經濟結構。在農村提出在穩定糧產基礎上搞開發性、商品性生產,使甘蔗、水果、優質大米、對蝦養殖等大面積激增。農村由原來自給性、產品性生產向商品性生產變化。
這一時期,注意加強與改善長期制約經濟啟動的基礎設施。1984年增加製糖日榨能力;1985年,一批11萬伏、3.5萬伏的輸變電站建成,使海豐並人省網而改善電力供應;1987年4月汕尾沙舌人工復造工程開工,於1988年10月完工。汕尾客運碼頭投產並對外通航;1987年公平水庫及一批中、小水庫進行加固改造;同時,全縣的通訊、食水、公路橋樑及小漠、馬宮、鮜門等漁港都有改善提高。
第三產業迅速興起,由1983年占國民經濟構成的32.49%,上升到1986年的34.43%,並帶動城鎮建設的發展。1987年社會總產值比1980年翻一番多(增142.74%)。1984~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每年以23.1%幅度遞增,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的最快時期。但這時期出現物價升漲,物價總指數以1983年為100,1987年達131.81,平均年漲7.1%;隨著改革深化,部分國營企業虧損;農村耕地減少,1984~1986年,每年以400公頃速度遞減,1987年減少733.3公頃,占當年耕地總面積2%。

文化

語言

海豐縣 海豐縣

海豐縣有人口近90萬,其中,除西南部的鵝埠鎮居住著幾十戶畲族居民以外,其餘全部都是漢族居民,漢族居民中包括居住在沿海地區的2萬多名疍民。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與漢人交際時,用當地的漢語方言“尖米語”、“客家話”。疍民通用漢語和漢字。白話疍民講白話(即粵方言)的僅有定居在汕尾和馬宮兩漁港的七八千深水漁民,他們大都是近百年來從粵西陸續遷來的,他們講的白話同廣州、香港的白話有不少差異。甌船蛋民講“福佬話”,與沿海居民講的“福佬話”,除了個別語詞和語調上稍有差別,幾乎沒有兩樣。海豐的方言情況比較複雜。居民講的話有“福佬話”、“客家話”、“白話(粵語)”和“尖米話”。
福佬話即閩南方言,海豐講“福佬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80%,分布在縣中部、東南部和沿海地區,如海城、鮜門、赤坑、大湖、汕尾、馬宮都講“福佬話”。
客家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縣東北、西北部的蓮花山(60%以上)、城東、小漠鎮(20%以上)、鮜門中心區(10%以上)、陶河、赤坑(5%以上)、梅隴(極少數)、黃羌鎮(90%以上)、鵝埠鎮、圓墩(30%以上)、赤石鎮(20%以上)、公平(20%以上)、平東鎮(70%以上)等鄉鎮的部分村落和西坑(全部)、黃羌兩個林場,使用人口8萬多。
尖米話,那是一種既像“白話”,又像“客家話”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的成分,講“尖米話”的居民不到1萬,分布在海豐與惠東交界地帶(西南部鵝埠鎮的大部分地區及小漠、鮜門、梅隴、赤石等鎮的部分地區)。

飲食

海豐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汕尾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
居家食俗較為隨便、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榨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蚝鮭、蝦鮭、魚鮭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蚝)、大粒參、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蚝、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豐小吃,甜、鹹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牛肉餅、鮜門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鹹丸、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菜頭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婦女傳統日常飲料是“牙缽茶”,把茶葉、薄荷放於茶缽內,擂至成糊狀,放些適量的鹽,將開水衝下即可;或用菝仔葉、芒果葉、苦刺心等代茶葉均可。稍高級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於“牙缽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菜茶”過去於每年元宵節才品嘗,步入21世紀,一般人家閒時也做菜茶,以豬肉、鮮蝦、魷魚、魚脯、菠菜等為料,置於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豬骨湯,再以胡椒粉調味,便成噴香可口的菜茶。公平等地還盛行“飯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飯。也有飲“功夫茶”的習俗,但不如潮汕地區那樣講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值得慶喜的事情,如嬰兒出生、病人出院、喜遷新居等等,泡茶請親鄰戚友; “食茶”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

