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橋鄉

小石橋鄉

小石橋鄉位於玉溪市東北部龍馬山山脈南部。地處東經102°35′--102°41′,北緯24°24′--24°31′之間。東接江川縣安化鄉,南連紅塔區李棋鎮,西與紅塔區北城鎮相毗鄰,北部和晉寧縣六街鄉接壤。境內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9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下斜,由龍馬山山脈和龍母箐河谷組成。最高海拔(龍馬山主峰)2438.5米,最低海拔(黃草壩龍母箐河下游水面)1800米,相對高差638.5米,屬流水和岩溶地貌,立體氣候明顯。境內河流屬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龍母箐河,河流區域有近20多個出水點的泉水潭。

基本信息

(圖)小石橋鄉小石橋鄉

概述

(圖)發展經果 發展經果

小石橋鄉屬北亞熱帶季風濕熱性氣候。具有乾濕分明,雨熱同季,光熱資源豐富的氣候優勢。雨量夏秋充沛,冬春偏少,年均降雨量950----1100毫米;日照冬春多,夏秋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265.1小時,日照率為51%,年平均氣溫14----15℃,年平均地面溫度16.8---20.1℃,年平均相對濕度70%,全年無霜期325天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天然溫室”之稱,農作物一年兩熟,盛產優質菸葉、玉米、豌豆、黃梨和冬早蔬菜。
小石橋鄉政府距離玉溪市中心23公里、省城昆明89公里。幅員面積70.4平方公里,鄉轄小石橋、響水、玉苗三個村民委員會,23個村民小組,20個自然村。全鄉國土面積43157畝,其中:林地面積33645畝。耕地面積9512畝,農民人均耕地1.6畝。擁有水面面積101383平方米 ,森林覆蓋率達75%。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2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96元,實現財政收入1205萬元。
小石橋鄉投資環境優越,水利等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環境優美,以休閒度假、民俗觀光旅遊為特色的生態彝鄉已初具雛形。

歷史

(圖)公房 公房

小石橋鄉歷史悠久,在南詔及大理國時期,小石橋屬東方黑爨三十七部之一的“強宗部”,後屬“部傍部”、“普舍部”。元代屬“普舍千戶所”。清代為世襲土州判所轄的“東夷寨”和“北山”(寨)範圍。民國時期,曾先後劃屬普舍鄉、廣義鄉、北城鎮。

1950年1月至1966年7月,先後隸屬廣義鄉、中和去區、第三區、第二區及北城公社。
1966年7月,小石橋公社成立,開始成為縣轄區級“政社合一”行政建置,下轄小石橋、響水、玉苗3個生產大隊。
1988年1月,小石橋區改稱小石橋彝族鄉至今。鄉境內彝族、回族、漢族和睦聚居,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學習、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民族文化。由於各民族歷史源流原因,所以各民族在居住、服飾、婚俗、喪葬、語言文字、信仰等方面保留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6%,具有濃厚的彝族民族文化底蘊。至今還保留著“祭龍節”、“火把節”等傳統節日和“彝族煙盒舞”、“跳樂”等民族文化。在夜幕下,篝火旁,勞作一天的民眾三五成群的跳起煙盒舞、跳起彝族舞蹈,唱起彝家山歌,濃郁的彝家風情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現。

經濟

(圖)道路建設 道路建設

作為傳統農業鄉鎮,2000年以前,小石橋鄉每年兩三百萬的地方財政收入全部由烤菸產生,農民收入的絕大部分也來自烤菸生產。產業結構單一,是阻礙其經濟發展的瓶頸。

為此,該鄉提出了“種好一棵煙、管好一棵樹,種好一棵菜、養好一頭畜”的發展思路,在繼續強化烤菸生產的同時,通過引進新品種,大力發展名、優、特、新和反季蔬菜。目前,該鄉已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6126畝,實現總產量604.12萬公斤,產值2114.42萬元。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沼氣池示範鄉的資源優勢,利用全鄉1215口“三位一體”的沼氣池實施生態養殖模式,緊緊抓住百信建成“百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基地”的機遇,大力推廣能繁母豬飼養,實現優良仔豬自繁自給,加大生豬養殖規模。完善動物疫病監控防治體系,加快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示範戶。截至去年底,該鄉已有科技示範養殖戶29戶,全年出欄肥豬11146頭,自繁仔豬1462頭,年末生豬存欄7873頭;出欄林下放養黑山羊2810隻;出欄林下養殖優質土雞25405隻。實現畜牧業產值1969萬元,比上年增24%。林果方面以龍馬金花梨王生產合作社為依託,加大了林果技術服務和培訓,全力提升管理水平。已建成的50噸水果儲藏冷庫運行正常,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全鄉引進新品種、新增林果面積428畝,全年園林水果產量達22.47萬公斤,實現產值112.35萬元。櫻桃等特色水果銷售較好,民眾得到了實惠。林果業在小石橋鄉農村經濟發展中後繼產業的地位日漸顯現。

