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是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電力工業部批准設立的一所普通高等工程專科學校,隸屬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前身系始建於1958年的青島動力專科學校,1994年經原國家教委批准,由山東省電力學校重新升格為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1997年由泰安遷入濟南新建校區。1999年,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又將山東電專與山東電力研究院合併,組建了新的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現有教職工627人,全日制在校生4219人。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鮮明的院校合一,系所合一,學研產緊密結合、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截至2016年2月,學校有幹部職工591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271人,占員工總數的47%。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1人,國網公司級專家3人,山東省教學名師2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58年6月,山東省電業局決定在青島建立“青島動力專科學校”;
1960年8月,“青島動力專科學校”由青島遷往濟南,校名改為“山東動力專科學校”;
1963年8月,山東電業管理局貫徹山東省人委關於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調整方案,將“山東動力專科學校”改為“山東電業管理局濟南電力學校”;
1964年5月,根據水利電力部決定,將“山東電業管理局濟南電力學校”改為技工學校,校名為“水利電力部濟南水利電力技工學校”;
1970年8月,根據上級通知,“濟南電力技工學校”遷泰安,與“泰安電力技工學校”合併,建立“山東省電力技術學校”(後改稱山東省電力學校),由山東省電力工業局領導;
1994年5月,山東省電力學校升格為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1997年7月,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遷入濟南新校。中專部繼續保留在泰安,以山東省電力學校獨立設定;
1999年4月,學校與山東電力科學研究院合併重組。
2008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以學校為依託,組建成立了國家電網技術學院,將電力職業教育與培訓整體推進。
2009年11月,學校、學院上劃直屬國家電網公司管理。
2010年11月,國家電網公司在學校掛牌成立公司團校。
2011年12月,山東省電力學校整體劃轉,成為山東電專泰山校區。
2012-2016年,學校先後設立成都、長春、西安、蘇州、鄭州五家區域分院,及山西、湖北、天津、江西、吉林豐滿五家合作基地,確立了“一校、兩地、三校區、五分院、五基地”的辦學格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校據2014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設有電氣工程系、動力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計量工程系、基礎部等8個系部。開設發電廠及電力系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電廠熱能動力裝置、火電廠集控運行、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電廠化學、電力工程管理、電力行銷等18個具有電力行業特色的人才培養專業。涉及工、管、文、商等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生1410人,專科函授生270人。

序號
專業名稱
學制
備註 
1 發電廠及電力系統 3年 省級特色專業
2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其自動化 3年 省級特色專業
3 電廠熱能動力裝置 3年 省級特色專業
4 火電廠集控運行 3年 省級特色專業
5 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 3年
6 城市熱能套用技術 3年
7 網路系統管理 3年
8 計算機套用技術 3年
9 電廠化學 3年
10 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 3年

學科建設

國家級精品課程2項

國家級精品課程 熱工基礎及流體力學發 電廠熱力系統分析

省級精品課程7項

省級精品課程
高等數學 C程式設計語言 電路與磁路
電廠鍋爐 電廠金屬材料 電子技術基礎

師資力量

實訓場實訓場

學校本部占地1083畝,校舍建築面積25.2萬平方米。建有實訓220kV智慧型變電站、直流特高壓變電仿真、變電檢修等77個實訓室(場),基本覆蓋了電網各主要專業(工種),部分實訓室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學校泰山校區占地737畝,建築面積22.4萬平方米。設有山東電力焊工考核中心、山東省火力發供電國家職業技能鑑定站、山東省電力行業職業技能鑑定所。建有變電運行、變電檢修、繼電保護、調度通訊、電力行銷、線路運行與檢修等覆蓋電網主營業務的設施先進、門類齊全的實訓室(場)38個。2011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應急培訓基地在泰山校區掛牌成立。
學校建有現代化、智慧型化的圖書館,現有紙質藏書59.8萬冊,電子圖書11.71萬冊,可同時滿足1000人的閱覽需求。建成了主幹萬兆、百兆到桌面的高速、智慧型光纖校園網路,並以100M頻寬接入Internet及Cernet教育科研網。

