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石梅國小

常熟市石梅國小

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國小座落於江蘇常熟虞山南麓,梁昭明太子讀書台旁,創辦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幾百年來,學校雖幾經變遷,歷經坎坷,但始終秉承嚴謹治學之風,造福桑梓之責,為地方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建設人才,贏得了社會廣泛讚譽。

基本信息

學校變遷

.常熟市石梅國小

據《重修常昭合志》記載,清康熙年間,糧守道劉殿邦於虞山南麓梁昭明太子讀書台畔構築躡雲山房作遊憩之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邑人陶貞一、言德堅等集資1220兩銀,向劉殿邦及子契買躡雲山房,並山地各屋,作邑人子弟讀書場舍。清雍正三年(1725年),糧儲道楊本植捐銀500兩作修繕躡雲山房和課士之費,並將山房正式額名為游文書院。兩代帝師翁同龢曾就讀於此。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龐鴻文、邵松年修建齋舍,將游文書院改辦為常昭學堂,是當時常熟最早創辦的新學之一。光緒三十年(1904年),常昭學堂更名為石梅高等國小堂,宣統元年(1909年),改名為常昭公立高等國小堂西校,通稱石梅公校。民國期間,社會變遷,頻繁並校,校名多次變更。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競化女子學堂遷入,更名為常熟縣立女子高等國小校,並試辦附設國中,民國17年(1928年),定名為常熟縣立石梅國小,在此期間,先後有李王宮海虞市立第五國民國小(原敦行國小)、書院弄私立思文國小併入。民國26年(1937年)11月19日,常熟縣城淪陷,學校一度被迫停課。民國31年(1942年),學校更名為辛城鎮國小。民國32年(1943年),復名常熟縣立石梅國小,民國35年(1946年),改名為常熟縣虞城鎮石梅中心國民國小校。1949年4月,常熟解放,從此,石梅國小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一頁。1950年,學校更名為常熟縣石梅中心國小。1951年3月,常熟縣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常熟師範學校,石梅國小被定為常熟師範附屬國小。1962年,常熟師範學校停辦,學校復名常熟縣石梅國小。同年,“石梅”、“學前”兩校被定為學制改革試點學校,並由縣直接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改名為常熟縣紅梅國小。部分教師下放勞動,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干擾。1969年春,學校建立由“工宣隊”代表、民眾組織代表、革命領導幹部“三結合”的學校革命委員會。1972年4月,學校單獨建立黨支部,陳榮生任黨支部書記。1978年,學校復名常熟縣石梅國小。1983年撤縣建市,學校更名為常熟市石梅國小,為常熟市直屬國小。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全體教職員工追尋著百年文脈的起點與基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實現著教育理念、教育設施、隊伍素質的現代化,學校教育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1992年,學校獲江蘇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稱號,1993年、1997年兩次被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授予江蘇省模範國小稱號,1998年4月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同年12月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授予勞動技術(勞動)教育先進學校稱號,1999年12月被全國中國小教學改革研究中心評為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單位,2006年4月被中國教育教學研究會授予2005年度教科研先進單位稱號,2009年12月被江蘇省教育廳評為江蘇省首批和諧校園。2004年,學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開始了就地改擴建工程,2007年,新校落成,國小部占地面積22942.4平方米,建築面積19706.08平方米。附設幼稚園1所(有總部、分部兩部)。幼稚園分部占地面積4389.9平方米,建築面積3271.75平方米。

師資力量

至2009年,國小部共有教學班42個,學生1952名。幼稚園有17個班,幼兒626名。學校在編教工173名,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名,國小高級教師100名,全國優秀教師1名,全國優秀輔導員1名,江蘇省優秀教師1名,蘇州市名教師1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3名,蘇州市首批教育技術套用能手3名,常熟市學術帶頭人5名,常熟市學科帶頭人28名,常熟市教學能手45名。

