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民[電影工作者]

康健民[電影工作者]

康健民,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七屆主席團常務副主席,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秘書長。

基本信息

簡介

現任

康健民康健民

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七屆主席團副主席;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

曾任

1982年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畢業;

1982年湖南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編輯;

1983年湖南電視台電視劇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

1988年湖南金峰音像出版發行總公司副總經理;

1993年湖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

1995年瀟湘電影製片廠廠長、瀟影集團董事長;

2003年中國電影家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主要成就

影片獲獎

故園秋色故園秋色

《埋伏》(1997年),獲17屆中國電影金雞評審會特別獎;

《故園秋色》獲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國歌》獲第7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第1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獲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那山那人那狗》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蒙特婁國際電影節觀眾最喜愛的故事片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

《英雄鄭成功》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毛澤東在1925》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擔任的影片

《毛澤東去安源》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參與的電影

毛澤東去安源(2003)....導演;

桃花源記(2006)....出品人。

個人看法

康健民康健民
“我樂於和年輕人擠捷運,這是一種體驗生活的方式。”他說,“不知那些年輕電影人還會不會騎車、乘公交,還有無機會深入基層、紮根人民?”

“毯星”“秀星”,切莫透支自己的藝術生命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是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主旨,也是我們的職業準則,但近些年少數年輕電影人將其遠遠拋在腦後。”康健民舉例說,劇本創作,本應是創作者生活的積累和靈感的發揮,但現在是“誰投資、誰出錢,誰說了算”。

“一些年輕演員,今天走紅毯,明天真人秀,就不拍電影,被網民譏諷為毯星秀星。還有的主創人員,雖然片約不斷,但像走親戚,這兒拍兩天,那兒演兩日,往返於多個劇組間拍戲賺錢、疲於奔命,有的甚至連台詞都背串了。”康健民說,“他們連專業知識的充電時間和機會都很少,哪兒還有時間對角色創作精益求精?他們在透支自己的藝術生命和來之不易的名聲。”

作為中國影協的“掌門人”,康健民自己想找一線“影星”都難上加難。“想請他們參加公益活動,聯繫工作太繁瑣,從經紀公司到經紀人,再到執行經紀人,衝破層層包圍圈才能接觸本人。”康健民說,當然,為了保護隱私,他們出門必須喬妝打扮、帶保鏢。“但這並不正常。角色創作者,給自己武裝一層厚厚的銅牆鐵壁,與世隔絕,還談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

“當前,許多文藝工作者從體制內走向體制外,我們的服務對象正在發生改變。”康健民坦言,對於中國影協,必須發揮更大作用,“行業管理絕不能讓位於資本”。

而對於電影人,必須始終明白“不進則退”之理。“有些人過氣後抱怨世態炎涼”,康健民反問,“究竟怪誰?怪自己知識儲備不足、怪自己的生活積累已透支殆盡。要想實現從明星到藝術家的成功過渡,關鍵一點在於——做人。”

杜絕“圈子批評”“面子批評”“票子批評”

“文藝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反觀我們的有些影評,最大問題是不敢說真話。”康健民舉例說,中國影協舉辦的金雞百花獎評選曾有“請評審書面評判參賽作品”的流程,無論褒揚還是批評,都躍然紙上。“遺憾的是,近年來這一流程被迫取消,因為很多專家寧可不當評審也不願得罪人。”

康健民直言不諱地說,有些電影人一聽讚美就笑、一聽批評就跳,只能說好話,不能指不足。“在影片發行階段,製片方花錢雇影評人、網路水軍甚至傳播機構庸俗吹捧、阿諛奉承、高唱讚歌,甚至炒作緋聞話題。久而久之,紅包厚度等於評論高度,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的評論家難以湧現。”

“文藝評論者,必須堅決摒棄捧殺棒殺、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杜絕圈子批評面子批評票子批評。”康健民說,修復電影評論的土壤,不可能一蹴而就,關鍵要擺脫資本的束縛、增強主流評論力量,重建良好的電影評論文化生態。

中國電影產業化要邁“四道坎”

無論少數電影人的“深扎”精神不足,還是部分影評人的沉默失語,都源於文藝圈浮躁的心態。康健民認為,為了積極占領國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的確需要銀幕、需要票房。但與此同時,電影的極端娛樂化傾向隨之顯現,進而影響電影生態和創作者的心態。

“在中國電影產業化的初期,想解決這一悖論,需邁過四道坎。”康健民說,首先是調整創作觀念。“以前的電影以教化為主,現在要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在娛樂之餘引發觀眾思考。”

其二是增強知識儲備。他認為,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中國電影與美國大片赤膊比拼,“但我們的規則意識不強、電影產業知識依然薄弱,亟待加強”。

其三是提升技術水平。他說,如今畫質、音質等電影技術眼花繚亂,製作水平節節高。我國電影人亟須對技術創新進行有效規劃和研究。

“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電影面臨人才窘境。”康健民認為,大力培養劇本創作、電影行銷等複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