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然無聖

廓然無聖,禪宗公案名。為菩提達磨與梁武帝所作之問答。或稱此一公案為聖諦第一義、達磨廓然。廓然,指大悟之境地;此大悟之境界無凡聖之區別,既不捨凡,亦不求聖,稱為廓然無聖。亦即廓然而無聖諦之意。碧岩錄第一則(大四八·一四○上):“梁武帝問達磨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云:‘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磨云:‘不識。’”於上記之對答中,達磨系從了達天地一體之境地來穎解所謂之“聖諦”,因而以泯絕因果、萬物平等一如之見識答覆梁武帝,然梁武帝深囿於因果歷然、凡聖分明等教家之說,如中強毒,始終蔽覆於言語文句之思慮分別中,因此不僅無法領會達磨之意,反而愈加迷惑,如墮五里迷霧中。於後世之禪林,“廓然無聖”一語成為禪旨之樞機,亦為本則公案之關鍵。

“廓然無聖”試解
傳說:“東來傳法”的菩提達摩會見南朝梁武帝,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佛教的最高真理)”,達摩回答“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 達摩說“不識”。梁武帝又問“朕自登九五已來,度人造寺,寫經造像,有何功德?” 達摩回答“無功德”;帝問“何以無功德?” 達摩說“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 梁武帝就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沒有聽懂也不滿意菩提達摩的有關回答,變了臉色不再說話。於是達摩悄悄離開南梁,“一葦渡江”,進入北魏,到嵩山少林去“面壁”了。
對於這則“公案”,強巴是這樣理解的:禪宗破除一切聖凡、人我、色空的區別,認為聖即我即色即空;所以梁武帝問“聖諦”,達摩回答說“ 空空的沒有什麼聖”。武帝問“對朕者誰”意思為您不是聖人(得道高僧)嗎?達摩說“不識”,不認識;不認識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聖人;這仍然是申述“廓然無聖”的意思。達摩這個回答,強巴以為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可能是自我謙虛,也是述說他領悟的宗旨;第二層更可能是據實而言,那時候他確實還沒有能完全認識自己,沒有達到“聖”即得道的境界,所以後來到少林去他還要“面壁”九年。人能真正認識自己,那是很難的;所以古希臘有哲語“認識你自己”,中國有哲言 “人貴有自知之明”。
梁武帝崇佛,達摩為什麼說他“無功德”?大概,從禪宗的觀點看,梁武帝有心做功德,這是第一重錯;做了有形功德來誇說,想圖福報,這是第二重錯;累錯如此,必入六道輪迴,不得究竟解脫。達摩直來直去,不看對象,不講情面,是真禪宗。至於後來的禪宗和尚,為了傳宗,為了立教,甚至為了個人私利,大量地混入了世俗作風亦即奉迎權勢富貴、以圖自己利益方便,等等,這其間有原則與策略的區別,有真假禪宗的區別;那卻不是此處討論的話題了。

一 “禪宗破除一切聖凡、人我、色空的區別”:
人我、凡聖、色空等,以意識心而言,必有分別。真心本不分別,故無此類二端。若是勉強意識心(妄心)不去分別,有何功用?無非顛倒黑白而已!更非禪宗所破。何以故?法爾如是,觸證真心,必知本來無二。何用立宗去破?如是語。乃是不解宗門正義,誹謗宗門!
二 “認為聖即我即色即空”:
“認為”二字,野狐面目昭然!何以故?認為即是意識心之功能,認為何事如何,無非心理暗示;未見本性,“色即是空”就是妄語。
色法為真心出生,是生滅法;生而“暫時有”,滅則等同於空;法爾如是,何用“認為”?如是“認為”,別人“不認為”時又當如何?
三 “不認識自己,不認為自己是聖人;這仍然是申述“廓然無聖”的意思。達摩這個回答,強巴以為至少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可能是自我謙虛,也是述說他領悟的宗旨;第二層更可能是據實而言,那時候他確實還沒有能完全認識自己,沒有達到“聖”即得道的境界,所以後來到少林去他還要“面壁”九年。人能真正認識自己,那是很難的;所以古希臘有哲語“認識你自己”,中國有哲言 “人貴有自知之明”。:
這一段,完全以意識心,世俗諦猜測妄度祖師義!
證悟菩薩,現觀諸法實相;不會以不如實語而說;何來“謙虛”等曲諂之心!更以哲學等世間法“認識你自己”來解說證悟菩薩境界,愚迷如斯!一切凡夫執著“自己”,正是“我見”“我執”未斷;不肯領納、接受:“能見聞覺知之我、之心身壞命終即永滅;唯余離見聞覺知之真心不滅,來往三世”的正理。執著如是虛妄不實之“暫時有”之“我”,故流轉生死,輪迴不息。即便“認識”了這個“自我”(妄心),又有何用?能了死脫生否?
四 “達摩為什麼說他“無功德”?大概,從禪宗的觀點看,梁武帝有心做功德,這是第一重錯;做了有形功德來誇說,想圖福報,這是第二重錯;”
作者居然不知“功德”與“福德”之區別;於佛法基本常識之欠缺如斯!
“功德”者,須是“自度度他”,使人不受生死,永離輪迴。於大乘明心見性等事,於了知、宣說大乘法門等事有建樹;讓眾生因此而薰習正知見,乃至引導其開悟明心、入大乘門;行實際之菩薩六度萬行,自度度他。是為“功德”。以此“功德”,能宣示大乘真實妙理,調伏眾生剛強心,使之與佛法相應故;能入涅盤而留惑潤生,永不證菩提,不懼生死而度盡眾生故。能讓眾生走向佛菩提道,乃至明心見性,永不轉退,以致成佛故。
“福德”者,布施、供養、放生、救命、修廟、造塔等等持五戒、修十善之事;只得“人天福報”;如達摩祖師云:“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善因,非是實相。” !以其福德至深,亦不得出生死輪迴故;雖時日長久,而福報享盡之後,必墜惡塗故。此“福德”,無非得肉身五欲之樂,於小乘初果尚不可同日而語;何況小乘極果阿羅漢、辟支佛境界,更遑論大乘菩薩、佛之無量功德!
所以,達摩祖師云:“無功德”。又是如實語。
功德與福德,非是有心有意、無心無意而致果報不同;凡夫之善不善法,若說“無心”,是妄語。比如“布施”一行,凡夫施捨之時,因意識心作意,必有“施者”“受者”“所施之物”等相;悟後菩薩行布施,以其為真心流露之故,三者皆無,故名“無住布施”。
總之,樓上之回答,正是佛教“世俗化”之體現,自以為是學佛人,而對佛法甚深微妙之真實義理不求深解,以致錯誤,乃至“輕賤佛法”。若是以此誤導學人,所謂“斷人慧命”,其過大於斷人性命矣!慎之!
末學苦口,非為指責,實為破邪顯正,願聞者深入薰習大乘妙理,維護世尊正法!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