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國小

石梅國小坐落於江蘇省常熟市虞山東南麓,梁昭明太子讀書台旁。其前身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糧儲道楊本植所建的“游文書院”。兩代帝師翁同和曾就讀於此。

基本信息

學校沿革

石梅國小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龐鴻文、邵松年修建齋舍,將游文書院改辦為常昭學堂。是當時常熟較早創辦的新學之一。一百多年來學校歷經社會變遷、校名更改、人事更迭,而優良的辦學傳統、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則一脈相承代代相傳且不斷發揚光大。

宣統元年(1909年),改名為常昭公立高等國小西校,通稱“常昭石梅公校”。

民國期間,由於社會變遷,頻繁並校,校名多次變更: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競化女子學堂遷入更名為“常熟縣立女子高等國小,並試辦附設國中。民國17年(1928年),定名為常熟縣立石梅國小。在此期間,先後由李王宮海虞市立第五國民國小(原敦行國小),書院弄私立思文國小併入。

民國26年(1937年)11月19日常熟縣城淪陷學校一度被迫停課。民國32年(1943年),復名”常熟縣立石梅國小“。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1946年)改名為“常熟縣虞城鎮石梅中心國民國小校”。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常熟解放,從此石梅國小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學校教學秩序保持良好,師生以極其高漲的愛國、愛黨熱情投入各項政治運動。

1950年學校更名為“常熟縣石梅中心國小”。

1951年3月常熟縣立師範學校改名為常熟師範學校,石梅國小被定為“常熟師範附屬國小校”。

1952年9月學校從一年級開始實行五年一貫制試點同時試行教育部頒布的《國小暫行規程》(草案)。同年公立學校教職工開始享受公費醫療。

1955年,學校實施教育部頒布的《小學生守則》。

1956年,學習蘇聯教育理論和經驗,仿行蘇聯的課堂教學制度和五級計分法。

1962年,常熟師範學校停辦,學校復名“常熟縣石梅國小”,同年“石梅”、“實驗”被評定為學制改革試點學校,並由縣直接管理。

“文化大革命”時期學校黨政領導機構受到衝擊,部分教師下放勞動,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干擾,學校改名為“紅梅國小”。

1969年,工宣隊進駐學校。

1972年,陳榮生任“革委會”主任,同年四月學校單獨建立黨支部,陳榮生任黨支部書記。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學校迅速恢復了教學秩序,學校又復名“常熟縣石梅國小”。

特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教育改革呈現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改革中實現了教育理念、教育設施、隊伍素質的現代化。

學校現狀

石梅國小國小部占地面積22942.4㎡,建築面積20390.78㎡。國小部有教學班39個,學生1703名,附設幼稚園2所(其中幼稚園分部占地面積4845 ㎡,建築面積3650 ㎡,戶外活動場地3050㎡,綠化面積1800㎡)。有18個班,幼兒681名。學校在編教師164名,其中中學高級教師4名,國小高級教師92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3名,常熟市學科帶頭人25名,常熟市教學能手37名。

學校環境優美,古樸典雅。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園林式學校。學校教育設施先進,師資實力雄厚,教育質量優異,辦學特色鮮明。是省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江蘇省實驗國小。

學校辦學特色鮮明,電化教育、勞技教育聞名遐邇。

電化教育

學校早在1978年,從馬友檀老師自製第一架幻燈機開始就把電化教育手段套用於課堂教學改革中。特級教師王美卿第一個運用電化教學手段進行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不久她的《根據兒童心理特點設計和使用電化教具》和《我用電視錄像教學〈撈鐵牛〉》兩篇文章,都在《江蘇教育》刊載。她的一堂《狐假虎威》語文課的實況被選送中央教育電視台播出。

1987年,實現了班班有“二機一幕”(幻燈機、錄音機、螢幕),電教學科覆蓋率100%,電教上課率25%左右,並成功地舉辦了第一屆電教研討會,以後每年一屆,至二000年已對外舉辦了十四屆。充分發揮了學校電教示範輻射作用。1988年5月在省教委組織的電教試點學校互查評比中,以2027分的高分榮獲特等獎(達標分為530分)。翌年12月獲江蘇省電化教育先進集體稱號。1992年,學校又被評為江蘇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

