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棗

山西大棗

黃河流域兩岸地帶培育的大紅棗,學名"木棗",是山西四大名棗之一。自占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歷史悠久。大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

簡介

黃河流域兩岸地帶培育的大紅棗,學名"木棗",是山西四大名棗之一。自占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歷史悠久。大棗最突出的特點是維生素含量高。在國外的一項臨床研究顯示:連續吃大棗的病人,健康恢複比單純吃維生素藥劑快3倍以上。因此,大棗就有了“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紅棗為溫帶作物,適應性強。紅棗素有“鐵桿莊稼”之稱,具有耐旱、耐澇的特性,是發展節水型林果業的首選良種.

科 屬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植物界 Plantae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鼠李目 Rhamnales
科:鼠李科 Rhamnaceae
屬:棗屬 Ziziphus
種:棗 Ziziphus jujuba Mill.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小枝成之字形彎曲。有長枝(棗頭)和短枝(棗股),長枝“之”字形曲折。葉長橢圓形狀卵形,先端微尖或鈍,基部歪斜。花小,黃綠色,8-9朵簇生於脫落性枝(棗吊)的葉腋,成聚傘花序。核果長橢圓形,暗紅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鋸齒緣,基出3脈;托葉成刺,長刺直伸,短刺鉤曲。腋生聚傘花序;花小,黃綠色;萼片5,較大;花瓣5,條形;雄蕊5枚,和花瓣
對生;心皮2,合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1胚珠。核果長圓形,果核兩端尖,通常僅1枚種子發育。花期5~6月,果期9月。我國特產,主產黃河流域沖積平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為我國主要果樹和木本糧食樹種。

生長習性

暖溫帶陽性樹種。喜光,好乾燥氣候。耐寒,耐熱,又耐旱澇。對土壤要求不嚴,除沼澤地和重鹼性土外,平原、沙地、溝谷、山地皆能生長,對酸鹼度的適應範圍在pH5.5-8.5之間,以肥沃的微鹼性或中性砂壤土生長最好。根系發達,萌櫱力強。耐煙燻。不耐水霧。
棗在我國的文字記載就有三千多年。關於棗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現於《詩經》,在《詩·豳風·七月》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魏風》中有“園有棘,其實之食。”《小雅》中有“營營青蠅,止於棘。”《秦風》中有“交交黃鳥,止於棘。”棘,指的就是棗樹。儒家經典對棗的記述更為詳盡,《周禮·天官·籩人》里講“饋食之籩,其實棗、鹵、桃、榛實。”《儀禮·聘禮》中說,棗、栗還是古代諸侯相互借路相互問候之際,帶給掌管朝覲官員的禮物,用兩個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邊有蓋的方竹簋,一個裝滿棗,一個裝滿栗,一齊獻上。《儀禮·既夕禮》上說,在土葬前最後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種要有棗糗、栗脯。《儀禮·特牲饋食禮》和《儀禮·有司》中講,諸侯及下邊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廟,祭品種除有規定的牲畜外,均有棗和栗,而且棗栗由誰擺放,都有講究。再以後《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秦遊說六國時,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實於民,此所謂天府也。”這說明棗是當時燕國北方的經濟命脈,是帝王考慮治國安幫國策的依據之一。對於棗樹的栽植培育,《廣物博志》有記載:“周文王時,有弱枝棗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樹苑中。”《齊民要術》的記載更為詳實:“選(棗)好味者,留栽之,候棗葉始生而移之。”“棗性堅強,不以苗掠。” 《爾雅·釋木》是我國第一部記錄解釋棗品種的書,其記錄的周代棗品種已有壺棗、要棗、白棗、酸棗、齊棗、羊棗、大棗、填棗、苦棗、無實棗等十一種。到元代,《打棗譜》中記錄定型的棗品種多達七十二種。到清代乾隆時期,《植物名實圖考》所記錄棗品種達到了八十七種。
可以說,從古代採食果腹到後來種植,從古代給王進食之品到諸侯相互問候禮品,以至到儒家“三禮”(即喪禮、葬禮、祭禮)用品、明 清時期皇室供品,再到後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有意識地大規模種植,棗作為果品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幾千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棗樹與棗鄉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種棗、管棗、用棗、變著法兒吃棗,也寫棗、誦棗、唱棗、畫棗,棗就 慢慢進入和融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逐步形成了棗文化。棗的思想、棗的文化與棗鄉的風物人情、民間風俗水乳交融,棗文化便在歷 史長河中隨著歷代傳承越積越厚,變得豐富寬博,從不同層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著人間萬象。
棗文化主要表現在文藝、政治、經濟、哲學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棗樹與歷史、文化、民俗,與戰爭、政策、古今名人,與農業、工業、旅遊業,與人名、地名、日常生活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處處都留下了棗文化的痕跡。描寫棗或者與棗有關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棗文化的靈魂,主要包括有關棗的傳說、故事、小說、詩詞、散文、戲劇、成語、謎語、歇後語、對聯、笑話、繞口令、寓言、格言、諺語、繪畫、 攝影、雕塑、歌曲和器樂等。
棗被歷代詩人寫入詩辭歌賦中,詠頌棗樹的詩文比比皆是。透過這些詩文,我們就穿越了時空隧道,能夠盡情領略先前棗鄉風光、感受歷 史滄桑、回味故人先賢和當代人愛棗的情懷。唐朝詩人李頎吟詠“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末落桐蔭長”,唐代另一著名詩人劉長卿詩云“行過大山過小山,房上地下紅一片”,宋代詩人張耒寫到“棗徑瓜田經雨涼,白衫烏帽野人裝”,清代慶雲縣令桂山吟到“正是晴和好時節,棗芽初長麥初肥”,另有詩人也寫到“叢林騰赤霞,千家射雲紅”,當代詩人更是發出讚嘆“漫漫秋風夕照中,婆娑一樹萬珠紅”,悠然和諧的田園風光躍然紙上。宋代大詩人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欣然作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表達了他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 清代詩人崔旭寫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紅珠顆顆壓枝園;長腰健婦提筐去,打棗竿長二十拳”,又有詩人寫到“春風已過又秋分,打棗聲宣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雲紅”,金秋時節小棗豐收的景象如聞其聲,如觀其景。清代李魯“添得棗林路欲歧,行人道是舊西溪。紅綾車慢梨花水,風暖沙柔陷馬蹄”的詩句描寫出了棗園的旖旎風光。在抗日戰爭年代,肖華司令員在其創作的《魯冀邊進行曲》中慨然唱道“不怕二百個據點的敵人瘋狂掃蕩,任它從橫的公路網,離敵人三五里宿營,不怕吃的是樹葉和棗糠,永遠站在我們的崗位上,環境越困難越是我們的光榮;同志們,我們要乾到底,我們一定要勝利!”表達了我軍區子弟兵抗戰到底的堅強意志和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山西十大名棗