校園環境

百年老校環境優美,頗具江南古典園林風格。校舍依山構築,錯落有致;長廊盤旋幽深,靜謐清雅;泉水清冽,游魚成群;假山造型奇特,與一牆之隔的讀書台相映成趣。在每日晨光熹微時,學校玲瓏石畔的清泉便倒映著書台儒雅的身影,側耳聆聽——綠樹掩映中,正有琅琅書聲、盈盈笑語……濃郁的書卷氣息瀰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園內古木參天,幾百年銀杏枝繁葉茂,高大的香樟綠蔭如蓋,蒼翠的松樹遒勁豪邁。房前屋後,石榴嫣紅,修竹扶疏,芭蕉搖曳,枇杷累累。中秋時節桂子花開,滿園飄香,遍地落英繽紛。冬日裡,紅梅、綠梅競相開放,傲雪而立。學校後山奇石突兀,草木叢生,鳥語花香,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連成一體,顯示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校園曲徑通幽,時見各種不同形狀的洞門,且嵌有名字,寓意深遠。琅琅、融融門內,書聲琅琅,其樂融融;蔥蔥、欣欣門裡,樹木蔥鬱,欣欣向榮。園內多亭台,氣宇軒昂,飛檐反宇。卓爾亭在後山一角,寓意卓爾不凡;桂花亭獨踞庭院一方,與汲古閣花缸一起盡寫歷史的風韻;桃李園意在桃李芬芳,春夏時花木蔥蘢,引來無數蜂蝶嬉戲。新落成的明德樓、致知樓、致遠樓、至善樓、體育館等館舍粉牆黛瓦,典雅古樸,與老校舍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新松苑、石梅苑、修篁苑玲瓏雅致,一株株青松挺拔,一樹樹梅花嫣然,一管管細竹柔美。庭院裡堅硬粗礪的石頭鐫刻著不屈的信念,凝固成千萬年的堅守。翰墨春秋廊、妙筆丹青廊、古韻今聲廊、杏壇精英廊等布置有各類名人佳作、老照片等,流露出學校獨特的優雅與情趣。學校拓建之初,就確立了“營造詩化校園”的目標,力求從生態和文化的角度進行環境建設,凸顯學校內涵。由此,學校在傳承的基礎上確立了新的辦學理念與追求——

校訓:修身樂學

校風:明德至善、強學力行教風: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學風:篤志激趣切問博見

辦學理念:潤澤生命開啟智慧以人育人共同發展在充滿人文關懷與文化氣息的理念感召下,學校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品位全面提升,形成了現代與傳統交融、山水和人文相宜的校園風貌,在歲月展卷間訴說著她的深厚底氣、蓬勃靈氣和蔥翠秀氣。

特色項目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石梅國小便涉足電化教育研究。1987年,學校實現了班班有“二機一幕”(幻燈機、錄音機、螢幕),電教學科覆蓋率100%,電教上課率25%左右。同年5月,學校舉辦首屆電教研討會,而後每年1屆,至2000年共舉辦了14屆,發揮了電教示範、輻射作用。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改善辦學條件,添置電教設施,完善教學網路。如今,班班都有大螢幕液晶電視、數碼展台、白板等多媒體設備,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校門口,巨幅顯示屏滾動著最新的校園資訊;機房內,最新龍芯電腦的靈活使用告訴你課堂的勃勃生機;網站上,新聞、部落格、論壇向你訴說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多年來,石梅國小始終走在“數位化校園”建設的前列,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全國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全國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蘇州市信息化示範學校”等。

1990年,根據省教委檔案精神,學校以勞動教育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行了大膽探索和積極改革:制訂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綱要,開闢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勞動師資隊伍,編印系列校本教材,建立有效評估體系等,取得了顯著成效。1991年,江蘇電視台連續報導了學校校園管理、勞動教育、電化教育的盛況。1993年7月13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刊登《提高課堂效率,石梅國小減輕負擔打攻堅戰》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果。1995年,江蘇省電教館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家教委委託,到學校拍攝了反映石梅國小勞動教育的電視科教片《盛開的勞動教育之花》,用於培訓邊遠地區的國小校長。同年,學校又被確認為“中德合作促進基礎教育項目試點學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表彰並授於勞動技術(勞動)教育先進學校稱號。進入“十一·五”以來,學校以“生活本位”為中心,繼續深入開展勞動教育課題研究和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勞動課堂教學研磨,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生動有趣的勞動操作大賽等,形成了具有鮮明城區特點的石梅國小勞動教育新模式。同時,學校綜合實踐基地也不斷擴大,與美術館、博物館、福利院、生態園、汽車訓練營等建立聯繫,突破空間的限制,架起學校與社會的橋樑。

