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

黃埔區

黃埔區,隸屬於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州市東部,東至東江與東莞市麻涌鎮相望;東北部與增城區新塘鎮接壤,南部臨珠江與番禺區相鄰;西部與天河區、白雲區相連,北部與從化區毗鄰。介於東經113°27′39″—113°27′51″,北緯23°2′25″—23°9′55″之間,總面積面積484.17平方千米。黃埔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南海神廟、“中國將帥搖籃”的黃埔軍校及華南第一大港——廣州港所在地而聞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3.98億元,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15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35.14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427.9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17.69億元。三產比重為0.15:57.71:42.14。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白皮書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綜合評析了全國968個地級市市轄區發展情況,並以統計數據為依據,量化評選出2018年中國百強區,其中黃埔區位列第6名。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黃埔”地名的由來,一說環繞南海神廟前的 珠江河段,古稱為“黃木之灣”,整個河段稱為“黃木河”,沿河兩岸都稱為“黃木”,由於鄉音的關係,“黃木”遂轉變成“黃埔”。另一說法出自黃埔村(歷史上曾屬黃埔管轄,後為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轄,該鎮2001年7月撤銷):黃埔村是南宋時對黃木河南岸一自然村命名的,該村面向珠江,呈橢圓形,開村時有黃、關、衛 3姓,宋末先後來了羅、馮、胡、梁4姓居民;古時,該村是珠江邊的泥灘,稱為“浦”;傳說有一鳳凰飛來該村地頭洗身,所以叫“凰浦”;後因黃姓人較多,且是開村人,故改為黃埔(取“浦”字諧音“埔”)。

建置沿革

歷史上黃埔屬番禺縣管轄。從秦代始直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時,黃埔均屬番禺縣管轄。現區屬的南崗鎮、大沙鎮、夏港街、魚珠街、黃埔街、紅山街一帶在清末時期屬番禺縣鹿步司管轄,深井、長洲一帶屬番禺縣茭塘司管轄。民國10年(1921),廣州正式建市,黃埔仍屬番禺縣。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3日,黃埔隨番禺縣解放而解放。解放後,建制幾經變動。建國初期,黃埔仍屬番禺縣管轄。1951年,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域,原屬番禺的黃埔車陂、魚珠、文沖等一帶四十五個自然村劃入市郊,黃埔劃為廣州市管轄,同年12月開始籌建黃埔區。
1953年1月,黃埔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這是黃埔第一次建立區級建制。區黨政機關設於魚珠鎮,管轄範圍:東至廣州冶煉廠,南至黃埔新洲,西至員村,北至吉山,下轄16個鄉、2個鎮和45個自然村。
1954年6月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第十七次會議決定撤銷芳村區,將其所屬的涌口、芳村、花地、山村和工業、手工業部分地區併入河南區。將其原有的沙涌、鶴洞、西望、東滘、南滘、茶滘、葵蓬八個鄉的農業部分地區併入新滘區。又將新滘區原屬新洲鎮,黃埔鄉,官洲鄉劃歸黃埔區領導。這時市郊共有新滘、白雲和黃埔三個區。
1956年6月25日, 廣州市作出調整郊區鄉、鎮行政區域的決定,撤銷白雲、黃埔、新滘3個區,成立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黃埔併入郊區,黃埔區一級行政建制第一次被撤銷。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1960年5月23日,中共廣州市委決定撤銷中區和郊區,全市調整為東、南、西、北4個市中心區(人民公社)及成立黃埔、芳村、江村3個以工礦企業為中心的人民公社(相當於區級建制)。同年7月,全部改為區級建制,黃埔人民公社隨之改名為黃埔區人民委員會,這是黃埔第二次建立區級建制。區黨政機關設于海員路21號。管轄範圍:東至南崗,南至長洲島,西至沙河龍洞,北至蘿崗,設有6個工礦人民公社和4個農村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撤銷工礦人民公社,改為3個圩鎮,1個街道辦事機構,區黨政機關駐地初設在黃埔港務局紅樓,後遷至黃埔港海員路21號,即現黃埔街道辦事處。撤銷良田人民公社,將原屬良田公社的竹料、鍾落潭、太和三個公社與江村人民公社的人和、石龍、江村三個公社合併,成立江村區。原屬江村人民公社的石井公社劃給荔灣區。芳村人民公社和黃埔人民公社均改為區建制。同年九月,江村人民公社分為江高和雙崗二個人民公社,連同太和、石龍共十個公社。同年八月市委第四十次常委會議,對市區和郊區區域再決定進行調整,將東山區的沙河公社、石牌公社、龍洞公社劃給黃埔區,越秀區的三元里公社、嘉禾公社、龍歸公社、海珠區的新滘公社、新洲公社、新鳳公社,荔灣區的石井公社為芳村區。這時黃埔區有七個農業公社,即黃埔、東圃、南崗、龍洞、沙河、石牌、蘿崗等公社。工礦企業有六個公社,即港灣、員村、車陂、吉山、長洲、廟頭等公社,另區轄有一個黃埔港辦事處,一個棠下農場。芳村區則轄有是一個農業公社,即石井、三元里、海龍、龍歸、嘉禾、鶴洞、新滘、新洲、新鳳、東滘等公社,四個工礦企業公社,即山村、花地、廣鋼、同和等公社。這裡的工礦企業人民公社即是城市人民公社。
1962年5月11日,為解決 廣州二百萬人吃菜問題,明確郊區工作方針應以菜為綱,開展多種經營,並做好其他各項工作,再次把江村、芳村、黃埔三個區合併成廣州市郊區。
1962年8月23日,經省人委批覆同意,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黃埔、江村、芳村3個區合併,成立 廣州市郊區人民委員會,黃埔區一級建制第二次被撤銷。
1973年,黃埔第三次建區。為了適應港口涉外工作和工農業發展的需要,1973年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籌備成立黃埔區。
由原來郊區的黃埔、蘿崗二個公社劃出14個大隊,連同原來長洲島以及番禺縣的新造公社深井大隊(1976年11月正式移交)組成。現黃埔區管轄範圍:東至南崗、南至長洲鎮、西至塘口、北至吉山車站。全區現有三個鎮政府(大沙、南崗、長洲),四條行政街(黃埔、紅山、魚珠、夏港),16個鄉(其中長洲鎮有二個管理區,大沙鎮保留一個漁業村)。
當年11月13日,廣州市黃埔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80年7月,黃埔區召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成立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黃埔區人民政府,區黨政機關駐地設在黃埔港灣路32號。
1990年,黃埔區行政管轄範圍有南崗、大沙、長洲3個鎮,黃埔、魚珠、紅山、夏港4個行政街。鎮屬下有16個行政村,均建立村民委員會;街、鎮屬下有59個居民委員會。區和鎮分別為一級政權機構,設有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會。街道辦事處為區的派出機構,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均為基層自治組織。
201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蘿崗區和原黃埔區,設立新的黃埔區。
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 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以原黃埔區、蘿崗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埔區的行政區域。
2015年9月1日上午, 廣州市黃埔區舉行掛牌儀式。黃埔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區紀委的新牌同時揭開,新的黃埔區正式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
建國初期,黃埔仍屬番禺縣管轄。1949年10月,番禺縣設聯鄉辦事處。1950年5月,該縣設8區、1個區級鎮、50鄉。其中,黃埔地區的彬社鄉屬三區,黃村鄉屬四區,橫沙鄉、南崗鄉、七社鄉屬五區。
1951年, 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域,黃埔劃為廣州市管轄。是年12月,黃埔第一次建區。1953年1月,黃埔區人民政府成立,管轄16個鄉、2個鎮和45個自然村。
1954年6月12日,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將新區的新洲鎮、官洲鄉、黃埔鄉劃入黃埔區,至此,黃埔區屬下有18個鄉、3個鎮、1個辦事處。
1960年,全國實行城市公社化。同年5月23日,中共廣州市委決定成立黃埔人民公社(區),這是黃埔第二次建區;7月6日,黃埔人民公社改為黃埔區人民委員會。
到1961年6月,已下轄10個人民公社,其中工礦人民公社6個,農村人民公社4個;同年7月,中共黃埔區委調整城市人民公社,撤銷6個工礦人民公社,恢復圩鎮辦事處機構。6個工礦人民公社調整為東 港灣、南崗、蘿崗圩鎮辦事處機構。
1961年8月,中共廣州市委對市區和郊區區域進行調整,將原東山區管轄的五山街辦事處和 沙河、龍洞、石牌人民公社劃歸黃埔區管轄,至此,黃埔區共有5個辦事處機構和7個農村人民公社。
1973年2月,黃埔第三次建區。至1977年3月,黃埔區管轄2個人民公社、2街1鎮。
1979年12月,中共廣州市黃埔區第一屆委員會成立。1980年7月,廣州市黃埔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成立。1986年1月,魚珠街成立。1987年底,黃埔區下轄3鎮、3街。1989年1月7日,夏港街成立。至此,黃埔區下轄3鎮、4街。
截至2007年底,黃埔區轄9個街道:黃埔街道、紅山街道、魚珠街道、大沙街道、文沖街道、穗東街道、南崗街道、荔聯街道、長洲街道。
2014年2月12日,省政府將《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廣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轉發至 廣州人民政府。國務院同意撤銷廣州市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 廣州市黃埔區,以原黃埔區、蘿崗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埔區的行政區域。
區劃現狀
截至2014年,黃埔區下轄14個街道:蘿崗街道、夏港街道、聯和街道、東區街道、永和街道、黃埔街道、紅山 街道、魚珠街道、大沙街道、文沖街道、南崗街道、荔聯街道、穗東街道、長洲街道,1個鎮:九龍鎮。黃埔區政府駐蘿崗街道香雪三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黃埔區轄區為原黃埔區、蘿崗區的行政區域。
原黃埔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介於113°27′39″—113°27′51″,北緯23°2′25″—23°9′55″之間。東至東江與東莞市麻涌鎮相望,東北部與增城區新塘鎮接壤,南部臨珠江與番禺區相鄰,西部與·珠吉街相連,北部大田山麓與原蘿崗區蘿崗街毗鄰。
原蘿崗區位於廣州市東部,介於東經113°23′31″—113°36′2″,北緯23°01′57″—23°24′57″。與白雲區、天河區、原黃埔區、增城區和從化區五個行政區交界,與東莞市和廣州市番禺區隔江相望。

