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紅十會醫院

廣州市紅十會醫院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是暨南大學醫學院第四附屬醫院,創建於1904年,現已建設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是廣州市首批醫保定點醫院,廣州市愛嬰醫院,是衛生部指定的國家藥物臨床實驗基地。

基本信息

(圖)廣州市紅十會醫院廣州市紅十會醫院

概況

(圖)廣州市紅十會醫院廣州市紅十會醫院平面圖

醫院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396號,毗鄰海珠區委、區政府,占地面積2.4萬多平方米,業務用房5萬多平方米。醫院環境整潔、病房舒適。現開放病床720張,設有38個專科,3個科研所(室);除醫院本部外,還設有同福西門診部及昌崗分院,年門診量約110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約12000人次。現有職工1244人,專業技術人員965人,高級職稱161人,碩士生導師22人。

醫院擁有總價值約1.2億元的先進設備。其中有最新一代的“多功能數學減影心血管造影機”(DSA)、華南地區唯一的“骨關節成像儀”、可多維成像的G型臂X線機及大型X光機、螺旋CT、磁共振系統(MRI)、伽瑪相機斷層(ECT)、乳腺機、自動生化分析儀、流式細胞儀等10萬元以上的先進設備226台。

醫院設有廣州市創傷外科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室、中心實驗室等臨床研究實驗室,基礎研究力量雄厚。燒傷整形科是廣東省“五個一”重點建設專科,骨外科是廣東省醫學特色專科,創傷外科(骨科、燒傷整形科、康復醫學科和廣州市創傷外科研究所)是廣州市醫療機構重點建設專科。燒傷整形科對大面積和特重燒傷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居國內外領先行列;骨科對四肢骨折固定和各種矯形手術等的治療居國內先進水平。

特色科室

(圖)廣州市紅十會醫院廣州市紅十會醫院骨科

骨科 是廣東省醫學特色專科、廣州市“科技興醫”重點專科,廣州市小兒麻痹後遺症矯治中心,廣東省AO理論與技術(骨折現代治療)培訓基地,暨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學科。下設兩個病區,有病床54張。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局管優秀科技人才、留德醫學博士陳鴻輝主任醫師、教授。在陳鴻輝教授的帶領下,科室引進歐美多項治療新技術,選送多位業務骨幹出國進修學習,使骨科在四肢創傷骨折、老年人髖部骨折及脊柱骨折內固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內結構損傷及骨性關節炎的微創治療,人工髖、膝、肩關節置換,人工髖、膝關節翻修,小兒四肢畸形矯正,關節鏡、椎間盤鏡、生物學鋼板等微創骨科新技術套用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燒傷整形科 是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重點專科,廣州市醫療機構重點建設專科,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廣州市創傷外科研究所的臨床實驗基地,暨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授權學科。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生導師、局管優秀科技人才李葉揚主任醫師。科室現設病床60張,分設燒傷整形輕病區、燒傷重病區、獨立的手術室、皮膚組織庫、創傷研究室、燒傷專科門診等,科室技術力量雄厚,配備有多台大型的先進設備設施,如:氣墊懸浮床、電動和氣動取皮刀、多功能監護系統、呼吸機等;是廣東省規模最大的燒傷整形治療中心。每年收治近千名住院病人,其中大面積嚴重燒傷的病人有100多人,救治成功率在97.5%以上,醫療技術水平在華南地區外於領先水平,在危重症和疑難病症診治方面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

心血管內科是醫院重點學科,廣州市醫療機構重點建設專項科室,醫院暨南大學碩士生學位授權學科之一。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教授吳同果主任醫師。科室下設兩個病區,其中二區為高級病房,主要針對港澳華僑和高幹、高知及特需病人。科室技術力量雄厚,有正、副主任醫師12人,碩士研究生導師4人,獲得碩士學位3人,在讀碩士研究生3人,分別從事心血管病臨床、冠心病監護、心臟電生理、介入性心臟病等專業。具備診斷、治療多種疑難雜症和危重病人的能力,擅長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心律失常等急危重症的診斷和治療。能夠開展多項現代診療技術,如動態心電圖檢查、動態血壓檢查、活動平板檢查、心電生理檢查治療、介入性心臟病技術如永久心臟起搏器安裝、冠狀動脈造影、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射頻消融、先天型心臟病的介入根治術、風心病瓣膜成形術、肢體動靜脈栓塞等診療新技術。

