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

越州

越州,古地名,今浙江省紹興市。是唐宋時期的經濟第一大都會,被稱為“會稽天下本無儔,越中藹藹繁華地”。《唐會要》記載:越州管杭。婺。衢。溫。處。台等六州。越州為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王朝於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所立,州址臨漳,就在今廣東浦北縣石涌鄉坡子坪的仰天湖邊。越州直領會稽、諸暨2縣。宋高宗駐蹕行在越州,宋哲宗孟太后在紹興皇宮,升行在越州為都城紹興,紹興十二年(1142年)分路16:兩浙東路(首都紹興)、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

歷史沿革

南朝宋置

越州為南北朝時期的劉宋王朝於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所立,州址臨漳,就在今廣東浦北縣石涌鄉坡子坪的仰天湖邊。領臨漳、百梁、隴蘇、永寧、安昌、富昌、南流、合浦、宋壽九郡。

南齊越州領臨漳、合浦、龍蘇、百梁、安昌、鹽田、封山、南流、定川、齊寧、北流、陸川、馬門、越中、高興、永寧、齊康、吳春俚、富昌、思築20郡。

梁天監元年(502年)後,越州治所遷合浦縣(浦北縣泉水鎮舊州)城。至中大同元年(546年),領永寧、龍蘇、富昌、思築、鹽田、陸川、齊寧7個郡。

陳越州領合浦、百梁、封山、龍蘇、定川5郡。

城市變遷

隋大業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

大業三年(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併,稱合州。同年合州改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11縣,郡治在合浦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定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縣,同屬越州。

貞觀八年(634年),越州改稱廉州。

隋朝設定

越州發展歷程

隋大業元年(605)廢諸州總管府,改吳州(今紹興)置越州;大業三年,越州復為會稽郡。

唐朝設定

唐武德四年(621),改會稽郡為越州,置總管府,總管越、嵊、姚、鄞、松、婺、衢、杭 、麗、嚴、綢11州。越州直領會稽、諸暨2縣。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督五州。省姚州為餘姚縣,另析置山陰縣,越州直領會稽、山陰、諸暨、餘姚4縣。武德八年,省鄞、嵊2州及山陰縣;越州都督府督越、婺2州。

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10道,越州督泉、台、建、括等6州,江南道首府。

景雲元年(710年),天下分二十四都督府。越州管杭。婺。衢。溫。處。台等六州。

天寶元年(742),越州復為會稽郡,會稽都督府管杭。婺。衢。溫。處。台等六州。

乾元元年(758),會稽郡復為越州。浙江東道節度使駐越州。領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

貞元元年(785),析會稽縣復置上虞縣。貞元三年,再置浙江東道,時睦州改屬浙江西道,浙江東道轄越、婺、衢、明、台、處、溫7州,治越州。

中和三年(883),浙江東道觀察使賜號為義勝軍節度使;光啟三年(887)改威勝軍。治越州。

乾寧三年(896),平董昌,號越州為東府。

五代,隸屬吳越國。梁開平二年(吳越天寶元年,908),越州為大都督府。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納土歸宋,宋襲五代制,越州仍稱大都督府越州鎮東節度使。

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15路,越州為兩浙路憲司治所。熙寧七年(1074),兩浙路析為兩浙東、西路。兩浙東路治越州,轄越、婺、衢、明、台、處、溫7州。是年九月合為兩浙路,九年復分,十年複合。

建炎三年(1129)定行在越州《行在越州條具時政》,分兩浙路為兩浙東、西路,兩浙東路轄屬依舊。宋高宗駐蹕行在越州,宋哲宗孟太后在紹興皇宮,升行在越州為都城紹興,紹興十二年(1142年)分路16:兩浙東路(首都紹興)、兩浙西路、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淮南東路、淮南西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改為17路,把利州分為東、西兩路。

文獻記載

《唐會要》:越州管杭。婺。衢。溫。處。台等六州。

《全唐詩》記載“繁華地、十二衢”,只有紹興長安。

會稽越州紹興大都會會稽越州紹興大都會

《元和郡縣圖志》:越州,會稽。都督府。開元十萬七千六百四十五。今為浙東觀察使理所。管州

七:越州,婺州,衢州,處州,溫州,台州,明州。

都管戶一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七。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周禮“吳越星紀之分”。夏少康封少子無餘以奉禹禮,號曰于越,越國之稱,始於茲矣。後代句踐稱王,與吳王闔閭戰,敗之?音醉。李,故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七里。夫差立,句踐復伐吳滅之,並其地。

遂渡淮,遷都琅邪,朝貢周,周錫命為伯。至六代,王無︹為楚所滅。秦以其地並吳立為會稽郡。後漢順帝時,陽羨令周喜上書,以吳、越二國,周鏇一萬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險絕,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自晉至陳,又於此置東揚州。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大業元年改為越州。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六年陷輔公┙,七年平定公┙,改總管為都督。

