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管村遺址

小管村遺址位於乳山寨鎮小管村東1公里處。1978年3月發現,遺址面積為10萬平方米。1983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管村遺址位於乳山寨鎮小管村東1公里處。1978年3月發現,遺址面積為10萬平方米。1983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進行考古發掘工作。該遺址包含龍山晚期文化和岳石文化兩個文化層。已采標本有石斧、石錘、穿孔石刀、石球、礪石、石鑿、石鐮、陶片、盆形鼎、?片和鼎足等160餘件。1992年5月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管村的古今文明
小管村依丘傍河,地勢西高東低,位居岠嵎山東北麓。初夏時節,漫山遍野綠樹成蔭,花果孕育生機之時,小管村之旅,如期而至。
村外臨近公路處樹立一個大大的廣告牌,乳山的草莓協會在該村成立。車一駛進兩旁是一馬平川良田的鄉村田間大道不遠,道南的十幾個大棚便是草莓採摘園。車子一路向西,道兩旁去秋種植的兩片綠油油的麥子已經抽穗開花,遠看廣袤齊整。我們像穿行在綠色的林海之中。
到了村東不遠處,道北面立著兩座碑,均為大理石砌方座。東邊那通白色大理石碑陰刻乳山縣人民政府立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小管村遺址”。西面的黑色大理石碑是乳山市人民政府新立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小管村遺址”,碑前還陰刻著省政府公布小管村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時間是1992年6月12日。碑背刻著遺址的東西南北四至範圍。遺址的面積方圓10萬平方米。這廣袤的良田之下,沉睡著數千年的古代文明。1978年3月,生產隊社員整地時首先發現。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系、煙臺文物管理委員會、乳山文物考古專家聯合進行發掘,採集標本有石斧、石錘、穿孔石刀、石球、礪石、石鑿、石鐮、陶片、盆形鼎、規片和鼎足等160餘件。經境內外專家考證,該遺址內有新石器晚期文化、龍山晚期文化和岳石文化三個文化層。我在遺址前冥思,文明終抵不過歲月的砥礪,即使再燦爛的文明,如果沒有文字的記錄,那么,幾代之後,其身份和光華只能靠考古學家讓那堆啞巴證物開口說話。就像眼前這片沉睡在麥田之下的古人類聚居地。
目光向西,田間路的盡頭,大山根底下的村子就是小管村。飛奔而至,一條幹淨寬闊的水泥地面主大街展現眼前。大街兩側的房子,是新農村建設文化長廊,計畫生育、森林防護、垃圾中轉、修路架橋、綠色荒山、種田免稅、義務教育、村空整潔、農資連鎖、合作醫療、支農惠農等一系列黨的富民政策,用宣傳畫結合標語的形式搞成沿街兩側的牆文化。這是一條充滿各時代文明的大街。僅街兩旁蜿蜒向西的各式房子,新房與舊宅雜陳、穿插,每座舊房上的建築材料、結構、造型各異。特別是舊宅新修的模樣,每座都訴說著歲月的蒼桑和變遷。明清時期的房舍比比皆是。幾字型房山造型是明清時代的建築結構;成排的拴馬樁,形態各異;石材不同,灰青石的、黑青石的、砂石的、大理石的都有;顏色也迥然,年代更是遠近皆存。
隨村黨支部書記於禮年來到村東南端的村委大院。這裡原來是座廟,有12間正房和6間廂房,世代人稱此廟為管山寺。因史志沒有記載,人們根據村裡有西周和宋代的出文物,推算管山寺始建於千年前,可是至今寺院規模及擺設查無實物,也無文字記載。管山寺是村民的叫法,也有人通過地形分析,叫觀山寺,還有人叫八盤寺。寺院的建築年代、寺名、規模和擺設,村里年已97歲的老人也說不清。寺院格局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全部被毀,1980年全部拆除,在原址上建起我們現在看到的住房。院北是10間正房,院內大花壇內有一棵近70歲的大楊樹是由八路軍第四分所的護士張萍(當年18歲,如今健在東北,88歲)栽種的。院西南方是當時管山寺的廚房,南開的寺門已經堵塞,改由東開門。整個建築面積大概在1.4萬平方米。
小管村的山號稱寨山。跨過村南那條繞村河就可從寨山北面登入。山下泉水淙淙流,山腰板栗葉壯花正濃。山頂一塊碩大的石岩上有七個大腳印,腳印頭朝向東方,還有半個腳後跟。傳說,有人看到另半個腳印在距村東二里地的沙河裡的一塊青石板上,據說那些大腳印是仙人向東指金礦的路線。辛明路在《小管村的仙人腳之謎》中記述了這一傳說。2009年4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調查,小管村村西4000米處有寨山遺址,確認為(宋代)山頂遺址,總面積8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不詳,山頂有石圍牆,山石上有石臼,採集標本有:陶罐、缸、瓮、瓷碗等,保存完好。據此估計那七個半大腳印應該是宋代開鑿的。另外在小管村西南2000米還有一處(西周)時期的寨山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0.45米左右。暴露有灰坑。採集的標本有鬲、罐、鼎等器的殘片。
寨山頂上還有三塊碩大的石頭,兩大一小。東面一塊直立,西面大石和中間的小石已經倒塌。據村會計邵明龍介紹,這三塊石頭叫“夾孩兒石”。意思是兩個大人把孩子夾在中間,既有父母保護孩子的寓意,又有三口家和美溫馨之感。從“夾孩兒石”向南眺望,大乳山的山峰歷歷在目。我站在那裡又一陣冥思,母愛聖地的光輝,真的是普照城鄉,你看,這個叫夾孩兒石的山景,面向著大乳山,年年歲歲,櫛風沐雨,衷心不改。這不正是世代乳山人母慈子孝、崇敬母愛的象徵嗎?
寨山陽坡與岠嵎山東北麓形成一道道山谷,在大大小小的谷坡上開闢著梯田,種植著在上世紀曾獲全國評比金獎的岠嵎山牌茶葉,那是小管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綠色小金庫。
從茶園子往西一看,高聳的岠嵎山嶺,似一道天然圍屏環繞,讓小村變得冬暖夏涼,那鬱鬱蔥蔥的岠嵎山牌茶園,在圍屏中沐浴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群山又似一條氣勢磅礴的飛龍抱村,調節著小村風調雨順,那條終年流淌的山泉河,在村南穿村而過,見證著世事蒼桑。多年來,小管村居民以蠶、茶、果為主導產業過著平靜祥和日子,年產水果450餘噸、年產草莓500餘噸;板粟6000餘株,桑園80畝,茶園60餘畝,是乳山草莓種植專業村,無公害草莓遠銷香港、新加坡。
寨山頂西部那片茶園的盡頭處,就是岠嵎山嶺的山根。茶田地頭,一架石碾和一支石磨吸引了我們的視線,村支部書記告訴我們,那就是當年抗日隊伍第四分所的醫護人員用過的遺物。那個黛綠與青白相間的岠嵎山東北麓下有一個狼窩洞,裡面曾住過八路軍二三十個重傷病員。書記遙指山下長有一棵近70年的大嘩啦楊樹的房子介紹,那是村里古代的“管山寺”、戰爭年代的第四軍分所、和平時期的村幼稚園和村委大院。這是一處承載小管村厚重歷史的所在,撥開歷史的煙雲,呈現一段鮮為人知的戰爭往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