教學建設

學校據2014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有國內首家實訓220kV智慧型變電站、大型專業應急培訓基地,擁有調控一體化、交直流特高壓變電仿真、配電線路、電氣試驗、變電檢修、繼電保護、電力行銷、電力通信等技術先進、特色鮮明的實訓室(場)77個,培訓工位達到4000個,基本覆蓋了電網各主要專業(工種),部分實訓室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對外合作

櫻花廣場櫻花廣場

魯能科技集團作為校辦產業,擁有魯能控制、魯能智慧型技術、魯能節能、魯能軟體、山東彼岸電器等高新技術企業11家。

學校與華北電力大學、上海電力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等聯合開辦了成人本科教育。與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開展了合作辦學。截至目前,已舉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24期,培訓學員984人;舉辦各類培訓班300餘期,培養學員15000餘人次。

教學成果

項 目 名 稱 獲 獎 情 況
MCVQ-1變電站無功微機綜合控制系統 199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開發高磷化學鍍鎳技術提高鑄鐵泵、電站設備耐磨耐腐蝕性的研究 199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變電站仿真培訓系統 199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分散式計算機監控系統及實時信息管理系統 1999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山東電力客戶服務中心語音信息支持系統 200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300MW機組斜流式循環水泵最佳化設計 200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電力技術監督動態管理系統 200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N125汽輪機低壓內缸強度三維分析及加固技術 200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鍋爐省煤器飛灰磨損與耐磨噴焊研究 200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熱控系統現場狀態檢修及專家系統 2000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發電廠競價上網輔助決策系統 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防治鍋爐水冷壁高溫腐蝕及爐膛出口煙溫偏差試驗研究 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鍋爐承壓部件壽命診斷技術的研究 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電廠鍋爐複合酸清洗工藝 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燃料分體式採制樣系統研製 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工業現場匯流排升壓站綜合自動化系統 2001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SG400t/h-410型鍋爐油改煤技術研究 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非線性變結構電力系統穩定器的研製 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運行合成絕緣子檢測技術和耐雷電衝擊特性的試驗研究 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基於Internet的遠程培訓集群系統 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大型鍋爐承壓受熱面新型吹灰裝置研製 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電力系統靜態模擬及其計算機監控系統 2002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管道瞬時液相擴散焊工藝及設備開發 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火力發電廠輔機狀態檢修 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汽輪機軸系預測維修系統 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HST-Ⅰ型輸煤系統除塵器及粉塵濃度線上監控系統 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鍋爐最佳化燃燒磨煤機最佳化運行的試驗研究 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大電流微電阻標準測試系統研製 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LN2000分散控制系統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汽輪機通流部分各級軸向脹差實時監測系統的開發與研製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壓系統中性點接地方式研究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爐外大管道振動原因及消振技術的研究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電力行銷輔助決策系統的研製與開發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斷路器機械特性測試標準系統開發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電站鍋爐入爐煤質實時監測的研究與套用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大型鍋爐低NOx燃燒技術試驗研究 200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超高壓中間再熱循環流化床鍋爐運行最佳化技術研究與套用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攜帶型管道焊縫超聲自動掃描檢測系統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飛灰改性催化脫硝技術及設備的研製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交流採樣檢驗裝置的研究與開發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電能計量智慧型監控裝置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固相萃取技術在變壓器油液相色譜分析中的套用研究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電力企業信息一體化及套用集成平台研究開發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管理系統 2005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預防500kV變電站開關無故障跳閘導致大面積停電策略研究 2006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GJR-100鍋爐承壓管道檢測機器人 2006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500kV高電壓有機複合絕緣SF6電流互感器的研製 2006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500kV緊湊型(含同塔雙回)線路特性研究 2006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汽機冷源系統最佳化實驗研究和套用 2006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循環流化床鍋爐/煤粉鍋爐火電機組一機多模並行仿真系統 2006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基於廣域信息的特/超高壓電網安全防禦綜合控制系統的研究 2007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山東電力研究院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體系研究與探索 2007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提高山東電網安全運行水平及勵磁系統建模方法的研究 2007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大型電站用臥式高效G56Sh型循環水泵的開發研製 2007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電站鍋爐預測控制與燃燒最佳化 2007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基於開放式結構的系列化教學機器人 2007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鍋爐吊桿動態測量系統的開發及套用 2008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提高輸電線路輸送容量技術的研究 2008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城市中水深度處理用於電站循環冷卻水的技術研究及套用 2008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電力教育培訓網路資源建設與教學模式的研究套用 2008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勵磁系統動態性能對山東電網穩定影響的研究 2008年山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
大型變壓器絕緣狀態可現場測試診斷系統的開發研究 2001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三等獎
山東電力集團公司人才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2002年國家人事部科研成果一等獎
電廠節能管理評價體系的研究開發 2003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帶電作業機器人 2003年國家電網公司科學技術三等獎
爐外大管道振動原因及消振技術的研究 2004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電站鍋爐入爐煤質實時監測的研究與套用 2004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新型埋刮板輸粉機研製 2004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大型汽輪發電機定子繞組端部動態特性的測量及評定》電力行業標準 2004國家電網公司科學技術三等獎
磁性測量評估奧氏體耐熱鋼爐管壽命的研究及套用 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二等獎
磁性測量評估奧氏體耐熱鋼爐管壽命的研究及套用 2005年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變電站設備巡檢智慧型移動機器人 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大型汽輪發電機組葉片脫落故障機理及現場診斷技術研究 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直動式動壓反饋型液粘調速離合器的研製 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預防500kV變電站開關無故障跳閘導致大面積停電策略研究 2006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山東電網電能質量監測與管理系統開發研究 2006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磨損規律和防磨技術研究 2007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電站鍋爐降低爐水氯離子含量的方法研究及套用 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三等獎
一種準確計量電力系統母聯兼旁路電能表有效電量的裝置 2008年(首次)全國電力職工技術成果二等獎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截至2005年,共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9項,山東電力科技進步獎375項,授權專利40項。"帶鰭片的熱交換管道檢測機器人"和"變電站設備巡檢智慧型移動機器人"兩個項目2002年被列入國家863計畫,於2005年2月25日順利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驗收。

