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

嶽麓山--

在嶽麓山半腰,系晉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寺。 嶽麓山除禹王碑外,還有一塊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 一天,他在嶽麓山偶遇另一位湖南名詩人李群玉。

地理位置

嶽麓山位於長沙市湘江西岸。舊志稱當衡山(南嶽)之足,故以麓名。

嶽麓山--嶽麓山--
南北朝宋劉宋時《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面積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碧嶂屏開,秀如琢玉,層巒聳翠,山漳幽深。自西漢以來,歷代都有遺蹟可覓,以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望湘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刻禹王碑為最有名。嶽麓山又是湖南重要的文教育區,湖南大學、中南礦冶學院、湖南師範大學等大專院校和一些科研單位匯集城此。附近又多橘園,1975年闢為公園。1972年湘江大橋建成後,嶽麓山、橘子洲和長沙市區聯成一體,遊覽極為方便。為全國自然風景名勝區。

嶽麓山總面積 36平方公里,由麓山、天馬山、桃花嶺、石佳嶺四個景區及新民學會舊址、南津城士城頭二景點組成。麓山景區為全區精萃所在,面積6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300.8米。碧嶂屏開,秀如琢玉,層巒疊翠,山澗深幽。

嶽麓山景區薈萃了湘楚文化的精華,名勝古蹟眾多,集儒釋道為一體,革命聖跡遍布且植物資源豐富。

嶽麓山--嶽麓山--
白鶴泉禹王碑、舍利塔、飛來石、自來鍾、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間;山中現有植物174科559屬977種,其中晉朝的羅漢松、唐代銀杏、宋時香樟、明清楓栗均系千年古樹,老乾虬枝,蒼勁挺拔,高聳入雲。座落在山中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冠;古麓山寺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山頂有道家的二十澗真虛福地雲麓道宮;地處青楓峽的我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建於清乾隆57年,為風景絕佳之地,也是毛澤東同志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系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動植物以及文化古蹟、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紀念遺址等組成,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已開放的景區有麓山景區、橘子洲頭景區。其中麓山景區系核心景區,景區內有嶽麓書院、愛晚亭、麓山寺、雲麓宮、新民主學會景點等。規劃開放的景區有:天馬山、桃花嶺、石佳嶺及土城頭景點等,總面積達36平方公里。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臨茫茫原野,東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馬、鳳凰、橘洲橫秀於前,桃花、綠蛾竟翠與後,金盆、金牛、雲母、圭峰拱持左右,靜如龍蛇逶迤,動如駿馬奮蹄,凌空俯視如一微縮盆景,測視遠觀如一天然屏壁。可謂天工造物,人間奇景,長沙之大觀。

嶽麓山風景名勝區自古以來就以山清水秀著稱於世,它主要有清風峽景區、雲麓峰景區、萬景園風景帶、赫石坡景區、儒家勝地、佛寺探幽、雲麓道宮、橘子州頭等景區。

景區簡介

愛晚亭

原名紅葉亭,又稱愛楓亭。在嶽麓山嶽麓書院後清風峽的小山上。

嶽麓山--嶽麓山--
四周皆楓林,春時青翠,夏日陰涼,深秋則楓葉紅艷,別有桂趣。亭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因取唐杜牧“停滯不前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意而名。光緒、宣統年間,湖南高等學堂臨督程頌萬將張南軒與錢南園游山七律詩刻於亭中方石上,題名“二南詩刻”,亭前石柱刻對聯曰:“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雲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亭右有清楓橋,下面小溪叫蘭澗,1952年亭又經修葺,朱欄藻井,煥然一新,毛澤東題有“愛晚亭”額。

黃興墓

在嶽麓山上。墓由三層台階百餘級踏步導入,墓碑為一四棱形的整塊4乳白色岩石琢成,全高約10米,因地處嶽麓山高峰開闊處,顯得格外聳拔、挺秀、眺望湘江江,長沙景物盡入眼底。黃光(1874—1916),朱名軫,號杞園,又號克強,湖南善化(今長沙)人,辛亥革命重要領導人,史有“孫黃”之稱。1904年組織華興會,翌年8月與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組織中國同盟會,曾生動並領導欽州、廉州(治今廣西合浦)、鎮獻花(今友誼關)、河口、廣州等地區反清戰役起義,任民軍戰時總司令。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袁世凱稱帝後,任討袁軍總司令。1914年赴美醫病,1916年病重回國,10月31日於上海病故,時年43歲,次年移柩長沙,國葬於嶽麓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麓山寺

