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長毛鈍綏蟎

雌蟎背板光滑,僅前緣有刻紋,雄蟎背板長210-240微米,地理分布於湖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湖南、福建、貴州、雲南。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擬長毛鈍綏蟎
拉丁學名:Amblyseius(Amblyseius)pseudolongispinosusXin,LangetKe
綱:蛛形綱
目:蜱蟎目
科:植綏蟎科
屬:0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葉蟎硃砂葉蟎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

形態特徵

雌蟎:背板光滑,僅前緣有刻紋,長290-340毫米。背剛毛對,其中:背中毛6對,側列毛9對,亞中毛2對,亞側毛2對在盾間膜上,D1和D6光滑、短小,其餘各毛具微弱小刺,且較長,其長度均大於或等於其鄰近兩毛之間的距離,18毛的長度約等於19的1/2。胸板具胸毛3對。胸後毛在小骨板上。腹肛板長大於寬,具網紋,肛前毛3對,孔距18.50微米(下同)。有4對毛在腹肛板周圍的盾間膜上。長形的足後板2對。螯肢定肢3—4齒,鉗齒毛1根,動趾2齒。受精囊主管長,囊頸室膨大成結節狀。氣門溝伸至D1與11毛之間。足Ⅳ基節上具巨毛1根。下列剛毛的長度(微米)是:D120-22.50。D250-52.50,D357.50-60。D466.25-71.25,D572.50-82.50,D68.75-10,1160,1262.50-67.50,1370,1470-77.50,1572.50-77.50,1670-76.25,1757.50-60.1835-42.50,1.q80-90,M130-33.50,M272.50-77.50.S152.50-53.50,S257.50-63.75,V1170-78.75。
雄蟎:背板長210-240微米,寬145-180微米。亞剛毛2對在背板上。腹肛板盾形,具網紋。肛前毛3對。肛前孔1對。導精趾“T”字形。下列剛毛的長度(微米)是:D112.50-15,D232.50-37.50,D342.50-45,D452.50-57.50,D557.50-60,D67.50-8.75,1142.50-45,1240-43.50,1350-52.50,1467.50,1557.50-62.50.1652.50-55,1737.50-42.50,1825-27.50,1960-61.50,M125,M256.25-57.50,S1286.75-35,S235-37.50。
卵:橢圓形.乳白色。
幼蟎:體長約191微米;體寬約144微米。足3對。背板前後2塊。前背毛9對,後背毛1對。
第一若蟎:體長約221微米;體寬約181微米。背板2塊。背板毛共17對。
第二若蟎:體長約274微米;體寬約204微米。背板毛共17對,但肛前孔明顯可見。

生物學特性

(1)歷期:在室溫條件下,以二點葉蟎為食物,擬長毛鈍綏蟎各個發育階段的平均歷期是;卵期1.59天,幼蟎期0.54天,若蟎前期0.86天,後若蟎期0.87天,產卵前期1.13天,全世代歷期為5天(張乃鑫等,1983)。
擬長毛鈍綏蟎各個發育階段歷期的長短,在一定溫度範圍內與溫度呈負相關。由卵一若蟎的歷期在18℃時為12.58天,22℃8.79天,26℃5.72天,30℃3.66天,34℃3.54天。
在相同溫度下,發育速度比硃砂葉蟎快2倍,因此,在棉田內,只要條件適宜,能夠很快形成較大種群,控制葉蟎的危害。
濕度大小對擬長毛鈍綏蟎卵的孵化有很大影響。根據試驗,當相對濕度在17%時不能孵化;在32%時孵化率只有12%;在53%時孵化率為14%;在76%時,為98%;在94%和100%時,孵化率均為100%。
濕度對幼蟎至成蟎的成活率亦有較大影響,當相對濕度在29.50%時,成活率為0;在50.50%時,成活率為19.10%;在75.50%時,成活率為42.90%;在92.50%時,成活率為70.80%。
(2)繁殖:擬長毛鈍綏蟎的雌蟎一生必須經歷多次交配才能達到最大產卵量。在34℃下,當交配一次的個體日產卵量開始下降時,接入成蟎後,有80%個體的日產卵量隨即增加,而未再交配者日產卵量繼續下降;在個體停止產卵後若再次交配,則50%個體恢復產卵。在30℃下,交配一次的雌成蟎一生總產卵量為61.43粒;交配二次者為65.70粒;交配三次者為68.24粒(張愛農,1989)。
雌成蟎在交配後迅速達到最高日產卵量。其日產卵量的多少與溫度關係密切。在18、22、26、30和34℃恆溫下,日產卵量分別為2.10、3.50、4.30、6.40和6.90粒。
濕度可影響成蟎的產卵量和死亡率,相對濕度在29.50%、50.50%、75.50%和92.50%的情況下,其單雌日平均產卵量和死亡率分別是:1.54粒和63.60%;1.96粒和20%;3.49粒和10%;2.95粒和9.10%(張乃鑫等,1983)。
(3)捕食:擬長毛鈍綏蟎可以捕食多種葉蟎,對葉蟎的捕食量與發育階段有關。一生總計捕食硃砂葉蟎卵372.79粒。其中若蟎期為8.70粒,僅占捕食總量的2.33%,日均捕食量為2.75粒。雌成蟎在第一次交配之後,捕食量迅速上升為最大值,並連續保持10天,產卵前期和產卵期的捕食量為321.46粒,占86.23%;產卵後期,日均產卵量迅速下降,基本維持在1.34粒,其捕食量僅占總量的11.44%。顯然,雌蟎的產卵前期和產卵期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捕食階段。因此,捕食蟎的取食活動與生殖活動密切相關,其通過取食所獲取的絕大部分物質和能量用於繁衍後代。