自主研發的系列複合絕緣SF6電流互感器、系列高效節能水泵、帶電作業機器人、LN2000分散控制系統、瞬時液相擴散焊機、電廠監控信息系統等一系列核心技術、核心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在鏇轉機械振動研究、節能技術研究、智慧型技術開發套用、遠程診斷技術開發套用、發電機端部振動研究、電力套用軟體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1999年以來,發表論文1582篇,出版教材(著作)55部、校內教材30餘本,完成教改教研項目46項。自行開發研製了500kV/220kV變電站仿真機、135MW循環流化床鍋爐機組仿真機等20餘項實驗、實習裝置或系統。

學術資源

學校據2014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建有現代化、智慧型化的圖書館,現有紙質藏書59.8萬冊,電子圖書11.71萬冊,可同時滿足1000人的閱覽需求。

辦學特色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坐落於濟南市市中區,占地1800餘畝,建築面積28萬餘平方米,整個學校為"生態化、園林化、數位化" 校園,建築呈庭院式布局,西歐古典風格,宏偉壯觀,深具現代文化神韻。學校遵循"自強、自立、求真、求新"的校訓和"以生為本,以師立校,立足電力,面向市場,產學結合,國際接軌"的辦學理念,以"提供高素質的文化教育、專業教育,培養高等工程套用性、創新性人才,使學生能有充分的就業準備,並為學生未來的個人和專業發展打好基礎"為辦學目標,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校宗旨,高舉電力特色牌,以人才質量為根本,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學校已成為山東電力的人才培養中心、技術服務中心、科研開發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高新企業孵化基地。

多年來,學校堅持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並舉,在辦好普通學歷教育的同時,大力加強山東電力的成人繼續教育和幹部培訓以及職工技能培訓, 促進了教培工作的穩步發展, 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訓格局。自 1958 年建校至今,共培養、培訓大、中專畢業生和各類技術、管理人員近 3 萬人次,為山東電力和社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絕大部分已成為電力系統的技術中堅和管理骨幹。