2007年10月,總投資8160萬元的安寧化工玉溪分廠在小石橋鄉建成開工;總投資1049萬元的35千伏變電站建設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計畫投資2.2億元的橋龍水泥廠也已在組織啟動中。安寧化工玉溪分廠、橋龍水泥廠等企業的成功引進,為小石橋鄉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8年,小石橋鄉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896萬元,比上年增14.5%,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6409萬元,比上年增28.0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64元,比上年增468元,完成財政收入1045萬元,保持了2006年開創的純農業鄉財政收入超過千萬元大關的好成績。其中,工商企業對小石橋鄉地方財政的貢獻已占半壁江山。菜、畜產業對農民收入貢獻均達2000萬元以上。在農民人均收入中,煙、菜、畜產業收入占比形成三分天下各其一的可喜格局。

新農村建設

(圖)完善水利設施 完善水利設施

小石橋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目標,立足鄉情實際,合理布局,著眼長遠,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總體目標:
1、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極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2007年,鄉研究制定了烤菸蔬菜林果畜牧等“四個一”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優煙、擴菜、興果、強畜”的發展思路,發揮烤菸支柱產業不動搖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冬早蔬菜、經果產業,提升畜牧業。進一步最佳化種植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是緊緊圍繞“六個一”和“四個早”的工作目標,切實抓好烤菸生產。牢固樹立“烤菸興鄉富民”的思想,科學規劃,最佳化布局,強化科技措施,加大深耕輪作,提質增效,提高均價,增加農民收入。全鄉菸葉收購量達138萬公斤,上等煙比例69.65%,實現交售金額1617萬元;二是大力發展秋後冬早蔬菜產業。建立響水、玉苗等連片蔬菜種植示範點,發動民眾發展煙後西葫蘆荷蘭豆花椰菜甜脆豌豆等無公害蔬菜種植;三是大力發展林果經濟,引進新品種10個,改良林果面積2000畝,盤活了5000畝優質梨基地。以金花梨王生產合作社為依託,加快林果基地建設步伐,推行標準化、規範化生產,新引種黃梨良種208畝,現已建成50噸水果儲藏冷庫。全年水果產量達21.33萬公斤,實現產值53萬元。四是做大做強養殖業。充分發揮小石橋沼氣化示範鄉的資源優勢,利用全鄉1215口“三位一體”的沼氣池實施生態養殖模式,緊緊抓住百信建成“百萬頭生豬屠宰項目基地”的機遇,加大生豬養殖規模。完善動物疫病監控防治體系,加快生豬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示範戶,現有科技示範養殖戶29戶,全年實現全鄉畜牧業產值1578萬元。
事實證明,充分挖掘鄉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抓牢一棵煙”、“種好一棵菜”、“植好一棵樹”、“養好一頭豬”,大力發展優質菸葉、優質蔬菜、優質經果、優質生豬,符合小石橋鄉實際,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重要保障。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實施大工程帶動大發展戰略效果,投資438.5萬元,新建背陰箐提水工程已在年初通過驗收投入使用,年供水量達15萬立方米;總投資1449萬元的北前公路改造工程建設已接近尾聲,工程建成後將對全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投資650餘萬元的煙水配套工程和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已順利驗收,並在大春生產中初見效益。
3、加強培訓,培養新型農民
2007年全鄉組織科技進村入戶1500餘戶。結合糧煙生產、特色蔬菜、林果經濟、畜牧產業的發展,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共組織培訓22場次,參訓人數達6324人(次)。
4、整治村容村貌,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鄉2007年投資280萬元完成小黃塘、小玉苗村整村推進項目和小石橋村文明路、公房等新農村配套設施建設;34萬元完成了小丫口和小瓦房的文明路水泥路澆築,羊歇窩村的砂石路面鋪築。村內道路的硬化和公房建設,不僅是改善了受益村的出行和辦公條件,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活宣傳”,民眾已充分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好事,建設積極性普遍較高。
5、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解決民眾實際困難。
①解決學校安全問題。投資30餘萬元進行中心國小食堂改造建設正在進行。
②改善村組辦公用房建設。2007年要完成玉苗新鋪村新農村試點建設工程,投資120餘萬元;投資160餘萬元完成紅地垴村整村推進項目和羊歇窩6組、7組辦公用房的建設和修繕。
③農村低保擴面。2007年全鄉新增農村低保人口34人。
④紮實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培訓及輸出轉移。2007年全鄉完成農村剩餘勞動力培訓300人以上,輸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200人以上。
6、是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人口增長的關係,實現經濟、生態環境與人的和諧發展。