地質構造

黃埔區區域內的地層僅保存有古生界變質岩(pz1)及第三系中新統紅色砂岩(n1),此外為第四系沖積層(QD)。
古生界變質岩系(pz1)由石英岩、片麻岩、斜長片麻岩、注入片麻岩、混合片麻岩、片岩等組成。主要分布在長洲島的深井村,變質較深,表現為台地低丘。
第三系中新統的紅色岩系(n1)主要由凝灰質礫岩、砂岩、頁岩組成,走向東西,傾向北,傾角較緩,約15—25度。主要分布在茅崗、橫沙、廟頭、南崗村及廣深公路(107國道,下同)附近,呈低丘孤立狀分布於南側平原中。
第四系第一級階地沉積主要以砂礫、礫石、砂質黏土、泥炭土等組成的沖積層。主要分布在廣深公路以北的茅崗、橫沙、文沖等北面,筆崗、滄聯村等地呈東西帶狀分布。第二級階地沉積是沖積顯著的海陸混合沉積層,由砂質壤土、砂、沙等組成。分布範圍明顯比第一階地向南推移,在廣深公路南側及珠江之沙洲上,形成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低平。
火成岩:以中生代燕山第二期侵入岩漿岩比較發育,形成區內較高山地。分布在北邊,占全區面積一半,主要有斑狀花崗岩、黑雲母、角閃石二長花崗岩等。此外,在飛龍崗、鴨乸水、王塔母、將軍崗有一條呈東北方向構造岩帶,由斷層擠壓成糜棱岩、片麻岩帶。

地形地貌

黃埔區地處珠江三角洲北部。全區地貌可分珠江東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和侵蝕台地低丘陵,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北面大田山主峰海拔239.6米,為全區最高點,其次亞婆髻山峰高183.3米。南部圍田區海拔高度0.7—2.5米,地下水位埋深在33—60厘米左右。大田山以北和西面包括姬堂、茅崗、筆崗、滄聯等村以丘陵台地為主,區間為開闊垌田、山坡、旱地和丘陵山地。垌田一般海拔高度在2.6—4.5米,山坡旱地一般坡度在5—10度,海拔高度15—28米左右。台地侵蝕面可分為60—80米、20—40米、10米三級,以20—25米一級最為明顯,為坡度在8度以下比較平緩的山坡旱地、中台地。沖積平原地貌多分布在夏園、南基、雙沙、下沙、長洲、深井等沿江各村及江中沙洲島上。