小吃

海豐縣 海豐縣

海豐是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也是著名的僑鄉,海豐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原名取義於“南海物豐”,地如其名物產豐富,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海豐人民勤勞善良,所做出來的小吃也極盡地方特色,其傳統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比如小米、牛肉餅、菜粿(菜包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鹹茶、扁食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反映海豐風土人情的特色小吃,深受大眾的喜歡。它們不管在用料、工藝還是在口感、味覺上都很講究,做起來很精緻,色香味形俱全,看了就讓人嘴饞。說到海豐小吃的,你到過海豐不,又吃過多少這地地道道的小吃特產呢?
這裡隆重介紹海豐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三款小吃,小米、牛肉餅、菜粿!
海豐小吃三劍客之小米:小米是海豐最有名的小吃,選用上等的蕃薯粉、精選的五花肉、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工藝製作而成的餃子,海豐方言叫“餃子”。製作方法:用薯粉透上適量開水攪勻製作成餃子皮,然後用選用精選的五花肉,加上適量的大地魚粉和配料,做成一個個像小荷包狀而成餃子,海豐話叫小米。蒸熟以後醮上特製的佐料,吃起來很美味可口。最喜歡打開鍋蓋的那一刻,熱氣騰騰,馨香撲鼻,一顆顆飽滿而晶瑩的小米如黑珍珠般,光是看就讓人流口水了。
海豐小吃三劍客之牛肉餅:牛肉餅選用新鮮的牛腿肉(註:必須新鮮且無注水的牛肉),加上適量的配料,經傳統的手工製作而成。海豐牛肉餅不同於牛肉丸,不是圓的是扁扁的。海豐的牛肉餅吸引人的關鍵就在於它的湯,其誘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於它的一碗湯。牛肉餅湯,手打牛肉Q彈很香,湯里放胡椒麵,具有驅寒去濕熱的功效。
海豐的小米與牛肉餅是秤不離砣的完美搭配,有小米的地方就有牛肉餅一樣,小米加蚝油,牛肉餅加辣椒醬是大家的最愛。在海豐,口味最正宗最地道的是位於海豐美食街中段的金百味美食坊,素有海豐小吃第一味之稱,是海豐比較有規模也注重品牌傳承海豐特色小吃的所在,這裡的小米肥而不膩,牛肉餅很有嚼勁,同時環境衛生也不錯,值得推薦!
海豐小吃三劍客之菜粿:除了小米、牛肉餅之外,這裡還要推薦多一樣特色小吃,那就是菜粿(菜包粿),菜粿選用粘米、涼薯、五花肉、橄欖菜、並添加少量的大地魚粉、鹽、糖等配料經傳統的手工工藝精製而成。製作方法:選用剛剛收成的早稻的粘米打磨成米漿,用溫水攪拌均勻,在火鍋中煮成糕狀,用手指一按不粘手,用手搓揉,成為很有彈性的垛皮。放置盤中蒸成八成熟取出製成粿皮,然後包上備好的餡(內餡以五花肉、涼薯、芹萊、橄欖菜、魷魚絲、炒熟的芝麻和花生米等混合而成),用手工精製而成一個個小船似成形蒸熟。一般來說,蒸熟便可吃,也有的人講究一點,蒸後又煎。
“菜稞”皮薄餡多味濃,嫩滑噴香,十分可口,如果醮上調味醬料,吃起來真是一種享受。這種點心最早的時候叫做菜包,寓意把“財”包起來。從前,到了農曆的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做了招待客人,由此祝願一年四季五穀豐登,現在已經成為海豐地區街頭巷尾常見的一種小吃,通常用作午餐。據說梅隴的菜稞是最好吃也最知名,很受本地人喜愛,早餐多吃它,皮彈牙,裡面餡有黃豆芽、魷魚、豬肉、花生等。海豐的菜包果其實就是餃子那樣,但形狀差不多,口感可差遠啦,飽滿的陷料是好吃的關鍵(不要誤會這是餃子,是不同的一種食品)!在當地流傳一種說法,正月二十是地主老爺旦,家家戶戶做菜包,辦酒席,拜請神明後,大宴親朋好友。
小米、牛肉餅及菜粿這三款海豐最有名最具代表性傳統小吃堪稱海豐小吃“三劍客”,其地道的海豐風味瞬間捕獲了每個消費者的心,令人回味無窮,不管是外出歸來還是來海豐觀光旅遊千萬別錯過,不要忘了品嘗一下。這些可全都是純手工製作,在外很難吃到喔!
海豐小吃“三劍客”吃的配圖及相關製作方法由金百味美食坊提供,金百味美食坊位於海豐美食街中段,是一家以海豐小吃文化為主體的美食休閒餐廳,裝修獨有一番風味,獨具海豐特色的風味小吃,抓住每個消費者的心!在這裡,除了特別推薦的三款小吃外,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吃也可以一併品嘗到!

