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中藥]

桑寄生[中藥]
桑寄生[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桑寄生,中藥名。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乾燥帶葉莖枝。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莖,切段,乾燥,或蒸後乾燥。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帶葉莖枝。

性 味

味苦、甘,性平。

歸 經

肝、腎經。

功 能

有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元的作用。

主 治

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頭暈目眩。

相關配伍

1、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等症。本品既能祛除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濕痹痛、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最為適宜,常與獨活、牛膝等配伍套用。

2、用於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腳膝痿弱無力等症。本品藥性平和,專入肝腎,為補益肝腎要藥,故對老人體虛、婦女經多帶下而肝腎不足、腰膝疼痛、筋骨無力者亦每與杜仲、續斷等配伍套用。

3、用於胎漏下血,胎動不安等症。本品有補肝腎而兼養血安胎的功效,用於肝腎虛虧、沖任不固所致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常與續斷、菟絲子、阿膠等配伍。

用法用量

9~12g。

炮製方法

除去粗莖,切段,乾燥,或蒸後乾燥。本品為厚片或不規則短段。外表皮紅褐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紋,並有多數細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見棕褐色茸毛。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色較淺。葉多捲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橢圓形,表面黃褐色,幼葉被細茸毛,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革質。氣微,味澀。

生理特性

本品莖枝呈圓柱形,長3~100px,直徑O.2~25px;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具細縱紋,並有多數細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見棕褐色茸毛;質堅硬,斷面不整齊,皮部紅棕色,木部色較淺。葉多捲曲,具短柄;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橢圓形,長3~200px,寬2~125px;表面黃褐色。幼葉被細茸毛,先端鈍圓,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 ;革質。氣微,味澀。

產 地

產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相關論述

1、《本經逢原》:性專祛風除濕,通調血脈,故《本經》取治婦人腰痛,小兒背強等病,血脈通調而肌膚眉須接受其蔭,即有癰腫亦得消散矣。

2、《本草求真》: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緣腎主骨,發主血,苦入腎腎得補,則筋骨有力。甘補血,血得補則發受其灌蔭而不枯脫落矣。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濕,何一不藉此以為主治乎。

 

中草藥第四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