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蟒組

巨蟒組

巨蟒組是英國六人喜劇團體,他們的“無厘頭”搞笑風格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影響甚大。巨蟒組的電視喜劇系列“Monty Python and the Flying Circus”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風靡全球,並進而拍攝了幾部經典的劇場版電影,包括《巨蟒和聖杯》《萬世魔星》《人生七部曲》等等,前兩部更是進入了IMDB網站前250的行列。

巨蟒組

成員

巨蟒組MontyPython六位成員,從左至右分別為TerryJones,GrahamChapman,JohnCleese,EricIdle,TerryGilliam,MichaelPalin
巨蟒組成員為以下六位:

格雷厄姆·查普曼,1941年1月8日—1989年10月4日
約翰·克里斯,1939年10月27日出生於英格蘭薩默塞特郡。他在1988年和查爾斯·克萊頓一起共同創作了喜劇片《一條名叫旺達的魚》(AFishCalledWanda,1988)的故事並共同執導了本片,並在片中飾演了其中一位主要角色ArchieLeach。
特里·吉列姆,1940年11月22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是巨蟒組中唯一一位出生於美國的成員。他也是著名導演,導演的作品包括:《時光大盜》(TimeBandits)(1981)、《異想天開》(Brazil)(1985)、《終極天將》(TheAdventuresofBaronMunchausen)(1988)、《天涯倫落兩心知》(TheFisherKing)(1991)、《12隻猴子》(TwelveMonkeys)(1995)和《格林兄弟》(TheBrothersGrimm)(2005)等。
埃里克·艾多爾,1943年3月29日出生於英格蘭南希爾茲達累姆
特里·瓊斯1942年2月1日出生於威爾斯北部科爾溫灣
麥可·佩林,1943年5月5日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謝菲爾德。佩林也在1988年的喜劇電影《一條名叫旺達的魚》(AFishCalledWanda)中飾演了一位主要角色KenPile。

起源

巨蟒組成立於1960年代後期,六位成員在組團之前已經彼此熟識,TerryJ和Michael同出自牛津大學,Graham、John和Eric則都來自劍橋,且先後加入過劍橋的王牌喜劇組合“CambridgeUniversityfootlights”。這五人後都曾為BBC的電視喜劇《TheFrostReport》寫過小品。TerryG當年在紐約《Help!》雜誌社工作時,為Footlights團在美巡迴演出的John拍過一組特輯照片,後來TerryG倫敦發展,就靠著John的推薦打入了電視圈。

1967年,John和Graham合力創作並出演了《AtLast,the1948Show》節目,同時出演的還有MartyFeldman,TimBrooke-Taylor和AimiMacDonald,Eric也在劇中時有出現。第二年,Eric,Michael和TerryJ合力創作了兒童節目《DoNotAdjustYourSet》(DNAYS),出演的還有DavidJason和theBonzoDog(DooDah)樂隊(樂隊中的NeilInnes後來成了Python附屬成員中重要的一員),更重要的是,特里·吉列姆負責了此節目的動畫部分。

1969年初,Michael和TerryJ合寫並出演了一出名為“TheCompleteandUtterHistoryofBritain”的系列現場短劇。John也參與了此劇,當時他已經決定要與Michael進行合作。BBC的一位製作人BarryTook為兩人安排了一次會面。John帶上了自己的寫作夥伴Graham,Michael也帶上了DNAYS劇組的同事TerryJ,Eric和TerryG。六人一碰到一起就擦出了火花(他們都熱愛TheGoons組合和SpikeMilligan的《Q5》電視節目),BBC毫不猶豫地提供了經費,讓他們製作一個十三集的電視節目。

電視

巨蟒組《飛行馬戲團》片頭經典的大腳
巨蟒組2000年美國一區發行的《飛行馬戲團》DVD套裝
第一集“MontyPython'sFlyingCircus”於1969年10月5日播出,節目被擱在了午夜時段,還經常得為其他節目的安排而隨意挪動時間表,甚至英國有些地區的觀眾根本就看不到。儘管如此,節目還是獲得了一定的口碑,這足以讓BBC決定在1970年繼續製作第二季。

第二季播出之後,巨蟒組開始涉足電影,推出了《AndNowForSomethingCompletelyDifferent》。這部電影摘選了前兩季劇集的精華小品重新演繹,主要目的是讓小組打開美國市場,可惜結果並不理想,小組又回到了電視上。