海豐名人

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
在海豐這塊紅色大地上,誕生了許許多多著名人士,有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時期領導人、傑出的農民領袖 彭湃;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系軍閥,中國致公黨創始人陳炯明;原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陳其尤及其繼任者政治活動家黃鼎臣;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飲譽世界樂壇大師、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馬思聰;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丘東平;著名的一代醫學名賢,地下黨員柯麟;著名的細菌學家、教授黎希乾;還有當代著名的核動力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仕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的民俗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鍾敬文;中國南拳名師劉遠拔;一代影后,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 李霞卿;香港著名導演徐克;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黃旭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等等。

發展

改革開放給海豐帶來無限生機,帶來經濟騰飛。20多年來,海豐充分發揮毗鄰港澳、海外僑胞眾多的地緣人緣優勢,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與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韓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地區和國家建立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到1998年底止,全縣建築14個工業開發區,初步形成以礦泉飲料、副食品、服裝、製鞋、建材、工藝、珠寶玉石加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農業建成優質稻、蔬菜、甘蔗、優質果、水產養殖和畜禽六大商品生產基地,形成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新格局。

海豐,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廣東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這塊曾經譜寫壯麗革命詩篇,在中國現代史留下光輝一頁的革命聖地,隨著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城鄉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場貿易繁榮興旺,旅遊發展方興未艾,城鄉處處安定和諧、新風蔚然。當前的海豐經濟建設正保持著強勁的上升、發展勢頭,而且也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正處在發展的關鍵階段、黃金時期。去年底,廣東省社科院公布的《2004年廣東省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估分析報告》顯示,海豐縣綜合競爭力、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成長後勁分別排在全省珠三角地區之外縣(市)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戎鐵文在今年5月中旬在該縣調研時,要求該縣繼續當好全市三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今年1-6月份,海豐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3.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1%;工業總產值51.2億元,比增14.1%;農業總產值18.5億元,比增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比增5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億元,比增15.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9630萬元,比增32.01%。

招商引資勢頭強勁

今年開春以來,全縣通過積極組織外出招商引資和舉辦端午節經貿洽談會等招商活動,共引進項目50多個,引進項目計畫總投資額17億元。其中,恆盛寶石國際有限公司、廣東公平服裝國際交易市場、興億服裝工業園、金海花園、慧明眼鏡工業城、海礦機車裝配製造廠、田園沐歌旅遊度假村等8個項目投資額都超過1億元,而且富盈發塑膠製品廠、匯眾金銀首飾廠、駿豐12萬頭養豬場、聯安綠色農產品種植基地、鵝埠明月湖度假村等10多個投資超千萬元的項目已履約投建。1-6月份,全縣實際利用外資276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4.3%。