1 呂梁木棗

木棗是山西省的主栽品種,栽培歷史已有1300多年,主要分布於晉西黃河沿岸的臨縣、柳林、石樓、永和縣。這裡海拔高、氣溫高,日照強、氣候乾燥,有利於紅棗的生長的糖分積累。柳林木棗年量達5000萬公斤。其特點是:核小、肉厚、糖分大、耐儲存、宜運輸。木棗新鮮時甜中含酸,脆而可口,曬乾後肉潤強油,糖絲長亮,其營養價值豐富,在百克棗中,含蛋白質3.3克,脂肪0.4克,含有鐵、磷、胡蘿蔔素等各種元素,具有健脾、安神、補氣、補腎等藥性作用。

2 板棗

板棗主要產於稷山縣的城關、化峪、下曲3個鄉鎮。 果實皮薄、肉厚、核小,肉甘甜,為扁圓形,略帶上寬下窄狀,故名板棗(當地“扁”音位“板”音),成熟後為黑紅色,果肉白綠色,制乾後的好棗,皮無皺摺,豐滿有彈性,肉淡紅色,即使壓扁仍可復原,可拉出30-60厘米的金黃亮絲。含糖量31.33%,含酸量0.1%,每100克果實中含維生素C499毫克,還含有鉀、鈉、鈣、錳、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為高級補品,藥用價值極高。1982年獲首屆農展會最高獎。

3 駿棗

交城駿棗已有1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曾先後展出於法國巴黎博覽會上。
駿棗形態獨特,呈瓶形或上細下粗的圓柱形。色澤深紅,皮薄肉厚,核小果大,脆甜味香,果肉重量占總重量的95%以上,故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說。此棗味甜質脆,生食制乾均優。鮮棗含糖28.69%,含酸0.45%。

4 相棗

相棗產於中條山北麓、涑水河中游兩岸平原上,以主產地北相鎮而得名。栽培歷史約3000多年。相棗品質優良,曾作為貢品敬獻帝王,故又稱“貢棗。”
果實碩大,為短圓柱形,一般10餘個大果便重約500克,但大小不均勻。色澤深紅,肉厚核小,營養豐富。可食部分占果重的97.5%。乾棗味極甜,含糖73.46%,含酸0.84%,糖酸比值為87.45%,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磷、鐵等礦物質。極富彈性,經久耐貯,當地有保存百年以上的相棗。除制乾棗外,還可加工成別有風味的蜜棗、酥棗、南棗、牙棗以及棗糕、油炸糕、棕子、棗餡泥等傳統食品。