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學校先後投入了200多萬建成了校內閉路電視系統、行政管理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網路教學系統。積累了8800框投影片、583盒錄音帶、541盒錄像帶、各學科CAI共135個,初步實現了學校電教教材(軟體)的系列化。學校把計算機引進課堂,開展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研究,承擔了國家級課題:“運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學科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1998年12月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國小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最近學校又加快了教育信息化步伐。1998年開通了Internet 網路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完成了校園網,2005年獲蘇州市信息示範學校稱號。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信息化軟硬體建設,持續推進信息化工程,深化電教特色。

勞技教育

1990年,根據省教委(90)45號檔案精神,學校以勞動教育這個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十幾年的探索實踐中逐步完善了四個體系(目標體系、管理體系、操作體系、評估體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城區勞動教育模式,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效果。

根據《國小勞動教學大綱》的精神結合學校實際。一、制訂了《勞動教學綱要》確定了勞動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二、開闢了一批勞動教育的實踐基地,包括:電工、鉗工、縫紉、烹飪、泥工、美工等勞動專用教室和社區18個實踐活動基地;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網路;三、建設了一支比較穩定的素質較高的勞動骨幹師資隊伍;四、自編了一套勞動課的系列教材。勞動教師利用三年時間,邊實踐邊編寫,於1993年完成了第一套三至六年級的教材,八個項目,上下共16冊,160多篇課文。1996年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增編了“泥工”和“木工”。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2000年再次對教材進行了改版,使之跟上時代步伐;五、最佳化了課堂結構,遵循勞動課以實踐為主的原則,總結出了“趣—授—練—評”的基本模式,提高了勞動課的課堂效率;六、形成一套較為有效的評估體系,包括評估原則、評估標準、評估方法;七、參與了由呂型偉主持的國家級課題《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國小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使學校的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八、完善了一套管理體系。扎紮實實的簡單生產勞動使學生在畢業時都能掌握七至八項勞動技能。經常性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歡樂,養成了珍惜勞動成果的好品質,培養了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勞動競賽活動促進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提高。

石梅盛開的勞技之花結出了豐碩絢麗之果,幾年來發表勞技論文30多篇。1993年7月13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刊登《提高課堂效率,石梅國小減輕負擔打攻堅戰》的文章,充分肯定了學校素質教育的成果。1993年、1997年兩次榮獲江蘇省模範學校稱號。1995年江蘇省電教館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家教委委託,到學校拍攝了反映石梅國小勞動教育的電視科教片《盛開的勞動教育之花》,用於培訓邊遠地區的國小校長。同年,學校又被確認為《中德合作促進基礎教育項目試點學校》,1998年12月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表彰並授於《勞動技術(勞動)教育先進學校稱號,200 年被評為素質教育先進集體。

學校小武術隊,建於1983年,由市體委武術老師王懷(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七段)任教練。每天早晨6:00—7:15,傍晚16:30—18:00,隊員們活躍在後操場上,壓腿、站樁、下腰,出拳虎虎生風,舞刀劍、使槍棍,個個英姿颯爽。十幾年來,一批批隊員經過刻苦磨練茁壯成長,馳騁於江蘇武壇,碩果纍纍。每年參加蘇州市比賽或代表蘇州市參加省比賽均屢屢獲獎。先後共獲金、銀、銅牌160多枚,並為北京體育大學和上海、江蘇等高校體育系輸送多名運動員。1996年學校被評為蘇州市武術傳統項目學校。

校址環境

石梅國小坐落於虞山東南麓,毗鄰道啟東南先賢言子杏壇和梁昭明太子讀書台,東臨石梅廣場,西接部隊軍營,面向西門大街,背依蒼翠虞山。校園古樸典雅,歷來弦歌不輟,瀰漫書香,學人輩出。清朝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和、北大校長吳樹青都曾課讀於此,是千載讀書的聖地。

