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鎮[四川省簡陽市]

石橋鎮[四川省簡陽市]

石橋鎮,成都市簡陽市下轄鎮。位於簡城以北4公里處。成渝鐵(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過境。沱江通航。幅員面積93.6平方公里,下轄31個行政村,276個社,總人口5.3萬人,耕地面積6400多畝,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成渝鐵路、318國道橫貫全鎮。沱江河自西北向東南穿過,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和物流集散地,是著名的川中四大名鎮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石橋石橋

石橋鎮,簡陽市轄鎮。1909年置石橋鄉,1935年改石橋鎮。位於市境中部,距市府4公里。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8.3萬,成渝鐵(公)路、成渝高速公路過境。沱江通航。轄43個村委會和6個居委會。品牌企業有:石橋掛麵、建元油脂有限公司、國髮油脂有限公司、農業產業結構大地公司、水力發電等二十多家企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子、兼產甘蔗、薯類和豆類,特產有金劍、玫瑰香柑等10000畝、花椒5000畝、優質苗木基地2000畝、黃背木耳、中藥材。養殖業以生豬為主,近年來山羊 、獺兔養殖發展迅速。目前,石橋、解放鄉的蔬菜生產、小家禽養殖,石埝鄉的藥材生產和山羊養殖,海井鄉的果品、優質苗木生產,赤水鄉的海椒、黃背木耳生產已具規模,形成產業。石橋掛麵聞名遐邇。現代女作家羅素的故里,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科技示範鎮,國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試點區。我鎮的兩個文明建設成績令人振奮,先後被評為國家級鄉鎮企業先進單位、資陽市計畫生育先進單位、擁軍優屬模範鎮、抗洪救災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被評為簡陽市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先進單位、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生態環境及退耕還林先進單位。

歷史革沿

石橋鎮擁有悠久的歷史。在漢朝石橋便開始生產井鹽清朝時政府在石橋設管理機構,收取鹽稅。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使石橋外地人口大增,被稱為“六省會所”的福建會館、廣東會館、貴州會館、陝西會館、兩湖會館、江西會館隨之建立,以便協調六省移民和商人糾紛。抗戰時期,石橋是有名的川中金融中心、水運碼頭和商貿中心,號稱四川四大古鎮之一。當時,全國有13家銀行在此設立分行,鎮內當時雲集了一百多家茶館,文化事業一片繁榮,以致簡陽縣衙由簡城鎮遷至此。戰後,隨著水運業的衰落,石橋也隨之衰落,以至現在鮮有人知到這個曾經的川中名鎮。據史料記載,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石橋鎮共有1350戶,總人口12060人;1949年解放前夕總人口約12000人。解放後,有的居民遷至農村分土地,有的參加工作隨單位遷至簡城,有的移居外地,1956年石橋所下屬的三個村被劃歸外四鄉。1956年底,石橋總戶數1851戶,總人口8156人;1983年2187戶,總人口7532人;1992年撤區並鄉合鎮,2005年底總人口為7872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9人。

歷史文化

井鹽井鹽

石橋曾經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水陸碼頭,號稱四川千里沱江上的四大古鎮之一。那時,全國13大銀行在此設立了分行,鎮上有6大會館、9大碼頭、100多家茶鋪,也是過去簡陽縣的衙門所在地。如今,石橋古鎮10多條老街只剩3條,6大會館只剩1個,幾座古拱橋、10餘種名小吃和土特產也蹤影難覓。為此,四川省古建築研究所專家們在實地考察後不僅嘆息:“這么難得的、如此典型的移民古鎮,再也不能丟失了!”。四川簡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也發出強烈的呼籲:“保護石橋古鎮,建設和諧石橋,刻不容緩!”

成都城東邊,成渝走廊上,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古鎮,至今仍靜靜地躺在沱江之濱。她,就是生在城邊人未識的“千年古鎮”、“移民古鎮”——四川簡陽市石橋鎮。

文物古蹟

石橋古鎮位於四川簡陽市城西4公里,沱江流經這裡自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回水沱”。千百年來,石橋鎮一直是連線川西、川中、川東和川南各地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解放前,溝通成都和重慶的官道——東大路經過石橋鎮。解放後,成渝公路、成渝鐵路經過石橋鎮。改革開放後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也穿越石橋鎮境。如今,石橋古鎮已成為“成都半小時經濟圈”的輻射範圍。成都市民可以藉助成渝高速路,飛車到石橋看古鎮。

