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曲

巫山曲

《巫山曲》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巫山神女的傳說。前兩句寫行船中的詩人沿途見到的景象。三、四兩句寫楚王夢遇神女的古老神話。詩中將楚王夜臥的高唐換成神女所居的高丘,將場景集中在一處,使楚王和神女相會的情節更為集中。五、六兩句寫神女形象。最後兩句寫失落惆悵之感,表現了和神女離別的痛苦。這首詩成功地描繪了神女的形象,寫得形象而又飄渺,用語恰當。同時,詩人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神女峰的傳說、峽中景色完美地融在了一起,傳神地表達出了詩人在行舟峽中的特殊感受。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巫山曲

巴江上峽重複重 ,陽台碧峭十二峰 。

荊王獵時逢暮雨 ,夜臥高丘夢神女 。

輕紅流煙濕艷姿 ,行雲飛去明星稀 。

目極魂斷望不見 ,猿啼三聲淚滴衣 。

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巫山:山名。在重慶、湖北接境處,長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峽。巫山曲:樂府舊題有《巫山高》,漢鐃歌,屬鼓吹曲辭。

巴江:水名。這裡指鄂西、川東的長江。這一帶周初為巴子國,後為巴郡。上峽:高峽。

陽台:今重慶巫山縣高都山,傳為《高唐賦》所寫楚王、神女相會之陽台。實為後人附會。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說法不一。

荊王:楚王。荊:春秋時楚國的舊稱。暮雨:指神女。

高丘:泛指高山。

輕紅流煙:淡紅色的飄動的雲氣。濕艷姿:沾濕的美麗姿容。

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曉時分。

目極:極目遠望。魂斷:銷魂神往。《神女賦》寫神女去後,“(襄王)徊腸傷氣,顛倒失據。暗然而暝,忽不知處。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

猿啼三聲: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栽漁者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1.

巫山:山名。在重慶、湖北接境處,長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峽。巫山曲:樂府舊題有《巫山高》,漢鐃歌,屬鼓吹曲辭。

2.

巴江:水名。這裡指鄂西、川東的長江。這一帶周初為巴子國,後為巴郡。上峽:高峽。

3.

陽台:今重慶巫山縣高都山,傳為《高唐賦》所寫楚王、神女相會之陽台。實為後人附會。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說法不一。

4.

荊王:楚王。荊:春秋時楚國的舊稱。暮雨:指神女。

5.

高丘:泛指高山。

6.

輕紅流煙:淡紅色的飄動的雲氣。濕艷姿:沾濕的美麗姿容。

7.

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曉時分。

8.

目極:極目遠望。魂斷:銷魂神往。《神女賦》寫神女去後,“(襄王)徊腸傷氣,顛倒失據。暗然而暝,忽不知處。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

9.

猿啼三聲: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栽漁者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

詩句譯文

巴東三峽中山巒一重又一重,陽台山旁是碧綠峭拔的十二峰。

荊王射獵時正逢巫山雨意雲濃,夜臥高山之上夢見了巫山神女。

雲霞、彩虹和微雨濕了神女艷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雲在峽中飛逝。

極目遠望、再也不見神女芳影,聽到峽中猿猴聲聲悲鳴,不覺令人淚落打濕了衣裳。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巴江上峽重複重”,詩中明顯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峽後山重水複,屢經曲折,於是目擊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諸峰“碧叢叢,高插天”(李賀《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盡傳其態的。十二峰中,最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雲煙繚繞、變幻陰晴的神女峰。而“陽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與其說來自峰勢奇峭,毋寧說來自那“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動人傳說。次句點出“陽台”二字,兼有啟下的功用。經過巫峽,誰都會想起那個古老的神話,但沒有什麼比“但飛蕭蕭雨”的天氣更能使人沉浸於那本有“朝雲暮雨”情節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緊接著寫到楚王夢遇神女之事:“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本來,在宋玉賦中,楚王是游雲夢、宿高唐(在湖南雲夢澤一帶)而夢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處(《高唐賦》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卻並非筆誤,乃是詩人憑藉想像,把楚王出獵地點移到巫山附近,夢遇之處由高唐換成神女居處的高丘,便使全詩情節更為集中。這裡,上峽舟行逢雨與楚王畋獵逢雨,在詩境中交織成一片,冥想著的詩人也與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寫既是楚王夢中所見之神女,同時又是詩人想像中的神女。詩寫這段傳說,意不在楚王,而在通過楚王之夢來寫神女。

關於“陽台神女”的描寫應該是《巫山曲》的畫龍點睛處。“主筆有差,余筆皆敗。”(劉熙載《藝概·書概》)而要寫好這一筆是十分困難的。其所以難,不僅在於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見,而更在於這個傳說“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這位神女絕不同於一般神女,寫得是否神似,讀者是感覺得到的。而孟郊此詩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寫好了這一筆。詩人是緊緊抓住“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高唐賦》)的絕妙好辭來進行藝術構思的。

神女出場是以“暮雨”的形式:“輕紅流煙濕艷姿”,神女的離去是以“朝雲”的形式:“行雲飛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點,輕盈飄渺,在飛花落紅與繚繞的雲煙中微呈“艷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無的特點,她帶著晶瑩濕潤的水光,一忽兒又化成一團霞氣,這正是雨、雲的特徵。因而“這一位”也就不同於別的神女了。詩中這精彩的一筆,如同為讀者心中早已隱約存在的神女撩開了面紗,使之眉目宛然,光艷照人。這裡同時還創造出一種若晦若明、迷離恍惝的神秘氣氛,雖然沒有任何敘事成分,卻能使讀者聯想到《神女賦》“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處”等等描寫,覺有無限情事在不言中。

隨著“行雲飛去”,明星漸稀,這浪漫的一幕在詩人眼前慢慢消散了。於是一種惆悵若失之感向他襲來,“目極魂斷望不見”就寫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覺,與《神女賦》結尾頗為神似(那裡,楚王“情獨私懷,誰者可語,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最後化用古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作結。峽中羈旅的愁懷與故事淒艷的結尾及峽中迷離景象打成一片,咀嚼無窮。

全詩把峽中景色、神話傳說及古代諺語熔於一爐,寫出了作者在古峽行舟時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風格幽峭奇艷。語言凝練優美,意境奇幻幽艷,餘味無窮。

名家點評

宋魏泰: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 (《臨漢隱居詩話》)

宋國材:“輕紅”二句曰:“怨甚。”(《孟東野詩集》明凌濛初刻本引)

作者簡介

孟郊像 孟郊像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永康)人。一生困頓場屋,46歲方進士及第,50歲始為溧陽縣尉,不得志,遂降官。後曾入鄭餘慶幕,因母喪解職。元和九年,鄭餘慶為山西南道節度使,聘孟郊為節度使參謀,赴任時於途中暴卒。性格耿介孤直,一生窮愁,不苟同流俗。有《孟東野集》。據宋敏求整理本,存詩為511首,其中絕大多數是傾訴窮愁孤苦的作品,後人評之為“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語),又有“郊寒”之稱。與韓愈等人被後人稱為韓、孟詩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