學校環境幽美,校舍依山構築,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園內古木參天。長廊盤鏇幽深,亭台氣宇軒昂,卓爾亭期翼卓爾不凡,桃李園意在桃李芬芳。這是學校對師生的寄託和希望令人回味,催人奮進。琅琅、融融門內,書聲朗朗其樂融融,蔥蔥、欣欣門裡,鬱鬱蔥蔥,欣欣向榮。房前屋後,石榴嫣紅,修竹扶疏,芭蕉搖曳,中秋時節桂花亭前桂子花開,滿園飄香。既有江南園林的風格,又有校園獨特的氛圍。後山奇石突兀,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連成一體,顯示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新落成的鐘樓、明德樓、致知樓、知遠樓、至善樓、體育館……粉牆黛瓦與老校舍融為一體,新松苑、石梅苑、修篁苑蔥翠秀氣,實是一所古典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輝映的園林式學校。

這得天獨厚的環境,確是育人的勝地也。

領導體制

1、清末

清末由書院改辦成學堂,董事主管選址、籌措經費等重大事宜,堂長擔負教務和事務之責。宣統元年(1909年)學堂改為常昭公立高等國小堂石梅西校,設校長1人管理學校工作。

2、民國

民國12年(1923年)實行四二制國小教育,前四年為初級,後兩年為高級。民國16年(1927年)以後,校長下設教務、訓育、事務三處,秉承校長管好分工事宜。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1946年)學校更名為常熟新城鎮石梅中心國小,此時實行校長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全體教職員大會制,下設總務部、教導部、輔導研究部、經濟審查委員會、特種委員會。

3、建國後

解放初,學校仍設教務、總務兩處,並建立校務委員會,校長、教導主任均為委員,並由教職員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參加。凡學校重大問題均需校務委員會研究、審批。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領導體系被打亂。68年下半年工宣隊進駐學校,學校建立了由工宣隊成員、造反派代表、革命領導幹部參加的三結合革命生產領導小組,負責抓革促教育。1970年以後,改為革命委員會,下設政工組、教育革命組、後勤組。1977年工宣隊撤離學校。

1978年9月教育部發出通知,試行新修訂的《全日制國小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提出全日制國小恢復“黨支部領導下校長分工負責制”,強調“學校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經過黨支部討論決定”,“學校黨支部要善於貫徹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行政領導幹部的作用,不要包辦代替”。

1979年撤銷文革期間的“校革會”恢復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1980年撤銷政工組、教革組後勤組,恢復教導處、總務處。

1990年學校試行校長負責制試點工作,以校長負責、黨支部保證監督,教代會民主管理的“三位一體”為基本特點的學校管理體制。

行政組織

學校高層領導機構

常昭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宣統元年(1902年——1909年)

堂長:龐鴻文、常昭學務所總董邵松

常昭公立高等國小石梅西校

宣統元年——宣統三年(1909年——1911年)

校長:丁祖蔭(1909年—1911年)

校長:龐樹典(1911年)

常熟縣立女子高等國小校

民國元年——民國12年(1912年——1923年)

校長:龐樹典(1911年—1912年)

校長:蔣鳳梧(1912年—1913年)

校長:金鶴清(1913年—1923年)

常熟公立女子國小校

民國12年——民國17年(1923年——1928年)

校長:金鶴清

常熟縣立石梅國小

民國17年——民國31年(1928年——1942年)

校長:宗之華(1928—1930)

校長:徐天興(1930—1932)

校長:葉秀英(1932—1933)

校長:楊泰生(1933—1934)

校長:宗之華(1934—1936)

校長:顧樹椿(1936—1937)

校長:邵福平(1937—1942)

辛城鎮國小

民國31年——民國32年 (1942年-1943年)

校長:邵福平(1942——1943)

常熟縣立石梅國小

民國32年——民國35年 (1943——1946)

校長:陳勻光(1943—1946)

常熟縣虞城鎮石梅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35年——1950年(1946——1950)