簡陽市政協委員、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陳水章先生介紹,石橋古鎮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漢朝這裡就開始生產井鹽。清朝時期,還在石橋設立了管理鹽務的機構,收取鹽稅。明末清初,隨著“湖廣填四川”浪潮的興起,來到石橋鎮經商的外省人逐漸增多。同籍的外省人組成了同鄉會,而會館則是他們的聚會之地。在石橋鎮街上,外省人先後建起了福建會館(也叫天后宮)、廣東會館(也叫南華宮)、陝西會館(也叫關帝廟)、兩湖會館(也叫禹王宮)、江西會館(也叫萬壽宮)、貴州會館和協調六省移民、商人糾紛的機構“六省會所”。

此外,移民們還相繼在石橋鎮境內修建了海潮寺、元覺寺、火神廟、川主廟等10座大大小小的廟宇,以及多座牌坊。至於古鎮周邊的洞、亭、閣、井,當然就更多了。

商業發達

石橋鎮地處龍泉山之東石橋鎮地處龍泉山之東

石橋鎮過去商業發達,各種貨物的吞吐量大,因而水上運輸也相當興盛。上海武漢南京重慶瀘州等地的商人經常雲集石橋採購貨物,於是石橋成為遠近有名的“小漢口”。民國時期,石橋水碼頭就有200餘只木船。1927年,行駛在長江里的“江寧”號小輪船曾試航至石橋。抗戰時期,這裡木船已達600餘只。加上外地來往船隻,石橋水碼頭停靠的船只有時多達千隻以上,出現了規模驚人的“水市”畫卷。為了加強對水上運輸和水上交易的管理,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還在石橋港專門設立了“四川省水上警察局”。

解放後,隨著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大批物資運輸由火車取代,水上貨運驟然下降。特別是10多年前隨著成渝高速公路的開通,沱江里行駛的船隻就只起平時過河、運沙石作用。半個多世紀前日夜喧鬧的石橋港,而今成為了冷清、寧靜的河濱。

“好個簡州城,生壞了石橋井”。抗戰時期是石橋古鎮最輝煌的時期,這裡曾經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水陸碼頭,號稱“四川四大古鎮”之一。那時,全國13大銀行在此設立了分行,鎮上有6大會館、9大碼頭、100多家茶鋪,也是過去簡陽縣的衙門所在地。看川戲、跳交誼舞、搞“派對”、開“party”……可見,這裡當年的繁華程度。漫步在充滿滄桑感的古鎮三條老街,除了看到了當年的會館、會所、碼頭、廟宇遺址和古蹟外,如今剩下的還有古城門、回龍石拱橋、章家祠堂、江天茶鋪以及不少石柱頭、木結構的吊角樓。

交通運輸

石橋鎮自清朝末年到建國初期(1952年),一直是全縣的商業中心。石橋是一個天然良港,是簡陽縣唯一繁榮的水碼頭。
水運

由於過去石橋商業發達,各種貨物的吞吐量大,因而水上運輸也相當興盛。簡陽出產的糧、油、棉、鹽、食糖、蔗、百貨、日用品遠銷外縣外省,簡陽所需物資無一不是依賴上下水運而來。
石橋有“小漢口”之稱。在民國初期,石橋水碼頭即有木船二百餘只。民國十六年(1927年),行駛長江的“江寧”小輪曾試航至石橋。抗日戰爭期間,木船已達六百餘只,加上外地來往的船隻,石橋水碼頭停靠船只有時多達千隻以上。1952年7月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大批物資由火車取代。1962年減至63隻船;1982年僅餘十數隻船。2005年底抽沙船4隻、運沙石船12隻,客運船2隻。
公路