5 壺瓶棗

太谷紅棗栽培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候就有栽植,位當地主栽品種。果實大,以形似“壺”狀而得名。鮮棗含折光糖37.8%,總糖30.35,酸0.57%,糖酸比52.92:1,每100克鮮棗含維生素C493.2毫克。太谷壺瓶棗以其個大、皮薄、肉厚、味甜和極具滋補功能而飲譽神州,是大棗中的上品。太谷縣里美莊為主產區,榆次、平遙、交城、清徐等地均有栽培。

6 臨猗梨棗

臨猗梨棗別名運城梨棗、山西梨棗。原產山西省的臨猗、運城等地,歷史上多為農家庭院栽植,已有3000多年栽培歷史。梨棗是棗樹中稀有的名貴奇特鮮食品種,其主要特徵是果實特大,整齊,呈卵圓或圓球形,單果重25克左右,特大果重100克左右,呈淺紅或枯黃色,果面不平整,有隆起,外形似梨,皮薄肉厚,汁液充盈,清香撲鼻,甜脆可口。鮮棗可食率94%以上,含糖量21%左右,糖酸比為64:1。
樹體較小,一般常年樹高3—5米,乾性不強,適於矮化密植栽培。9月中下旬即可成熟。

7 官灘棗

因分布於襄汾縣城關鎮官灘村而得名,栽培歷史已有500餘年,明清兩朝作為“貢品”上繳皇宮。現有棗樹1萬餘株,占地500餘畝,年產果10萬公斤。乾棗紫紅油亮光澤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質褐紅糖絲長,甘甜溢香品質高,單果重12-18克,屬制乾品種。

8 油棗

產於沿黃河一帶的天然溝壑中,這裡日照強,雨量小,氣溫高,十分乾燥,有利於油棗生長。據考證,保德縣栽植棗樹已有1100年的歷史,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出巡路經保德時,在馮家川念盤兒嘗過紅棗,誇讚棗兒油性大,稱為“油棗”。
保德油棗的特點是: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含糖57.9%,果實制乾後富有彈性,掰開後可拉三至四厘米長的細絲。它易貯藏,易運輸。經加工後的油棗深紫油潤,皮薄質細,形大無核,棗肉肥美細膩,有一種特殊香味。鮮棗用酒泡製為貴妃棗,俗稱醉棗,酒芳棗香,風味特殊。

9 平陸屯屯棗

因其果實短而寬,呈農村貯糧屯形而得名。
屯屯棗樹體較大,一般常年樹高6-8米,樹姿緊密,樹勢強健,乾性強,樹冠扁圓,枝條粗壯。果實大而短,呈短圓柱形,縱橫徑為3.2×3.4厘米,橫徑大於縱徑,單果重18克左右,大果可達30克以上。果實大小均勻,淺紅色,肉厚核小,可食率達96%以上。鮮棗含糖21.3%,酸0.5%,肉質疏鬆,汁液少,適宜制乾和加工。乾制率達53%以上,乾棗個大,肉厚柔韌,有彈性,含糖量70%。

10 郎棗

郎棗分布於山西省太谷、祁縣、平遙等地,為當地主栽品種,約占當地栽培總數的80%左右,栽培歷史不詳,但數百年生老棗樹各棗區生長很多,是當地古老栽培品種之一。果實中大,圓柱形。果皮較薄,深紅色,果面光滑。果肉厚,綠白色,質地緻密,味甜略酸,汁液中多,品質中上,適宜制乾,也可加工蜜棗,制乾率55.56%。
該品種適應性較強,較豐產,產量穩定,果實大小較均勻,可食率高,鮮棗較耐貯藏,成熟期較早,可在氣溫稍低的地區發展。

