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權措施

平權措施的英文是Affirmative action,也叫平權法案,在美國,平權措施指的是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在法律要求的平等機會。這一些措施目的是為了防止在“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上對雇員或就業申請人的歧視。

簡介

平權措施又稱之為平權法案,英文:Affirmativeaction,在美國,平權措施是指聯邦政府州政府在法律要求的平等機會。這些措施是為了防止在“膚色、宗教、性別或民族出身”上對雇員或就業申請人的歧視

例如美國勞工部提供的扶持行動包括宣傳活動,有針對性的招聘,員工和管理的發展,以及員工的支持計畫。

推動扶持行動 ,以糾正歷史上與之相關的有明顯歧視的缺點 。進一步推動是要確保公共機構,如大學、醫院和軍隊的扶持行動,更是扶持他們所服務的人群得到平等對待。扶持行動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扶持行動採取了一些政策,如種族配額或大學入學的性別配額,被批評為“逆向歧視”(ReverseDiscrimination)的一種形式。

起源

平權措施始於美國最高法院19世紀中葉在有關人種問題的司法判決中,依據憲法的平等保障原則來保護黑色人種公民的權利的行為。

興起

平權運動是20世紀60年代伴隨黑人運動,婦女解放運動等民權運動興起的一項政策與運動,1965年由詹森發起,主張在大學招生、政府招標等情況下照顧如少數民族、女性等弱勢群體,是一個特定時期“種族優先”的法律。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黑人運動、婦女運動的興起,美國總統詹森在1965年發起平權運動,主張在大學錄取學生、公司招收或晉升雇員、政府招標時,應當照顧少數種族和女性。

目的

目的就是扳回歷史上對黑人和女性的歧視,把他們在歷史上承受的痛苦折算成現實的利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概念範疇不斷擴展。現在,平權措施包括所有有助於一些特定的少數人群或婦女消除故有的、新生的、或即將產生的歧視而進行的私人或公開的積極、鼓勵的舉措。

英文辭彙解釋

Affirmative做形容詞,表示“肯定的,贊成的,支持的”,如;anaffirmativeapproachtotheproblem(正面解決問題)。我們平時數學中使用的“正號”,就是affirmativesign。在辯論時,也許你會taketheaffirmative(站在贊成的一方),或者對某項議題投affirmativevote(贊成票),因為你對自己的觀點有十足的把握,有affirmativeproof(確鑿的證據)。

爭議

隨著時代的變化,平權法案的含義也在不斷的變化,從字面理解,AffirmativeAction起初旨在支持幫助少數派。贊同者認為“平權法案”可以消除歧視,避免歷史倒流,從而達到平等。而反對者認為:即使由於個人命運的不幸,也不允許普遍優待公民中的一個整體。

由於平權法案的推行,美國教育領域的形勢有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有的教育和研究項目,走到了不是少數裔就不能申請進入的境地。對少數裔的優惠,在某些方面似乎過了頭。以著名的密西根大學為例,新生的入學總體評分,必要的畢業考試SAT成績,滿分占18點,而少數族裔種族優惠分就占20點。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非常用功的非少數裔青年,在SAT考試中得到滿分,1600分(大概在0.5%左右),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那么他/她將在總分上低於一個沒有SAT成績的少數裔青年。當然這是理論上的邏輯說法,實際不會發生這樣離奇的事件。但是,過中的問題已經清楚地表現出來了。密西根大學兩個白人學生去年為此訴諸法律,狀告學校當局,歧視白人學生。幾經周折,這個案子最後抗訴到了聯邦最高法院。由於明顯的不合理,近來,幾個重要大學先後取消或者是修改了若干“歧視”多數裔學生的項目。其中包括MIT,普林斯頓,依阿華,北卡等等。

此外,有教育專家指出,平權法案的推行,以及對女孩的過度重視,是導致當代男孩教育危機的主要原因。《美國孩子:國家福祉關鍵指數2007》是一份眾多機構參與研究的報告。該報告披露的數據表明,美國男孩子的表現下降明顯,在某些方面更是直線下降。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2008年,美國大學中男生的比例僅占42%,對此,有美國議員提議廢除或修改平權法案,將扶持的重點改為男生。

這種平權運動矯枉過正,形成了一種對白人和男生的“逆向歧視”。也就是在高等教育入學時任何一個孩子都可能在考試分數高於一個黑人孩子時遭到拒絕,而考分相對較低的黑人孩子可能被錄取。加州大學首先將廢除平權法案提上議案,並在1995年正式停止實施在招生中優惠少數族裔和婦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