第三季於1972—1973年期間播出,第三季拍完後,John感到劇集已經了無新意,決定不再參與FlyingCircus節目,剩下其餘五人勉力支撐。

第四季(名字改成了簡單的MontyPython)於1974年播出,僅僅維持了6集,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整個系列中最差的幾集。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的《銀河系漫遊指南》(Hitchhiker'sGuidetotheGalaxy)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Adams)也與Graham合作(Graham於他有知遇之恩),為第四季寫了一個小品。

由於劇集在德國大受歡迎,小組曾於1971年底去德國拍了兩集德國版的《飛行馬戲團》,名為《MontyPython'sFliegenderZirkus》,其中包括幾個全新創作的小品。

電影

巨蟒組06年美國一區發行的《巨蟒與聖杯》三碟豪華版DVD
吸取了上一部電影《AndNowForSomethingCompletelyDifferent》的教訓,小組成員決定在下一部電影中要有完全的自主權。

在第三季和第四季《飛行馬戲團》節目的拍攝間隙,小組溜到了蘇格蘭,以很低的成本完成了《巨蟒與聖杯》(MontyPythonandtheHolyGrail)的拍攝工作,TerryJones和TerryGilliam聯合擔任了導演,電影以無厘頭的方式對亞瑟王圓桌騎士的經典傳說進行了重新演繹。電影15萬鎊的預算大多來自於一些當紅樂隊的資助,比如PinkFloyd和LedZeppelin,尤其前者本就是小組的超級冬粉,在錄製專輯《DarkSideoftheMoon》的百忙中還不忘定期觀看《飛行馬戲團》節目。儘管攝製過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難—尤其是蘇格蘭那糟糕的天氣情況,小組還是完成了這部後來取得巨大成功的電影。更幸運的是“HolyGrail”在美國上映時正值Python節目剛開始在美國流行,這一點大大促進了電影的成功,也堅定了小組以電影作為發展方向的信念。

巨蟒組07年美國發行的《萬世魔星》藍光版,這也是Monty Python作品首次進入次世代
時至今日,《巨蟒與聖杯》仍在IMDB網站的前250榜單中高居不下,是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喜劇電影之一。

雙導演的模式為《巨蟒與聖杯》的製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所以經過協商決定,在以後的小組電影中,導演工作只由TerryJones一人擔綱,TerryGilliam則負責藝術設計方面的工作。

07年美國發行的《萬世魔星》藍光版,這也是MontyPython作品首次進入次世代接下來的Python電影就是那部引起了極大爭議的《萬世魔星》(MontyPython'sLifeOfBrian),上映於1979年。

巨蟒組Monty Python live in Hollywood Bowl
電影的點子來源於EricIdle的一句漫不經心的回答,他聲稱他們的下一部電影將叫做“JesusChrist:LustforGlory“(耶穌基督:榮耀的渴望)。經過多次改寫後,最後的劇本已經幾乎和耶穌本人毫無關係了,而是將故事集中在了一名被錯認成了救世主的青年身上。由於原先的出資方EMI的退出,電影一度很有可能要被擱淺。幸運的是,喬治·哈里森(前披頭士成員),這位Python的冬粉實在是太想看到這部電影了,為此,他冒著傾家蕩產的危險,創立了自己的製片公司“HandmadeFilms”,以資助這部電影。

電影在突尼西亞攝製完成,喬治·哈里森也在其中客串出鏡。小組原本還邀請了TheWho樂隊的鼓手KeithMoon在片中飾演先知一角,但開拍前Moon在倫敦寓所中服藥過度意外身亡。

電影上映後遭到了一些信徒的強烈攻擊,並在某些地區遭到禁映,小組成員還參與過相關的電視論戰。儘管如此(或許是正因為如此),影片還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相較於《巨蟒與聖杯》,《萬世魔星》的故事主線更連貫一致,所以很多影迷認為它才是巨蟒小組最好的電影作品。

《萬世魔星》片尾曲“Alwayslookonthebrightsideoflife”由EricIdle創作並演繹,歌曲朗朗上口且幽默樂觀,迅速成了紅遍英倫的流行金曲和足球場上的頌歌。上世紀90年代初,歌曲被EMI作為單曲重新發行,成功打入英國榜前十。

1970年代後期,小組的名聲如日中天,開始像搖滾明星一樣四處巡演。電影“MontyPythonliveinHollywoodBowl“於1982年公映,記錄了他們1980年在洛杉磯好萊塢碗體育館的舞台演出。小組表演了一些他們最受歡迎的小品,熱鬧的場面就像是一出搖滾音樂會。

