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坪鄉

市坪鄉

貴州地名,地處遵義正安縣市坪苗族仡佬族鄉位於縣城東南88公里,地處東京107°34'至07°41',北緯28°13'至27°20'之間,東靠鳳岡縣土溪鎮,南連謝壩仡佬族苗族鄉,西鄰流渡鎮、新建鄉,北接中觀鎮、務川縣黃都鎮。總面積110.5平方公里。轄四個村,58個村民組,總人口22179人,其中少數民族19296人,占總人口的87.1%。是典型的農業鄉,經濟收入靠種植茶葉、烤菸、果蔬、畜牧、家禽等收入為主,外出務工收入為輔。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616元。收集、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編撰民族文化進校園課本,舉辦豐富多彩文化活動,選送精品節目到市縣演出。全年生產總值完成5688.42萬元,同比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01萬元,同比增長50%;財政收入達113.36萬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2616.06元,同比增長18%。工業總產值達331.09萬元,增長13%;肉產品產量839.16噸,增長11%。

基本信息

市坪鄉

市坪鄉新建於1992年,地處黔北高原正安縣南部,距縣城約88公里。東毗鳳岡縣土溪鎮和新建鄉,南接該縣謝壩鄉,西臨流渡鎮,北靠中觀鎮和務川縣黃都鎮。面積11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境內多丘陵小平壩,屬典型漏斗式喀斯特岩溶地貌,有耕地1.2萬畝。全鄉轄4個行政村58個村民組,有4520餘戶2.05萬人,87.2%為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縣委領導深入市坪鄉檢查指導工作
長期以來,該鄉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盛產馬鈴薯、茶葉、辣椒、大蒜。山本藥材有天麻、銀花、桔梗、白芍、黃柏、杜仲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部大開發戰略時代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深感歷史賦予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農業產業經營逐步走向市場化。大力發展山本藥材,年發展天麻200畝,銀花300餘畝,在大量栽培經營和有效管護吐香壩、和姆溪2000餘畝茶園的同時,於2002-2003年新發展苦丁茶3500多畝。此外,還充分運用科學管理的方法,發展烤菸高效農業。2002年實現均價445元/擔,2003年實現均價461元/擔,居全縣前列[2]。由於水資源貧乏,防洪排澇功能差,天干成災、洪澇為害,該鄉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十分低下。2000年,在省直扶貧工作隊支持下,鄉黨委、政府爭取資金3萬元對涼風洞排洪渠道進行治理;2001-2002年,爭取市縣水利部門投資171萬元對刀塘壩水庫壩體和楊家灣等山塘進行除險加固;爭取市縣有關部門投資200萬元對石觀音、格思壩、韓家灣等水毀河道進行有效治理,恢復歷年水毀良田2300餘畝。恢復楊家灣、大路槽、大窩溝、何家寨等地防滲乾渠10.78米,增強集水灌溉能力。近年來,共實施坡改梯4700餘畝、國土整治1120餘畝,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且有所增加。近三年來,共建沼氣池500餘口,實施退耕還林(草)5921餘畝、荒山造林1.57萬畝,全面實施封山育林,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為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鄉黨委、政府還加強畜牧品設施建設,緊緊圍繞“穩增生豬、強攻牛羊、重點突破水產”的工作思路,按照“幹部+技術員+農戶”的示範模式發展畜牧生產。在大家的辛勤耕耘之下,市坪這個往日貧窮落後的偏遠之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換著新貌。市坪名優特產有糍粑、辣椒醬、灰豆腐果、苦丁茶、銀杏。市坪街上周家以做糍粑營生。糍粑的主要特點是香味濃郁,且不粘手。在做法上很有講究,泡米、蒸米工藝特別,很有考究。市坪糍粑,已積有近百年歷史。辣椒醬是市坪各族居民的傳統菜餚。一般用鮮辣椒製成。傳統的製作方法是用石磨磨製,20世紀90年代,逐漸採用機器磨製。辣椒製作,通常以陶製罈子盛裝密封,終年食用。辣椒醬里可漬鮮辣椒、洋姜、地筍、團蔥、刺竹筍、方竹筍等,漬的東西味道極佳。其名勝有天生橋和奇泉龍塘。天生橋位於市坪鄉南境公路東側,三面環山,東西飛架天塹之上,兩岸懸崖陡峭,綠樹掩映,橋面與石拱小橋無異,足可供人行往來,當地人稱龍橋,附近有村落叫龍橋坪,即與天生橋之名有關。龍坪管理區、龍坪村的設定命名也源於此。龍泉位於市坪鄉刀塘壩北面山谷,叫龍塘溝。山谷以奇泉得名,泉面徑圓數尺,綠澄澄不知究竟多深。平常,泉流穩定,汩汩流出,不受伏旱影響;若遇夏洪,泉水噴薄而出,高達一二丈,蔚為壯觀[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