氣候特徵

黃浦區 黃浦區
黃埔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源豐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 日照黃埔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緯度較低,太陽輻射角度較大,太陽年輻射熱量106.7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射時數1906小時,日照率43%,熱量資源豐富,有利於熱帶亞熱帶農林作物生長。氣溫黃埔區具有夏長冬短,終年溫暖,偶有奇寒,無霜期長,四季宜耕的特點。年平均溫度為21℃,最冷月1月份平均為13.3℃,最熱月7月份平均為28.4℃,氣溫年際變化很少,氣溫年較差為15.1℃,日.均≥10℃的年積溫7599.3℃,持續日數350天,如以候均溫≤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黃埔地區夏季長達194天(4月15日至10月25日),小於10℃的日數每年有40多天。冬季強寒潮南下會引起急劇降溫,出現低溫霜凍天氣。小於5℃每年有2—8天,極端最低溫可達0℃。典型亞熱帶作物要注意防寒。夏季雖然氣溫較高,但因地處 珠江口,受海風調節,也沒有酷暑。雨量全區年降雨量1694毫米,主要集中在4—9月,這6個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2%。4—6月為前 汛期,主要是鋒面雨;7—9月為後汛期,主要是 對流降雨和 颱風雨。以日雨量≥30毫米為雨季,雨季長達200天。降雨充沛,雨熱同期,對 水稻甘蔗等喜溫需水量大的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年際各季雨量是:夏雨占雨量的45%—50%,春雨占26%—34%,秋雨占16%—20%,冬雨占5%—8%。旱季4個月(10—1月)。降雨量的年際變化和雨量季節分配不均勻,引起夏洪澇和春秋 乾旱災害。

水文概況

黃埔地區內河流較多,有南崗河、烏涌河2條河流由北向南流入珠江,流經區內的有珠江主幹流、東江北幹流,在南崗頭處交匯。

南崗河
源於白雲區木 水庫,經蘿崗、火村、筆崗、南崗匯入珠江,全長24千米,集雨面積85平方千米,其中境內河段長6.8千米,集雨面積47平方千米。最大流量每秒584.2立方米。

烏涌河
發源於白雲區的水口水庫,流經黃陂、小新塘,入大沙鎮的姬堂、橫沙、文沖等地流入珠江,全長22千米,區境內長度4.8千米,集雨面積74平方千米,其中過境面積36平方千米,最大流量每秒572立方米。
珠江
自西向東流經黃埔,河道處於鹹淡水交合活動範圍,屬鹹潮區域。黃埔境內珠江江面寬800—2200米,水深8—15米,平均流速每秒0.9米,平均流量每秒4326立方米。珠江南一支經北亭、官洲、新洲、深井、長洲河面,一支經瀝滘南亭、穗石、新造至深井、長洲河面,匯於黃埔後流入獅子洋,為河水徑流和海洋潮流作用潮汐汊道,受洪水和潮汐影響,潮差自外向內逐漸增加,黃埔潮差平均1.64米,最大3.38米,屬不規則半日潮。落潮東南流向,流速0.9米/秒,最大1.5米/秒;漲潮西北流向,流速0.7米/秒。落潮時間長於漲潮。
東江
為黃埔區東南界河,河寬500—700米,水深3—10米,平均流量每秒695立方米。

土壤類型

黃埔區土壤類型有水稻土和赤紅壤2個土類,分為瀦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和赤紅壤3個亞類,再分為寬谷沖積土田、三角洲沉積土田、泥肉田、反酸田、花崗岩(片麻岩)赤紅壤和花崗岩(片麻岩)赤紅地6個土屬,下分為砂泥田、泥田、泥骨田、泥肉田、反酸田、薄有機質層厚層花崗岩赤紅壤、厚有機質層厚層花崗岩赤紅壤和赤紅砂泥地8個土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黃埔區境內徑流總量約為0.91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903毫米。年降雨變率為16%,且地區間差別受季風氣候影響,年內降水有乾雨季節交替規律。河流徑流來自南崗河、烏涌河和珠江。珠江由前後航線分流至黃埔港會合於獅子洋,流經虎門入南海

植物資源

黃埔區植物資源有杉樹、松樹、桉樹、相思樹、雜木樹、灌木樹、竹、千層桉樹、木麻王、楓樹、榕樹、木棉樹等。

動物資源

黃埔區植物資源有鯪魚、鯖魚、烏鯉魚、鯰魚、鱸泥鰍、旁皮魚、食蚊魚、黃鱔、白鱔、塘虱、河蝦、沙蝦、麻蝦、河蚌、蜆貝、黃皮、烏齊、三黎、曹白、龍利、黃魚等。

礦產資源

黃埔地區由於受土母岩的影響,蘊藏花崗岩、片麻岩、砂頁岩。主要分布在南崗、大沙2個鎮的北部。各山丘及部分崗地,各處可找到適宜於燒制磚瓦的泥土資源。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末,黃埔區戶籍人口戶數為68261戶,戶籍總人口20.9297萬人(含未落常住戶口人員418人),比2013年增加2861人,增長1.4%。戶籍人口出生率為12.78%,死亡率5.2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4%。

民族

黃埔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17個: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黎族、畲族、水族、納西族、京族,另有1個未界定民族。

政治

書記:周亞偉
副書記:陳小華
常委:黃金持、李雪枝、陸小榮、冼銀崧、黃曉峰、符華勝、陳娟

經濟

綜述

2014年,黃埔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3.9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6%,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15億元,下降10.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35.14億元,增長8.7%,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427.92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17.69億元,增長8.6%。三產比重為0.15:57.71:42.1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0.84%。
2016年,黃埔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6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909億元,增長2.3%(工業增加值1792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增加值1090億元,增長12.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3452元,增長-5.2%。