巨蟒組小組的最後一部電影-Meaning of life
Python們的下一部電影最終成了他們的最後一部電影《人生七部曲》(MontyPython'sTheMeaningOfLife)上映於1983年,同樣獲得了評論與票房的雙豐收,還勇奪當年坎城電影節的評審會大獎。在坎城的頒獎禮上,TerryJones開了個關於賄賂的玩笑,引得全場一陣譁然。

電影包含了一些最瘋狂的Python式段落,包括那首攻擊天主教反避孕政策的歌曲“EverySpermisSacred”(每粒精子都是神聖的),學校里的現場性教育課,GrahamChapman被一群近乎全裸的女子趕下了懸崖,當然還有那位嘔吐不止的creosote先生。

個人事業已小有成就的Gilliam為電影貢獻了一部短片《永葆公司血淚史》(TheCrimsonPermanentAssurance),短片原本只是作為電影中段的串連戲,但在Gilliam的縱容下,短片的規模越拍越大,原定六分鐘的長度被擴展到了十六分鐘,耗費的成本也和剩下整部電影幾乎相當。最後短片被挪到電影開頭,成了一個獨立的序篇。

《Meaningoflife》也是Python電影中歌舞片性質最濃的一部,“GalaxySong”,“EverySpermIsSacred”,“christmasinheaven”都成了膾炙人口的Python歌曲。TerryJones戲仿卡羅爾·里德《Oliver!》的“EverySpermIsSacred”場景精彩程度堪比原作。

其他領域

巨蟒組世界上第一張“三面”唱片
在忙於電視和電影的同時,Python們也參與了一些其他工作,尤其是一系列的著作和錄音。這些作品和他們的電視、電影一樣具有創新性,唱片“TheMontyPythonMatchingTieandHandkerchief”(巨蟒鞋帶與手帕)還是世界上第一張“三面”唱片-唱片的反面被第二道凹槽分成了兩部分,聽到什麼內容取決於唱針落在哪一部分。
巨蟒組2003年小組發行的官方自傳
作為Python的傳統,他們的書籍和錄音同樣引起了一些爭議,書籍“MontyPython'sBrandNewBok5”的白封面上特意做了一個仿真的髒手印,在書店裡引起了一定的混亂;唱片”MontyPython'sInstantRecordCollection“同樣給店主們添了很多麻煩,TerryGilliam設計的摺疊式封套(組合起來後看起來就像是一疊唱片)太過複雜,經常被客戶無意間弄斷,後來發行的版本不得不換上了一種簡單得多的封套;唱片“MontyPython'sContractualObligationAlbum”(巨蟒契約所迫下的專輯)在另一種方面也引起了爭議,其中的那段小品“FarewelltoJohnDenver“(一小段Denver名曲”Annie'sSong“之後傳來的是某人被扼死的聲音)在後來的版本中被刪去替換成了一段空白和TerryJones的致歉,而另外一首“SitonMyFace”由於涉嫌抄襲也險些遭到同樣命運。

後巨蟒生涯

除了小組創作之外,六位成員隨後也有各自的事業發展:

GrahamChapman在七十年代中期公開了自己的同性戀身份,成為了一名同性戀權益鬥士。他的演藝事業並不成功,幾部電影如《TheOddJob》(1978年)、《Yellowbeard》(1983年)都淪於平庸。1989年,Graham因病去世。

JohnCleese在電視和電影雙重媒介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七十年代中,他和當時的妻子ConnieBooth共同創作並出演了情景喜劇《FawltyTowers》,大獲成功,劇集也被公認為英劇史上最佳之一。1989年,他憑藉自己編劇並主演的喜劇電影《一條名叫旺達的魚》(AFishCalledWanda)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提名。進入新世紀,Cleese更熱衷於在好萊塢大片中客串圈錢,《哈利波特》HarryPotter)、《史萊克》(Shrek)和《霹靂嬌娃》(Charlie'sAngel)系列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TerryGilliam繼續了從《巨蟒與聖杯》開始的導演事業,他在八、九十年代執導的一系列電影如《時光大盜》(TimeBandits)(1981)、《異想天開》(Brazil)(1985)、《12隻猴子》(TwelveMonkeys)(1995)都已成為經典;電影背後每每與片場糾纏不清的鬥爭也成了他個人的招牌標籤。

EricIdle在後Python時期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偽紀錄片的先驅作品《TheRutles:AllYouNeedIsCash》(1978年),片中他成功地打造了一支戲仿“披頭士”(TheBeatles)的樂隊TheRutles。他也是六人中最愛打著小組旗號斂財的一位,近年來音樂劇《Spamalot》的成功讓他名利雙收。

