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氏鈍綏蟎

尼氏鈍綏蟎

尼氏鈍綏蟎 成蟎雌螭體長0.26-0.95毫米,地理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尼氏鈍綏蟎
拉丁學名:AmblyseiusnicholsiEharaetLee
綱:蛛形綱
目:蜱蟎目
科:植綏蟎科
屬:0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柑桔全爪蟎
寄主危害作物:柑桔

形態特徵

成蟎:雌螭體長0.26-0.95毫米,體寬0.15-0.22毫米。初脫皮時,扁平,無色透明,取食後.體色隨食料的顏色而異。體背毛17對.尾部3對明顯可見.腹末1對最長。氣門溝向前伸達足1基節.腹面胸板具毛3對.胸後板細小,具剛毛1對。腹肛扳近卵圓形,其最寬處位於肛門水平線處,明顯窄於生殖板;具肛前毛3對,第2,3對幾乎排列在一條橫線上;具新月形孔1對。腹肛板周圍的盾間膜上具剛毛4對,足後板1對,其頂端呈鉤狀,足Ⅳ膝節、脛節和基跗節各具大毛1根。雄蟎體較小,腹部末端尖削。
卵:葡萄形,無色透明。縱徑長0.16-0.26毫米,橫徑0.12-0.15毫米。
幼蟎:初孵時近橢圓形,無色透明,體長約0.25毫米,體寬約0.10毫米。體背毛11對,體末有1對幾乎與足等長的毛,足3對,發達,體色隨食物而異。
若蟎:體長約0.25毫米,體寬約0.12毫米。初蛻皮時無色透明,從後體色隨食物而異。體背毛14對,體背有明顯縱溝兩條。足4對,發達。