消化內科 該科於1958年由醫院按專業分科而成立,現已發展成為擁有當今先進診療技術,具有一定規模的臨床支柱科室,是醫院首批暨南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是我院首批特色專科。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舒建昌主任醫師。科室配備有先進的進口電子胃鏡、結腸鏡、十二指腸鏡、雙氣囊電子小腸鏡、24小時食管PH監測儀、腹水濃縮回輸機、14碳呼氣試驗儀、氫呼氣儀、ERBE高頻電發生器等儀器和設備。主要診治消化系統疾病和各種急慢性中毒,其中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脾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以及全身其他組織、器官的各種疾病在消化系統的表現等。近10幾年來,消化內科各級人員刻苦鑽研業務,積極開展了30多項新技術,採用藥物、內窺鏡、介入、中西醫結合等各種手段,治癒眾多病人,大大提高了專科的診斷和治療技術水平。目前以消化系疾病內窺鏡下診治、肝病的診治、消化系腫瘤診治和酸相關性疾病的診治為專科業務主要研究發展方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神經內科 成立於1958年,現已發展成為擁有42張固定病床、技術力量雄厚和醫療設備完善的醫院首批特色專科。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張素平主任醫師。該科對腦血管病顛癇帕金森氏病、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重症肌無力、全身疾病所致神經系統病變、憂鬱焦慮神經症等各種疑難危重病症診治成功率高。特別是急危重症患者多器官衰竭的綜合性搶救具有豐富的經驗。連續4年獲醫院醫療貢獻獎。近10年來,開展多項現代診療技術,如顱內血管病變的腦血管造影術、介入手術:顱內外血管內支架成形術、動脈及靜脈溶栓術、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栓塞術;2004年與多科合作建立急性腦血管病診治的綠色通道,取得了較好的成功經驗,縮短了中風患者診治時間。2006年下半年在門診301室開展健康記憶門診。目前以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神經介入診斷和治療,老年性變性、退行性疾病的綜合治療,神經心理疾病為專科三個主要研究發展方向。

腎內科 是醫院首批特色專科之一,暨南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生導師、院管優秀人才劉岩主任醫師。科室成立於1980年,現有醫學博士2人,碩士1人,留學日本歸國人員4人,有高級職稱3人。設有住院部、門診部、血液淨化中心及研究室四部分。業務用房面積約500m2,血液淨化中心業務用房300m2,設有病房床位18張,固定透析床位15張,透析治療環境舒適,可同時接納15名患者治療,年透析人次已突破5000,能完成各種複雜的血液淨化治療。目前主要致力於慢性腎臟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研究,擁有國家人事部及省衛生廳等科研立項5項,資助金額10幾萬。積極開展新技術,拓展腎臟病治療領域,包括超聲介導下腎囊腫硬化治療;腎穿刺病理活檢技術;血液灌流治療各種急性中毒;連續性腎替代治療(CRRT)技術;以及慢性腎臟病的“一體化”治療技術,尤其是慢性腎臟病及其它營養代謝疾病的飲食治療。與日本昭和大學保持友好的學術來往,定期派遣學術骨幹到國內外進修深造。堅持每年組織慢性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日游活動,為患者提供免費治療點心餐等愛心服務。

皮膚科 是醫院首批特色專科之一,暨南大學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學科帶頭人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局管優秀科技人才李其林主任醫師。科室設有門診診室及治療室、實驗室共10間,占地200平方米。有病床6張,醫務人員9名,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3人。擁有雷射機、電灼機、微波治療儀、白癜風表皮治療儀、腋臭治療儀、神燈、氦氖雷射治療儀、光療機等診療設備。設有白癜風性病變態反應性疾病銀屑病真菌病病毒性皮膚病黃褐斑風濕病痤瘡脫髮小兒皮膚病雷射專科,對白癜風、尖銳濕疣和黃褐斑的治療處於市內領先地位,特色療法使用胸腺肽治療白癜風效果顯著。承擔省科委重點攻關課題1項,市科委重點攻關課題3項,廣州市衛生局課題1項,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分會課題1項;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