山東電專以服務山東經濟、山東電力發展為已任,以教學為中心,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不斷最佳化辦學條件,突出辦學特色。特別是及時抓住濟南新校的建設和兩次產、學、研資源有效整合的機遇,開創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 師資建設、技術服務、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先後榮獲省級文明單位、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狀、山東省優秀校園文明單位、全國一流電力單位等榮譽稱號。

資源整合形成辦學新格局

基於對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刻認識,1997 年 7 月,山東電力集團公司從科技教育改革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出發,站在跨世紀的戰略高度,著眼未來,將山東電專與山東電力職工大學、集團公司黨校合併重組 , 搬遷至濟南新建校區,實現了科技教育資源整合的第一步戰略目標;1999 年 4 月,又將山東電專、山東電力科學院合併重組,建立了新的山東電專,確立了校院合一,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型辦學體制。院校合一,系、所合一,實施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學校培養高等工程套用型人才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台,實現了科技教育資源整合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兩次資源整合,使學校集中了資源優勢,提高了學科專業水平,提高了實驗室、科研水平,統一規劃建設和完善了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教育培訓設施,營造了優良的工程性、科研性辦學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人、財、物、信息等教育要素的作用,統一安排了教學、培訓、科研、生產任務,提高了辦學效益和辦學活力;培養造就了一支既能教學,又懂生產的師資隊伍,共同互動完成產、學、研工作,從而增強了學校的學科專業水平和科研、科技產業實力,提高了教學及管理水平。為擴大學校與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教育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證。

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學校走出了一條既符合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之路。我校《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04年獲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一流辦學條件支撐特色教育

學校現有正式在冊教職員工627人,其中專任教師330人。依託產學研一體化辦學優勢,有效提升了師資隊伍的知識、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支較高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一流的教學科研設施,是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物質基礎。全校固定資產總值4.6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1.4億元,教學科研用計算機近1000台。建有各類實驗室65個,擁有電機與電力電子、遠程診斷、特種焊接與新材料、高電壓、RTDS電力系統實時數字仿真等5個山東電力重點實驗室, 擁有電力智慧型機器人山東省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火電機組仿真、電站節能、電廠分散控制系統、電力市場分析與負荷預測、配網自動化、高電壓電器、軟體與通信等7個山東電力重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有電力運行、熱控裝配調試、計算機等19個校內基礎技能、專業技能訓練基地和黃台電廠、濟南供電公司等22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校內電力仿真實訓基地是國內唯一擁有 600MW(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300MW、135MW(配煤粉爐)、135MW(配循環流化床爐)發電仿真機及電網仿真系統、500kV 變電仿真系統的大型現代化電力發、供、配一體化仿真實訓基地,全國設有相關專業的本科院校也不具備。學校中心實驗室獲得了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授予的"實驗室認可、檢查機構認可、計量認證"資質,是全國電力行業首家獲得"三證合一"資質認可的機構,具備了按國際認可準則開展計量、化環、電氣、熱能、熱工等專業的70餘項檢測、校準和檢查的技術能力。

建有現代化、數位化、開放式圖書館,擁有圖書53萬冊,是中國知識基礎設施(CNKI)工程資料庫一級中心。2003年通過了山東省高校圖書館自動化建設評估,獲得“先進圖書館”稱號。

擁有《山東電力技術》、《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兩個具有國內統一刊號和國際標準刊號的省級刊物。

學校設有電力工程系、動力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化學與環境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計量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和基礎部等八系一部。擁有電氣工程、熱能工程、熱控工程、化學環保工程、經濟管理等 5 個研究所及山東鍋爐壓力容器檢測中心、山東電力信息中心、山東電力計量中心、山東電力仿真中心、山東電力負荷預測中心等5箇中心。成立了魯能科技集團。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管、理、文等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突出電力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電氣工程、動力工程、控制工程、化環工程、工商管理等學科處於同類學校中領先水平。開設發電廠及電力系統、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自動化、電廠熱能動力裝置、發電廠集控運行、熱工檢測與控制技術、電廠化學、供用電技術、電力行銷與電子商務、會計與審計、電力工程管理、套用英語等24個專業,涉及工、商、理、文等學科門類。