成渝公路至石橋的修建,是成都周泰池提供開始的。民國十六年(1924年)夏,周泰池邀集成都、華陽、簡陽人士協商決定修建公路進行規劃、探測、設計、募集股款等。成簡公路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夏季開工,1930年成簡公路全線通車。成渝公路途經石橋到簡陽,距簡城北4公里。
石養公路長11.4公里,起源於成渝公路65.3公里的石橋鎮,經原外四鄉、三元鄉至養馬鎮,後延伸經周家至桂花鄉(石桂段)。石養公路1960年10月竣工通車。1960年修改外四橋一座,上部石拱,下部石墩,橋長31米,3孔,跨徑6米。
東壯公路:七十年代由各公社民辦公助修建,其中:解放至壯溪1976年民辦修建11.7公里,1984年底將東壯路(東溪鎮至壯溪鄉)確定為縣道路,並進行了道路加寬,社員投工投勞出資加寬為7米寬的碎石路。2004年東壯路(解放段)通過各級政府補助,民眾籌資和職工投資硬化水泥路面2.175公里,總投資79.6萬元。
石海路鄉道路(石橋—海井老政府):1976年民辦公助,修建長5.6公里。1984年經縣政府同意加長、加寬,投工投勞,政府補助修建,石海公路長9.86公里,寬6米,加排水、綠化、寬7米的鄉道路。1992年至1993年民眾籌資建為碎石路面。
棉石鄉道路(原棉豐鄉至石堰鄉):1958年底改籌建,長3.9公里,1984年加寬改造為碎石路面和延伸石堰場鎮長達4.35公里。
檬赤鄉道公路:成渝公路61公里處,檬子坳至原赤水鄉政府,六十年代實行民辦公助,社隊投工投勞修建長4.26公里,84年投工投勞進行加寬改造,現寬7米的碎石路面。途經4個村、10個社受益村8個、社56個。
截至2005年底,全市縣道公路都進行了硬化為水泥路,石養公路至今未硬化,市、鎮人民代表多次建議,據說2007年底進行硬化為水泥路。
鄉道公路,由於撤區並鄉建鎮,從2003年起,國家和各級政府把鄉道定為鄉(鎮)政府辦公樓之道。所以,並鄉建鎮大的石橋鎮原石海公路、檬赤公路、棉石三條鄉道路未享受國家和各級優惠政策,至今未硬化改造。
2005年底,我鎮村道路43條,156.8公里,都基本建於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都由社隊自助投工投勞修建。2004年後,虎山、利民、走馬、黃竹、萬家堂等村經過上級政府補助一點、社員投工投勞和籌資,建成碎石路面18.5公里。
建國前,石橋雖無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但優良的自然水陸碼頭,促進了石橋鎮的繁榮。水路運進運出貨物靠船隻,人工裝卸搬運,陸路的貨運客運多靠人力。民國初期,石橋鎮長年從事這種搬、挑、抬運輸業的苦工一般為六、七百人。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出現了各種運輸幫會,主要有力行幫、挑腳幫、板車幫、包車幫、馱運幫、轎幫、馬車幫等。主要工具有滑桿、雞公車、黃包車、溜溜馬等。
建國後,隨著交通事業不斷發展,石橋鎮於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後,石橋又有火車站,加上成渝公路通車和成渝高速公路石橋站,主要運輸靠人、畜力架車為主已成歷史,至今石橋鎮單位、企業和個人擁有機動車輛125型機車約3200輛,載貨三輪車260輛,汽車126輛,大中型客車20餘輛,小型載人車52餘輛,運輸農作物物資車850餘輛,其它各種機動車約500輛。

名優特產

三星米花糖

老君櫻桃老君櫻桃

三星米花糖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因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而著稱,產品馳名省內外,受到眾多消費者青睞。一九九二年榮獲“中國首屆巴蜀食品節銀獎”,一九九三年獲“四川省衛生防疫部門衛生質量信得過產品”稱號,一九九五年又榮獲“第二屆巴蜀食品節金獎”,是居家、旅遊、饋贈之佳品。

九里埂花生

玉成鄉九里埂花生其微元素含量高,色澤鮮艷,入口化渣,口感香甜,較之其它花生品種有獨到之處,是花生中的“極品”。經有關部門及專家檢測,該花生質量指標已達到國際、國內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老君櫻桃

老君井鄉負有“櫻桃之鄉”的美譽,以果色鮮美,口感純正而遠近聞名。全鄉櫻桃樹約有20萬株,常年產鮮果200萬斤左右,如果豐產可以超過300萬斤。大五星枇杷、桃子現在也初具規模。又引進了油桃、官溪蜜柚、黑寶石李子等新品種。蔬菜繼生薑、蕃茄、黃瓜之後,又較大面積發展芹蒜,畜牧上引進發展了大耳山羊,開創新的特色經濟。

玉成橋羊肉湯

玉成橋羊肉湯歷史悠久,享譽省內外,因其色鮮味美,滋補健身等特色,而倍受人們青昧。玉成橋羊肉湯選用本地優質山羊為原料,經過宰殺、清燉、熬湯、多次暴炒,再搭配適當佐料,即成了熱氣騰騰的羊肉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