校長:陳致中

常熟縣石梅中心國小

1950年——1951年

校長:陳致中

常熟師範附屬國小

1951年——1962年

校長:陳致中(1951—1953)

校長:張省三(兼)(1953—1955)

副校長:陶選臣(1953—1957)

校長:鄭耀定(兼)(1957—1962)

副校長:王新民(1957—1958)

副校長:張月臻(1956—1962)

副校長:田月英(1960—1962)

常熟縣石梅國小

1962年—1967年

副校長:田月英(1962—1967)主持學校工作

副校長:張月臻(1962—1964)

副校長:蔡有成(1964—1966)

常熟縣紅梅國小

1967年——1978年

副校長:田月英(1967—1972)主持學校工作

革委會主任:陳榮生(1972—1978)

革委會副主任:田月英(1972—1978)

革委會副主任:汪玉新(1972—1973)

革委會副主任:錢天霞(1974—1975)

革委會副主任:朱安琴(1975—1978)

常熟縣石梅國小

1978年——1983年

校長:田月英(1978—1983)

副校長:王化民(1978—1983)

副校長:朱安琴(1978—1983)

副校長:段鎖洪(1978—1983)

常熟市石梅國小

1983年——至今

校長:田月英(1983—1985)

副校長:王化民(1983—1986)

副校長:朱安琴(1983—1996)

副校長:段鎖洪(1983—1985)

副校長:榮文淵(1983—1987)

校長:楊濟聲(1985—1986)

副校長:邰潔(1985—1999)

校長:錢佩智(1986—1989)

副校長:趙允元(1986—1989)

副校長:錢文俊(1987—1993)

校長:趙允元(1989—1992)

校長:錢樹民(1992—1994)

校長:瞿偉根(1994—1997)

副校長:程劍鳴(1994—1996)

副校長:周根林(1996—1998)

校長:沙惠剛(1997—2001)

調研員:朱祖馨(1997—1999)

副校長:姚建華(1998—2001)

校長:黃雁(2001—2007)

副校長:俞芳(2001—2004)

副校長:陶倩(2001—)

副校長:趙明華(2001—2005)

副校長:曹建翔(2005—2008)

副校長:高麗(2006—)

校長:顧泳(2007—)

副校長:陶倩(2001—)

副校長:曹深(2008—)

副校長:高麗(2006—)

學校中層領導機構

一、教導處

教導主任 教導副主任 任職時間
吳善楊  民國37年(1948)—1953
蔡友成  1953—1956
洪毓  1956—1977
 朱雪民 1956—1958
王化民  1978—1986
 朱學儀 1978—1986
 徐志紅 1984—1993
 程麗華 1984—1995
蔡澄  1987—1996
 俞芳 1994—1996
 錢易華 1994—1997
 王根元 1996—1997
俞芳  1997—2000
 陳萬安 1997—2001
 朱宏 1997—1999
 錢瑞芬 1997—1998
 曹建翔 1998—1999
 高麗 1999—2003
曹建翔  2001—2003
 朱文娟 2001—2004
 曉崗 2003—2004
高麗  2004
 賈怡 2004—2006
高曉崗  2005—
 陸均 2005—
 毛李華 2005—
 朱軍 2005—

二、德育處

主任 副主任 任職時間
錢麗  2004—2005
 顧惠 2004—2005
顧惠芳  2005—
 查惠玉 2005—

三、總務處

總務主任 副總務主任 任職時間
丁顯  民國38年—
方雲卿  1989—1994
 袁倫 1989—1995
 華正中 1992—2007
袁倫  1996—
 花建宏 2005—

四、教科室

主任 副主任 任職時間 備註
程劍鳴(兼)  1994—1995 94年成立教科室
 徐志紅 1994—2000 
 陳萬安 1996—1997 
蔡澄  1997—1998 1998年調離石梅
邰潔(兼)  1998—1999 1999年調往五愛國小任校長
姚建華(兼)  1999—2000 
曹建翔  2000—2001 
趙明華  2001—2002 
 王振芳(男) 2001— 
 錢麗霞 2001—2003 
陳萬安  2002—2005 
賈怡  2006— 
 高曉崗 2005— 
 朱軍 2005— 

