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關鄉

關鄉位於積石山縣西南角,平均海拔2300米,全鄉總耕地面積為14200畝,人均占有耕地1.4畝。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副業為輔,農作物以油菜、蠶豆、小麥為主,自然災害頻繁,常年產量低而不穩,為全縣最貧困鄉之一。

基本信息

關鄉位於積石山縣西南角,平均海拔2300米,全鄉共有6個行政村,57個合作社,2082戶,10079人;全鄉總耕地面積為14200畝,人均占有耕地1.4畝。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畜牧業、副業為輔,農作物以油菜、蠶豆、小麥為主,自然災害頻繁,常年產量低而不穩,2006年糧食總產量1706噸,單產175公斤,人均純收入975元。由於小關鄉地處偏僻,信息閉塞,民眾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生活普遍困難,"五難"問題仍是制約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全鄉現有低收入人口931戶、5251人,占總人口52.1%,絕對貧困人口275戶、1540人,占總人口的15.3%,而且返貧現象十分突出,為全縣最貧困鄉之一。

發展規劃

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縣第七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從戰略的全局和高度出發,以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各族幹部民眾,緊緊圍繞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解決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紮實工作、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促進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努力把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推向一個新的台階。工作思路:牢牢把握穩定和發展"兩大"主題,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培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通過三至五年的不懈努力,把我鄉建設成為全縣具有盛譽的養殖基地、勞務輸轉大鄉。

畜牧業

充分利用沿積石山麓一帶草場資源優勢,在大茨灘、尕陰窪、大寺、小關四個村大力發展草場養畜。在現有的基礎上積極培育養殖大戶,每年建成1-2個示範養殖大戶,以養殖大戶示範帶動草場養畜和暖棚養畜的發展,經過三至五年的時間使草山養畜和暖棚養畜發展成為山陰地區民眾發展經濟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勞務產業

充分發動社會各界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有組織、有計畫的分期分批向外輸出勞務人員,特別是向浙江、山東、福建等南方發達地區輸送勞務人員,年均輸送200-300認,為我鄉勞務人員赴南方打工開拓渠道,樹立樣板,進一步鞏固我鄉在南方經濟發達地區開闢的勞務基地,為今後向南方輸送大批勞務人員奠定了紮實的基礎。通過三至五年的時間,將勞務產業做成增加我鄉民眾收入的主要產業

林業建設

林業生產堅持以生態林和經濟林相結合,以規模連片種植為重點,在沿山區一帶種植生態林,進一步美化環境,保持水土流失;在川區種植經濟林,大力推廣啤特果、沙棘等進一步增加民眾收入。力爭3-5年內建成基地2個,規模產銷渠道1個。

農業生產

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努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繼續加快產業最佳化結構調整步伐,引導民眾因地制宜,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號召,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落實農業主要增產措施,增加農業中的科技含量,力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總面積的一半,進一步增加民眾收入。

教育

以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為重點,採取"321"幫扶結隊等各種措施辦法,想方設法讓適齡兒童入學,加大對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儘快實現"普九"目標。通過幾年的努力,全面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及時掃除青壯年文盲,進一步提高我鄉民眾的整體文化素質,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

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

按照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充分發揮村社計畫生育專兼職幹部的作用,形成鄉、村、社三級組織聯動工作的長效機制,在抓好基礎工作的同時,以純女戶結紮、計外費徵收、"少生快富"、獎勵扶助、特殊困難家庭救助工程等工作為重點,力爭改變以往工作方式,使計生工作逐步走向政府宣傳教育、民眾自主、自覺實施的軌道。力爭3-5年內計畫生育率達到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