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信

費信

費信,字公曉,崑山人,生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卒年缺考不詳。自永樂七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四年間,費信曾隨鄭和出使三次,隨楊敏出使一次,造就成偉大航海家鄭和的一位得力助手。

費信費信

費信,字公曉,崑山人,生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卒年缺考不詳。費信自幼家境貧困,10歲時其兄戌太倉衛,不久逝世,他本人“年始十四,代兄當軍”(《星槎勝覽》自序),也來到了太倉。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二十一歲的青年費信即被選拔為使團文書,隨行出訪。自永樂七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四年間,費信曾隨鄭和出使三次,隨楊敏出使一次。 費信,一個出生在崑山、成長於太倉的明代普通士兵,終於造就成偉大航海家鄭和的一位得力助手。

人物簡介

費信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費信字公曉,明吳郡崑山人,洪武十七年生。年少好學,因家貧常借書閱讀,又自學通阿拉伯文。永樂、宣德年間曾任翻譯官隨三寶太監鄭和四次下西洋:

第一次 永樂七年(1409年)

第二次 永樂十年(1412年)

第三次 永樂十三年(1415年)

第四次 明宣德五年(1430年)

費信在正統元年(1436年)著《星槎勝覽》紀錄下西洋時所見所聞各國風土人情凡四十國,其中占城國、交欄山、暹邏國、爪哇國、舊港、滿刺加國等二十國是親身經歷,其餘多從《島夷志略》摘錄。

成長經歷

費信費信著作

明初,朝廷曾在太倉陸渡鎮設市舶司,專司與海外各國通商及進貢管理事宜,使太倉從此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視窗。費信在市舶司服役期間,“志篤而好學,日就月將,偷時借書而讀”(《星槎勝覽》自序),不僅開始通曉祖國文化,而且學會了阿拉伯文,掌握了一定的對外商貿、外事交往和航海等知識,並在實踐中鍛鍊出了一套過硬本領。

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二十一歲的青年費信即被選拔為使團文書,隨行出訪。自永樂七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二十四年間,費信曾隨鄭和出使三次,隨楊敏出使一次,以使團船隊通諭的身份,擔當了宣讀詔書、外事翻譯、禮賓接待等重任。

個人著作

費信不辭辛勞,細心觀察,把途中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歷,一一記下,寫下了《星槎勝覽》。

《星槎勝覽》是一本珍貴史料,它記述了西洋四十餘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及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它與馬漢所著的《瀛涯勝覽》是研究鄭和及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費信著的《星槎勝覽》與馬歡著的《瀛涯勝覽》和鞏珍著的《西洋番國志》三部著作是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資料.

是一本珍貴史料,它記述了西洋四十餘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及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它與馬漢所著的《瀛涯勝覽》是研究鄭和及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料。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施鶴群編《鄭和航海之謎》)

人物影響

費信費信出海的船隻

費信功績卓越,垂名史冊,流芳華夏。據清光緒崑山縣誌記載:他“自東吳海堧開(左舟右宗),歷廣閩諸島,凡四十餘邦,計程八萬”(《星槎勝覽》自序),並著述有《星槎勝覽》與《天心紀行錄》兩本書。

據官史及費信本人的記述,公元1405--1433年間,明船隊“下西洋”航海前後共有7次,駛及現在汶萊國以西的南洋各國、印度洋及紅海沿岸一帶,到過包括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伊朗、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地區的三、四十個國家,將絲綢、瓷器及多種中國工藝美術品銷往船隊所到之地,並使其中轉流向更遠的非洲歐洲各地。從而,擴大了中國同這些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亞非歐人民之間的友誼。

費信島

費信費信航海到過的國家

為了紀念航海家費信,南沙群島中有一島名為費信島。費信島(FEIXINDao)在北緯10度49分,東經115度50分。位於南沙群島北部,在158-馬歡島 北約5海里。本島東西長約230米,面積約0.04平方公里。島上林木茂盛,鳥糞豐富。礁盤的西部和東部各向南伸出一條狹長的淺灘,西部長達6公里,水深小於9.1米;東部長達2.5公里,水深小於14.6米。1935年公布名稱為扁島。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稱為費信島。以紀念明代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隨員費信。中國漁民向稱羅孔仔。有些外文圖書稱為Flat Islan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