紅棗文化

大紅棗是山西的特產,於是山西各地積澱了悠久而又濃厚的紅棗文化。
首先,從名稱上看,紅棗在各地有著許多不同的叫法(現以柳林方言為例)。根據品種和大小,紅棗有以下名稱:牙棗niazao、團棗tuan zao、酸棗xue zao和梨棗leizao,大棗和小棗等;根據棗的不同生長階段,從觸覺和口感角度看,紅棗又有兩種叫法:硬棗ningzao(又稱脆棗quzao)和面棗mian zao;再從視覺的角度看,紅棗又有以下四種名稱:棗不臍zaobe cei(變紅之前的幼年階段)、紅眼圈圈hongniequeque(紅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棗)、半腰腰peyaoyao(紅了二分之一左右的棗)和通紅紅tong honghong(紅透了的棗);從其發育特點看,好比一個受精卵可以孕育出兩個人一樣,一個核上也可以長出兩顆棗,它們只有一小部分重合,人們很形象地稱之為"雙馬馬"songmama;不同加工方式處理後的棗又擁有了新的名稱:如乾棗gie zao(自然風乾)、蜜棗miezao、酒棗jiu zao和熏棗xiongzao等。
紅棗不僅有紛繁龐大的家族,而且在當地人民生活中的影響頗大。
首先,紅棗被人們淋漓盡致地套用在飲食中,尤其是一些重大節日。如:民間二月二日傳統吃棗豆子,即將大紅棗、紅豆、豇豆等一起放入開水鍋,用文火悶煮到爛熟如乾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粽子中也有棗,即以軟米、大棗為主料,用葦葉包成三角形拳頭大,文火悶煮;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該日家家戶戶都要吃臘八粥,它們的原料也離不開大棗;大年三十吃的年糕,不論是案糕還是油糕都需要大棗。此外,普通日子裡老百姓也時常會把大棗蒸進饅頭或煮進小米粥中。
紅棗除了給人們提供基本飲食功能外,還被人們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嫁女時蒸的花饃饃上以布滿紅棗為喜慶,新婚夫婦的被褥四角內要包數顆大紅棗,洞房炕角也要撒紅棗,"棗"與"早"諧音,企求早生貴子,並願新人未來的生活紅紅火火;孩子過滿月、生日時也都要吃棗糕,望孩子早點長高,早日成材;母親給外出的子女捎衣服時也要夾帶一把紅棗,盼孩子早日歸來。
作為吉祥物的棗在為活著的人傳遞著祝福的同時,也為生活之外的神和故人送去無限崇拜和敬意。每逢春節、元宵節,此地的居民會在神台上供 "棗山"、"節節高",這些供品都是在加工過的麵團上插上紅棗,用來祭祀諸神先祖;柳林民間清明節還有蒸燕燕的習俗,即用白面發酵上鹼捏成飛鳥燕雀及十二生肖等各種形狀,等其出籠後以線穿成串,間以一顆顆紅棗懸掛屋內,以紀念介子推。
大紅棗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寫道:"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久服輕身延年。"所以人們常將大紅棗作為禮品送給親友。在革命年代,一曲"大紅棗兒甜又香,送給咱親人嘗一嘗,一顆棗兒一顆心,心心向著共產黨"的歌曲唱響祖國的大江南北,飽含著人們對共產黨的無限愛意。除此之外,在人們的色彩觀念中,棗紅色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顏色。
可見,紅棗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棗鄉,有許多與棗相關的風俗。<左傳>"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說明很早以前,紅棗就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1、豬頭祭棗樹
民間風俗。除夕時,宣城水東棗鄉不祭天地,不祭人神,祭的是棗樹。祭時把豬頭放在供桌上,男孩掌刀,女孩捧碗;男孩大樹幹上砍一刀,女孩子便在刀口澆上一匙豬頭湯。邊確邊澆邊回答:“今年棗樹好不好?”“好!”“結不結?”“結!”“結好多?”“結的數不清。”要是孩子發笑,跟在一旁父母就會驚嚇變色,雙雙對樹跪下,連連叩三個響頭,嚴肅地向棗樹陪罪,這樣就不誤棗子收成。
2、吃棗的 各種 方法:早晨起來摘鮮棗吃,名為“露水棗”,又涼又脆。摘下鮮棗拌燒酒,放在縮口罈子里,用荷葉密封,春節開壇取棗待客,叫做“醉棗”。折下帶果棗枝,掛在屋檐下晾乾的“檐棗”。擱在炕席底下壓扁烙乾的是“炕棗”。剝核糖浸的是“蜜棗”。風味各不相同。
過年用棗做麵食,年糕、絲糕、花狸虎、豆包,總稱“四大年吃”。五月端午用玉谷、粘米加棗做“粘飯”,做“刀切糕”,做粽子。此外還有棗窩頭、棗餅子。
用小棗釀製的老燒酒,俗名“棗木槓子”,後勁大,酒性烈,最具棗鄉人的精神。