2016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預期目標 完成情況
地區生產總值 黃埔區 8.2% 5.6%
開發區 9% 6%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黃埔區 6.4%(可比口徑) 7.8%(可比口徑)
開發區 6.1%(可比口徑) 6.2%(可比口徑)
固定資產投資 黃埔區 15% 8.4%
開發區 15% 7.3%
黃埔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3% 13.7%
開發區商品出口總值 2.85% 7.3%
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 10億美元 20.6億美元
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黃埔區 3.8% 3.8%(預計)
開發區 4% 4%(預計)
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黃埔區 52% 52%(預計)
開發區 53% 54%(預計)
黃埔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 7.5%(預計)
黃埔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 8%(預計)
黃埔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 70%以上 76.31%
黃埔區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 3.5%以內 3.5%以內
黃埔區萬元GDP能耗下降率 3.5% 4%(預計)
黃埔區主要污染物削減任務 完成市下達任務 完成
財政收支
2014年,黃埔區完成稅收總額199.0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5.0%,其中國稅收入167.35億元,增長15.0%,地稅收入31.71億元,增長15.0%。2014年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7.83億元,增長4.0%,其中增值稅完成4.24億元,增長11.1%,企業所得稅完成2.20億元,增長54.1%,其他各項稅收完成2.22億元,增長0.9%。區本級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2.84億元(不含歷年結餘支出),下降7.6%。其中,教育支出5.76億元,下降10.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6億元,增長7.5%,住房保障支出2.01億元,增長1.9%;節能環保支出0.08億元,增長4.3%。
2016年,黃埔區稅收收入78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億元,增長-1.7%。

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黃埔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9.4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7%,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68.05億元,增長28.3%。固定資產投資按產業劃分,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9.41億元,增長45.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90.01億元,增長16.2%。
2016年,黃埔區固定資產投資857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8.4%。

人民生活
2014年,黃埔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086元,同比2013年增長8.5%,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1989元,增長9.4%。
2016年,黃埔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79元,同比2015年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956元,增長11.5%。

第一產業

2014年,黃埔區完成農業總產值1.94億元,同比2013年下降3.8%。
種植業
2014年,黃埔區蔬菜播種面積26829畝,同比2013年下降6.5%,蔬菜總產量28309噸,下降4.2%。全年水果播種面積8440畝,下降1.2%,水果總產量6093噸,下降2.0%。

漁業
2014年,黃埔區水產品總產量2046噸,同比2013年下降5.8%,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850噸,下降6.2%,海水產品產量196噸,下降1.0%。

第二產業

黃埔區雲埔工業園黃埔區雲埔工業園
工業

2014年,黃埔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78.7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0%;年產值超億元企業46家,比2013年減少6家,46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產值1755.34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98.68%。2014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703.23億元,增長4.0%,其中出口交貨值39.21億元,下降15.9%;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5.75%,下降3.6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32.63億元,增長0.9%,實現利潤總額55.72億元,下降23.0%。全年生產轎車51.13萬輛,增長16.5%;發電量568788萬度,下降5.3%;原油加工量1261.20萬噸,增長7.6%;乙烯22.21萬噸,下降1.3%;電子計算機3.07萬部,增長4.1%;軟飲料68.24萬噸,下降4.1%; 飲料酒115139千升,增長0.3%。
2016年,黃埔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141億元。廣州開發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76億元。六大工業支柱產業完成產值6201億元,占工業比重86.8%。高新 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增長5.1%,比全區工業產值增速高出2.8%,拉動全區工業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2.2%。

建築業
2014年,黃埔區資質內建築業企業17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71.9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55.1%,其中建築工程產值43.18億元,增長57.9%,安裝工程產值28.75億元,增長53.9%。全區資質內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12.86萬平方米,增長25.0%,其中本年新開工68.71萬平方米。全年新簽建築契約額91.34億元,增長2.2%。

第三產業

2016年,黃埔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090億元,增長12.4%,占GDP比重36.3%,同比2015年提高3%。

國內貿易
2014年,黃埔區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7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4.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完成零售額106.61億元,增長15.8%,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6.14億元,增長4.7%。全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累計完成1179億元,增長8.0%,增速是近5年來最低,其中批發業銷售額增長7.5%,零售業銷售增長13.2%。2014年全區有億元以上現貨商品交易市場6個,市場擁有攤位3008個,年末市場出租攤位2833個,市場全年商品成交額272億元。私營企業工商登記戶數為10044戶,私營企業從業人員2.85萬人,私營企業註冊資本133.91億元。2014年末黃埔區個體工商戶20183戶,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2.69萬人,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4.85億元。

016年,黃埔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2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13.7%。在全國率先實現跨境電商“三互”通關,電子商務產業全年完成交易額519億元。全區新登記市場主體1.45萬戶,增長76.3%。

對外經濟
2014年,黃埔區外貿出口總值18.97億美元,同比2013年增長61.3%。全年累計引進項目923個,增長144.2%,其中外商投資項目9個,與2013年持平,內商投資項目914個,增長147.7%。契約利用外資9313萬美元,增長23.9%,實際利用外資7162萬美元,增長6.3%。
2016年,黃埔區外貿出口額1274.98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7.7%;契約利用外資42.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1.9億美元,增長91%。黃埔狀元谷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備案企業達72家,進口貿易額超過7億元。

房地產業
2016年,黃埔區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2015年增長30.7%,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5%。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64.5%。
旅遊業
2014年,黃埔區旅遊總接待人數達357.21萬人次,同比2013年增長6.8%,其中旅遊景點接待人數達326.68萬人次,增長6.3%。納入統計的旅遊企業總營業收入2.75億元,下降6.3%。

金融業
2016年,黃埔區設立12億元的引導基金、3億元的擔保基金,建立“融資匯”常態對接平台。區內的廣州股權交易中心累計掛牌展示企業5646家,實現融資和流轉交易總額1003億元。全年新增上市企業5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40家,新三板企業累計掛牌數量占全市約30%。累計建成社區金融服務站48家,農村金融服務站6家。

社會事業

科技

2016年,黃埔區22.7%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了市級以上研發機構,一家企業被國家工信部評為全國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兩家企業入選中國機器人企業十強。全年安排財政科技創新扶持資金13億元,設立2億元瞪羚基金,為352個項目提供科技創新券2431.56萬元。全年新增孵化器13家,總數達到58家,孵化面積達到398萬平方米。累計建成創客空間25家,一家入選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示範名單。打造中國智慧型裝備及機器人產業大會等高層次創新交流平台,廣東省8大機器人技術支撐平台有3個在區內設立,廣州智慧型裝備研究院及機器人產業聯盟獲批成為 廣東省工業機器人創新中心。獲國務院批准在全國率先開展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被列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國家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實驗區。引進了中歐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啟動中歐新材料示範基地等4個合作園區建設,中以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產業基地、中以機器人研究院進入運作階段。
2016年,黃埔區獲評全省首批“網際網路+小鎮”,金髮科技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 廣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示範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清華珠三角研究院、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等產學研項目加快建設。新認定高新 技術企業531家,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047家。新引進和培養國家“千人計畫”創業人才12名,省“特支計畫”領軍人才9名,實訓技能人才1.1萬人次。實施專利滅零倍增工程,全年專利申請量13863件,增長69.7%;專利授權量6796件,增長25.6%。