五、信息中心

主任 技術總監 任職時間 備註
陸均  2004— 
 錢震鵬 2004— 

六、工會

主席 副主席 任職時間 備註
朱安琴  1981—1996 會員60多人
 孟寶玉 1981—1985 會員70多人
 馬友檀 1981—1990 會員70多人
 黃泓 1990—1996 會員90多人
黃泓  1996—2007 會員100多人
 華正中 1996—2001 
陶倩  2007— 會員120多人

五十年代建立教育工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停頓,1981年恢復工會組織。

歷屆代表會時間及工會主席更迭情況

屆次 時間 主席 副主席 會員數
第一屆 1981.7—1985.11 朱安琴 孟寶玉、馬友檀 60
第二屆 1985.11—1990.3  馬友檀 70
第三屆 1990.3—1996.1  黃 泓 70
第四屆 1996.1—2001.6 黃 泓 華正中 90
第五屆 2001.6—2006. 黃 泓  100
第六屆 2006—現在 陶 倩  120

七、團支部

團支部書記 支委 任職時間 備註
張曉蘭  1984—1987 
 龐毅 1986—1987 
 戚曉峰 1986—1987 
朱雪剛  1988—1993 
 邵鳴 1988—1993 
 孫蓉 1988—1989 
 丁紅芳 1990—1993 
 鄭克勤 1990—1993 
 花建宏 1990—1993 
陳萬安  1994—1996 
 高麗 1994—1996 副書記
 邵俐 1994—1999 
 繆維纓 1994—1999 
 黃峰 1994—1995 
於春明  1996—1998 
 仲建勛 1996—1998 
 姜僖 1996—2001 
朱建亞  1998—2001 
 周國平 1999—2001 
 包麗 1999—2001 
 曹宇 1999—2001 
顧林  2001—2003 
 姚國春 2001—2003 
 毛李華 2001—2003 
 趙維霞 2001—2003 
汪明波  2004— 
 須潔 2004— 
 周麗娜 2004— 
 鴻燕 2004— 

八、少先隊輔導員

大隊輔導員 副大隊輔導員 任職時間 備註
馬友檀  1960— 
陸文達  1962—1968 
朱安琴  1971—1975 
黃泓  1975—1984 
邰潔  1984—1987 
華正中  1987—1991 
朱宏  1992—1994(低) 
鄭克勤  1992—1993(高) 
王振芳  1992—1994(中) 
黃峰  1993—1994(高) 
張月新  1994—2000 
顧惠芳  2001— 

九、校辦廠

廠長 任職時間  
黃泓 1984—2002  

十、幼稚園

園主任 副園主任 任職時間 備註
李蘊玉  民國35年八月 
陳堤  民國36年—1972年 
周佩珍  1972—1978 
包鳳  1978—1987 
蔣蕙  1987—1994 
 董燕妮 1987—2000 
陶倩  1994—2000 1994—1995任副主任主持工作
董燕妮  2000—2003 
 朱雨雯 2000— 2007年9月分管分部工作
 黃玲紅 2000—2003 2003年9月調往實驗國小幼稚園
 張渝 2001—2003 分管琴楓苑幼稚園
張渝茜  2003— 
 繆維纓 2007— 2007.9任園長助理
 趙維霞 2007— 2007.9任園長助理

十一、辦公室

主任 任職時間 備註
黃泓 2002年8月—2007年8月 
姚國春 2007年8月— 

學校校歌

我愛這美麗的學校

王化民詞唐國英

我們的學校,美麗可愛,

山麓的校,校里有山。

曲廊古亭台,鮮花四季開。

當年帝子讀書處,今朝育苗展風采。

那時代的金鑰匙,閃閃放光彩。

為了祖國的明天,

不怕困難,決心攀摘

愛國、勤奮、團結、求真,

放眼世界,繼往開來,

願石梅國小和虞山同在,和虞山同在。

培育英才,千秋萬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