嚴謹治學的師資隊伍平添辦學活力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對於一所行業高校來說,為企業培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關鍵,在於擁有一支治學嚴謹、基礎紮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基於這樣一種認識,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依託已形成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體制,堅持"培養骨幹,最佳化結構,雙師兼備,專兼結合"的原則,把原有教學系(部)與專業所(中心)整合在一起,實現了系所合一、優勢互補。教師與工程技術人員互相交融 ,共同承擔生產、科研與教育培訓任務,交流教學和生產技術經驗,有效地改變了原有師資隊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形成了一支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豐富的現場實踐經驗的過硬的教師隊伍。這樣的師資隊伍,既滿足學校培養"技術套用性強"的高工專特色人才的需要,也促進了學校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

同時,學校還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加快專業技術、行政管理、職業經理人三支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了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機制,完善了績效考核和動態管理。一是進一步完善了學科帶頭人、技術骨幹選拔辦法,加大了高層次成果、論文的權重,引導、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在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的同時多出、快出人才。二是進一步完善了行政管理與專業技術職務兩條線建設制度,落實了專業技術職務的責任、義務和待遇,鼓勵教學科研人員崗位成才。三是建立了主講教師聘用辦法,按照成果、論文、工作業績、工作質量、工作態度、民眾公認等條件評聘,職務與崗位、收入掛鈎,形成了動態管理、公平競爭的評聘機制。四是制定了職業經理人培養考核制度,完善了產業公司經理年薪制、財務委派制等辦法,鼓勵職工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到產業公司鍛鍊,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促進學校自己的職業經理人成長。

特殊人才深受市場青睞

學校現有兩個教育部批准的"小範圍、大幅度"國家教改試點專業(電廠熱能動力工程、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學校以這兩個國家教改試點專業為龍頭,以產學研一體化辦學環境為依託,按照"厚基礎,寬適應,強能力,高素質"的專業建設思路和市場經濟對套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的要求,遵循"傳授知識,訓練能力,培養素質"的工程型人才培養規律,制定了各專業產學研緊密結合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構建了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最佳化了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更新了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學校充分發揮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所特有的工程性、生產性教學環境優勢,調整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教學環節,設計了實踐"硬"線,規定實踐教學周數必須達到全部教學活動周數的1/3以上,工程實踐性教學環節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並自成體系。學校採取分散與集中有機結合,校內與校外有機結合,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企業管理和工程環境下參與電廠技術監督、生產調試及電力新產品研製開發,接受規範的實踐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專業技術套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三學年不斷線。在教學中,教師也及時將生產現場套用的最新技術納入課堂傳授給學生,有些課程直接放到生產現場,實現了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畢業設計結合生產、科研、調試等實際工作進行,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參與性及強烈的求知慾;這樣,既拉近了專業理論教學與生產現場的距離,又極大的增強了學生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了特色顯明的高等工程技術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都能較快地適應工作環境,適應專業工作需要。

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由於工程實踐素質高,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以及踏實肯乾的作風、勇於吃苦的品格,在現場一線具有"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幹得好"的特點,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學校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達到了97% 以上。在 2003 年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檢查評估中,省評估組的專家給予我校高度評價。

科研及成果轉化拉動科技產業

學校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完成了大量科研任務,取得了一批優秀成果。1999年以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廳局級科研項目214項,年均科研經費達1500萬元。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科技及教學成果獎49項,山東電力科學技術獎125項。"帶片的熱交換管道檢測機器人"和"變電站設備巡檢智慧型移動機器人"兩個國家863項目已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