教育

廣州航海學院 廣州航海學院
截至2016年末,黃埔區擁有區屬各級各類學校(幼稚園)196所,其中,幼稚園100所(公辦35所,民辦65所);中國小校共93所(其中:公辦國小49所,民辦國小(不含九年一貫制)10所,公辦國中11所,民辦國中(不含九年一貫制)5所,公辦完中6所,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9所);特殊學校2所,職中1所。此外, 教育培訓機構36所,社區學院2所,社區學校15所,社區教育工作站73個。區轄高校1所(廣州航海學院), 民辦高等職業院校6所(其中本科類2所、專科類4所)。

文化

2016年,黃埔區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成為 廣東省試點建設單位,黃埔區圖書館新館正式投入使用,玉岩書院修繕保護工程主體完工。舉辦第12屆廣州 民俗文化節暨黃埔“波羅誕”千年廟會、黃埔區第八屆“蘿崗香雪”文化旅遊節,吸引超過120萬人參觀遊覽,全年舉辦惠民演出活動370場。完成《南海神廟文化旅遊產業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報審工作。

體育

截至2014年末,黃埔區有 體育系統體育場地使用個數2個。一年來黃埔區運動員在市級以上各項體育競賽中獲金牌42枚,銀牌27枚,銅牌35枚。2014年黃埔區業餘體校培訓各類體育人才551人,其中輸送到體育運動學校、競技體校7人。

衛生

2016年,黃埔區為8344名35至64歲戶籍婦女免費提供“兩癌”篩查,為3130名孕產婦提供免費產前醫學檢查服務,為10030名適齡兒童提供口腔保健服務。落實2016年廣州市大腸癌防控項目實施方案,對主動接受腸鏡檢查的常住居民一次性給予100元補貼。廣醫五院臨床教學綜合樓主體工程封頂,廣州七喜血液病專科醫院動工建設。全區每萬居民擁有全科醫師數2.6名。

勞動就業

2016年,黃埔區累計扶持創建創業基地13家,扶持 創業2317人。先後組織創業 指導活動10場,完成創業 培訓1198人。資助勞動力技能晉升培訓1.3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3萬人,全區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社會保障

2014年,黃埔區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4.3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5.21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2.2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16.58萬人,醫療 保險參保人數25.44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24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20萬人。社保五險種基金綜合徵繳率達98%。本年安置失業人數0.93萬人,城鎮就業安置率為72.70%,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3.5%。全區共有社會福利機構1間,床位240張。享受城鎮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員378人。社會捐贈接收工作站1個,全年接收捐贈衣被0.89萬件,接收捐贈款額為468.29萬元。

社會福利

2016年,黃埔區推進109個社區日間托老服務點建設,為全區戶籍60歲以上困難長者和需要照顧的80歲以上高齡長者提供免費午餐。黃埔區老人院二期、蘿崗福利院投入試運營,新增養老床位1500張。在廣州市率先實現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全覆蓋。15個創建幸福社區100%通過市考核驗收。

基礎建設

2016年,黃埔區捷運6號線二期全線貫通,13號線首期、21號線、14號線知識城支線全程土建工程過半,建成騰訊路、志誠大道跨鐵路立交等市政道路。實施科學大道、開創大道、豐樂北路、港前路等主幹道升級改造工程,長嶺居外環路動工建設。疏港道路全年完成投資6.5億元,其中石化南路已建成通車,信華路基本完工,港前路二期完成總工程量的68%,石化北路完成總工程量的48%。

環境保護

2014年,黃埔區已保潔馬路面積432萬平方米,城中村清掃面積288萬平方米。全年清理垃圾轉運量13.60萬噸。年末有公廁68間,公廁面積4673平方米。

安全生產

2014年,黃埔區各類生產安全責任事故死亡人數為14人。其中,工礦 商貿生產安全責任事故死亡人數為5人,控制在市下達給黃埔區的指標範圍內(市下達給黃埔區的此項控制指標是8人);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責任事故死亡人數為9人,控制在市下達給黃埔區的指標範圍內(市下達給黃埔區的此項控制指標是13人); 漁業船舶責任事故死亡人數為0人。2014年黃埔區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19人/億元,控制在市下達給黃埔區的指標範圍內(市下達給黃埔區的此項控制指標為0.027人/億元)。2014年黃埔區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2.5人/10萬人。

交通運輸

交通

黃浦區 黃浦區
截至2014年末,黃埔區城市道路總長度達378千米,城市道路總面積738萬平方米,已安裝路燈3.78萬盞,路燈線路總長度達378千米。

公路
黃埔區交通幹線密集,有107國道、東二環高速公路、廣深高速公路、廣惠高速公路、廣河高速公路、廣汕公路、廣深公路、廣園快速路、廣深沿江高速公路、廣深快速路等路網體系。

鐵路
廣深鐵路貫穿全境,連線廣州市中心及深圳九龍
軌道交通

黃埔區有捷運6號線二三期、7號線二期、13號線、14號支線知識城線、21號線、5號線及東延段。其中,6號線二期已於2016年12月28日開通,13號線、知識城線、21號線等4條線路均已動工,全區範圍內共有29個車站。
5條有軌電車線路:蘿崗至花果山、蘿崗至天鹿湖、魚珠至南崗、蘿崗至黃埔客運港和夏埔圍、鎮龍至馬頭莊,總長度約84.2千米。串聯西區、東區和廣州科學城等經濟帶。

水運
黃埔區位於廣州市東南部珠江口內,是華南第一大港——黃埔港的所在地,是廣州市的港口城區。黃埔港出海可通航大陸沿海各大城市,通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內河航運沿珠江而上通達東江、西江、北江。穗港客運碼頭通過珠江航道到香港約65海里。

運輸

截至2014年末,黃埔區營運貨車9321輛,同比2013年增長6.6%,其中8噸以上車輛有6798輛,增長8.8%;貨車總噸位為22.12萬噸,增長8.2%。全年完成貨物運輸量3145萬噸,增長10.9%,貨物周轉量63.46億噸千米,增長10.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1886萬人,與2013年持平;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23103萬人千米,下降1.2%。

