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武訓教育基金會

山東省武訓教育基金會於2008年12月6日成立,該基金會由冠縣人民政府發起成立,是省民政廳批准成立的全省第一家非公募基金會。

基本信息

基金會簡介

山東省武訓教育基金會是由山東省冠縣人民政府發起,經山東省民政廳批准成立的山東省第一家非公募基金會。基金會的登記管理機關是山東省民政廳,業務主管單位是山東省教育廳。

本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由15名理事組成,第一屆監事會有2名監事組成,理事、監事每屆任期為5年。本基金會已聘請中共山東省委原副書記王修智同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邵桂芳同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董鳳基同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克玉同志、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延明同志為顧問,聘請山東省教育廳原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馬慶水同志、聊城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望塵同志、聊城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董金剛同志、中共冠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牟桂祿同志為名譽理事長,選舉任謙元同志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本基金會的原始基金數額為人民幣200萬元,來源於冠縣人民政府撥款。本基金會的住所在山東省冠縣育才路教育局辦公樓內。

基金會宗旨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弘揚武訓精神,倡導捐資助學,廣泛聚集社會力量,支持全省教育事業的發展。本基金會的公益性業務活動範圍為:

(一)弘揚武訓精神,宣傳尊師重教,動員社會各界關心支持教育事業;

(二)扶持全省特別是貧困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入學,資助特困教師;

(三)獎勵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教育世家,獎勵優秀學生;

(四)獎勵辦學特色顯著的學校;表彰獎勵為發展教育基金會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團體和個人;

(五)參與改善全省中國小幼稚園辦學條件;

(六)依法開展基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組織機構

顧問:王修智原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
邵桂芳原山東省人大副主任
董鳳基原山東省人大副主任
王克玉原山東省人副主任
陳延明原山東省人大副主任
名譽理事長:馬慶水原山東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李望塵原聊城市人大副主任
董金剛原聊城市副市長
牟桂祿中共冠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理事長:任謙元(法人代表)
副理事長:潘秀章劉欽朋許公綏
秘書長:許公綏
副秘書長:孟慶華

武訓的故事

武訓(1838~1896),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朝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後,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僱主因其文盲以假賬相欺,謊說三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三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1859年,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將討得的較好衣食賣掉換錢,而自己只吃粗劣、發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邊吃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在行乞的同時,他還揀收破爛、績麻纏線,邊績麻邊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他還經常給人打短工,並隨時編出歌謠唱給主人聽。當給人家推磨拉碾時,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乾土墊磨道。”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以獲謝禮;表演豎鼎、打車輪、學蠍子爬、給人做馬騎等,甚至吃蛇蠍、吞磚瓦,以取賞錢;將自己的髮辮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以兌換金錢和招來施捨。

1868年,武訓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加上歷年行乞積蓄,共210餘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後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

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集資3800餘吊,決定創建義學。光緒十四年(1888),花錢4000餘吊,在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餘名,分蒙班和經班,不收學費,經費從武訓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時,武訓先拜教師,次拜學生。置宴招待教師,請當地紳士相陪,而自己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即去。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事的塾師,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塾師,跪求警覺;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在武訓的感召下,義塾師生無不嚴守學規,努力上進。光緒十六年(1890),武訓資助了證和尚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於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取名“御史巷義塾”(今山東省示範化學校臨清“武訓實驗國小”)。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勸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他毫不理顧,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並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震。

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師生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自動送殯者達萬人,遵遺囑葬於柳林崇賢義塾旁。10年後,清廷將其業績宣付國史館立傳,並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並曾一度將原堂邑縣改稱武訓縣。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創辦武訓師範。

1951年,電影《武訓傳》錯遭批判。文化大革命中,其墓被破壞。1986年,國務院辦公廳作出為武訓恢復名譽的決定。在魯西北的冠縣、臨清,有不少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冠縣的武訓高中、冠縣柳林鎮的武訓學校、臨清的武訓實驗國小等。

作為清朝末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乞丐,冠縣柳林人武訓靠著乞討斂錢,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300餘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之多。這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馮玉祥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