自主研發的系列複合絕緣SF6電流互感器、系列高效節能水泵、帶電作業機器人、LN2000分散控制系統、瞬時液相擴散焊機、等核心產品,已推廣套用到國內各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99年以來,發表論文1498篇,授權專利30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公開出版教材著作45本。自行開發研製了500KV/220KV變電站仿真裝置、135MW火電機組仿真機、分散控制系統、電力系統靜模仿真、電機內反饋調速裝置、水泵特性系統、遠程診斷系統、遠程教學培訓集群系統等大型實驗、實習裝置或系統。

學校依託科研、人才優勢,通過創業投資與孵化器相結合的模式,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00年,以魯能科技園規劃建設為契機,學校組建了魯能科技集團,確立了以魯能科技創業集團有限公司為核心,以魯能軟體、彼岸科技、魯能控制等11家企業為成員的集團化產業體系。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家,國家軟體產業基地骨幹企業1家、省軟體開發生產企業3家,有4家企業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1家企業獲得山東省"重信用守契約"企業稱號和山東省首批"A級納稅信用單位"稱號,1家企業獲得"山東省青年文明號"稱號,集團獲得了金融機構"AAA"級信用評價。擁有國家級火炬計畫產品5個,省級火炬計畫項目、軟體產品、高新技術產品30多個,形成了以電力電子軟硬體、控制系統、高效節能等產品為特色,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的科技產業發展布局,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優秀人才。同時,科研成果成功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為我省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曾多次得到國家科委、國電公司和省領導的表揚,成為山東省宣傳高科技產業的重要示範視窗。集團自成立以來,產值和效益穩步逐年遞增,2005年,高新產業實現總收入3.43億元,成為山東電力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山東省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示範視窗。

學校還承擔著全省電力技術監督與服務職能,2001年5月,獲得省經貿委電力技術監督授權。監督服務的機組容量20775MW、變電容量35844MW。多年來,學校充分發揮人才、技術優勢,為現場分析處理了大量疑難問題和設備異常,有力維護了電網安全、經濟、穩定運行,成為各發供電單位離不開的技術參謀和後盾。擁有火電和輸變電工程兩個甲級調試資質,調試資質和業績具國內領先水平。基建調試服務的領域逐漸向兩端延伸,形成了包括工程建設技術諮詢、設備監造、基建調試、技術監督與服務的技術服務產業鏈。截至2004年底,已調試大小機組116台,其中,600MW機組9台、300MW機組33台。僅2003年,就完成了13廠20台3305 MW機組調試,約占全國當年新投產機組容量的十分之一。

學校擁有全國電力行業勞動環境檢測監督總站、山東省電力行業安全評價中心、山東省電力節能監測中心、山東省發電用煤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山東省電能質量監測中心、山東省電力勞動環境監測監督中心、山東省電力計量監測中心、山東省電力工業動力設備化學清洗中心、山東省電力工業鍋爐壓力容器檢驗中心、山東省電力六氟化硫氣體運行監督監測中心等資質。

開放式辦學拓展發展空間

學校適應教育改革新形勢,積極實施教育的國際化、市場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戰略,圍繞教育產業、特色教育構築核心競爭優勢,實施開放式辦學,有效進行教育的經營運作,形成了以研究生課程學習班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承擔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黨校、山東電力管理幹部培訓與考試中心、電力仿真培訓中心和國電公司農電培訓基地職能。承擔山東電力繼續教育的職能。擁有建築面積18000餘平方米,集學習、食宿、健身於一體,可同時容納近400人食、宿、學的培訓中心,已舉辦各類培訓班300餘期,培養學員15000餘人次。同時,與華北電力大學、上海電力學院等高校聯合舉辦成人本科教育多年。探索實踐先進的成人教育培養模式,與企業聯合實施"定單教育",成人函授生4000餘人。

學校始終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外十幾所知名大學開展了聯合辦學,舉辦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熱能動力工程、電氣工程等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截至目前已舉辦研究生課程進修班24期,培訓學員984人。先後同ABB、瑞士洛桑高等工業學院、日本九州電力公司、英國電科院、清華大學等國內外著名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中外合作開展的"中國能源技術項目"、"電力發展與經濟成長研究"等課題,均取得顯著成果。下一步將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競爭,逐步走出一條國際化、開放式的發展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