區域格局初步形成

經過近幾年來的建設、發展,縣城地區以科技工業園、金園工業區和金岸工業區為載體的工業規模不斷壯大,商貿、餐飲、旅遊、房地產等產業迅速發展,使縣城在全縣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龍頭、輻射作用。公平、城東、鵝埠、可塘、梅隴等鎮的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專業化、產業化水平越來越高,日益成為名符其實的專業鎮。其他平原、山區、沿海地區的鎮(場)也立足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旅遊業等特色化、專業化經濟,赤坑、小漠、後門等鎮已逐步發展成為該縣高效農業、海水養殖和旅遊美食專業鎮。尤其是地處偏遠的赤石鎮,近年來工業、農業、旅遊等產業齊頭並進,已成為該縣山區發展的一個新典型。目前,一個“一鎮一業”、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競先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已在該縣初步形成。

旅遊經濟成新熱點

海豐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建設了赤石田園沐歌溫泉度假村、鵝埠明月度假村、小漠金海岸旅遊度假村、後門金麗灣度假村和金海花園度假村等一批大型旅遊項目,使全縣進一步形成了旅遊開發、建設的熱潮。特別是在紅色旅遊上,經過近幾個月的宣傳、推介,海豐的紅色旅遊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掘、利用,紅色旅遊品牌日益凸現,該縣已成為廣東發展紅色旅遊的熱點。據統計,上半年到海豐觀光旅遊的遊客達到41.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6%;海豐旅遊總收入達到2.8億元,比增6.5%。可以說,旅遊業尤其是紅色旅遊已成為促進海豐經濟跨越發展的新增長點。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該縣圍繞“塑造海豐新形象”,連續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活動,使縣城的市政環境、行政服務環境和社會治安環境出現了嶄新的變化。目前,縣城的衛生環境和交通、公共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出現了路道整潔,秩序井然的新氣象,淨化、綠化、美化、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行政服務環境明顯改善,縣投資服務中心和各“視窗”部門真誠為客商服務,很多客商都表示很滿意;曾一度較為嚴峻的治安狀況得到根本的扭轉,民眾上訪案件大幅減少,全縣城鄉日趨安定祥和,從而在全縣形成了最佳化、穩定、寬鬆的良好環境,進一步在外界樹立了海豐的新形象。

今日海豐,已成為南海之濱的耀眼明珠,粵東地區迅速崛起的新興中等城市。

教育

海豐自北宋已建有學宮,學宮為童試和生員肄業場所。明代,有書院、社學等辦學形式。清代,義學、書院、社學、私塾等幾種形式俱有。清末,廢科舉,改書院為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學堂為學校。民國4年,創辦縣立女子初級國小。民國15年,全縣有國小231所,學生16717人。民國2年創辦海豐縣立中學,民國32年辦成完全中學。民國7年開辦師範學校,後相繼創辦縣立女子醫產科學校、工讀學校和蠶桑學校。1949年,全縣有中學5所,學生900人;國小108所,學生12680人。
明代以來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明清縣署設教諭、訓導管理縣儒學。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學務公所,次年改為勸學所,由縣視學掌管學務。民國時期先後設有督學局、勸學所、教育局、教育委員會、教育科,人員除局(所、科)長、主席、科員外,還有督學人員,各區署有教育指導員1人。新中國成立初期縣設立文教科,1956年3月分為教育科和文化科,1957年9月成立縣文教局,1958年12月成立縣人民公社聯社文教衛生部,下設教育科,1959年9月改稱縣文教局,1962年設縣教育局。1968年縣教育局被撤銷,6月成立縣教育革命領導小組,1971年改稱縣革命委員會政工組教育辦公室。1973年3月復設縣教育局,1984年4月經調整定編,內設辦公室、人事股、工農教育股、教育股、計財股、監察股和勤工儉學股,附設縣招生辦公室、教研室、電教站、函授站和督導室。縣以下區(人民公社和鄉鎮)各有文教助理員1人。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為工農子女開門。1952年,私立學校轉為國家公辦學校,教育事業得到發展。是年經調整合併後,全縣共有國小151所,學生34027人;中學4所,學生1815人。1987年,全縣有師範學校1所,學生354人;中學33所,其中完全中學8所,學生28161人;國小302所,學生104818人。教師6571人(其中幼師194人,國小教師4509人,中學教師1771人,中專教師97人)。村有國小,鎮有中學,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職業教育和成年教育也相應得到發展。