歷史文化

黃埔地區自古以來是華南門戶,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在此生息繁衍。
隋唐時期,位於今黃埔區穗東街道的廟頭村(古斗村)已發展為南海鎮,隨後又改為扶胥鎮。隨著對外 貿易的繁榮,形成了連線廣州與東南亞、印度、波斯的海上交通線,扶胥港成為 廣州外港。隋開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詔在 南海鎮建立南海神廟,南海神廟建在扶胥港上,因此南海神廟成為廣州扶胥港的標誌。
明清時期,由於珠江三角洲的發育淤積,商船很難在扶胥港靠岸,廣州外港逐漸從扶胥港轉移到黃埔港,如今,黃埔區仍舊是華南第一大港的廣州港主要港區所在地。
黃埔區的長洲島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工業和軍事教育的重要始發地,保存著眾多豐富的軍事文化遺蹟,如清代和民國初期的廣州江防、海防要塞——長洲炮台、魚珠炮台和牛山炮台等炮台群等,尤以“中國將帥搖籃”——民國十三年(1924年)由孫中山創建的黃埔軍校聞名於世。
黃埔區有著豐富的 抗日戰爭史跡。中共在大革命時期在黃埔地區成立了雙井支部,組織農會,建立農民自衛隊,支援廣州起義。抗戰時期,東江縱隊在黃埔建立了油麻山抗日 根據地,積極開展抗日活動。這裡還湧現出以孔可權為代表的一批抗日將領和骨幹。元貝村抗日游擊隊聯絡站舊址、東江縱隊會址舊址即是這一歷史時期的光榮見證。
黃埔區擁有數量眾多的嶺南傳統建築,如位於蘿崗街道的玉喦書院,始建於南宋,依山造型,七檐滴水,布局嚴謹,建築獨特,工藝精細,與蘿峰寺、舊羊城八景之一“蘿崗香雪”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一處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統一的勝境。大沙街道橫沙村南部的橫沙書香街,長約260米的街道兩邊分布著清朝時期遺留下來的53家 私塾祠堂,這些古建築大多建於元代,重修於清代道光、鹹豐年間,主要有“日新家塾”、“英士家塾”、“功甫家塾”等,還有“羅氏大宗祠”等嶺南特色古建築,“福聚里”內有為追念宋代理學家 朱熹第四代玄孫朱澄而建的“朱氏大宗祠”等。
0 波羅廟會 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一至十三舉行,其中十三為正誕,也叫鳳梨誕,即南海神誕,參觀遊覽人數達數十萬,已逐漸成為廣州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波羅誕”廟會是珠三角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民間廟會,蘊含了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民間文化元素,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宋代詩人劉克莊的《即事》詩中,就描述了“波羅誕”廟會的盛況。鳳梨廟會期間,珠江三角洲一帶村民和善男信女便結伴從四面八方到黃埔的南海神廟,或祈福,或觀光,或購物。“波羅誕”廟會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廟會,是現今全國唯一對海神進行祭祀的活動。
0 賽龍舟 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懸白艾、菖蒲、戴香草驅五毒、射柳是端午節活動傳統風俗習慣及活動。民謠有唱:“粽子香,香廚房。艾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是端陽。”長洲地區從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五,舉行龍舟活動,有賽龍舟,分傳統龍和標準龍的競渡活動,勝者要獎勵烤乳豬和米酒。有龍舟探訪活動。長洲地區賽龍舟活動由來已久,長洲的龍舟也久負盛名,曾有“長洲龍舟劃的快,三聲鑼鼓到東圃”的順口溜。
0 金花誕 金花娘娘,又稱金花夫人,廣州人稱其為“送子娘娘”。金花廟始建於清代中期,是廣州市倖存的金花古廟,經歷了171年的滄桑依然年復一年香火不斷,金花娘娘的傳說,也正因為長洲金花古廟而得以傳承。“拜金花”表達了人們對繁延後代的期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長洲街在2009年將金花古廟修繕一新,並恢復中斷了上百年的“金花誕”廟會,令更多人可了解到金花娘娘這個美麗的民間傳說。“金花誕”已成為長洲島的一項特色民俗文化活動,“金花娘娘的傳說”已被列入廣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