生物學特性

生活史
據中國農科院柑研所報導,尼氏鈍綏蟎在重慶地區每年約發生30個世代左右。以雌成蟎越冬,次年2月下旬開始取食產卵。
在25-28℃下,從卵至成蟎出現再產卵約需5-7天,其中卵期1-2天,幼蟎期平均1.17-2.71天,若蟎期1-6天。在日均溫16.8-22.9℃時,平均卵期1.39-3.94天,在日均溫25.5-27.8℃時,幼蟎期最短8小時,最長5天,在日均溫25.9-31.5℃時,若蟎期1-6天,在日均溫23.2-29.2℃時,雌成蟎壽命8-86天,雄成蟎壽命2-204天。
成蟎出現後即可交配,一生交配1次,交配時間長達1.1-1.7小時,交配時雄體在雌體腹下,二者腹面相貼合。雌成蟲交配後1-2天便開始產卵,2-3日進入產卵盛期,以後逐漸減少。產卵期長達25日左右。日產卵量平均1.27-3.44粒,多時達7-8粒。一生單雌產卵30粒左右,最多達101粒。群體飼養時,面積小,蟎數多,則影響產卵量,一般產.卵較少。卵多散生,也有數粒產在一起。卵常產子葉背主脈兩側凹陷處有絲網的地方:卵的孵化率,一般為66.7-100%,平均89.4%。幼蟎孵出即可取食。
尼氏鈍綏蟎喜蔭蔽潮濕環境,尤以枝葉茂密、樹勢旺盛的陰山桔園較多。一般樹冠內部比外部多,園內間作玉米、樹葉上有少量蚧、粉虱為害的植株較多,特別喜歡棲於潛蛾為害的卷葉及有絲網的葉片上。
該蟎行動迅速,常不停地活動於柑桔的枝葉,果實上,不停地用螯肢探尋食物,當發現害蟎後,使用整肢抱住獵獲物,口器插入獵物體內吸食體液,待體液被吸乾後,便棄屍而走。尼氏鈍綏蟎的幼蟲、若蟲比較喜歡捕食柑桔全爪蟎和柑桔始葉蟎曲若蟲和卵,成蟲比較喜歡捕食害蟎的若蟲和成蟲。成蟲日捕食柑桔始葉蟎卵6.8-26.5粒,最多46粒;柑桔全爪蟎卵17.1粒,最多29粒;捕食柑桔始葉蟎若蟲,日平均7.8-13.0頭,最多65頭。若蟲捕食柑桔始葉蟎卵,日平均12.8-14.5粒,最多44粒,捕食若蟲日平均7.8頭,多達35頭,有效捕食日數為15-45日。一生可捕食柑桔全爪蟎、柑桔始葉蟎若蟲或卵200-500個。當柑桔園柑桔全爪蟎、始葉蟎蟲口很少時,可以介殼蟲、粉虱等害蟲的幼蟲和分泌的蜜露以及植物的花粉為交替食料。室內能以絲瓜、茶、茶花、蓖麻玉米、柑桔等花粉和20-50%蜂蜜水飼養成蟎,並能存活和繁殖。
尼氏鈍綏蟎在食料缺乏時,有自殘現象,殘殺率的大小依蟲態而異。者蟲與卵為62.5-100%,成蟲與若蟲為58.3-100%,成蟲與卵為41.7-91.7%,幼蟲間為71.4%,成蟲間為34.2%。因此,在柑桔園中,一旦害蟎被消滅殆盡,而尼氏鈍綏蟎口蟲密度又大,且交替的食料不能滿足的情況下,種內相互殘殺是導致尼氏鈍綏蟎種群數量減少的直接原因之一。
抗藥力及抗性品系的篩選和套用
在果園中,噴酒大量農藥是影響尼氏鈍綏蟎種群數量的重要原因。經試驗表明,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如25%速滅菊酯對尼氏鈍綏蟎的成活率和產卵量無影響,比較安全;10%氯氰菊酯、2.5%溴氰菊醋、10%二氯苯醚菊酯和25%殺蟲雙以及青蟲菌、殺蚜素對尼氏鈍綏蟎殺傷力低;有機磷農藥如樂果、氧化樂果、馬拉硫磷等以及殺蟲脒、西維因、石硫合劑對尼氏鈍綏蟎殺傷力較大;該蟎對20%三氯殺蟎醇有一定抗性。
尼氏鈍綏蟎在四川是柑桔葉蝻幾種捕食性天敵中的優勢種,約占57.1-100%,在尼氏鈍綏蟎發生數量較多的桔園內,年施用殺蟲、殺蛹藥劑不宜太多,以便保護。
據廣東昆蟲所報導,目前巳篩選出抗亞胺硫磷的尼氏鈍綏蟎品系。1982年8月用60ppm亞胺硫磷處理,以後逐代增加藥液中的有效成分進行篩選,至1984年6月共篩選33次,結果表明,尼氏鈍綏蟎抗亞胺硫磷品系的1C50為995ppm,比敏感性品系(1C50為52.5ppm)提高18.9倍,相當於柑桔園常用濃度(500ppm)的兩倍,說明這一抗性品系已經具有大田試驗要求的條件,同時證明這個種的廣州抗性晶系對一些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如二氯苯醚菊酯、速滅殺丁、殺滅菊酯有較強的耐藥性。如果在生產上廣泛推廣和套用這一抗性雖系,將為解決柑桔害蟲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的矛盾提供一條新途徑。

