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南海神廟

一、 南海神廟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文物史跡簡介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廣州黃埔南崗廟頭。神廟是由中國古代官方所建祭海的場所,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19年歷史。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祀,留下不少珍貴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廟前波濤浩淼,中外海舶,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
南海神廟現占地30000餘平方米,規模宏大,廟宇深廣,古蹟文物眾多。從中軸線計起由南向北建築有:海不揚波石牌坊、石華表、石獅、頭門、儀門(和復廊)、禮亭、大殿及昭靈宮等。還有華表、石獅、韓愈碑亭、開寶牌亭、洪武碑亭、康熙萬里波澄碑亭等附屬建築,形成了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作為古碑刻保存較多的廟宇之一,南海神廟至今仍保存有唐、宋、元、明、清碑刻45塊,較重要的有唐韓愈碑、宋開寶碑、明洪武碑等,有“南方碑林”之稱。廟內還保存有東漢大銅鼓、明代玉印、鐵鐘等文物。另有木棉樹、紅豆樹等古樹名木,廣州編號第一至第十的古樹均在廟內。
神廟西側小山崗上建有“浴日亭”,亭內立有蘇東坡和陳白沙詩碑各一塊。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即指此處。
南海神廟我國古代四大海神廟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廟。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和平之舟”到達廣州,首個考察點便是南海神廟。南海神廟既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史跡。
1978年7月,南海神廟被重新核定並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二)歷史地理位置
南海神廟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南崗街和黃埔港之間的珠江北岸上,距廣州約40公里,正當獅子洋北岸,前即東江和西北江匯合的海灣。唐代稱為“扶胥之口”、“黃木之灣”(見韓愈《南海神廟碑》)。海灣古時頗大,晉代裴淵《廣州記》稱:“廣州東百里有村,號曰古斗,自此出海,溟渺無際”。古里約合今里九成,古斗村距廣州九十里,即今南崗前進。
南海神廟的修建充分說明當時我國和印度古代交通密切。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據考證,“波羅”梵語指“彼岸”,“蜜”指到達,“波羅蜜”即“到達彼岸”之意。當地居民不識梵語,因此稱南海神廟為波羅神廟。相傳舊廟中有兩株木波羅樹一東一西,相傳蕃商在波羅國攜種子來植於廟,因而得名。波羅國即婆羅門,蕭粱時稱為波羅國,即今南印度。南海神廟的史跡與傳說均反映出古代中國與印度之間的海上交通頻繁。而蕭粱時即有南印度僧人達摩提二弟來廣州傳佛法的記載。季弟達奚,即在廟中兼祀,事見宋代中阮遵之記。
南海神廟創建迄今已有1419年歷史。自隋唐以來,歷代官吏的祭祀,民間善男信女的頂禮膜拜,因而廟譽日隆,香火日盛,巍然成為國內一大壇廟,蜚聲中外。
自清道光以來,外患內亂,古廟日漸頹破,後又因江岸南移,景貌亦經巨變。
1991年,這座融海上交通史跡與祀海神風俗於一體的古廟經過歷時五年的大規模維修,基本恢復了明代的風格。目前,南海神廟殿宇巍峨,樸厚凝重,千年廟宇,重現英姿。
(三)南海神廟及扶胥古鎮的繁盛史
據《新唐書.地理志》稱,當時通海夷道是從廣州為起點,西達北非,航海事業發達。宋代航海已能橫渡印度洋,直航西亞和東非。由於唐宋海運發達,南海神因而成為帝王加封的對象。
在黃木灣上的扶胥鎮為宋代廣州外圍八大鎮之一,屬番禺縣(《元豐九域志》),即為廣州外港。商業比獵德、石門、瑞石、平石、大水、白田、大通繁盛。唐代建鎮須有“軍事意義;一定人口;一定經濟收入”三大條件。扶胥古鎮當時具備上述條件,此正說明南崗廟頭是由古代商業圩鎮轉變為現代農業鄉村的。
宋代國庫以廣州為重要收入港口。南海神得以加封為“洪聖”大王,南海神廟前水域稱為“大海”,廣州珠江則稱為“小海”。因唐代外來船舶不能進入小海,黃木灣的扶胥鎮因此而繁榮起來。廣州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是國庫主要收入,扶胥鎮也成為主要地方財源之一。南海神廟也因宋代海外貿易發達而成勝景。
韓愈《南海廟碑》可見當日扶胥鎮之繁盛。又據楊萬里詩:“大海更在小海東,西廟不如東廟雄,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 而建章宮最大的特點是“千門萬戶”,由此可見當時附近建築物之多。
據《元豐九域志》記載,扶胥鎮為廣州八大衛星城之首(其他衛星城有大通、獵德、石門等)。因此,南海神廟即成為宋、元時旅遊勝地。
《乾隆廣州府志》記載有宋代羊城八景之首——“扶胥浴日”的景色:浴日亭的章丘,三面臨江,登臨遠眺,海空相接,旭日東升,霞光萬道,遂成“浴日”勝景。祝穆《新編方輿攬勝》稱:“浴日亭在扶胥鎮南海之右;小丘屹立,亭冠其巔,前鑒大海,茫然無際。”扶胥浴日勝景延至元代,承宋代之盛,仍為羊城八景之首。
據陳大震入元後所著《南海志》所記載,元代到廣州貿易的國家有147國之多,扶胥鎮一年稅收達4467貫,而新會為4082貫,清遠為3623貫,東莞為2282貫,說明扶胥鎮元代仍未衰落。
明代灣頭淤淺,但由於南海神廟規模宏大,成為地方勝景。故明初即有幾噸重的洪武碑祭祀,與康熙御碑同是今日最宏大的碑記。
明代洪武三年始封南海神,並進行春秋兩祭,六年,賜六兩黃金香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雍正三年又修,並加建儀門附屬建築,且每年致祭。
南海神廟有每年“波羅誕”盛事,誕期為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正誕為農曆二月十三日。據廣州文物考古專家考證,宋代以後南海神廟即已成為廟會勝地,“波羅誕”廟會至今至少延續了一千年,目前,“波羅誕”已演變成為廣州市最大的民間民俗廟會,每年吸引了珠江三角洲乃至東南亞的逾十萬人前往。當地村民手工製作的“波羅雞”,造型精巧,色彩鮮艷,是廟會期間最暢銷的民俗工藝品。

南海神廟歷史文化簡介 (資料來源:黃埔信息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