招商引資

(圖)大棚種植 大棚種植

(一)區位優越。東線穿境而過的北前公路是紅塔區至江川的通道幹線之一,北線天寶公路直通晉寧縣是周邊經濟的連線紐帶。
(二)資源豐富。森林及土地:小石橋鄉森林面積達67290畝,占總面積61.8%,耕地面積9512畝。海拔分布1826----2438米之間,適種經濟林果木有黑桃板栗花椒花紅山楂葡萄等。尤為本鄉的大黃梨栽培歷史悠久,品質較佳,著名省內外。土地肥沃、氣溫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種植菸葉、花卉、玉米、豌豆、油菜、西葫蘆、荷蘭豆、青花等作物。特別是菸葉種植,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優良。西葫蘆、荷蘭豆、花椰菜等冬早蔬菜以無公害和優良的品質走俏市場,遠銷香港深圳等省內外。且林下養殖生態土雞、無公害生態生豬養殖等獨具彝鄉特色的農特產品開發潛力較大。礦產資源:小石橋鄉礦產種類較多,初步探明的有金屬礦:銅、鐵和鋁。非金屬礦有白雲岩石灰岩,石灰石為玉溪市城區建築用石料主材。旅遊資源:小石橋鄉以龍馬山和龍母箐河谷地為主體旅遊境地。境內風光秀麗,有山有水,林木異草,山花果木,奇鳥異獸,怪石奇洞,自然環境優美。主要景點:(1)龍馬石林:景區有大量的石芽和石林群,形態各異,似鳥似獸,似城似牆,其間羊腸小道,迂迴曲折,灌木叢間,曲徑通幽,野花綻放,空氣清香,清靜舒適。龍馬山主峰觀景塔,海拔2638.5米,登塔遠望,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面,星雲、杞麓兩湖及東風水庫盡收眼底,富饒的玉溪市城,田園阡陌,道路水渠,縱橫交錯,沃野良田,油菜麥浪,亦黃亦綠,讓人心曠神怡。(2)龍馬溶洞:喀斯特地貌的龍馬溶洞怪石林立,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透明晶瑩,絢麗多姿的石簾石幔滿掛洞壁,身臨其境,猶如迷宮。(3)天蓬瀑布群:瀑布形若白雲騰霄,浩連天際,跌落河谷,銀花四濺 ,頗為壯觀。
(三)是政府誠信服務。小石橋鄉黨委、政府始終秉持誠實守信、規範透明、熱情高效的服務宗旨,最大限度地為投資者提供低成本、高回報、平安和諧的投資環境。

企業

(圖)專業協會 專業協會

小石橋鄉的菸葉生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是小石橋鄉的支柱產業,成為小石橋鄉財政的“命脈”產業。至2007年底,全鄉烤菸種植面積12000畝,百畝連片規模基地23塊,種植品種以優質雲87為主,產量138萬公斤,菸葉交售總收入1617萬元以上,上等煙比例達69.65%。菸農1510戶,占全鄉農戶數的85.2%,菸農種植戶直接菸葉收入戶均10967元以,人均3058.2元。戶均菸葉收入5萬元以上的菸農有12戶,3萬元以上的桔農有650戶。成立小石橋鄉了烤菸種植協會,協會會員1450戶,擁有集約化菸葉烤房群組2組,建築面積8636㎡,共40個烤室。全鄉鄉、村、組三級烤菸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全鄉有從事烤菸生產技術指導的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4人,種植烤菸23個村民小組各組有2-3名烤菸栽培、烘烤等鄉土人才骨幹開展烤菸科技推廣工作。
小石橋鄉烤菸生產達到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成為紅塔區的主要菸葉生產基地,以“味醇、優質”的產品特色走俏市場。

基礎設施

(圖)小型客運站 小型客運站

2007年全鄉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23個,達100%;22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道路硬化,占96%;建設健身文化活動室及娛樂為一體的公共設施6個,占30%;有公廁的村民小組23個,占100%;建有沼氣池1215口,普及率達69%;建有小水窖3665口;建有彝族飲食文化一條街1處,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全鄉擁有集約化菸葉烤房群組2組,建築面積8636㎡,共40個烤室;建供水站1座,年供水量達15萬立方米;全鄉擁有小型抽水站17座,裝機容量的1020千瓦,擁有水庫22座(其中:小二型7座),年畜水量達151萬立方米,全鄉水利化程度達70%;全鄉各自然村均通有線電視,現使用有線電視的農戶為1612戶;網際網路用戶達32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60門,現安裝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的農戶數達1614其中行動電話用戶1205戶,行動電話通訊覆蓋小石橋鄉全境。

文化

(圖)學校教學樓 學校教學樓

全鄉有鄉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11個,黨員活動室3個,農村業餘文藝隊15支,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農業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民風民俗

(圖)龍馬山觀景塔 龍馬山觀景塔

小石橋鄉是一個典型的彝族鄉鎮,經多年的發展,彝家人已經被漢族文化慢慢同化,但在這裡彝族的獨特風情還是不時可見,彝族的“三道紅”服飾,具有濃烈特色的彝族民居——土木小四合院,每年農曆二月三日,這裡都舉行彝族的傳統節日--“祭龍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盛大節日----火把節。村民最喜愛和最有特色的娛樂方式就是跳樂、煙盒舞、彝族對歌、跑山。只要有人號召或逢節日,村民就穿上自己喜愛的民族服裝,燃起篝火,彈起龍頭月琴、歡聚集一堂,歡快起舞,整個場面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集市上總會有驚喜,根據季節情況,可以買到當地小有名氣的大黃梨、土雞、土雞蛋、乾巴菌等特產和野山菜、草烏等山珍;在香氣飄起的地方,你可以和當地的彝族老鄉在松毛席上平起平坐,一起品嘗 “四方肉”和“窯泥烤羊”的特色菜餚,同飲彝族的包穀(米)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