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雷托原理

帕雷托原理,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利度·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848~1923)在他從事經濟學研究時,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財富和收益模式的調查取樣中,大部分所得和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裡。

帕累托效應

概述

他發現了這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某一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該族群所享有的總收入或財富之間,有一項一致的數學關係。帕累托感到興奮的就是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他在對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的考察中都見到了這種現象。不管是早期的英國,還是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或是更早的資料,他發現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現,而且有數學上的準確度。

理論

由此他提出了所謂“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數,即能控制全局。帕累托指出這樣一種資源配置狀態,即:任何形式的資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受益而同時又不使其他人受損害。後來,福利經濟學通常把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沒有任何人的狀況變壞的資源重新配置稱為帕累托改進。
帕累托效應有其他不同的命名,如80/20法則、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帕累托法則等,其主張為:以一個小的誘因投入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這種情況是有違一般人的期望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