發生消長規律

尼氏鈍綏蟎在枯園中的種群消長
尼氏鈍綏蟎在四川省萬縣主要以成蟎越冬,常年在柑桔上出現兩個高峰,第一個高蜂在4月上、中旬,有的年份在4月下旬至5月初;第二個高峰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種群數量變動以柑桔全爪蟎和柑桔始葉蟎種群數量消長基本一致,天敵種群數量的消長隨葉蟎種群數量的變動而變動。經1982年3-9月調查,尼氏鈍綏蟎與柑桔全爪蟎消長之間的相關係數r=0.4019(n=41),1984年3-8月調查,尼氏鈍綏蟎與柑桔始葉蟎種群誚長之間的相關係數r=0.8466(n=30),均成極顯著的正相關。
在重慶地區,尼氏鈍綏蟎在3-6月間,隨柑桔全爪蟎、始葉蟎的發生而發生,高峰出現在害蟎發生的高峰之後約10天左右,以後隨害蟎的蟲口減少而減少,把害蟎蟲口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使柑桔葉片不致大量脫落而產量減少。當平均每葉有尼氏鈍綏蟎0.5-1頭時,尼氏鈍綏蟎與柑桔全爪蟎、始葉蟎的益害比在1:20左右時,柑桔葉蟎的蟲口便迅速下降,將害蟎殲除。若益害比在1:1左右時,則害蟎的蟲口數量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半年左右)很難上升,甚躉次年柑桔害蟎都不會猖獗。但在每年7-8月間的高溫季節,日間氣溫常在34C上,這對益蟎害蟎的發育均不利,所以兩者的蟲口均較少。因尼氏鈍綏蟎忍受高溫的能力強,蟲口常比葉蟎多。到了冬季,尼氏鈍綏蟎蟲口少,活動少,停止繁殖;而葉蟎則可繼續產卵繁殖,在冬季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蟲口,為來年春季的猖獗種下了禍根。因而春夏之交柑桔葉蟎的高峰在尼氏鈍綏蟎之前。

地理分布

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

商業利用

尼氏鈍綏蟎的人工繁殖

飼養用具

室內繁殖可用直徑15-17厘米的玻皿或塑膠皿,直徑12.6-15厘米,深2.5-5厘米的圓瓦缽或塑膠圓果盤;也可用23×17×3厘米、26×21×3厘米、45×40×3厘米的長方形搪瓷盤作飼養器,內鋪一層厚0.6-1厘米、比容器小3-4厘米的泡沫塑膠、砂石片或塑膠沙袋(袋內裝河沙),用水浸泡,作襯墊,四周滲清水,以防逃跳。襯墊上再鋪一層同等大小或稍寬一些的浸透水的黑布或色紙(顏色以能清楚見到乳白色的鈍綏蟎為準),黑布上再鋪一層略小的塑膠薄膜,用以防水,其上又放3-4層比薄膜小1-2厘米的浸透石蠟的、葉綠色的瓦楞紙(或稱坑紙),最下一層大,以後各層依次略小1厘米走有,每張坑紙上作圓形小孔1-6個,以便蟎上下活動和棲息。最下一層坑紙邊緣的3-4處放少許棉絮條供雌蟎躲藏及產卵用。

飼料

冬春可用茶、山茶等花粉,夏秋用蓖麻、絲瓜的花粉,以及20%蜂蜜水。將花粉及蜜棉球放於薄膜四周,供蟎取食。花粉生產旺季,把採集的花粉放在冰櫃內保存備用;也可將花粉放在培養皿中貯存於矽膠乾燥器中進行保存,但是保存時間不宜過長。

蟎種的採集與育種

繁殖用的蟎種可采自田間。每年5-6月及10-11月捕食蟎數量較多,可到使用化學農藥較少的成年柑桔園中採集。田間捕食蟎喜歡在樹冠內膛葉片上棲息活動。採集時,注意葉脈兩側處,將有捕食蟎的葉片摘下,用塑膠薄膜食品袋裝載,帶回室內育種。育種時以蘸過水的小毛筆尖輕輕將田間採回的柑桔葉上的捕食蟎移放到飼養皿中,成蟎和幼蟎分開,不要混在同一皿內,以防止互相殘殺。