TerryJones在後Python時期和MichaelPalin聯合編寫了又一部成功電視喜劇《RippingYarns》,他的導演事業卻不算成功,幾部野心之作如蒂姆·羅賓斯(TimRobbins)主演的冒險片《EriktheViking》(1989年),和名著改編的《楊柳風》(TheWingintheWillows,1996年)都成績平平。後Python時期,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對中世紀歷史的研究上,無論是個人著作還是為BBC拍攝的紀錄片都取得了不俗的反響。06年10月,Jones被診斷出患有腸癌,所幸術後恢復良好。TerryJones還曾為標準公司(TheCriterionCollection)出品的三部雅克·塔蒂(JacquesTati)作品DVD做了視頻引言。

MichaelPalin,作為Python中公認“最可親的一位”(Theniceone),除了繼續在影視圈獲取成功外,他還成為了一名旅行家。Palin為BBC主持的一系列旅遊節目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也為他贏取了英女王頒發的CBE勳章

現狀

巨蟒組虛擬“重組”
儘管“MeaningofLife”最終成了真正意義上Python的最後一部作品,但貫穿整個1980年代,一直都流傳著Python要重組的說法,另一出舞台表演,另一部電影,另一部電視系列劇……問題是每個獨立後的Python成員都忙於自己的(或是互相的)事業,很難找出時間來讓他們六個人重新聚在一起。1988年,GrahamChapman被診斷出患上了癌症,儘管他一度聲稱已經戰勝了病魔,但最終還是於1989年10月4日去世,就在“FlyingCircus”節目播出二十周年的前一天。在Graham的葬禮上,老拍檔JohnCleese念了一段充滿Python風格的悼詞。

Python小組在1998年重組參加了在美國科羅拉多州Aspen的一次舞台演出,英國喜劇演員EddieIzzard替代了Graham的位置。Graham也“出現”在了舞台上(在一個骨灰盒中),演出結束後被TerryGilliam“不小心地”踢倒撒開。此時關於新的電影或是舞台演出之類的說法又開始流傳,但都未能實現。1999年,小組又聚在BBC,參與了三十周年的慶典,並以虛擬的方式進行了“重組”。

巨蟒組清唱劇Not the Messiah
如今,Python組合以網站的形式繼續維持著,他們的官方網站:www.pythonline.com。這個網站更像是EricIdle的個人作品,但其他幾人也偶爾會參與進來
巨蟒組音樂劇Spamalot
清唱劇NottheMessiah2005年,EricIdle獨立創作了音樂劇《Spamalot》,將MontyPython的名字帶回到了聚光燈前。《Spamalot》是以電影《巨蟒與聖杯》為基礎,融入了一些經典Python小品,加以整合修改,組成了一部全新的百老匯音樂劇。

該劇的音樂由Idle和《Meaningoflife》的配樂師JohnDuPrez聯合打造,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麥克·尼科爾斯,初始演員包括替《辛普森一家》配音而走紅的HankAzaria,電視劇《Fraiser》的明星DavidHydePierce和《洛基恐怖圖片秀》(TheRockyHorrorPictureShow)的主演TimCurry等。

《Spamalot》於2005年3月公演,預售票房創下了百老匯記錄,同年拿到了托尼獎(Tony)的三項大獎,包括最佳音樂劇獎項。

2007年6月,Idle的清唱劇《NottheMessiah》在蒙特婁做了首演,這次創作的靈感源泉是《萬世魔星》

影響

當然,如今的大眾文化中也到處都是對Python的引用,短語“thisisanex-parrot”和“nudge,nudge,winkwink,saynomore”已經成了英語術語,單詞“Pythonesque”也進入了英語字典,它是這么定義的:Pythonesque,形容詞,,意指幽默的,奇異的和超現實主義的,來源於BBC電視喜劇節目”MontyPython'sFlyingCircus“。

科學家(尤其是計算機科學家)在命名新事物時經常會從Python上尋找靈感:網路術語“spam”(垃圾郵件)來自於一個Python小品,而程式語言“Python”更是一種直接的致敬。1985年發現的一塊巨大的蛇化石也被命名為拉丁語“Montypythonoidesriversleighensis6”(Riversleigh是化石的發現地)。

當然,Python更廣泛的影響還是在影視文化方面,“MontyPython風格”這類字眼經常見諸於報章、網站的影評、劇評上。BBC的三十周年慶上,《南方公園》(SouthPark)的創始人TreyParker和MattStone獻上了一個綁架Gilliam老媽的小品,手法之搞怪也算是對前輩們最好的致敬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