州境:東西六百四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里。東至明州二百七十五里。東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杭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甘橘,甘蔗,葛根,石蜜,交梭白綾。自貞元之後,凡貢之外,另進異文吳綾,及花歇單絲吳綾、吳朱紗等纖麗之物,凡數十品。

管縣七:會稽,山陰,諸暨,於姚,蕭山,上虞,剡。

會稽縣,望,郭下。山陰,越之前故靈文(國)〔園〕也。秦立以為會稽山陰。漢初為都尉。隋平陳,改山陰為會稽縣,皇朝因之。吳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會計修國之道,因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山陰縣,秦舊地,隋改為會稽。垂拱二年,又割會稽西界別置山陰,大曆二年刺史薛兼訓奏省山陰並會稽。

七年,刺史劉少游又奏置,今復併入會稽。宋略云:“會稽山陰,編戶三萬,號為天下繁劇。

重山,大夫種葬處。

會稽山,在州東南二十里。

蘭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

大海,在州東四十里。

古鏡湖,後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創立,在會稽、山陰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則泄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是塘周回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頃。

山陰縣,望。同會稽。

諸暨縣,望。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秦到也,界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

越王允常所居。

鳥帶山,在縣北五十里。出紫石英。

餘姚縣,緊,西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舊縣。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餘姚。隋平陳廢。武德四年復立,仍置姚州,七年廢州。

四明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大海,在縣北三十里。

蕭山縣,緊。東北至州一百里。本曰余暨,吳王弟夫?邑。吳大帝改曰蕭山,以縣西一里蕭山為名。

浙江,在縣西二十五里。

浦陽江,在縣南一十五里。

上虞縣,上。西至州九十六里。故城西枕上虞江。隋平陳廢,貞元元年刺史王密復奏置。

越州越州

上虞江,在今縣西二十

八里。

剡縣,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漢舊縣,故城在今縣理西南一十二里,吳賀齊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於李子通。武德中以縣為嵊州,六年廢州,縣依舊。

天姥山,在縣南八十里。

剡溪,出縣西南,北流人上虞縣界為上虞江。

相關詩文

《全唐詩》記載“繁華地、十二衢”,只有紹興長安。

上越州楊嚴中丞(唐·方乾)

連枝棣萼(會稽縣山陰縣同城而治)世無雙,未秉鴻鈞擁大邦。

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唐·劉禹錫)

越中藹藹繁華地,紅旆晴翻繞古堤。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唐·白居易)

越國強仍大,稽城高且孤。瑰奇填市井,佳麗溢闉闍。

再酬復言和夸州宅(唐·元稹)

會稽天下本無儔,任取蘇杭作輩流。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唐·元稹)

仙都難畫亦難書,暫合登臨不合居。人聲曉動千門辟,湖色宵涵萬象虛。

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諸公(唐·元稹)

宵游二萬七千人,獨坐重城圈一身。步月游山俱不得,可憐辜負白頭春。

奉酬元相公上元(唐·徐凝)

出擁樓船千萬人,入為台輔九霄身。如何更羨看燈夜,曾見宮花拂面春。

送浙東周判官(唐·朱慶餘)

到日重陪丞相宴,鏡湖新月在城樓。

初除浙東妻有阻色因以四韻曉之(唐·元稹)

興慶首行千命婦,會稽旁帶六諸侯。海樓翡翠閒相逐,鏡水鴛鴦暖共游。

禹廟回降雪五言二十韻(唐·李紳)

湖暗冰封鏡,山明樹變梅。裂繒分井陌,連璧混樓台。勞歌會稽守,遙祝永康哉。

夢遊天姥吟留別(唐·李白)

我欲因之夢會稽,一夜飛度鏡湖月。

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唐·李白)

會稽風月好,卻繞剡溪回。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

春日六首 其一(宋·陸游)

開盡梅花柳漸青,東風又滿會稽城。

衡門晚眺(宋·陸游)

鏡水樓台先得月,雁來又過會稽城。

望海潮 越中懷古(清·毛奇齡)

東南都會,會稽形勝,居然晉代風流,佳境任優遊。

和三鄉詩(唐·李縞)

會稽王謝兩風流,王子沉淪謝女愁。

憶江南(唐·羊士諤)

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曾作江南步從事,秋來還復憶鱸魚。

上巳領客(宋·魏了翁)

山陰坐上皆豪逸,長安水邊多麗人。

會稽頌(宋·諸葛興)

猗聖宋兮中興,駐翠蹕兮稽城。

越問封疆(宋·孫因)

紹興古今大都會,為九牧之冠冕。

行政區劃分類導航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國土和政治、行政權力的劃分。是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繫、地理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定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行政區劃的層級與一個國家的中央地方關係模式、國土面積的大小、政府與公眾的關係狀況等因素有關。
一級行政區各國行政區劃縣級行政區
民族自治區中國百強名鎮海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