地理分布

湖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湖南、福建、貴州、雲南

相關文獻

[1]唐斌,張帆,陶淑霞,熊繼文.中國植綏蟎資源及其生物學研究進展[J].昆蟲知識,2004,(6).
[2]徐國良,黃忠良,歐陽學軍,吳洪基.中國植綏蟎的研究套用[J].昆蟲天敵,2002,(1).
[3]賴開平,韋綏概.農藥對捕食蟎的影響研究概況[J].廣西植保,2002,(3).
[4]於曉,徐加利,范青海.中國葉蟎抗藥性研究進展[J].武夷科學,2001,(0).
[5]陳文龍,顧振芳,孫興全,王慧.尼氏鈍綏蟎的室內繁殖及其對二斑葉蟎捕食作用的研究[J].上海農學院學報,1996,(2).
[6]賀麗敏,於麗辰.利用植綏蟎防治害蟎研究進展[J].河北果樹,1996,(4).
[7]繆勇,鄭炳宗.幾種殺蟲(蟎)劑對擬長毛鈍綏蟎的毒力測定[J].昆蟲知識,1996,(5).
[8]張新虎.甘肅省捕食蟎及其優勢種概述[J].甘肅農業科技,1995,(11).
[9]王念英,郭玉傑.14種農藥的非致死濃度對擬長毛鈍綏蟎繁殖和定居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1995,(2).
[10]董慧琴,楊琰雲,梁來榮.二種植綏蟎對硃砂葉蟎利他素定位反應的比較[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4).
[11]陳文龍,何繼龍,馬恩沛,沈允昌.套用尼氏鈍綏蟎防治大棚草莓上硃砂葉蟎的研究初報[J].昆蟲天敵,1994,(2).
[12]吳孔明劉芹軒.硃砂葉蟎抗氧化樂果品系選育及遺傳分析[J].生態學報,1994,(4).
[13]孫緒良,周成剛,劉玉美張小娣.生態因子對針葉小爪蟎的影響[J].森林病蟲通訊,1994,(1).
[14]徐學農,梁來榮.擬長毛鈍綏蟎交配行為及生殖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994,(1).
[15]石紀茂,余華星,楊士德.擬長毛鈍綏蟎的生物學特性及捕食作用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1992,(10).
[16]周愛農,張孝羲.擬長毛鈍綏蟎與硃砂葉蟎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干擾作用和搜尋效率[J].生態學報,1991,(1).
[17]柯勵生,楊琰雲,忻介六.擬長毛鈍綏蟎抗樂果品系的篩選及遺傳分析[J].昆蟲學報,1990,(4).
[18]金道超,關惠群.貴州果園益蟎資源初考[J].貴州農業科學,1990,(2).
[19]周愛農,張孝羲.擬長毛鈍綏蟎與硃砂葉蟎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功能反應和捕食過程[J].昆蟲天敵,1989,(4).
[20]周愛農,張孝羲.擬長毛鈍綏蟎的生物學特性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1989,(4).
[21]吳千紅,陳曉峰.擬長毛鈍綏蟎(Amblyseiuspesudolongis-pinosus)對硃砂葉蟎(Tetranychuscinna-barinus)的捕食效應[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4).
[22]柯勵生,楊琰雲.擬長毛鈍綏蟎(Acari:Phytoseiidae)核型研究[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4).
[23]鄒萍,高建榮,馬恩沛.擬長毛鈍綏蟎食性和捕食量研究[J].昆蟲天敵,1986,(3).
[24]劉海淋.擬長毛鈍綏蟎初步觀察研究[J].中國棉花,1983,(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