學校榮譽

學校社團建設也是歷時已久。1983年,學校成立少兒武術隊,由常熟市體委武術教師王懷(武術高級教練、國家級武術裁判)任教練。冬練嚴寒,夏練酷暑,一批批隊員茁壯成長,馳騁於江蘇少兒武壇,碩果纍纍。在蘇州市、江蘇省少兒武術比賽中,他們先後獲金、銀、銅牌160多枚。小武術隊先後為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江蘇等高校體育系輸送多名運動員。1997年學校被定為蘇州市武術傳統項目學校。1988年9月,石梅國小“小荷文學社”萌芽於學校三年級1班。1991年,正式擴展為學校文學社,同時成立“小荷廣播台”。自成立之日起,文學社及廣播台活動便開展得轟轟烈烈,學生習作在各級各類刊物上頻頻發表,小記者活動的足跡遍及市內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兒節目、《光明日報》等都作過專題報導。時至今日,循著實施素質教育要保障學生活動時空,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理念,學校豐富和擴建了各類社團。越野隊、門球隊、桌球隊、體操隊、象棋隊、無線電通信隊、舞蹈隊、合唱隊、文學社、書畫社等社團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且均有不凡成果。定向越野團隊連續幾年獲得全國城市定向系列賽的團體第一,個人獎牌更是不計其數。無線電通信社員在江蘇省無線電通信錦標賽中獲得七個第一,五個第二,在蘇州市比賽中,更是包攬了全部八個項目的第一名。學校獲得全市體育總分第一名,被評為“蘇州市特色體育項目學校”,欣欣文學社被評為市“十佳社團”,舞蹈隊在市級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等。

教學特色

特色建設的核心是為師生的生命飽滿與幸福奠基。這是石梅國小在繼承與發展學校特色時的思維原點。由此,學校緊緊圍繞“生命化教育”理念,在制度、管理、課程等領域進行創新實踐,最佳化提升,推進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首先,轉變職能,改善制度文化。石梅國小積極探索並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努力提高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近幾年,學校創新了管理機制,彙編了教師、學生成長手冊,提升了師生的自我發展需求;改革了年度考核方式,鼓勵教師根據自身特長申報優秀項目,提升教師的職業成就感;設定了教師宣言、黨員承諾等展板,提升教師的自我管理意識。本著管理就是服務,教育就是服務的觀點,學校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網路、後勤服務保障、學生健康管理等,成立了家委會、家長義工團、石梅愛心團等組織。學校定期召開家委會會議,開設家長學校、親職教育講座,增強教育合力。學校愛心團由教師、家長及學生共同組建而成,定期與民工子弟學校開展聯誼活動,前往福利院慰問,上山護林保潔,並遠赴漣水地區考察和奉獻愛心。學校的各項管理與活動都實踐著“對學生負責、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辦學承諾。其次,深化改革,提升課程文化。學校不斷完善校本課程建設,不斷強化教學“七認真”工作,組建了學科研究中心、班主任共同體、“石梅導師團”、“青年夜校”等,以展示課、模仿課、專場課等方式開展課堂實踐,在語文第一課時教學模式等領域形成了獨到的見解。同時,圍繞學校“十一·五”主課題《構建適合師生髮展的校園生活的研究》,學校對各種資源進行了整合與協調,以“生成式”、“探究式”、“信息化”等作為分課題,努力做到“工作課題化,課題生活化”。在此基礎上,學校還率先在“微型課題”領域潛心研究,多名教師的個人課題在市級立項,取得了驕人成果。教育局“微型課題”推廣活動在學校召開。這種行動研究的方式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市級以上骨幹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5%,在各類優課評比及論文競賽中也是出類拔萃,多名教師的隨筆集獲市級一等獎,《中國教師報》還開闢了“石梅筆話”專欄,傳播石梅的改革理念和舉措。教育同行來校參觀訪問絡繹不絕,石梅教育的品牌美譽度日益提升。再次,守經答變,提升特色文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管理者站在傳承與發展的歷史節點上,解放思想,求根循實,提出了踐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自覺悟對教育本義,努力完善生命發展。學校設計了“石梅檯曆”、節日賀卡、個性筆筒等物品,潤澤文化;編纂了《石梅國小志》,集刊《老石梅的故事》,校刊《石梅苑》,校報《同心橋》、《教育科研簡訊》等刊物拓深文化。《中國教師報》《消費日報》報導了學校《石梅苑》的有關事跡。學校也注重專家引領。近幾年來,諸多教育專家、學者如肖川、張文質、李鎮西、薛瑞萍、鄭桂華吳金根孫雙金、王崧舟等應邀走上“石梅講壇”,傳播先進教育思想,啟迪教師教育觀念。學校還以“心靈之約”讀書會為切入口,在溫馨愜意的活動氛圍中交流閱讀感悟,呈現閱讀魅力,成就教師素養的全面提升。由於學校特色文化成果斐然,《江蘇教育》、《福建論壇》、《長三角教育》等分別專題介紹了學校的書香文化建設,江蘇省教育學會出版了顧泳校長編著的《江蘇省學校特色教育論叢》一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