風景名勝

黃埔區自古以來是華南門戶,擁有古代海上 絲綢之路發祥地——南海神廟,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黃埔軍校,改革開放前沿地——廣州開發區,嶺南文化中心地——橫沙書香街、玉岩書院,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中最有特色的“四地”縮影。黃埔區轄內有一千餘年的文物古蹟,座落著素稱 廣州“東肺”的天鹿湖 森林公園,擁有羊城新八景之一的科城錦繡。
1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成立於1984年6月,是以陸軍軍官學校為中心內容的紀念館。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孫中山任校總理,蔣中正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軍校以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形成了“親愛精誠,團結合作,為國愛民,不怕犧牲”的校風,軍校師生在大革命時期為掃除軍閥及其封建勢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北伐戰爭中,英勇作戰,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戰功。
2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於黃埔南崗鎮廟頭村。南海神廟是古代帝皇祭海的場所,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重要史跡,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廟內現存文物眾多,廣州市古樹名木的第1至第8號均在神廟內 ,如位於廟西的一棵皂莢樹已有390年歷史,其它幾株木棉、海紅豆等樹齡均在200年以上。南海神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農曆二月的“波羅誕”廟會是廣州地區最大的民間廟會之一。
3 扶胥浴日 是宋代至元代羊城八景的第一景。黃埔地處珠江之濱,土地肥沃,交通(當時主要是航運)方便,開發較早。據史料記載,在晉朝,今黃埔港附近已成村落。隋唐時代,逐漸形成較繁榮的貿易集市—扶胥鎮。《隋·禮儀志》記載:“開皇十四年閏十月,詔……東海於會稽縣界,南海於南海鎮南,並近海立祠。”說明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始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至唐代,已具規模,成為遊覽勝地。隨著航海事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唐、宋時代的扶胥鎮(今廟頭村),已成為經濟繁榮的集鎮,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4 辛亥革命紀念館 位於廣州長洲島,主體建築面積18228平方米、總投資3.19億元人民幣,和長洲島黃埔軍校、黃花崗烈士陵園、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等形成一個展示中國近代革命歷史歷程的建築群。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是為紀念辛亥革命而建的一座具全國性題材的專題紀念館,成功徵得文物6602件(套),展覽物品採取徵集、借展和複製等辦法,徵集到孫中山女兒孫婉的照片、生活用品、書籍、首飾等文物700多件。還有李湛的同盟會證書、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杜鳳書烈士的照片、民國元年革命軍功牌、民國元年華僑炸彈隊紀念章以及致公堂文獻等珍貴文物一批。
5 香雪公園 香雪公園位於廣州市黃埔區蘿崗街,距市區30千米,占地80公頃,公園以擁有著名的舊羊城八景“蘿崗香雪”而得名。蘿崗香雪公園內最高峰為蘿峰,山石突兀,樹木蔥茂,果樹滿山,美景眾多。山麓有玉岩書院、與玉岩書院一牆之隔的蘿峰寺,依山而建,寺內收集有歷代名人海瑞、朱熹、鄭板橋、文天祥等人的字畫,顯示了一般寺院所沒有的書香氣息。
6 天鹿湖森林公園 廣東天鹿湖森林公園位於廣州市區東北部,黃埔區西部,規劃總面積880h㎡(13200畝),公園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離廣州市中心城區約10km,是廣州市東部重點生態安全保障區,素有“廣州東肺”之稱,公園內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環境幽靜,植被良好,樹種繁多,林相豐富,是一處景觀資源條件良好的近郊森林公園,為新黃埔區唯一的省級森林公園。公園規劃設定麻鷹嶺野生植物游賞區、牛頭山登山攬勝區、慕園生物多樣性保育區、鳳凰山野外拓展活動區、文武廟綜合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其中麻鷹嶺野生植物游賞區為開放區域,牛頭山登山攬勝區為半開放區域,其他功能區暫未對外開放。
7 龍頭山森林公園 地處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因山間有一清溪蜿蜒而流,如飛龍起舞,故名龍頭山。龍頭山有山峰十餘座,最高峰海拔198.8米,是沿黃埔東路至廣州的最高峰,由於四周為平野,顯得雄偉高峻。森林公園總面積5028畝,林業用地面積3907畝,山上土地肥沃,樹種繁多,喬木、灌木、草本、蕨類、藤蔓等植物有100多種。龍頭山森林公園於2000年10月黃埔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公園面積4500畝,位於黃埔區穗東街廟頭社區的北面,距黃埔東路約兩千米,交通便利。龍頭山是古代造山運動形成的蛋石地貌,是廣州台地的一部分。斑紋狀的花崗岩石塊,奇形怪狀,民間傳說這些石頭是張果老趕羊到南方時,仙羊拉屎灑落變成。
8 黃埔雲檣 是1986年評定的羊城新八景之一。指從黃埔舊港至新港連綿數千米的珠江及兩岸景觀。黃埔自古以來是國際聞名的港口。古代的扶胥鎮(今南崗廟頭附近),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古羊城重要的衛星城。浩浩大江雲集著數不清的船隻,遠洋巨輪往來不絕;珠江岸邊,萬噸級碼頭一個接一個;碼頭上排列著數百台龍門吊。
9 丹水坑風景區 廣州市新興風景旅遊區之一,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南崗鎮內,南海神廟的東面3千米處,是國家2A級旅遊景區。 風景區占地1200畝,自然景色優雅。自古以來,佛跡嶺、佛跡洞、丹水八景、銅鼓鳴石、楊四將軍等寺廟,就是宗教文化遊覽勝地,楊四將軍廟和佛跡洞分屬道、佛兩教,信徒眾多,兩建築極具明清時期嶺南古建築的風味。楊四將軍廟被廣州市文化局內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共規劃為銅鼓山景區、休閒度假區、丹水湖景區、體育活動中心區、商業服務區和娛樂活動區等六個功能區。位於銅鼓山自然保護區內的楊四將軍廟人文景區已於1995年10月重修並對外開放。
10 茅崗鶴林 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大沙鎮茅崗村。茅崗鶴林共有2處:一處是元貝鶴林,位於茅崗村委會側旁,占地約30畝,有鶴2000多隻;一處是坑頭鶴林,位於茅崗坑頭倉下村後背的小山丘上,占地約40畝,有鶴1000多隻。茅崗鶴林是對這2處鶴林的統稱。1978年,鶴林被列為廣州市風景保護點。 據說,一百多年前,有位歸僑從海外帶回一對白鶴,籠養家中,後因疏忽,白鶴離籠而去,投向村外林中棲息,繁衍後代,形成鶴的世代家族,茅崗人視為吉祥,奉為“仙鶴”。村人約定俗成,把鶴林列為“風水地”,嚴加保護,不準伐木和行獵,因此形成頗有名氣的茅崗鶴林。