醫院建設

(圖)廣州市紅十會醫院廣州市紅十會醫院位文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
1996年醫院開始建立醫院綜合信息系統,2001年醫院信息網升級後,功能更為強大、完善。目前基本實現了醫院在重視院區域網路絡建設的同時,也兼顧和外界的網路連線與網上信息發布,配置了CISCO路由器2台,分別連線到廣州市電信局和廣州市社保中心,用於預約掛號和社保病人費用資料傳送。2000年12月醫院註冊了自己的網站,域名為:HTTP://WWW.GZRCH.COM,歡迎廣大患者朋友及各界人士訪問查詢,並為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科研成果
醫院堅持“科教興醫”戰略。設有廣州市創傷外科研究所、臨床藥學研究室、中心實驗室、遺傳實驗室、泌尿外科實驗室等研究機構,配合臨床開展科研工作,使得基礎與套用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效果顯著。近5年來,我院承擔省(部)級重點科研課題21項,取得科研成果9項,在國際和國家級雜誌發表學術論文共317篇。
人才建設
醫院領導堅信人才是創新的根本。一方面,醫院通過各種優惠政策,極力引進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加強特色專科的建設;另一方面,醫院也大力培養現有人員,為職工創造各種進修、學習、深造的機會,做到引進與培養相結合,使醫院擁有一批穩定、創新的科技人才,為醫院在醫療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現有職工1244人,專業技術人員965人,高級職稱161人,碩士生導師22人。
文化建設
醫院領導十分重視醫院的文化建設,強調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通過加強職工的素質教育和內涵建設,增強職工的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開展各種便民措施,提高醫院的整體服務水平,力求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不斷提升醫院的形象。並逐步建立起一種“開拓、進取、求實、創新”的醫院文化。

歷史

(圖)廣州市紅十會醫院廣州市紅十會醫院舊址

1904年清朝末期,廣州由部分熱心人士如馬達臣朱啟良等接受西方新思想,倡議成立紅十字會組織。並在廣州創辦一所以紅十字會救死扶傷、不分彼此精神為主旨的醫療救護機構,即為本院前。由於機構時間較短,資料不全,未能具體了解其名稱及設立地址。
1905年成立了紅十字會番禺分會,會址設在廣州市河南龍溪首約,並在會址設立一所醫院,名為南福醫院。因醫院位於廣州市河南,並由造福人民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府。戰亂所需,由政府撥給產業,位於廣州市河北南關增沙的一座大屋(周東生大屋),開設救傷醫院,以其所在地命名,定為增沙總醫院。該醫院由市紅十字會撥款及管轄,並得到萬國締盟紅十字會派遣義大利籍醫師多人前來協助進行戰傷手術治療,完成了大量救治任務。由於傷員太多,地方不足,遂於西關多寶大街設立西分院,於東教場口設立東分院,均以市內地區命名。直至1915年增沙總醫院因被軍閥迫遷而停辦。
1916年,紅十字會改組。廣州成立了兩個分會,一個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廣東河南分會,由陸如磋出任會長,將其自購在本市河南同福上街之地產作為分會會址,並積極向社會各界募捐,籌建醫院,名為中國紅十字會廣東河南分會附屬醫院。至1919年,醫院改由紅十字會番禺分會管轄,更名為福民醫院。有造福民眾之意,以示有別於前者,時間由十年之久。至1930年,又恢復由中國紅十字會廣州分會領導,醫院恢復位中國紅十字會廣州分會附屬醫院的名稱,直至抗日戰爭,1938年廣州淪陷時為了便於保護醫院,將院名改為廣州河南紅十字醫院。
日寇南侵,廣州市紅十字會準備北撤,考慮到廣大貧苦市民診病的需要,決定留下紅會附屬醫院及方便醫院這兩家慈善性質的醫院。紅會附屬醫院由市分會委託黃德光余國華兩位醫師暫管,並聘請德國柯道醫師為醫務院長,利用德日盟國關係,使醫院得以保存,並能開展 正常業務。柯院長接任後,將醫院改名為河南紅十字醫院,以示為一獨立機構,與中國紅十字總會及廣州分會無關之意。
1945年抗戰勝利結束,紅十字會廣州分恢復院回穗,視察後派總幹事張宗象等二人接管醫院,恢復院名為中國紅十字會醫院廣州分會附屬醫院,簡稱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直到廣州解放。

榮譽

醫院十分重視形象建設,全院職工秉乘“開拓、進取、求實、創新”的精神,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服務民眾,救死扶傷,歷年來多次獲省百家文明醫院”、“廣州市先進集體”及“最佳服務單位”等光榮稱號。如今,全院職工正以“愛國、愛業、愛院、愛崗”的精神,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再創新的佳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