近幾年,每年棗熟季節都舉行“金絲小棗節”,中外遊客不遠萬里前來領略棗鄉風情。
3、在柳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裡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山西柳林“趕牲靈”與“偷棗”
山西青年作家李銳,在他的小說《馱炭》里,以“北京娃”的所見所聞描寫了呂梁柳林特有的風情——“趕牲靈”。“他”的視線是塞滿了又髒又圓的驢屁股。馱炭的驢正在上坡,坡既陡又窄,於是眼晴里就只能看見這些又圓又肥的東西。領牲口的夥伴從嗓子眼裡冒出兩句歌詞:“說西莊,道西莊,西莊裡有位好姑娘”,只有這兩句,再唱還是這兩句。到了前面一個解渴的地方,一個健壯的農婦聞聲迎了出來。領牲口的夥伴和她你來我往,打情罵俏。返回的時候,領牲口的夥伴把毛褳里的煤給那農婦送去,把剩下的一塊煤一分為二,放在毛褳里,準備回去後給自己那婆姨。上路了,領牲口的夥伴又唱起了那支只有兩句歌詞的歌。
這個描寫是十分真實而有趣的。當我們行進在呂梁山脈,從晉中汾陽西行途經向陽溝、黃蘆嶺、吳城、離石到柳林的砣口,就會看到一隊隊日夜兼程的趕牲靈的隊伍。趕牲靈這種特有的交通民俗,是由呂梁柳林特殊的地域環境造成的。柳林縣位於晉西呂梁山脈西麓,黃河中游東岸,北靠臨縣,南通石樓,西與陝西吳堡、綏德隔河相望,東和本省離石、中陽毗鄰。這是一塊古老文明的地方,從戰國起直到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271——1294年),本縣黃河岸邊的孟門鎮曾是地跨個柳林、中陽、臨縣以及陝西省吳堡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有寨東烽台,西為軍渡要塞,地處秦晉通衢,所以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同時,由於地理險要,為晉陝交通要道,加之有優質煤炭等物產,所以這一帶商人巨賈很多。而側身腳行,以出賣勞力為生的趕牲靈跑運輸的人也很多。在柳林,解放前流傳著一則民間諺語:“馱不盡的砣口,填不滿的吳城。”砣口,是黃河岸口的水旱兩路碼頭,西通陝北的綏德、榆林、靖邊等地,大量的鹽鹼、皮毛、糧食從水旱兩路運往這裡。吳城即今吳堡,東連汾陽、平陽、介休、孝義,南達侯馬、運城,東南路來的“洋廣雜貨”以此為中轉,運往西北。所以,往砣頭經吳城,通往三晉平川的崎嶇山路上,整天牲口不斷,鈴聲叮咚,山道彎彎,人稀路長,趕牲靈的人耐不住寂寞,常常放開喉嚨用濃重的鄉音唱著小曲,抒發著內心的歡樂與不幸。
在柳林,還有一種別致有趣的求子習俗。女子婚後不孕,家裡人就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到別人家“偷”棗子或核桃,或是在正月到多子多孫的人家“偷”燈,“偷”面狗、面鞋,被偷的人不但不責怪,佯裝沒見,而且內心祈禱著他們如願以償,棗(諧“早”)得貴子。柳林以產棗馳名遠近,每到秋季,山山嶺嶺,溝溝壑壑的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棗子,這裡的棗子個大、肉厚、核小、色濃、味甜,相傳曾被康熙皇帝御筆命名為“油棗”。民間把祈求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民俗心理,寄寓在特有的物產上,賦予棗子以深厚的民俗意蘊,祈求早得貴子。
多子多福,這種傳統觀念可謂源遠流長。五男二女七子團圓,是歷代小說戲劇里大富之人的標誌。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將郭子儀,一生有七子八婿富貴壽考冠絕古今,由此而上了《無雙譜》,以此為題材的《滿床笏》成了明清兩代官場到民間的重頭戲。《紅樓夢》里賈府唱酬神戲,賈老太太因拈著了這齣戲而喜出望外,就是典型的例子。
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孕育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但是,由於區域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風俗存在著差異、因而求子的方式各不相同。在安徽淮南一帶為偷娃娃,想得貴子的人家到八公山上泰山娘娘廟的神座上“ 偷”廟主買來的泥娃娃,偷子果然生子,再買泥娃娃為它披紅掛彩,以鼓樂吹打送回原處,稱為還子。江蘇淮安是,親朋好友送子,送的東西為一紙糊小紅燈或一塊磚,懸掛在盼子夫婦床頭。而柳林一帶則是以偷棗子為主,這是特有的民俗心理與特定的物產交織而成的一種民俗事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