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吉鰻

康吉鰻

鰻鱺目康吉鰻科的1屬,約10種,通稱康吉鰻(Conger eel)。體形大,尾部長於頭與軀幹長度之和,唇發達。口大,端位,口裂達眼中部或後部的下方。中國有2種:日本康吉鰻背鰭始於胸鰭上方或略後,胸鰭後部無顯著黑斑,分布於黃海和東海;灰康吉鰻背鰭始於胸鰭中部上方,胸鰭後部有黑斑,分布於東海和南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康吉鰻康吉鰻

鰻鱺目康吉鰻科的1屬,約10種,通稱康吉鰻。體鰻形,尾部長於頭與軀幹長度之和,唇發達。口大,端位,口裂達眼中部或後部的下方。舌游離,不附於口底。頜齒細小,尖銳,圓錐狀。鰓孔稍大,位於胸鰭基部下方。

無腹鰭;背鰭、胸鰭、臀鰭及尾鰭均發達;奇鰭且相連續。體無鱗。側線明顯。肛門顯著位於胸鰭後方。分布於熱帶到冷溫帶,大部為海魚類。多為海產,少數亦進入淡水。

中國有2種:日本康吉鰻背鰭始於胸鰭上方或略後,胸鰭後部無顯著黑斑,分布於黃海和東海;灰康吉鰻背鰭始於胸鰭中部上方,胸鰭後部有黑斑,分布於東海和南海。

生活習性

康吉鰻康吉鰻

康吉鰻晝伏夜出。白天多棲息、蟄居於泥沙質海底及相鄰的水下暗礁的岩洞,水下障礙物及海底大塊礁石根部的縫隙或海底植物的空隙處。夜間在其棲息、蟄居的周圍游弋覓食,如白天遇陰天或水質較渾時,也出來活動。 幼魚經過變態,水溫15攝氏度左右,約20天變態完畢。

康吉鰻無洄游習性,只是在每年的初冬時節開始向深海區遷徙。康吉鰻吃食斯文,很少一口猛吞,大多為吻食後慢慢吞咽,稍有異常便逃逸另處。康吉鰻生性孤僻,很少群居,多單獨行動。中鉤後兇猛異常,奮力掙扎。
尤以多岩石的岸邊居多。以小魚、貝類等為食。多數種類在較深的海中產卵,幼魚在淺海處發育長大,早期有變態現象。可食用。

食用價值

康吉鰻 唇發達康吉鰻 唇發達

膽固醇的含量較高,每100克中含有14毫克,大約相當於海鰻的2倍。但脂肪中含有IPA,對防止膽固醇沉積有效果。其上市旺季為夏天。新鮮的康吉鰻身體表面為褐色,有透明感和彈性。最受歡迎的食用方法是將煮熟的康吉鰻做成壽司飯糰,有時也可白燒、烤。不過味道要比鰻魚淡。

最好和蔬菜海藻組合起來食用。其血液中含有微量的蛋白毒,不能生食。

物種代表

灰康吉鰻灰康吉鰻

灰康吉鰻(學名:Conger cinereus),俗名白鰻,為輻鰭魚綱鰻鱺目糯鰻亞目糯鰻科的其中一個種。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模里西斯、葛摩、馬爾地夫、阿曼、留尼旺、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聖誕島、日本、中國、台灣、越南、印尼、菲律賓、斐濟、密克羅尼西亞、諾魯、羅德豪島、馬紹爾群島、東加、吐瓦魯、夏威夷群島、薩摩亞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法屬玻里尼西亞、復活節島等海域。

深度
水深1~80米。
特徵
本魚體延長呈管狀,口大,具利齒。魚體背部為暗褐色或銀灰色,腹部白色,胸鰭黑色,背鰭長,背鰭起點在胸鰭中央,背鰭與臀鰭邊緣為黑色。脊椎骨139~146枚,體長可達130厘米。
生態
本魚屬底棲性魚類,生性兇猛,成熟個體中雌魚的體型較雄魚大。肉食性,以小魚及蝦、蟹為主。有季節性洄游的習性,繁殖期約在4~8月,產浮游卵。
經濟利用
可食用魚,多以拖網捕獲,另可做觀賞魚。

日本康吉鰻(學名:Conger japonicus)為糯鰻科康吉鰻屬的魚類。分布於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台灣島以及東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十大外表恐怖的惡魔魚

除了少數幾種食肉的品種外,大多數魚類都是沒什麼攻擊性的。能引起人們顧慮的也就是,在烤著吃它們的時候,會擔心火大把肉烤糊了。不過,也有少數幾個品種,別說是吃了,就是光看到它們的外表就能讓你渾身起雞皮疙瘩。它們一些長著鋒利的尖牙;另一些則長得像從遠古的泥漿中爬出來的妖怪。儘管我們不想和這些駭人的怪物有任何聯繫,但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上看,我們這些脊椎動物卻和他們是遠親。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外表恐怖的“惡魔魚”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