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托馬斯·馬里恩·迪弗倫

時代背景

從17世紀後半葉開始,法國一直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截至18世紀70年代,法國積極地活躍在印度洋南部海域,而在太平洋卻明顯地落後於英國。其中,只有兩位法國船長勉強可以與英國航海家齊名:供職於法國印度公司的瑟維爾和馬里恩·迪弗倫。法國是最後一個來品嘗“印度大餐”的歐洲列強,為了趕上競爭對手荷蘭和英國,法國絞盡腦汁,派遣了多支探險隊。第一支探險隊從法國控制的印度治里港啟程,前往秘魯。途中,於1769年12月訪問了索羅門群島,曾在紐西蘭的西海岸停靠(幾乎與庫克船長同時到達紐西蘭)。第二支探險隊以悲劇告終,這種不幸一直延續到拉佩魯茲和當特爾卡斯托。

尼古拉·托馬斯·馬里恩·迪弗倫的探索

1771年10月中旬,尼古拉·托馬斯·馬里恩·迪弗倫(1729-1772)率領兩艘船,從模里西斯啟程,前往塔希提島。布乾維爾曾把一個來自塔希提島的年輕土著帶到了法國。這是一位聰明、帥氣的“野蠻人”,他很快就適應了巴黎的生活,興致勃勃地上街購物,泡咖啡館,欣賞歌劇,成為法國王室和許多貴婦人的紅人。儘管他非常快樂,但是還是時常思念故鄉。布乾維爾提議由政府出錢,把年輕的土著送回塔希提島。這時,恰好趕上了法國印度公司派遣馬里恩·迪弗倫船長前往塔希提島考察。年輕的土著搭乘了馬里恩·迪弗倫的船隻,但是由於染上了天花,啟程沒幾天,他就病死了。
在印度洋南部海域,馬里恩·迪弗倫發現了兩座島嶼,開始他認為它們是“南大陸”的一部分,因此把它們命名為“希望之地”。當大霧散去後,馬里恩·迪弗倫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推斷。惡劣的天氣使探險隊無法靠岸。(幾年後,庫克船長以馬里恩和愛德華王子的名字把這兩座島嶼繪製到地圖中。)探險隊繼續向南航行,直抵新荷蘭海岸。由於當地土著表現出了明顯的敵意,探險隊無法登入,只好朝著紐西蘭方向航行,抵達被塔斯曼稱做“殺人犯灣”的位於紐西蘭兩島之間的海峽。
開始,水手們與當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和睦相處。毛利人為法國人補充了新鮮的食物。毛利人的首領還登上了法國船隻做客。在海灣的一座小島上,法國人設定了臨時醫院和船塢。一切都在平和中進行著。馬里恩·迪弗倫幻想可以輕而易舉地把紐西蘭變成法國的殖民地,甚至還為想像中的殖民地取了新名字:南方的法國。

馬里恩·迪弗倫之死

1772年6月12日,心存幻想的馬里恩·迪弗倫率領16名水手上岸,砍伐木材。馬里恩·迪弗倫一行如何觸怒了毛利人,我們今天已經無法考證。在“殺人犯灣”再次發生了不幸,馬里恩·迪弗倫和15名水手被毛利人殺死。一名水手躲在樹叢中,才得以逃脫。他眼睜睜地看著毛利人吃掉了自己的同伴。法國人進行了報復,燒毀了一個村莊,殺死了50名毛利人,埋葬了他們的屍體,以向食人族表明,法國人不是“食人生番”。隨後,法國人倉皇地逃離了這個令他們毛骨悚然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