飼養方法及管理

室內大量飼養捕食蟎時,由於幼、若蟎與成蟎的要求不同,因而飼養方法也各異。
幼若蟎的飼養:每天收卵後,用解剖鑷子將有100粒卵左右的棉花條基部用少量水潤濕,使能粘著在薄膜上,圍成圓圈,上面用小塊薄膜折成屋脊狀,蓋在棉花上面,用以保濕和供幼蟎棲息。飼養器內水要充足,兩容器之間可用硬紙皮隔開,旁邊稍留空隙,這樣可滿足幼蟎對濕度的要求,也可在薄膜上用針刺一個小孔供幼蟎飲水。
幼、若蟎飼養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濕度。幼、若蟎對濕度要求較高,在濕度不能滿足時,常見大批幼蟎浸在薄膜邊緣黑布上面,此時若能及時用小毛筆挑起,多數還可成活,浸水超過一天,則全部死亡。濕度過高,薄膜上出現水球時。幼蟎行動遲鈍,是發病的前兆,需及時減濕,將兩飼養容器之間空隙加大。
飼養時,在未孵化前要放足飼料,以後每天加些新鮮飼料,直到發育至成蟎,待新成蟎開始產卵時才分移。幼、若蟎期不能移動產卵棉花及覆蓋的小薄膜,也不必抹去發霉的花粉,否則許多幼蟎受驚,就會逃跑落水浸死。
成蟎飼養:若蟎蛻皮後進入成蟎階段,第二天即可分移飼養,用小毛筆粘少許清水,輕輕地將蟎轉移到飼養器內,每盤約放雌蟎20-50頭,薄膜上放2-4條棉花條供成蟎產卵及休息用,每天放新鮮花粉,細心地抹去舊花粉,因為花粉易發霉,如不抹去,雌蟎喜在發霉的花粉上產卵,造成收卵困難。以此法飼養,冬季一個月蟎數可增殖37.5-64.9倍,而秋季每周可增殖30倍左右。每養完一批,全部工具用0.1%漂白粉液洗淨後放在陽光下曝曬消毒備用。

田間自然繁殖

可在田間種植霍香薊大量繁殖捕食蟎,方法簡單,易於推廣,收效顯著。
接種捕食蟎:早春於柑桔行間撒播藿香薊種子,每畝種子用量0.5公斤左右。在藿香薊花期,將室內人工飼養的捕食蟎連同飼養皿上薄膜,用大頭針別在藿香劑的葉片上,每畝捕食蟎數量約5000頭,或靠藿香薊本來就自然存在構少量捕食蟎作種在藿香薊上生存繁殖。
收集和散放捕食蟎:當藿香薊植株長勢茂密而在其上生活的捕食蟎數量發展起來時(平均每葉數量0.51頭,可在離地面40厘米高處割下藿香薊,均勻撤到其他柑桔園中的藿香薊上作擴大繁殖用;或直接懸掛到柑桔樹上。當年播種的藿香薊可收割2-3次,每畝藿香薊每年繁殖所得的捕食蟎數量,約可供2-3畝面積的藿香薊接種用。
利用尼氏鈍綏蟎控制柑植全瓜蟎的效果

自然控制效果

只要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尼氏鈍綏蟎等捕食性天敵便會逐漸增加,將柑桔全爪蟎長期控制在不造成經濟損失的水平。如四川省萬縣市長嶺公社塘浦三隊,30畝柑桔園,從1978年起,採用蟲情調查,早春用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劑或20型洗衣粉300倍液,挑治桔全爪蟎中心蟲株,春夏季桔園生草,樹冠下間作蘇麻,園邊種植蓖麻等綜合措施,三年來,該隊防治柑桔病蟲總費用為44元,平均每年每畝的防治費僅為0.48元,畝產柑桔1444公斤。1981年10月至1982年8月多次調查,盛發期柑桔全爪蟎平均每葉只有0.4頭,而尼氏鈍綏蟎達0.8頭。而毗鄰的付家三隊32.5畝桔園,用化學農藥防治柑桔全爪蟎,每畝費用高達15.6元,比塘浦三隊投資高32.5倍,平均每畝柑桔1340公斤,而桔全爪蟎的蟲口平均每葉都在3頭以上,最多時達18頭。兩相比較,生防園比化防園節省防治費用95%以上。