風味小吃

1 黃埔蛋 黃埔蛋,是廣州名菜,以嫩、滑、甘、香著稱。它的做法是:在攪勻的雞蛋中拌以白糖、精鹽、胡椒粉等配料,燒紅鐵鑊,澆入花生油,待油滾熱時澆上一匙羹雞蛋,待蛋半熟又澆入花生油,再澆上雞蛋,蛋熟收火,起鑊上碟。依法炮製炒出的雞蛋如“千層糕”模樣,色澤鮮黃。據說,“黃埔蛋”起源於三十年代黃埔魚珠的一個船家。
2 下沙酥炸小塘菜 北宋年間,下沙村里住著姓梁的母子二人,窮得家徒四壁,六七歲大的兒子餓得面黃肌瘦的。鄰居們見他們母子二人太可憐,有什麼好吃的都會接濟一下他們。又快到春節了,鄰居們這個給點麵粉,那個給一小塊豬肉,給些油,還有一個給了他們一把小塘菜。梁嫂對著這些東西,心裡琢磨著怎樣才能讓兒子吃得更好。想好了,她把豬肉和小塘菜放在一起剁碎,再和上麵粉,再分成一小團一小團的麵團,放到油鍋里炸成金黃色,外酥里嫩,香脆可口。鄰居們聞到香味,紛紛跑到梁嫂家,看看他們做了什麼好吃的,這么香。大家一看,都夸梁嫂心靈手巧,用這么簡單的材料做出這么好吃的東西。梁嫂見這么多人喜歡吃,乾脆擺了個攤檔,就專門做這種酥炸小塘菜,結果大受歡迎。梁嫂的日子慢慢地好過了,“下沙酥炒小塘菜”也出名了。
3 深井燒鵝 燒鵝是粵菜傳統美食。源於廣州黃埔區深井村的“深井燒鵝”,馳名省港澳。深井燒鵝選材極為嚴格。用鵝以體形中、小的清遠黑棕鵝為優,這種鵝肉質鮮美,體形適中,骨骼小,肉嫩而多汁,是烹飪燒鵝的上乘原料。深井燒鵝全部選自鵝齡為90天左右、體重為3500克左右的肥嫩仔鵝。鵝仔在鵝苗生長期內主要餵以青菜葉和蘿蔔苗,長到了2斤後,餵食谷糠和水草,這樣的鵝燒出來才能做到“肉嫩多汁”。深井燒鵝的烹製方法也十分講究。“深井”指的是在泥質上佳的地上挖出來的一口乾井,下堆荔枝木炭,井口橫著鐵枝。鵝就用鉤子掛在這些鐵枝上,吊在井中燒烤。由於井的周圍都是密不透風的泥土,爐溫均勻穩定,因此出品上乘。
4 橫沙書香乳鴿 傳說橫沙村里住著一位姓張的秀才,由於家境貧寒,籌不到盤纏趕考,誤了幾屆的科期。張秀才家靠娘子養鴿賣錢為生。這一年,光景特別好,賣鴿子剩了幾個錢,張秀才急忙收拾行裝準備上路。盤纏是有了,但一路上的口糧又是一個大問題,想來想去,娘子的目光落在了家裡養的鴿子身上,用豉油和其他配料將鴿子醃漬後再用慢火燜,味道鮮美,且耐存放。張秀才就帶著妻子給他做的美味鴿子高高興興地上京趕考,最後金榜高中,衣錦還鄉,逢人就說多虧了妻子做的乳鴿,他才能中舉。橫沙書香乳鴿一下子名聲大噪,而且越傳越神,說是吃了橫沙書香乳鴿就能中狀元。中狀元當然只是傳說,但是,這種乳鴿的確外酥里嫩,濃香撲鼻,大受食客歡迎,慢慢地成為黃埔地區的名菜之一。
5 魚珠田蚊魚 “魚珠”是指黃埔境內的珠江中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清代,這塊石塊處於珠江中,四面環水,隨著水漲水落而時隱時現,因為日夜被波濤沖刷,以致圓淨如珠,俗稱“魚珠石”,簡稱就是魚珠。珠江里生長著一種田蚊魚,據說,田蚊魚見了這顆又大又白又圓的魚珠石,以為也是一種水產同類,頓生愛慕之心,日日夜夜圍著魚珠石轉,希望能博得魚珠的芳心。就這樣,這一帶的田蚊魚總是圍著魚珠石不停的遊動,所以其肉質也就特別細膩鮮美。有一回,一個外地人到黃埔來,吃過魚珠的田蚊魚之後,大為驚奇,讚不絕口,魚珠田蚊魚也就聲名鵲起,成為黃埔的一道名菜。
6 廟頭鳳梨雞 黃埔特色菜“鳳梨雞”有一個和達奚司空有關的傳說。傳說在唐貞觀年間,印度波羅人派遣一批使者到中國來朝貢。其中一位使者達奚司空,誤了歸期,船隊已經揚帆而去。村民們看到有個外國人愣愣的站在岸邊站了這么長時間,得知原委,便把他接回村里去住,但達奚司空思鄉心苦,村民們都感到不忍,商量著怎樣才能讓他吃東西。村裡有一個巧手的媳婦用雞和達奚司空家鄉的另一種特產——鳳梨做了一道菜給達奚司空吃,達奚司空一試,覺得像極了家鄉的口味,而且味道酸中帶甜,很是開胃,思鄉之情在這一道菜中得到了緩解,“鳳梨雞”這道菜也就流傳了下來。

著名人物

麥禮和(1938年—),男,漢族,1938年11月出生,籍貫與出生地 廣東省番禺縣五區七社堡鄉南灣村(現廣州市黃埔區穗東街南灣社區),國小學歷。原黃埔區南崗鎮南基村黨總支部書記,廣東省第五、第六、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7年退休。
張銊(1948年—) 男,漢族,1948年1月出生,籍貫與出生地 廣東省番禺縣橫沙堡鄉姬堂碧山村(現廣州市黃埔區大沙街姬堂社區碧山村),大專學歷,廣東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城市榮譽

首批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
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廣東行政區劃

廣東省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大陸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陸地面積17.98萬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600平方千米。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303.7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1.5%,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廣東省轄21個地級市,54個市轄區、23個縣級市、41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廣州市越秀區 | 荔灣區 | 海珠區 | 天河區 | 白雲區 | 黃埔區 | 番禺區 | 花都區 | 南沙區 | 蘿崗區 | 增城市 | 從化市
深圳市福田區 | 羅湖區 | 南山區 | 寶安區 | 龍崗區 | 鹽田區 | 光明新區 | 坪山新區
珠海市香洲區 | 斗門區 | 金灣區 |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
汕頭市金平區 | 濠江區 | 龍湖區 | 潮陽區 | 潮南區 | 澄海區 | 南澳縣
韶關市湞江區 | 武江區 | 曲江區 | 樂昌市 | 南雄市 | 始興縣 | 仁化縣 |翁源縣 | 新豐縣 | 乳源瑤族自治縣
佛山市 禪城區 | 南海區 | 順德區 | 三水區 | 高明區
江門市蓬江區 | 江海區 | 新會區 | 恩平市 | 台山市 | 開平市 | 鶴山市
湛江市赤坎區 | 霞山區 | 坡頭區 | 麻章區 | 吳川市 | 廉江市 | 雷州市 | 遂溪縣 | 徐聞縣 | 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茂名市茂南區 | 茂港區 | 化州市 | 信宜市 | 高州市 | 電白縣
肇慶市端州區 | 鼎湖區 | 高要市 | 四會市 | 廣寧縣 | 懷集縣 | 封開縣 | 德慶縣 |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惠州市惠城區 | 惠陽區 | 博羅縣 | 惠東縣 | 龍門縣 | 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 仲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梅州市梅江區 | 興寧市 | 梅縣 | 大埔縣 | 豐順縣 | 五華縣 | 平遠縣 | 蕉嶺縣
汕尾市 陸豐市 | 海豐縣 | 陸河縣 | 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 | 華僑管理區
河源市源城區 | 紫金縣 | 龍川縣 | 連平縣 | 和平縣 | 東源縣
陽江市江城區 | 陽春市 | 陽西縣 | 陽東縣 | 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 | 崗僑管理區
清遠市清城區 | 英德市 | 連州市 | 佛岡縣 | 陽山縣 | 清新縣 |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 連南瑤族自治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潮州市湘橋區 | 潮安縣 | 饒平縣 | 楓溪區
揭陽市榕城區 | 普寧市 | 揭東縣 | 揭西縣 | 惠來縣 | 東山區 | 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 普寧華僑管理區 | 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雲浮市雲城區 | 羅定市 | 雲安縣 | 新興縣 | 鬱南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