交通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自古為閩粵水陸交通要道。現國道的324線,橫貫縣境72.5公里,連線省養支線7條,位於廣州、深圳、香港與汕頭、廈門之間的連結點上;有遮浪、汕尾、鮜門、小漠等港口。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和四通八達的沿海航線。
陸路交通,西漢已辟官道,以後歷代均有經營,民國前期,海豐曾是省內築路先進縣之一。民國15年(1926),公平至海城已通汽車。民國24年,全縣已建成公路8條163.5公里,通車裡程155公里。抗日戰爭爆發期間,民國政府為了焦土抗戰,下令自毀公路、橋樑,破壞了陸上交通;閩粵古代海運已有相當規模,據《海豐縣誌》(明嘉靖本)記載,南宋,開通“宋溪”,連線縣境內東西兩溪,使沿海與內河的航運暢通,“閩廣販鹽船舶往往聚此”,有“大德、圓山、小液、大液、石塘、鮜門”等港口。鴉片戰爭後,沿海通商口岸開放,深入內地的古口岸為沿海的汕尾、馬宮、鮜門中心區等口岸所取代,汕尾逐步成為粵東進出口貿易的主要港口。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十分注意發展交通事業,至1987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649.5公里,比1950年增長5.8倍,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32公里,22個鄉鎮全部通車,公路的橋樑、涵洞,由過去的土木結構,逐步改造為石拱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縣道除小漠渡口外,已橋樑化。陸上貨運量逐步增加,客運自改革開放後更是飛躍發展,沿海航運量也有增加,但內陸航運量,則在70年代後,因“農業學大寨”和圍海造田,加上修水庫、建水閘,航線日短,內河與沿海航道不暢,內河運輸日漸萎縮。

旅遊

方飯亭

位於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編者註:彭湃中學後面),坐西
北向東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明代和清代曾多次重修方飯亭。解放後對方飯亭進行重修,文天祥的像碑是原存的,被保留了下來。
2012年對方飯亭重修完成,做為汕尾市海豐縣的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於國際。

中國紅場

紅場始建於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7平方米。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奪取了政權。11月18~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等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8項政治綱領,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當時會場四周和街道牆壁都刷成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牆壁,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海豐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位於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內,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裡是山脈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峰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蔥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俗稱“半嶺庵”。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4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於今址。寺後群峰疊起,翠秀異常。沿山門踏階而上,徑旁松杉交翠,鬱鬱蔥蔥,涼風習習。周圍有“如來盤石”、“獼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龍噴須”、“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觀;並有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彌勒佛像、東洋古銀幣等文物古蹟;還有生長於山上500多年的長葉竹柏和6.5米仙茶古樹、土沉香、巴戟天等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
故雞鳴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遊覽的著名景區。雞鳴寺歷代均有高僧住持。清光緒年間,著名詩人、書法家江逢辰與該寺方丈唯心法師相善,在寺中品嘗仙茶“龍頭鳳尾”之後,讚不絕口;題詩曰:“寄語山僧好持券,每年須寄數斤嘗。”蓮花山茶遂遐邇聞名。

雲蓮寺

雲蓮寺,位於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峰巒疊翠,雲霧繚繞,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初名雲蓮宮,始建於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擴建,易名雲蓮寺。1934年,毀於戰火。
1993年冬,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重建並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陸續修建了圓通寶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塔、外山門、拜亭、齋茶館、僧舍、蓮花池、放生池、人工湖等。全寺占地27萬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