在嶽麓山半腰,系晉初古寺,是佛教人湘最早的一所大寺。明神宗時

嶽麓山--嶽麓山--
更名為萬壽寺,民國初年復名,古麓山專。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用“寺門高開 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的詩句稱頌殿字宏大。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於 1944年被炸毀,僅存山門和觀音閣,現已修整一新.山門上有“古麓出寺” 的橫額,兩旁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對聯,門外古楓參天,濃 蔭覆蓋,門內園圃百花爭艷。觀音閣為磚木結構,1955年曾加以修葺,1980 年再次修整恢復原貌,並在廳堂神龕中置觀音像。閻內常舉辦小型書畫展 覽。觀音閣前有兩株羅漢松,左邊一株是六朝遺蹟,稱“六朝松",樹 齡在1700年以上, 是嶽麓山植物界的"元老", 老乾新枝,紛繁翁 郁,彌足珍貴;右邊一株於清代被巨風拔去並被清代人補植。兩棵古松 並峙於閣前,遊人樹下經過,若入關隘,故有“關松"之稱。

古老文化歷史

嶽麓山位於長沙西郊,湘江西岸,是南嶽衡山72峰之一,

嶽麓山--嶽麓山--
北朝時的《南嶽記》就提到:“南嶽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嶽麓山由此得名。嶽麓山周圍有天馬、鳳凰、綠蛾、金牛等峰嶺拱護,連巒疊峰數十公里,山中石骨巷秀,樹木蔥鬱,如一翡翠玉屏,橫叢在湘江兩岸,人們稱它“碧嶂屏開,秀如琢玉”,有“嶽麓之勝,甲於楚湘”的美譽。所以,自古有無數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要到這裡游賞,從而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蹟與文化故事。到宋代,隨著潭州講學之風的盛行,嶽麓山更是勝友如雲,張、朱熹等人經常留連山間,感慨“年華供轉徙,眼界得清新”,使嶽麓山文化色彩更加濃厚。
嶽麓山雲麓峰左側峰巒上著名的“禹王碑”是嶽麓山古老文化的象徵,是宋代摹刻至此的。這塊碑石刻有奇特的古篆字,字分9行,共77字。相傳4000多年前的洪荒時代,天下被淹沒洪水之中,大禹為民治水,到處奔波,疏導洪流,竟“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不入”,最終制服了洪水,受到百姓的尊重。傳說大禹曾到過南嶽,並在岣嶁峰立下了這塊石碑。東漢趙嘩《吳越春秋》就記載了這一傳說:“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投金簡玉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唐代韓愈為此登臨岣嶁峰尋訪禹碑,雖未親見,卻留下了“蝌蚪拳身薤葉撥,鸞飄風伯怒蛟螭”的詩句。1212年(宋嘉定五年),何致游南嶽,在岣嶁峰摹得碑文,過長沙時請人翻刻於嶽麓山顛。宋以後,碑被士所掩。明代長沙太守潘鎰找到此碑,傳拓各地,自此禹碑名聞於世。明楊慎曾撰禹王碑釋文:
“承帝日咨,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
嶽麓山--嶽麓山--
宿嶽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鬱塞昏徙。南瀆愆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據學者研究,這篇碑文既不同於甲骨鐘鼎文,也不同於籀文蝌蚪文,很難辨認,楊慎釋文也只是一說,難作定論。加上我國歷代碑石中尚無夏禹時代的實物例證,因而此碑很可能是後人假託而成。但韓愈所聞,何致翻刻卻是事實,所以即使是唐宋時所刻石碑,也已是千餘年前的珍貴古物了。明清兩代,吟詠禹王碑的詩詞很多,有朱翊鑾的《禹跡亭》、崔應科的《禹碑》、石公蔭的《登禹王碑憩望》、沈一揆的《禹碑》等等。大都表達了對大禹治水功績的敬仰和對碑文難以認釋的感嘆,如沈一接的詩云:
“平成績奏幾千年,石壁遺文尚宛然。豈是後人偏好事,應知古聖示心傳。龍蛟影動雲煙亂,珠露光凝日月懸。愧我讀書無萬卷,空來擬議未能詮。”
