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雷托效應

  帕累托效應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又稱為“帕雷托效應 ”。其主張為:以一個小的誘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這種情況是有違一般人的期望的。 帕累托效應還有其他不同的命名,如80/20法則、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帕累托法則等。  帕累托指出這樣一種資源配置狀態,即:任何形式的資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受益而同時又不使其他人受損害。後來,福利經濟學通常把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沒有任何人的狀況變壞的資源重新配置稱為帕累托改進。

概述

一般譯為“帕累托效應 ”。
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指具有下列性質的資源配置狀態,即:任何形式的資源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受益而同時又不使其他人受損害。後來,福利經濟學通常把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沒有任何人的狀況變壞的資源重新配置稱為帕累托改進。

定義

帕累托效應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又稱為“帕雷托效應”。其主張為:以一個小的誘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酬勞。這種情況是有違一般人的期望的。帕累托效應還有其他不同的命名,如80/20法則、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帕累托法則等。

提出過程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利度·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在他從事經濟學研究時,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財富和收益模式的調查取樣中,大部分所得和財富流向了少數人手裡。他發現了這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某一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該族群所享有的總收入或財富之間,有一項一致的數學關係。帕累托感到興奮的就是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他在對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的考察中都見到了這種現象。不管是早期的英國,還是與他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或是更早的資料,他發現相同的模式一再出現,而且有數學上的準確度。由此他提出了所謂“重要的少數與瑣碎的多數原理”,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的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因此,只要控制重要的少數,即能控制全局。

經濟運用

在經濟學理論中,資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狀態是“帕累托效應”。在達到“帕累托效應”之前,如果資源配置能夠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條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稱之為“帕累托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領域有其具體涵義。在社會再生產領域,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潤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門,就是指既定資源條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為社會提供管理和服務的水平與質量。在公共事業部門,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為社會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政府資源配置效率,可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過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調節,克服市場失靈,引導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兩者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中呈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凡市場能夠有效運作的領域,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由市場來實現,政府努力為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巨觀環境;而在市場不能或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通過政府財政收支等活動,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相關條目

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