人工釋放效果

尼氏鈍綏蟎在四川各地桔園釋放效果良好。放蟎方法是將帶蟎紙片或葉片掛於樹冠上,讓蟎自行分散。3月上、中旬,每株人工釋放300-1200頭尼氏鈍綏蟎,放後兩月,柑桔全爪蟎蟲口下降到每葉0.5頭以下,且尼氏鈍綏蟎多於桔全爪蟎。在4月中、下旬,每株釋放尼氏鈍綏蟎600-1800頭,放後一個月便可將桔金爪蟎殲除。在秋季9-10月間每株釋放300-1200頭,不僅對控制當年秋冬季的桔全爪蟎有效,而且對翌年春夏,也有較好的效果。經1981年在四川13個單位的統計,1980年人工釋放捕食蟎2200餘萬頭到1228畝的柑桔樹上,有效地控制了桔全爪蟎的為害。
人工釋放尼氏鈍綏蟎的注意事項
尼氏鈍綏蟎畏強光,怕乾燥,抗藥力差,在葉蔭稀少和用藥多的植株上存活較少。因此放蟎園應儘可能選擇枝葉較多,長勢較好的桔園。若遇乾旱,應及時灌水,保證園間濕度,促進捕食蟎的繁殖,提高防治效果。
散放捕食蟎的桔園內外應儘可能種植和保留有利於捕食蟎生存的綠肥問作物或生草,以便使捕食蟎把桔樹上的桔全爪蟎殲除後有潛藏和轉移的地方。
園內發生其他蟲害時,應加強蟲情測報,選用對捕食蟎殺傷力小的農藥進行挑治。過去以化學防治為主的桔園,宜在放蟎前用選擇性農藥挑治或普治後7-10天再放蟎。
在晚秋和早春捕食蟎停止取食和繁殖期間,更要注意檢查蟲情、及時挑治中心蟲株,以免給生產造成損失。

