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聖宮

崇聖宮

崇聖宮,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萩蘆鎮崇聖村,建於隋末,後祭祀孫悟空,為東南亞等國家及國內所有“孫”宮“孫”廟,為已批准的道教活動場所,民間傳說此宮靈驗。

基本信息

簡介

崇聖宮崇聖宮
崇聖宮位於涵江區萩蘆鎮崇聖村,始建於唐代,歷有重修,清朝重修,近代再修,保留清代建築樣式。當地民眾留傳“未有興化,先有崇聖”的傳說。廟內供奉齊天大聖、五穀王等菩薩,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民眾來此參觀旅遊,特別是農曆正月十三、十四兩天,宮內菩薩出巡又演出,周邊新縣、莊邊、白沙等地民眾來朝拜的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建造歷史

崇聖宮崇聖宮
崇聖廟內豎一塊二米高的石碑,翔實地記載古廟建造經過及歷史沿革。唐朝中葉,安祿山造反,中原一帶百姓紛紛南逃,一些人在莆田山區一帶開荒繁衍,蓋此廟作為祭

祀之用。所以當地民眾還留傳“未有興化,先有崇聖”的傳說。可惜後來這座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廟被夷為平地,民眾痛惜不已。改革開放後,海外“三胞”紛紛回鄉探親,探尋此廟蹤跡。旅居新加坡29位僑胞聯合捐款10餘萬元,在當地民眾大力支持下,在原地重新建起崇聖宮。

現在的宮址面積約有8畝多,位於涵新公路東側,交通十分便利。二進式的廟內供奉三尊齊天大聖、五穀王等菩薩;宮前有一個大埕,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可供數千人觀眾看戲。廣場南面新建一個水泥戲台,最近又由新加坡陳先生等同胞捐款建一個高約5米、寬4米大門,門頂雕畫幾十幅各種花鳥故事。如八仙過海、莆田廿四景等。廟前由一位華僑捐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

民間故事

崇聖宮崇聖宮

憑憑崇聖宮

從前山裡有個村莊叫頂坑樓仔,離城裡有七八十里,儘是崎嶇難行山路,交通閉塞,可謂山里旮旯。山里文化生活落後,別說開展什麼文娛活動,就是看一場戲都很難。以往戲班很少到山裡演出,山民們一年難得看一次戲,要看得到十多里外的萩蘆崇聖宮去。

有一年春社活動要演戲,當地民眾花了比人高一倍戲金雇一戲班演出,還要叫四個挑夫到萩蘆去挑戲籠裝戲服的道具進山。過去演戲,節目由當地鄉老點。這個鄉老曾經在崇聖宮看過一齣戲,覺得很好看,但因不識字不知戲名。當演員拿戲簿請他點戲時,他就說:“憑憑(方言,按照、依照之意)崇聖宮。”對方聽了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忙問:“崇聖宮演的是哪一齣戲?”鄉老說:“紅臉大漢帶嬸娘(女人)。”那演員便回到戲班告訴班主。班主翻開劇目一看,正好有:“紅臉大漢帶嬸娘”這齣戲,於是戲仔(演員)們立刻化妝開演。

戲演完後,班主去討戲金,鄉老只肯付給一半。班主忙問為什麼扣去一半戲金?鄉老說:“你們欺負我們山里人沒有看戲是嗎?一齣戲折扣了一半。”班主說:“你不是說要看‘紅臉大漢帶嬸娘’,我們全本演完,沒有折扣。”這個鄉老生氣地說:“我說‘憑憑崇聖宮’紅臉大漢帶嬸娘哪是這樣的。無刀使棒‘猶則可’,安有關帝爺(關雲長)搬一嫂!”意思是說沒有大刀使棒代替還可以原諒,哪能只護送一個女人呢?他老人家不知道劇目被偷梁換柱了。原來,崇聖宮演出的是《千里走單騎》(關帝爺搬二嫂),而該戲班沒這劇目,於是就換成《千里送京娘》。前者是拿大刀的關雲長護送兩位嫂嫂,後者是趙匡胤護送落難姑娘京娘,是完全不同兩齣戲,但有其共同點,關雲長趙匡胤都是紅臉,都“帶女人”。因此,戲班陰差陽錯,來個移花接木,結果鬧出一場笑話。

這事傳揚開來,從此碰到有人做事要照老規矩辦,就說:“憑憑崇聖宮”,成了莆田方言口頭禪,一直流傳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