現在全國各地有10餘處禹碑,據說都是由嶽麓山禹碑復刻的,由此也可見它的珍貴。
嶽麓山除禹王碑外,還有一塊著名的碑刻——麓山寺碑。碑高近3米,寬1米多,由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撰文和書寫,黃仙鶴刻石。碑額篆書“麓山寺碑”4個大宇,碑文共1400餘字,駢散文體兼用,敘述了麓山寺自晉泰始(265-274)年間建立至唐開元(713-741)立碑時500年間的興廢修葺、歷代禪師宣揚佛法的經過,以及嶽麓山的佳麗風光。
李邕,揚州江都人,史書記載“邑之文,於碑頌是所長”。
嶽麓山--嶽麓山--
由於他任過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所以這碑又名“北海碑”。李邕撰寫的此碑碑文為行楷書,詞句華麗,字型秀勁,集漢魏碑銘之長。在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中,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碑的背面還有米芾等宋元名家的題名,因而歷代書家都將它視作珍品。由於此碑的文采、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所以人們又稱它“三絕碑”。“三絕碑”在我國古代碑刻藝術中聲譽很高,碑字用行書是此碑新創,筆力雄健渾厚,後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等都沿襲其法。元代書法大家趙孟自言:“每作大字一意擬之”。自古至今,許多著名文人遊覽嶽麓山時都特意來觀摩此碑,宋代的張、明代的李東陽等都留下了吟詠它的詩篇,可見其對後人影響之大。
唐代是詩的盛期,當駱賓王、杜甫;李白、李商隱等著名詩人往來吟詠古長沙時,長沙本地的俊傑之士也才華畢露,他們撰文作詩,聯句競對,從而引出了一則王磷、李群玉麓山競對的佳話。王是長沙人,善作詩詞,才思敏捷,唐鹹通(860-872)年間,由觀察使崔鉉推薦,到長安參加“日試萬言科”。考試那天,王請到10位書吏,各給筆墨紙張,然後自己往來口授,10吏筆不停書。首題《黃河賦》3000字,數刻而成,再記《鳥散余花落》詩20首,到中午就已寫就了7000言。當時掌權的宰相路嚴見王才華出眾,想羅致門下,派人召見王,王謝絕,路嚴大怒,絕了王的仕途。王便獨自返回長沙,寄情于山水之間放懷詩酒。一天,他在嶽麓山偶遇另一位湖南名詩人李群玉。李群玉曠逸不樂仕進,專以吟詩自娛,詩筆妍麗,才力邁健,又好爭勝斗強,恃才自傲。兩個要遇時,李群玉問王:“公何許人?”王回答:“日試萬言王。”因為李群玉一向看不起孜孜於功名仕途的人,又認為日試萬言只有應酬工作,算不得真才華,便在言語中對王顯出輕視的態度,王覺察到後,裝作不知,只是提議兩人以聯句較量才力,李群玉毫不在意,一口應允。不料王占對快捷,佳句泉涌,李群玉幾乎無法應付,當王吟出“芍藥花開菩薩面,棕櫚葉散夜叉頭”的絕句時,李群玉不覺傾倒,連嘆“好句、好句”,自愧不如。從此,李群玉與王結為好友,麓山競對的佳話也在湖南廣為流傳。
宋代嶽麓山還產生了一則湖湘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胡寅怒斥奸臣的故事。南宋初年,金兵不斷南侵,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左,執掌朝柄的秦檜等人畏敵如虎,一味妥協投降,胡寅目睹國家的內憂外患,心急如焚,對南寧朝廷極為不滿,對秦檜之流深懷憎恨,他憤而辭去京官,請示歸回湖南和父親胡安國、弟弟胡宏等一同居住生活。一次,胡寅正在長沙嶽麓山遊覽麓山寺,突然聽到秦檜黨羽劉旦來湖南做官的訊息,他非常氣憤,便揮筆在牆壁上大書“是何南海之鱷魚,來作長沙之鳥。”南海鱷魚的比喻,來唐代韓愈的《祭鱷魚文》。傳說韓俞初任南海邊潮州刺吏,知道惡溪中有鱷魚把百姓的牲口幾乎吃光了,便寫了《祭鱷魚文》投入惡溪命鱷魚限日離開潮州遷往南海,否則將弓矢捕殺殆盡,結果鱷魚懼怕潛走,以後潮州永無鱷魚。劉旦恰好是潮州人,胡寅是將他比喻成了那兇殘虛偽的潮州鱷魚,又到長沙來為害百姓了。劉旦見了這題句,知道是在譏諷自己,便向秦檜告狀。胡寅因而落職,20年不再做官。這表現出胡寅和其他湖湘學派創始人一樣,節操凜然,一身骨氣,為嶽麓秀山增色不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