相關文獻

[1]唐斌,張帆,陶淑霞,熊繼文.中國植綏蟎資源及其生物學研究進展[J].昆蟲知識,2004,(6).
[2]周建華,王宗明.尼氏鈍綏蟎對柑桔紅、黃蜘蛛的控制效果[J].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3).
[3]王朝海.柑桔葉蟎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4,(4).
[4]蔡雙虎,程立生.二斑葉蟎的研究進展[J].熱帶農業科學,2003,(2).
[5]鄒華嬌.柑桔紅蜘蛛的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J].農資科技,2002,(4).
[6]徐國良,黃忠良,歐陽學軍,吳洪基.中國植綏蟎的研究套用[J].昆蟲天敵,2002,(1).
[7]賴開平,韋綏概.農藥對捕食蟎的影響研究概況[J].廣西植保,2002,(3).
[8]周建華,王宗明,王朝海.尼氏鈍綏蟎飼養繁殖技術研究[J].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
[9]關秀敏,孫緒艮.捕食性昆蟲蟎類及蜘蛛的捕食作用[J].中國森林病蟲,2002,(4).
[10]胡思勤,胡泗才,朱學春,陳熙雯.桔園蟎類酶免疫反應的初步研究[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00,(4).
[11]羊戰鷹,吳偉南.植綏蟎的培養與釋放防治害蟎的研究[J].昆蟲天敵,1998,(2).
[12]張格成,李繼祥.柑桔新害蟲──側多食性跗線蟎的發生與綜合治理[J].四川農業科技,1997,(3).
[13]郅軍銳.柑桔始葉蟥及其重要天敵尼氏鈍綏蟎消長規律[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1997,(3).
[14]陳文龍,顧振芳,孫興全,王慧.尼氏鈍綏蟎的室內繁殖及其對二斑葉蟎捕食作用的研究[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6,(2).
[15]宋堆連.全州縣桔園綜合防治病蟲害措施[J].廣西植保,1996,(4).
[16]田明義,彭世寬,杜遠榮等.助遷、保護捕食性天敵控制桔全爪蟎[J].廣西植保,1996,(1).
[17]李繼祥,張格成.利用尼氏鈍綏蟎控制柑桔始葉蟎的研究[J].浙江柑桔,1995,(2).
[18]韋德衛,曾濤,蒲天勝.四種植綏蟎的功能反應和數值反應[J].西南農業學報,1995,(1).
[19]許雄,張敏玲,韓詩疇.XRD—473室內對柑桔害蟲四種捕食性天敵的毒性試驗[J].昆蟲天敵,1995,(3).
[20]田明義.套用排除法分析兩種天敵對桔全爪蟎的控制作用[J].中國生物防治,1995,(4).
[21]田明義,彭世寬,杜遠榮,鄒芝國.助遷、保護捕食性天敵控制桔全爪蟎[J].中國生物防治,1995,(2).
[22]韋澤平.果樹捕食蟎對害蟎的生態控制功能[J].昆蟲知識,1995,(2).
[23]蔣益德.邵陽地區桔全爪蟎的發生與防治對策[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1995,(5).
[24]林晃.綜合防治柑桔紅蜘蛛技術[J].植保技術與推廣,1994,(3).
[25]陳文龍,趙志模李隆術,峗慶才.桔園三種天敵對桔全爪蟎的捕食作用[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4,(1).
[26]陳文龍,何繼龍,馬恩沛,沈允昌.套用尼氏鈍綏蟎防治大棚草莓上硃砂葉蟎的研究初報[J].昆蟲天敵,1994,(2).
[27]郅軍銳,郭振中,熊繼文.尼氏鈍綏蟎對柑桔始葉蟎捕食作用研究[J].昆蟲知識,1994,(1).
[28]張良武,曹愛華.套用赤眼蜂蛹人工飼養尼氏鈍綏蟎的研究初報[J].中國生物防治,1993,(1).
[29]蒲天勝,曾濤,韋德衛.真桑鈍綏蟎對柑桔全爪蟎不同蟎態的選擇性[J].生態學雜誌,1993,(1).
[30]田肇東,杜桐源,黃明度.~(60)Co-γ輻射對尼氏鈍綏蟎抗多蟲畏性狀的誘導及其它生物學效應[J].動物學研究,1993,(4).
[31]郅軍銳,郭振中,熊繼文.溫度對尼氏鈍綏蟎實驗種群影響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92,(3).
[32]蒲天勝,曾濤,韋德衛.介紹幾類柑桔害蟲的重要天敵(二)[J].廣西園藝,1991,(0).
[33]郅軍銳,郭振中,熊繼文.尼氏鈍綏蟎非葉蟎食性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1991,(3).
[34]賴永房,朱志民.兩種捕食蟎的生殖行為[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1990,(2).
[35]鄒建掬,歐志雲,周程愛,彭俊彩.鈍綏蟎的飼養與田間釋放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1990,(3).
[36]金道超,關惠群.貴州果園益蟎資源初考[J].貴州農業科學,1990,(2).
[37]張格成,李繼祥.七種農藥對柑桔害蟎天敵——尼氏鈍綏蟎的影響[J].中國南方果樹,1989,(4).
[38]夏育陸.紐氏鈍綏蟎、尼氏鈍綏蟎及其獵物—桔全爪蟎生態學特性的比較研究[J].生態學報,1989,(2).
[39]蔣承紅,趙更生.一種新發現的捕食蟎寄主——青箱[J].湖南農業科學,1989,(3).
[40]周程愛,歐陽志雲,鄒建椈.尼氏鈍綏蟎對柑桔紅蜘蛛的捕食作用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8,(3).
[41]魏厚德.尼氏鈍綏蟎對桔全爪蟎捕食作用的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88,(7).
[42]黃明度,熊錦君,杜桐源.尼氏鈍綏蟎抗亞胺硫磷品系的篩選及遺傳分析[J].昆蟲學報,1987,(2).
[43]梁禮趕.保護和利用捕食蟎防治柑桔紅蜘蛛[J].江西農業科技,1986,(6).
[44]楊子琦,古祖亮,郭春貴,曾慶鑾.釋放鈍綏蟎防治柑桔紅蜘蛛的研究初報[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1985,(3).
[45]張蓮君,徐春明.柑桔紅蜘蛛天敵優勢種及其利用[J].江蘇農業科學,1985,(2).
[46]鄧振華,李應民.尼氏鈍綏蟎人工飼養和散放實驗簡報[J].昆蟲學報,1983,(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