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館

崇文館

崇文館,魏明帝曾置崇文館學士。唐貞觀十三年(639年)設定崇賢館,歸東宮直轄。至上元二年(675年)因避太子李賢名,改為崇文館,置學士掌經籍圖書,教授生徒;置校書郎掌校理典籍。學生二十名,均選自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

介紹

崇文館唐官署名。太宗貞觀十三年(639),置崇賢館,屬東宮系統,有學士二人,掌經籍圖書,教授諸生,均如門下省所屬弘文館之例。學士之下有校書郎二人,掌校理書籍。高宗上元二年(675),避太子李賢名諱,改稱崇文館。學士出缺時,由庶子領館事。肅宗時,以宰相為學士,領館事。德宗貞元八年(792),隸左春坊。

崇文門

崇文館崇文館
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 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 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呢,呵呵。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圖書館

崇文館崇文館
系地級綜合性公共圖書館,是崇文區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全市的公益性文獻信息服務機構。1956年11月23日,崇文區圖書館建館,館址在崇文區大石橋火神廟25號。當時為首都圖書館的分館,業務工作歸首都圖書館負責,行政管理歸區人民政府文化科。建館初期館內只有七名工作人員,15700冊藏書,30多種雜誌,10多種報紙。

文革期間圖書館被撤消,1974年又恢復建制,館址遷至廣渠門大街220號。1988年7月1日,崇文區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館址在崇文區幸福大街甲28號。現有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職工43人,閱覽座席626個,日平均接待讀者上千人次。在1994年全國首次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是1996年第62屆國際圖聯大會期間指定參觀單位之一。崇文區圖書館現有藏書44萬冊,以收藏社科、文學、科技類圖書、期刊、報紙為主,並收有各種光碟資料。

業務機構設有采編室、外借處、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室、少兒借閱室、電子閱覽室、地方文獻室、自習室和北京包裝資料館等。包裝資料館作為館中“館”,以專門收藏國內外包裝專業圖書報刊等為特色,目前已收集美、英、法、德、日等國家及港台地區原文包裝雜誌二十多種,中文期刊六十種,以及數千冊圖書及產品樣本資料,並面向社會為各界提供文獻信息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