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鸊鷉

巨鸊鷉

巨鷿鷈(Podilymbus gigas),又名阿提特蘭鷿鷈,是瓜地馬拉阿蒂特蘭湖特有及已滅絕的鷿鷈,生活在海拔1700米的地方。巨鸊鷉是一種巨大的,幾乎不會飛行的鳥。美國生態學家拉巴史迪理(Anne LaBastille)用了25年時間來觀察阿提特蘭鷿鷈,對其滅絕有詳細的資料。

基本信息

特徵

巨鸊鷉巨鸊鷉
巨鸊鷉長46-50厘米,毛色主要呈深褐色,兩側有白色的斑點。腹部呈深灰色,也有白色的斑點。頭部差不多全黑,頸部在春天時有深褐色的斑點,但在冬天時則有白色的斑點。喙中央有一條闊的黑斑紋,春天時呈白色,而在其他季節則呈褐色。瞳孔呈褐色。腳呈石板灰色。腿側扁,極度後移,趾具瓣蹼,基部間微聯,適於潛水。雙翼細小,不能飛行。

繁殖

巨鷿鷈每胎產4-5顆蛋,父母均會孵化及哺育雛鳥。

分布

分布於瓜地馬拉高地上360米深的一個湖泊。

現狀

危機

巨鸊鷉巨鸊鷉
直到大約1965年,其種群相對穩定,大約800隻。然而稍後,發生了一系列對鳥不利的改變。在1958年大口鱸魚和小口鱸魚都被引進了湖中,這些貪婪的捕食者大量的減少了所依賴的螃蟹和魚的數量。到1975年,的種群降到大約210隻。一個保育項目被制定以通過法律、社區教育和棲息地保護來保護這個物種。然而這個措施並不充分,因為和鱸魚相關的其它改變才是破壞這個物種的關鍵。水面在下降,在1965年之後的35年後可能下降了超過6米。砍蘆葦者也破壞著脆弱的棲息地。

研究者通過在繁殖季節的夜間播放雄鳥的叫聲的錄音來調查的種群數量。任何雄鳥聽到了其他雄鳥的叫聲都會回應,這樣就提供了繁殖配對的準確數量。問題是,巨和其近親斑嘴巨的叫聲非常相似。斑嘴巨入侵了這個湖泊,而研究者卻沒有意識到。到1970年代晚期,他們預測了巨數量的恢復。而直到一天他們接近一些的時候他們看到鳥飛開了。他們這時意識到他們統計的不是不會飛的巨,而是其體型更小的,會飛的,分布廣泛的近親。

滅絕

巨鷿鷈的衰落始於1958年,於1960年小口黑鱸大口黑鱸入侵阿蒂特蘭湖後情況更明顯。這些入侵物種令阿提特蘭鷿鷈的食物:蟹及其他魚類的數量減少,甚至殺死雛生的阿提特蘭鷿鷈。阿提特蘭鷿鷈的數量由1960年的200隻降至1965年的80隻。在拉巴史迪理的努力下,它們的數量曾一度回升,於1973年就有210隻。但是1976年瓜地馬拉的地震令湖床斷裂,湖水表面下降,引致它們的數量再一次下滑。於1983年就只餘下32隻,大部份甚至是斑嘴巨鷿鷈的混種。於1989年觀察到最後兩隻阿提特蘭鷿鷈,往後就未曾見到它們,並確認為已滅絕。

保護

巨鸊鷉巨鸊鷉
人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保護這種鳥,而這種鳥還是滅絕了,保護措施的不力負有一定的責任。保護措施的不力一方面在於未能及時找到鳥類數量減少的關鍵原因,另一方面是對鳥類鑑定和監控的失誤。不正確的鳥類鑑定雖然不是其滅絕的原因,也不是其數量減少的原因,但是如果研究者能夠及早的發現斑嘴巨鸊鷉的入侵,也許能夠採取一些有效措施來阻止斑嘴巨鸊鷉在湖泊中取代巨鸊鷉,這樣巨鸊鷉也許還能生存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