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女故事

巧女故事

巧女故事以才智過人的女主人公為中心,表現她們順利地應對各種難題和巧妙地解決各類矛盾的過程,歌頌婦女的聰明才智。巧女故事在中國各族人民中長期流傳。

巧女故事在中國各族人民中長期流傳。不少巧女故事表現女主人公智力機敏,她們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猜破對方設定的隱語。一位老人讓回娘家的三個媳婦各帶紅心蘿蔔、紙包火和無腳團魚回來,三個媳婦在路旁作難啼哭,王屠戶的女兒巧姑上前詢問之後,立即告訴她們這三件東西就是雞蛋、燈籠和豆腐。有些巧女故事偏重於表現女主人公應對敏捷,口才出眾。她們心靈口巧,即使面對秀才和權貴的挑釁,也能應付裕如。一則故事說,知府刁難巧婦,要灌得滿大海的清油,她讓他先把海水車乾;要遮得住天的黑布,她反問他天有多寬。知府只好認輸作罷。

巧女故事 巧女故事

一部分巧女故事突出女主人公處事通達,善於治家。故事<寶碗>說一個孫媳婦眼見婆婆虐待太婆,在太婆打碎用餐的貓碗時,故意訓斥她說:“你把這只可以傳代的寶貝飯碗打破了,將來叫我拿什麼碗給我的婆婆盛飯吃呢?”她的婆婆幡然醒悟,從此善待太婆,家庭矛盾因此得到解決。

還有一些故事表現巧女自己作主選擇配偶,慧眼識人,締結了美滿的姻緣。壯族故事<一塊黑鐵黑黝黝>中,有待婚配的巧妹在竹樓門口掛出一塊黑鐵,前來求婚的青年都要以此為題唱歌。結果她拒絕了在歌唱中表示想用鐵打鎖鎖倉樓的財佬的兒子,想用鐵打秤錘秤桿多賺錢的商人和想用鐵打硯池一心求取功名的文人,而選中了要把黑鐵打鐮刀鋤頭的勤勞的種田小伙子。總之,故事的女主人公通過現實的手段,把難題逐一解決,在事件的發展中始終處於主動的和成功的地位。在封建禮教的長期控制下,民間巧女故事從肯定婦女的才智和作用的特有的角度,表達了勞動人民對自身才智的珍視和自豪,對男女平等的樸素認識,以及追求自由幸福的願望。巧女的故事也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禮教的烙印及小農的保守心理。

巧女故事成功地塑造出心靈手巧、能言善辯、有膽有識、機警果斷的女性群像,普遍採用了難題速解這個辯證統一的藝術手段。有的故事通過巧女和其他人物的巧拙對比而突出其非同一般的才智。

歷代文人著作對巧女故事有零星記載。晉人裴啟所撰<語林>錄有兩則巧婦舌辯駁倒文人的故事(原書已佚,見類書)。類書中還引有<衝波傳>所記孔子為穿九曲明珠而請教採桑娘的故事。宋人<事林廣記>中的<兄弟相拗>敘述三兄弟相爭,最年幼者因得到妻子的幫助而反敗為勝。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一些民俗學者和知識分子注意蒐集巧女故事,在《民俗》等刊物上多有刊載。林蘭編有《巧媳婦故事》專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族巧女故事的蒐集、整理和出版更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